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课程仍存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不一;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评价不成熟,学生满意度低;价值引导少,德育理念有待强化等现状。在新文科视域下,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德育价值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提出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新文科;德育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德育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HTXYXWY2010)
[作者简介] 蔡彦婕(1987—),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教育硕士,河套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全民心理素质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改革任务,其中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即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学者樊丽明(2019)提出,新文科必须是首先立足于培养一个人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将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目标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是高校学生教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一、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德育应该是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法制教育等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广义上的德育,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判断标准,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善个人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实现个人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2]。高校德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状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所以二者都包含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其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而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稳定的心理特征。德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动机、需要和信念等个性心理倾向。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我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树立明确、正确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三观”恰恰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及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德育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全方位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进一步突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瓶颈的一种可行性办法。最后,党和国家的诸多文件精神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诸多学者积极研究两者的关系与融合方法。所以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是打破德育与心育“貌合神离”现状的重要抓手,更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行动与有效落实。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现状
随着近几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相应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比较落后或偏远地区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不一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层面是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本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基本能按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但普遍存在学校层面重视不够的情况,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高校没有本课程的专用教材,有的高校虽然是必修课但没有按课时开足课程,有的高校仅开设线上的网络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教学方面的教研室,有的高校没有相对应的专业师资队伍等。而其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不一是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成的,目前存在专職教师数量不够,专兼职教师总数少,专业教师不参与本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差距较大等现象。而专兼职教师队伍中较少数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多数为文史哲理工商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等。这些授课人员中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专业背景差异大的教师更容易表现出在教学时的胜任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好、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现象,而且也可能导致教师很难有效利用课堂这一抓手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发现从而改善学生心理问题。 (二)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安排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段开设本课程,很少有高校在大学整个学制中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地区高校基本能够按照教育部已经给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设本课程,但由于课時有限,所以课程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常识和方法的传授,针对某一主题的深入不够,也极少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采用的是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而较少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团体辅导活动、情景剧、案例分析和专题活动等方式,所以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不够新颖和贴近生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不能运用已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学生更希望学习微表情、谈话技巧、人际沟通、情绪调节、恋爱指导、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等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课程评价不成熟,学生满意度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具有学科专业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更贴近学生内心情感需求,联系学生生活性强等独特性。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满意度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指标,也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参考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指标与其他课程相同,缺乏学科针对性,如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多为考试和考察,这样的方式很难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情况。同时对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不似其他课程严格,因此容易出现教师疏忽对待的情况。在结果评价时,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很难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但却有近三成的学生在修完课程后表示对教学效果不满意,其原因主要是认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特色等。
(四)价值引导不足,德育理念有待强化
德育和心育的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大学生生活在学校和现实社会环境中,自然而然会形成并建立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而学校和教师担负着学生价值引导的责任。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强调“价值中立”,即不干预、不评判他人的价值观,所以有的心育课堂中教师容易受此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予干预和引导,甚至对于学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不予评价或纠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维护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有待加强。
三、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心育课程的师资要求和教师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首先对于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应从规范其专业、学历、技能、素质等方面把关,保证教师资质;其次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同时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的完善,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容易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队伍进行常态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其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人格特质培养等多方面,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心育的胜任力。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来提高课程地位;另一方面应该从学校层面提高对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课程地位。要建立有学校—院系—教师—学生整体统筹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各高校分管领导负责,学校和院系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修课,保证课时和学生覆盖率。成立学科教学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统筹规划教学、考试大纲,严格考核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和课件共享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学制,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目前,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一的大纲和要求,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心理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学生随时会衍生出新的心理需求,所以各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内容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科学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并且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变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融合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将德育中的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学与指导。同时,课堂中要综合运用案例讲解、视听材料、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选择既能对学生有启发,又可使理论知识生动有趣的内容来增强课堂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德育和心育相融合的部分可以通过活动、辩论、案例和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在体验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满意度
高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课程的独特性,从课程教育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效果等方面完善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符合教育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与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情及年龄阶段相匹配,与主流价值观的相关政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应该具有积极性、逻辑性、科学性,内容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群体需求相适应,反映当今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等。从教学方法来看,方法选择要依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在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应采用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真正考查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差异,而不完全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要通过调研访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促进课程的科学改进与发展。 (四)強化德育价值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潘柳燕(2013)认为“学生对价值方面的问题与困惑,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澄清、明确和辨别,学生的价值观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支持。”[4]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判断、角色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惑,所以,当代大学生较以往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厌学、校园暴力、网络和游戏成瘾及自伤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中强化德育价值引导,倡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尊重敬畏生命的意识、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亦是我们每个人重要的责任。同时,强化德育的价值引导也是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当一个大学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当价值引导成为干预的常态,隐性教育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产生自我领悟,实现助人自助。“价值中立”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内的“中立”,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应该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生力军,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抗压抗挫的承受能力、识别预防危机的意识等重要心理特征和品质,不仅关系个人和全民素质的培养,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文科视域下将德育思想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德育与心育的互相延伸、融合与促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赢之举。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8-07
-06)[2021-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ite/A12/mo
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0-06-01)
[2021-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
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潘柳燕.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价值干预[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94-196.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in Colle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CAI Yan-ji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Hetao College, Bayannur, Inner Mongolia 015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s not only one of the tasks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urse; teacher’s uneven teaching levels; relatively shallow course content, in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immatur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and low stu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little value guidance and insufficient moral education,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goal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关键词] 新文科;德育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德育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HTXYXWY2010)
