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对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富有实效。
一、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学目的的认知
1.传统观点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加强学生体质的锻炼为主,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技能与技术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然而体育教学的制度和现状往往造成小学学的内容中学再学、中学讲的内容大学再讲的现象,未能形成小、中、大学的连贯性教学,造成体育教学的严重浪费,使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大学牌子,中学形式,小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无新意,不少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于是提出了“快乐体育”之说,认为好的体育课应是汗水加笑声,通过快乐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想法对体育概念的理解有些欠缺。体育不仅仅限于“体”,对身体的锻炼上,还要表现在“育”,即对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的教育上。高校体育课每周只上一次,每次90分钟,按照练习密度40%计算,每次体育课练习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仅靠每周体育课进行半个多小时的练习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3.还有人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教会学生一两项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需要。可是仅靠一两种体育项目使学生受用终身是不太现实的,只有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体育技能,才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只有在重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教学目的的认知程度不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1.不能因材施教。高校学生生源不同,学生体育基础也不尽相同。当前高校体育课采取同一选项相同的教学内容,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动作较难完成产生自卑心理,因而降低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却因动作已经掌握而产生厌倦情绪,激发不起他们更大的兴趣,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2.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田径、球类等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对抗性和竞赛性,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因担心受伤、身体素质较差、性格内向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这些项目,因而不能满足全部学生对身体锻炼和娱乐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单调
当前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延续旧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内容——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很有益处,但是,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要了解一些运动常识、损伤预防与处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其他的体育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应当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增加理论课时数
“新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设置了相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学习领域的划分,弥补了过去体育课程单纯以运动形态和功能划分学习内容的不足,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范围,更加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调整高校体育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理论学习和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而慢慢形成起来的。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医学等知识的讲解,可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理性认识。另外,还可利用理论课时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等对学生所学动作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形成合理的动作技能,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和表现欲望。
(二)分层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报名并结合体育初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学生为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都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主要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的教学,可开设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以增强身体素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体育基本理论和常识的讲述,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中层次学生为身体素质较好但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可以让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选择。理论课以单项技能的基本知识和裁判法为主,以增强对该项运动技能的理论认识。高层次学生为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都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带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除了对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外,还应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 加强体育协会职能
高校体育协会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群众性组织,体育协会利用余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学生一方面能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技能、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能结交新朋友,促进相互间的交往,培养社交能力。现有的各种单项体育协会普遍建立,但是它的职能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程度,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比赛还比较少,相关机构和教师应在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加强督促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蔡本初.高校学生健康体育的构思与探讨[J].首都体院学报,2002,(1).
[3]张振华.学校体育二十八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4]张振华.试述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进展与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3).
[5]李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再审视[J]体育教学,2008,(1).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富有实效。
一、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学目的的认知
1.传统观点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加强学生体质的锻炼为主,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技能与技术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然而体育教学的制度和现状往往造成小学学的内容中学再学、中学讲的内容大学再讲的现象,未能形成小、中、大学的连贯性教学,造成体育教学的严重浪费,使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大学牌子,中学形式,小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无新意,不少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于是提出了“快乐体育”之说,认为好的体育课应是汗水加笑声,通过快乐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想法对体育概念的理解有些欠缺。体育不仅仅限于“体”,对身体的锻炼上,还要表现在“育”,即对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的教育上。高校体育课每周只上一次,每次90分钟,按照练习密度40%计算,每次体育课练习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仅靠每周体育课进行半个多小时的练习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3.还有人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教会学生一两项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需要。可是仅靠一两种体育项目使学生受用终身是不太现实的,只有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体育技能,才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只有在重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教学目的的认知程度不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1.不能因材施教。高校学生生源不同,学生体育基础也不尽相同。当前高校体育课采取同一选项相同的教学内容,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动作较难完成产生自卑心理,因而降低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却因动作已经掌握而产生厌倦情绪,激发不起他们更大的兴趣,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2.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田径、球类等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对抗性和竞赛性,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因担心受伤、身体素质较差、性格内向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这些项目,因而不能满足全部学生对身体锻炼和娱乐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单调
当前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延续旧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示范并讲解动作内容——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很有益处,但是,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要了解一些运动常识、损伤预防与处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其他的体育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应当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增加理论课时数
“新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设置了相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学习领域的划分,弥补了过去体育课程单纯以运动形态和功能划分学习内容的不足,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范围,更加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调整高校体育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理论学习和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而慢慢形成起来的。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医学等知识的讲解,可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理性认识。另外,还可利用理论课时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等对学生所学动作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形成合理的动作技能,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和表现欲望。
(二)分层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报名并结合体育初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学生为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都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主要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的教学,可开设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以增强身体素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体育基本理论和常识的讲述,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中层次学生为身体素质较好但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可以让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选择。理论课以单项技能的基本知识和裁判法为主,以增强对该项运动技能的理论认识。高层次学生为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都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带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除了对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外,还应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 加强体育协会职能
高校体育协会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群众性组织,体育协会利用余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学生一方面能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技能、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能结交新朋友,促进相互间的交往,培养社交能力。现有的各种单项体育协会普遍建立,但是它的职能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程度,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比赛还比较少,相关机构和教师应在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加强督促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蔡本初.高校学生健康体育的构思与探讨[J].首都体院学报,2002,(1).
[3]张振华.学校体育二十八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4]张振华.试述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进展与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3).
[5]李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再审视[J]体育教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