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黄州因苏轼而显,苏词以黄州而彰。一千年前的黄州还被古人称作“齐安”。世人皆知黄州时期使我们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创作热情最为高昂,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阶段。而究其原委,竟无不和苏轼人生场上的失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个阶段的苏轼我们称他为“谪居江岸的东坡居士”。而他在这个阶段的境况,有学者精辟地地将其划分成五个部分。一、耕种自济;二、文学自适;三、养生自保;四、著书自见;五、韬晦自存。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江岸谪人的整个黄州生涯。所以这个时期的苏轼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真实确切地反映出来。下面我会以词作结合它的五个方面来阐述苏轼的词作之精神。
苏轼可謂与长江有缘。他的家乡眉山有岷江流过,属于长江支流。当年沿江出蜀,写下了第一批诗歌。而后游宦于杭密徐湖四州,亦算得上是横绝大江。而这次谪居,则又在江岸。故他一到黄州,就升起了重见长江的喜悦,写下世人传送的“长江绕郭知雨美”之句。而后又没过多久,他跑去西山游玩了一番。可以称得上是兴致满满。但此时的苏轼真的是一心醉山水万事忧皆休了嘛?
接下来就要把前文中所指的五个方面加入进来一起思考了。虽然不得不说好山水把逐臣变作了一个完全的诗人,而诗人也把这好山好水带进了文化史。自苏轼来后,黄州一带遂多天下名胜,而为文化人所重。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苏轼却似乎已经步入绝境。时年四五,神宗三十又三。苏轼又怎会知道支持新郑的皇帝老儿会英年早逝。而作为“旧党”要员的苏轼,岂非终生再无出头之日了?所以苏轼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计了。事實上它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不管是心理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在赴黄州的途中,苏轼就跟弟弟说“平时种种心,次弟去莫留”,不再企望什么。此去“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就在黄州做一辈子平民。虽说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面对生活的困难,想当个“齐安民”又谈何容易。要指出的是当时他在黄州做了一个团练副使的官。但事实上是,他已经领不到俸禄了。所以经济上的困窘甚难克服。现在有版权保护,诗词都可以卖点钱况且他还是大文豪。有一则小故事很能体现当时的情况。“日用不过百五十,画叉挑梁即去藏”这句诗来自苏东坡给好友秦观的信中。附信如下:痛自节俭……断为三十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苏轼当时以这种办法来应付难关,以保持乐观的心情。
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亲子耕种。这就是后来世人所知的东坡。而他自己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之明就是这么来的。有了这块地之后,他又造了几间屋子,称其为“雪堂”。至此在中古古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是:苏东坡竟比苏轼这个名字流传更广了。说完这些,“耕种自济”就说完了。回头看看,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长江绕郭知雨美”这样的诗句,足见其心胸的旷达。
在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从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而到最后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完整地表达除了作者由积极进去转为矛盾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理历程。除此之外,其个人的疏狂浪漫,多情善思也被世人所记住所喜爱。我们可以看出来,苏轼虽然深感人生如梦,但他也并未因此否定了人生。而是任天而动,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生活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再来看诸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点洁然气,千里快哉风”、“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无不表现出苏轼的恣意、洒脱。因其在黄州过着“只影自怜,命寄于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于缧绁之中”(东坡自语)的落魄生活。所以我想,他不得不用坚定的语气肯定自我,用超脱的词句释放自我,在豪放的抒情中激励自我,在看似卑怜的自嘲中反思自我,最后在一首首传世的诗歌中实现自我。
黄州因苏轼而显,苏词以黄州而彰。一千年前的黄州还被古人称作“齐安”。世人皆知黄州时期使我们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创作热情最为高昂,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阶段。而究其原委,竟无不和苏轼人生场上的失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个阶段的苏轼我们称他为“谪居江岸的东坡居士”。而他在这个阶段的境况,有学者精辟地地将其划分成五个部分。一、耕种自济;二、文学自适;三、养生自保;四、著书自见;五、韬晦自存。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江岸谪人的整个黄州生涯。所以这个时期的苏轼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真实确切地反映出来。下面我会以词作结合它的五个方面来阐述苏轼的词作之精神。
苏轼可謂与长江有缘。他的家乡眉山有岷江流过,属于长江支流。当年沿江出蜀,写下了第一批诗歌。而后游宦于杭密徐湖四州,亦算得上是横绝大江。而这次谪居,则又在江岸。故他一到黄州,就升起了重见长江的喜悦,写下世人传送的“长江绕郭知雨美”之句。而后又没过多久,他跑去西山游玩了一番。可以称得上是兴致满满。但此时的苏轼真的是一心醉山水万事忧皆休了嘛?
接下来就要把前文中所指的五个方面加入进来一起思考了。虽然不得不说好山水把逐臣变作了一个完全的诗人,而诗人也把这好山好水带进了文化史。自苏轼来后,黄州一带遂多天下名胜,而为文化人所重。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苏轼却似乎已经步入绝境。时年四五,神宗三十又三。苏轼又怎会知道支持新郑的皇帝老儿会英年早逝。而作为“旧党”要员的苏轼,岂非终生再无出头之日了?所以苏轼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计了。事實上它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不管是心理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在赴黄州的途中,苏轼就跟弟弟说“平时种种心,次弟去莫留”,不再企望什么。此去“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就在黄州做一辈子平民。虽说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面对生活的困难,想当个“齐安民”又谈何容易。要指出的是当时他在黄州做了一个团练副使的官。但事实上是,他已经领不到俸禄了。所以经济上的困窘甚难克服。现在有版权保护,诗词都可以卖点钱况且他还是大文豪。有一则小故事很能体现当时的情况。“日用不过百五十,画叉挑梁即去藏”这句诗来自苏东坡给好友秦观的信中。附信如下:痛自节俭……断为三十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苏轼当时以这种办法来应付难关,以保持乐观的心情。
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亲子耕种。这就是后来世人所知的东坡。而他自己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之明就是这么来的。有了这块地之后,他又造了几间屋子,称其为“雪堂”。至此在中古古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是:苏东坡竟比苏轼这个名字流传更广了。说完这些,“耕种自济”就说完了。回头看看,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长江绕郭知雨美”这样的诗句,足见其心胸的旷达。
在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从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而到最后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完整地表达除了作者由积极进去转为矛盾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理历程。除此之外,其个人的疏狂浪漫,多情善思也被世人所记住所喜爱。我们可以看出来,苏轼虽然深感人生如梦,但他也并未因此否定了人生。而是任天而动,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生活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再来看诸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点洁然气,千里快哉风”、“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无不表现出苏轼的恣意、洒脱。因其在黄州过着“只影自怜,命寄于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于缧绁之中”(东坡自语)的落魄生活。所以我想,他不得不用坚定的语气肯定自我,用超脱的词句释放自我,在豪放的抒情中激励自我,在看似卑怜的自嘲中反思自我,最后在一首首传世的诗歌中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