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故事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w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小蔡是我大学时的男友,我们分手已经很久,偶有联系,不过是嘘寒问暖。有天晚上,小蔡突然心血来潮,问我想不想看一张照片,语气怪怪的。收到这条语音短信时,我正在敷面膜。好几年前小蔡也会发一些照片给我,以此表达他那肉眼可见的爱。当时我并不反感,当然也不愿助长这种无聊举动,因为小蔡的自拍技术实在难以恭维,另外他如果想我,想要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本人立即马上出现,就像玩“我数到3的游戏”。现在我倒是错愕不及,没想到小蔡年纪已然老大不小,都变成中蔡、老蔡了,多年前的方法居然还在使用,估计是在搭讪新认识的姑娘,却误发给了我。这么寻思着,我马上用拇指摁下一段文字,小蔡啊小蔡,你都是一颗石笋了,就不要再扮清纯可爱。再说你又不是没在我面前脱光过,我又不是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小蔡赶紧撇清自己,透着一丝委屈,像几年前的声音余音缭绕到了现在。你放心,不是我,照片上的人,你也认识。他这么一解释,我心里更不爽了,把手机扔到一旁,再也不想理他。我认识怎么了?我认识的人难道我都会好奇他们的这种照那种照吗?真是莫名其妙。
  生气归生气,却不会持久。小蔡就是这样的人,糊耷耷的,说起来我们分手也和短信有关。几年前的一个传统节日,小蔡居然给我发了一条贺节的群发短信,内容编排得好坏暂且不论,所彰显的没心没肺却让我忍无可忍,他难道就不能长点心吗?两人为此大吵一架,一拍两散。分手后我们还不时见面,或者是小蔡主动约我,或者是我主动约小蔡。感觉我们都是属狗的,有一副狗鼻子,能嗅出对方是不是单身。按照小蔡的说法,买卖不成人情在。恋人毕竟只比夫妻差一步,不好说断就断,显得太过无情无义。即使冤家仇人,也能化敌为友不是?我们终究相处过一段时间,既然无法做到长期的关怀备至,偶尔互相关心一下,无论是从精神到身体,就算于事无补,却也无伤大雅。等到小蔡去了上海,我们的联系才逐渐稀少,但也没有断绝。也许是南京和上海的距离放在这里,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都无意舍近求远。在前男女友和未来的丈夫妻子之间,两个人即使都还保留着一线希望,彼此也心知肚明不过是聊胜于无。在这一点上,倒显得很公平公正,男女无欺。另一个原因是上海有米娅和秦川。
  照片上的人物秦川,是小蔡的大学同学,也是我同窗共读了一年的高三同学,同时还是米娅的丈夫,而米娅不仅是我高中三年的老同学,更是我的闺蜜。也许正是考虑到上述原因,小蔡才会想到把秦川的不雅照发给我,而不是直接发给米娅,显然认为我是提醒米娅的最合适人选。
  如果丈夫在外面胡作非为,甚至被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击鼓传花般广为流传,如何让蒙在鼓里的妻子知晓,这对于所有同时认识夫妻俩的外人来说,都是棘手的难题。交浅者不可言深,笃爱者难以轻言。即使当事者可以继续装作若无其事,知情的同情者也难免会有吃了满嘴苍蝇的感觉。把秦川需要打上马赛克的照片发给前女友,肯定让小蔡倍感压力,于是他又仿用群发的口气,假装不小心错发给了我。好像他发的是陈某希的花边新闻。如此甘冒不韪,显然做好了我可能会因此和他彻底绝交的准备。
  其实这些年来,我的性格也变了一些,只是小蔡不知道。
