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因数量庞大和心理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两次提出的心理疏导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建立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也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在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建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并根据当前客观情况建构起重在预防与发展的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贫困生四级心理疏导机制。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预防
作者简介:郑香妞(1981-),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项目编号:SKL—2012—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93-02
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不能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因数量庞大和心理问题突出,引起了教育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着自尊与自卑并存、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并存、成就感与焦虑并存、学业与兼职矛盾的心理,并不同程度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的健全,使其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这些表述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疏导,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建构和谐校园具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一、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良好的客观环境对贫困生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也是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客观基础。因此,高校可以从学校、疏导者和班级三个层面着手,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
1.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贫困生、帮助贫困生的良好校园氛围
一方面要从“奖、贷、勤、助、补、减、免”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物质支持系统,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对其的支持与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认识到家庭物质财富是上一代人的劳动成果,不是衡量这一代人人生价值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化解部分师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存在的误解,使其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疏导者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的疏导氛围
疏导者在疏导过程中应坚持尊重与理解贫困生的原则,鼓励其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贫困生对自己的内心和事情本身做更深入的探索,在他人协助下自我决定、自我负责、自我成长。应从人际关系、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对贫困生进行疏导,使贫困生感受到疏导者对其全面成长的关注与支持。
3.班级应在辅导员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班级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要真诚接纳贫困生,尊重和帮助贫困生,在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经济状况,在日常交往中要与其分享成功经验,促使贫困生心理成长。这样不仅可提高贫困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而且可形成与他人的良性互动,降低抑郁焦虑情绪,逐渐摆脱自卑封闭的心理。
总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与社会支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建构信息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
1.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和心理健康档案,建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汇集机制
积极调查,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多种渠道对全体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准确确定贫困生名单,切实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如下方式:在学生本人申请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等相关人员对申请者的学费缴纳情况及平时的生活消费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申请者做出认定。在操作中还可以在权衡比较后按照贫困程度分级建档。对于调查中发现的未提出申请的贫困生,应在尊重当事人隐私及主观意愿的原则上做出是否建档的决定。在管理中,有了资料信息库可以准确地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有利于助学金的评定,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等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在了解全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础上,结合贫困生数据库,了解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及每个个体的状况,根据每个贫困生心理健康程度分级建档。尤其要关注那些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贫困生,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进行及时的疏导教育和危机干预。
2.通过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动态监测机制
心理疏导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的。贫困生家庭收入与经济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全面掌握贫困生基本情况,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不断完善与更新贫困生数据库。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改善者,及时从信息资料库中移除;对原本经济条件较好者因某种原因符合贫困标准的,及时加入贫困生资料库。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需要疏导者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机制。或因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或因心理疏导的积极效果,或因自身认知的改变,有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趋于好转,原有的异常心理与行为逐步消失,而原本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一些贫困生则会因某种原因趋于恶化。贫困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问题解决了,又有可能出现新的障碍。因此建议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定期(如每年一次)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综合测评,结合实时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更新。为加强对两次测评之间贫困生心理健康变化的掌握,可组织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
三、建构四级疏导机制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指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自杀的原因并针对性进行干预和预防,而不是关注自杀本身。同样,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疏导虽然兼有预防、发展与矫治三种功能,但预防、发展应重于矫治。因此,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既要关注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贫困生,开展各种适合其认知与情感的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增强其应对能力;也要关注那些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疏导与咨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要关注那些社会处境不良、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以及自我期望偏高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因此,高校应根据当前客观情况建构起重在预防与发展的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贫困生四级心理疏导机制。
与生理疾患一样,心理问题也是越早发现、越早干预、越好解决。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敏感性与自我封闭性,更使得对其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异常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成为贫困生心理问题发生与表露的第一地点,第一时间发现贫困生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往往是同居一室的舍友。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同学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优势,积极发挥舍友的知情作用,设置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力争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其主要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舍友对本宿舍的贫困生在生活、情感各方面予以支持,预防心理困扰与障碍的发生,二是对存在心理困扰与障碍的贫困生给予帮助,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三是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班级、院系及学校相关部门,为心理疏导人员的及时介入提供信息。就现状来看,不仅贫困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都得益于宿舍同学的报告,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了信息,取得了及早介入的主动权。因此,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这支队伍十分重要,为预防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及时介入提供了第一道防线,也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辅导员是本班贫困生心理预防与疏导的负责人,班级心理卫生委员则辅助其做好相关工作,协助辅导员收集本班同学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动态掌握本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汇报给学校相关部门;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及时报告辅导员。辅导员应本着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
院系心理疏导机构则主要对本院系贫困生中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在汇总、了解本院系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开设心理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举办讲座、心理训练、开展团队班级活动等多种途径,对贫困生特别是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通过宣传,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释放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缓解、转移和消除他们的压力感,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学校心理疏导机构主要对全校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进行指导,并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贫困生进行疏导与咨询。首先,负责建立健全全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队伍,并根据贫困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的发展变化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对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卫生委员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问题的鉴别与诊断基本知识以及朋辈心理学的培训,对辅导员及院系心理疏导人员进行疏导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其次,针对全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相关课程或学术讲座或团体咨询,使之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如合理化、宣泄、升华,使之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排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鼓励贫困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矫治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最后,对院系转介的一些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贫困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咨询;对于患有神经症及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及时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完善医校合作机制。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贫富差距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贫困生这一社会现象也将长久地存在下去,建构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加强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才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预防