[作者简介] 蔡彦婕(1987—),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教育硕士,河套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全民心理素质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改革任务,其中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即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学者樊丽明(2019)提出,新文科必须是首先立足于培养一个人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将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目标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是高校学生教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一、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德育应该是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法制教育等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广义上的德育,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判断标准,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善个人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实现个人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2]。高校德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状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所以二者都包含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其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而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稳定的心理特征。德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动机、需要和信念等个性心理倾向。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我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树立明确、正确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三观”恰恰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及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德育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全方位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进一步突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瓶颈的一种可行性办法。最后,党和国家的诸多文件精神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诸多学者积极研究两者的关系与融合方法。所以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是打破德育与心育“貌合神离”现状的重要抓手,更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行动与有效落实。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现状
随着近几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相应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比较落后或偏远地区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不一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层面是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本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基本能按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但普遍存在学校层面重视不够的情况,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高校没有本课程的专用教材,有的高校虽然是必修课但没有按课时开足课程,有的高校仅开设线上的网络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教学方面的教研室,有的高校没有相对应的专业师资队伍等。而其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不一是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成的,目前存在专職教师数量不够,专兼职教师总数少,专业教师不参与本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差距较大等现象。而专兼职教师队伍中较少数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多数为文史哲理工商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等。这些授课人员中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专业背景差异大的教师更容易表现出在教学时的胜任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好、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现象,而且也可能导致教师很难有效利用课堂这一抓手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发现从而改善学生心理问题。 (二)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安排在第一学年两个学段开设本课程,很少有高校在大学整个学制中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地区高校基本能够按照教育部已经给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设本课程,但由于课時有限,所以课程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常识和方法的传授,针对某一主题的深入不够,也极少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采用的是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而较少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团体辅导活动、情景剧、案例分析和专题活动等方式,所以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不够新颖和贴近生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不能运用已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学生更希望学习微表情、谈话技巧、人际沟通、情绪调节、恋爱指导、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等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课程评价不成熟,学生满意度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具有学科专业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更贴近学生内心情感需求,联系学生生活性强等独特性。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满意度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指标,也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参考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指标与其他课程相同,缺乏学科针对性,如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多为考试和考察,这样的方式很难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情况。同时对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考核评价不似其他课程严格,因此容易出现教师疏忽对待的情况。在结果评价时,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往往流于形式,所以很难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但却有近三成的学生在修完课程后表示对教学效果不满意,其原因主要是认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生动、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特色等。
(四)价值引导不足,德育理念有待强化
德育和心育的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大学生生活在学校和现实社会环境中,自然而然会形成并建立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而学校和教师担负着学生价值引导的责任。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强调“价值中立”,即不干预、不评判他人的价值观,所以有的心育课堂中教师容易受此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予干预和引导,甚至对于学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不予评价或纠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维护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有待加强。
三、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心育课程的师资要求和教师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首先对于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应从规范其专业、学历、技能、素质等方面把关,保证教师资质;其次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同时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的完善,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容易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队伍进行常态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其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人格特质培养等多方面,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心育的胜任力。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来提高课程地位;另一方面应该从学校层面提高对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课程地位。要建立有学校—院系—教师—学生整体统筹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各高校分管领导负责,学校和院系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修课,保证课时和学生覆盖率。成立学科教学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统筹规划教学、考试大纲,严格考核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和课件共享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学制,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目前,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一的大纲和要求,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心理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学生随时会衍生出新的心理需求,所以各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内容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科学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并且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变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融合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将德育中的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学与指导。同时,课堂中要综合运用案例讲解、视听材料、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选择既能对学生有启发,又可使理论知识生动有趣的内容来增强课堂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德育和心育相融合的部分可以通过活动、辩论、案例和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在体验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满意度
高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课程的独特性,从课程教育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效果等方面完善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符合教育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与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情及年龄阶段相匹配,与主流价值观的相关政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应该具有积极性、逻辑性、科学性,内容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群体需求相适应,反映当今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等。从教学方法来看,方法选择要依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在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从教学效果评价来看,应采用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真正考查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差异,而不完全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要通过调研访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促进课程的科学改进与发展。 (四)強化德育价值引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潘柳燕(2013)认为“学生对价值方面的问题与困惑,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澄清、明确和辨别,学生的价值观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支持。”[4]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判断、角色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惑,所以,当代大学生较以往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厌学、校园暴力、网络和游戏成瘾及自伤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在课程中强化德育价值引导,倡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尊重敬畏生命的意识、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亦是我们每个人重要的责任。同时,强化德育的价值引导也是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当一个大学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当价值引导成为干预的常态,隐性教育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产生自我领悟,实现助人自助。“价值中立”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内的“中立”,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应该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生力军,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抗压抗挫的承受能力、识别预防危机的意识等重要心理特征和品质,不仅关系个人和全民素质的培养,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文科视域下将德育思想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德育与心育的互相延伸、融合与促进,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赢之举。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8-07
-06)[2021-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ite/A12/mo
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20-06-01)
[2021-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
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潘柳燕.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价值干预[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94-196.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in Colle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CAI Yan-ji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Hetao College, Bayannur, Inner Mongolia 015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s not only one of the tasks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urse; teacher’s uneven teaching levels; relatively shallow course content, in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immatur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and low stud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little value guidance and insufficient moral education,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mprov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goal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