  倒是秦川看来有大麻烦了。他居然在量贩式KTV包厢里做出惊人之举,褪下了裤子。这个蠢货,他显然是醉了,不然不会无耻到毫无顾忌的地步。在KTV、酒吧和夜店等聚会场所中,发乎情或许寻常,却没有人胆敢如此旁若无人,不止于礼,不事遮掩,似乎茫茫天地之间只存在和维系着两性这一种关系。像艳阳高照,如明月低悬。事发突然,和他一起唱歌的人在惊慌之余必定四散逃窜,就像躲避城门失火的池鱼,独留下他形单影只,撑满镜头,似乎依旧在奋力地追逐,在扯破喉咙地呐喊。尽管他身形停滞,也没有声音传出,但谁都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几年前,当米娅和秦川初试云雨情时,她会向我闪闪烁烁地提及过程,没有惊喜,也不是满足,而是一种不过如此的恍然大悟。当我和小蔡也终于迈过这道坎时,我才知道秦川事后曾向小蔡大肆渲染和炫耀。也许,男生和女生虽然被天造地设得可以结合,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至少在羞耻感上相差巨大。
  男人这种生物,大抵都会炫耀他们的性经历、性伴侣和性能力吧。尽管在受孕和生育上,他们很少顾及女人的感受。贪欢娱多,而承担责任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沾沾自喜感,真应该把他们这种虚伪、膨胀的面目彻底揭开。
  我的一腔怒火腾腾上窜,脸上涂着的海藻泥面膜瞬间皲裂,连爆了好几句别有地方风味的粗口。秦川怎么能如此对待米娅!要知道,米娅不仅嫁给了他,为他生下儿子,他们在上海的一切也都是米娅一手置办下来的,包括房子、车子的首付和按揭,还有米其林的教育,以及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开支。秦川什么都不管不顾,活脱脱像米娅的另一个儿子。
  米娅啊米娅,你确实不该把秦川当儿子一样养着。
  我强压怒火与恶心,追问这张照片究竟是怎么回事。小蔡不幸成了替罪羔羊,似乎他才是这一荒唐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为了洗清嫌疑,小蔡竹筒倒豆子般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全告诉了我,临了如释重负,又因为把压力转嫁给我而心生愧疚。原来,秦川所在的广告公司新来了一位女职员周绮,在美国留学多年,身材火辣不说,生活作风还异常开放,更是公司大老板的胞妹。秦川大献殷勤,几乎每晚都召集一帮人聚会、吃大餐、泡酒吧、去夜店,夜夜笙歌,流连忘返。秦川醉翁之意不在酒,与会者都心知肚明。周绮也不点破,只是借机把他耍得团团转。照片就是他们在K歌时拍的。几个红男绿女,在一片灯暗影乱中,几番对唱燃情,几杯烈酒助兴,烟雾愈加缭绕,射光倍添曳摇,骰子骨碌转动,酒瓶欲倒不倒,这边莺莺燕燕,那边鬼哭狼嚎。周绮从秦川的半搂半抱中抽身出来,笑吟吟地将了他一军,既然你说喜欢我,那就证明给我看。在水晶池和夜光杯的掩映中,秦川的那张脸飞快地涨成了猪肝色。
  小蔡没有参加那天的聚会,但他几乎在第一时间看到了照片,并知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照片在上海广告圈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流转着,秦川酒醉后毫不掩飾的欲望,反而激发了其他人疯狂转发的热情。似乎这不仅仅是一幅照片,也不仅仅是一个人。KTV包厢特有的声色、光线和氛围,相融交织在一起,显得暧昧、混乱和疯狂。照片中的秦川像是受到了深度催眠,被看不见的情欲左右着,固定为一面大张的旗帜。   你准备怎么跟米娅说?说完照片后面的隐情,小蔡忍不住问我。他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都是那对夫妻,无耻之尤的秦川,以及无辜至极的米娅。是啊,我该怎么说呢?近几年来,米娅经常给我发照片,以他们的儿子米其林单人的居多,米娅和米其林的其次,秦川和米其林的再其次,一家三口的很少,夫妻两人的几乎没有。我通过这种方式目睹了米其林的成长,从在襁褓中到蹒跚学步,再到入托上幼儿园。我以为夫妻二人不过是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我很少发自己的照片给米娅,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收到一张秦川如此不堪入目的照片。事已至此,我该怎么跟米娅说呢?