作者简介:郑香妞(1981-),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2年度调研课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项目编号:SKL—2012—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93-02
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不能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因数量庞大和心理问题突出,引起了教育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着自尊与自卑并存、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并存、成就感与焦虑并存、学业与兼职矛盾的心理,并不同程度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的健全,使其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这些表述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疏导,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建构和谐校园具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一、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良好的客观环境对贫困生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也是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客观基础。因此,高校可以从学校、疏导者和班级三个层面着手,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
1.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贫困生、帮助贫困生的良好校园氛围
一方面要从“奖、贷、勤、助、补、减、免”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物质支持系统,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对其的支持与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认识到家庭物质财富是上一代人的劳动成果,不是衡量这一代人人生价值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化解部分师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存在的误解,使其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疏导者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的疏导氛围
疏导者在疏导过程中应坚持尊重与理解贫困生的原则,鼓励其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贫困生对自己的内心和事情本身做更深入的探索,在他人协助下自我决定、自我负责、自我成长。应从人际关系、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对贫困生进行疏导,使贫困生感受到疏导者对其全面成长的关注与支持。
3.班级应在辅导员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班级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要真诚接纳贫困生,尊重和帮助贫困生,在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经济状况,在日常交往中要与其分享成功经验,促使贫困生心理成长。这样不仅可提高贫困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而且可形成与他人的良性互动,降低抑郁焦虑情绪,逐渐摆脱自卑封闭的心理。
总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与社会支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建构信息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
1.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和心理健康档案,建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汇集机制
积极调查,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多种渠道对全体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准确确定贫困生名单,切实增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如下方式:在学生本人申请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等相关人员对申请者的学费缴纳情况及平时的生活消费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申请者做出认定。在操作中还可以在权衡比较后按照贫困程度分级建档。对于调查中发现的未提出申请的贫困生,应在尊重当事人隐私及主观意愿的原则上做出是否建档的决定。在管理中,有了资料信息库可以准确地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有利于助学金的评定,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等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在了解全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础上,结合贫困生数据库,了解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及每个个体的状况,根据每个贫困生心理健康程度分级建档。尤其要关注那些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贫困生,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进行及时的疏导教育和危机干预。
2.通过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动态监测机制
心理疏导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的。贫困生家庭收入与经济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全面掌握贫困生基本情况,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不断完善与更新贫困生数据库。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改善者,及时从信息资料库中移除;对原本经济条件较好者因某种原因符合贫困标准的,及时加入贫困生资料库。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需要疏导者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机制。或因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或因心理疏导的积极效果,或因自身认知的改变,有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趋于好转,原有的异常心理与行为逐步消失,而原本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一些贫困生则会因某种原因趋于恶化。贫困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问题解决了,又有可能出现新的障碍。因此建议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定期(如每年一次)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综合测评,结合实时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更新。为加强对两次测评之间贫困生心理健康变化的掌握,可组织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
三、建构四级疏导机制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指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自杀的原因并针对性进行干预和预防,而不是关注自杀本身。同样,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疏导虽然兼有预防、发展与矫治三种功能,但预防、发展应重于矫治。因此,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既要关注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贫困生,开展各种适合其认知与情感的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增强其应对能力;也要关注那些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疏导与咨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要关注那些社会处境不良、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以及自我期望偏高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因此,高校应根据当前客观情况建构起重在预防与发展的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贫困生四级心理疏导机制。
与生理疾患一样,心理问题也是越早发现、越早干预、越好解决。而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敏感性与自我封闭性,更使得对其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异常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成为贫困生心理问题发生与表露的第一地点,第一时间发现贫困生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往往是同居一室的舍友。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同学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优势,积极发挥舍友的知情作用,设置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力争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其主要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舍友对本宿舍的贫困生在生活、情感各方面予以支持,预防心理困扰与障碍的发生,二是对存在心理困扰与障碍的贫困生给予帮助,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三是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班级、院系及学校相关部门,为心理疏导人员的及时介入提供信息。就现状来看,不仅贫困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都得益于宿舍同学的报告,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了信息,取得了及早介入的主动权。因此,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这支队伍十分重要,为预防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及时介入提供了第一道防线,也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辅导员是本班贫困生心理预防与疏导的负责人,班级心理卫生委员则辅助其做好相关工作,协助辅导员收集本班同学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动态掌握本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汇报给学校相关部门;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及时报告辅导员。辅导员应本着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
院系心理疏导机构则主要对本院系贫困生中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在汇总、了解本院系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开设心理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举办讲座、心理训练、开展团队班级活动等多种途径,对贫困生特别是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通过宣传,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释放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缓解、转移和消除他们的压力感,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学校心理疏导机构主要对全校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进行指导,并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贫困生进行疏导与咨询。首先,负责建立健全全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队伍,并根据贫困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的发展变化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对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卫生委员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问题的鉴别与诊断基本知识以及朋辈心理学的培训,对辅导员及院系心理疏导人员进行疏导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其次,针对全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相关课程或学术讲座或团体咨询,使之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如合理化、宣泄、升华,使之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排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鼓励贫困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矫治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最后,对院系转介的一些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贫困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咨询;对于患有神经症及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及时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完善医校合作机制。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贫富差距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贫困生这一社会现象也将长久地存在下去,建构贫困生心理疏导机制,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加强理想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才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