  我决定立刻坐火车前往上海。有些事情当面说比较稳妥,至少我还可以陪着米娅,安慰也好,看护也罢,以防止米娅一时冲动做出什么傻事,那就太不值当了。如果米娅想和秦川离婚,我肯定不会伸手拦着。什么“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那都是过时的老皇历了。就我个人的观点,和结婚相比,离婚其实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至少在我的父母看来,只有结婚之后才轮到考虑离不离婚,女儿不结婚显然更让他们头疼,离婚反而能快刀斩乱麻解决一篓子麻烦。前者说的是我,后者说的是我的姐姐。

2


  从南京前往上海的一路上,我的脑子里回想更多的居然是姐姐林春禾婚后与离婚后的生活,以为这些在我面对米娅时多少能派得上一点用场。但林春禾与米娅是不同的,即使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经常把她们视作另外一个自己,她们也难以混为一谈。也许我希望的不过是我能像信任米娅一样对待并依赖林春禾,林春禾能像米娅一样和我结成坚定的同盟,以对抗我们共同的父亲。令我失望的是,林春禾却越来越像我们的父亲,让我越来越感到独木难支,大势已去。
  我在火车上坐着发愣,心里琢磨着几个小时后该如何让米娅了解秦川的荒唐一幕。
  成年人一旦行事完全失去分寸,还真是教旁人难以启齿。秦川十有八九是遭人捉弄算计,但怨不得别人歹毒,他是活该,我连同情他都觉得是浪费。但凡他平时知道检点些,不过于追逐声色犬马,也不会落得這般下场。可是话说回来,作为妻子,米娅不可能毫不知情,那她为什么从来不向我这个闺中好姐妹透露分毫呢?难道我已经不是她最信任的人?小蔡发来的照片固然出乎我的意料,我这样去找米娅其实也很冒失。如果他们的婚姻确实出现了状况,早晚会有纸包不住火的那一天,我为什么要急于捅破这层窗户纸,好像巴不得他们夫妻散伙一样?我为什么不能保持沉默?即使小蔡说清楚了KTV里发生的一切,我也完全可以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即使我很快就会和他们一家三口坐在一起,难道不可以只是提及姐姐林春禾离婚的事情吗?用淡然的语气很自然地说出这一变故,米娅,你知道吗,我的姐姐离婚了?为什么?春禾姐怎么突然离婚了?米娅一定会很吃惊。这时我便可以趁机说,这件事说来话长……
  我不时默默拿起手机,又不知不觉放回茶几上,好像是手机在一声又一声叹气。手机里那张照片成了我的烦恼之源,尤其是念及必须要让米娅看到它,以尽到好姐妹的责任,我就焦躁起来,觉得手机格外烫手。如果是自己的男友爆出这样的丑闻,我反倒不会左思右想这么多,一脚蹬掉他便是,一了百了。
  我的对面坐着一对母女,小女孩五六岁,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一开始对着窗外奶声奶气地背唱儿歌,很快便对自己的声音和表演失去了兴趣,转而盯着我的手机看。也许是我频繁地拿起又放下,手机动态引发了她像青蛙一样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了捕捉的冲动。我担心小女孩拿到手机后会翻出秦川的照片,这对这一代孩子不是难事,他们对电子产品都是无师自通。那样就太尴尬了,于是我也盯紧着小女孩的行动,每一次在小女孩伸手前都抢先把桌面上的手机攥回手中。这无疑增加了小女孩的兴趣,误以为我是在和她玩游戏,竟然从座位直接滑落到地面,伸着手朝我迈步过来,却被她的母亲近乎粗暴地揽住了。小女孩挣扎不脱,咧开嘴要哭。年轻的母亲不为所动,喝道,火车上不准哭。妈妈跟你说过的你都忘了吗?赶紧把哭声给我憋回去。声音虽低,不失严厉。小女孩的嘴巴慢慢合拢,一只眼睛还在看着我,另一只眼睛却小心翼翼地瞄向她妈妈,流露出孩子式的执着和狡黠。两行眼泪终究还是收势不住,无声地滑落下来。她的母亲放缓了语气,妈妈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说着转身在包里寻找纸巾,要给她擦拭眼泪。小女孩两只漆黑溜圆的眼珠动也不动,长长的睫毛上还挑着细碎的泪珠,真是楚楚可怜。
  如果米娅在,她估计会把小女孩抱在怀里心疼半天。我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从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小女孩,阿姨给你巧克力吃好不好?小女孩一会儿盯着我左手上的手机,一会儿看向我右手捏着的巧克力,两个眼珠滴溜转,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又求助地看向她的妈妈。她的母亲轻声说,快谢谢阿姨。小女孩这才乖巧地接过巧克力,暂时忘记了我的手机。小女孩的母亲对我笑了一下,问道,你是去上海吗?我点点头。年轻的母亲继续说,我们也去上海。她的爸爸去年刚因为工作借调过去,平时周末回家。他忙得抽不开身的时候,我们偶尔也过去看他。我看她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第一反应居然是她怎么不担心丈夫一人在外面会管不住自己,说出来的却是,孩子这么小,你一个人带很辛苦吧,怎么愿意让他去上海的?她说,也是没办法。我们之间有分工,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工作挣钱。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就会好一些。他的压力不用那么大,到时我也可以出来工作,多少能替他分担一些。听到这里,我难免有些好奇,问道,你在家带孩子这么多年,再出来找工作会不会觉得不适应?她笑了,有些骄傲地说,这几年在家带孩子,我也做些兼职。只要不用去公司坐班,很多活儿我都能做,外文翻译、文字编辑、策划文案等。我还给别人代写过毕业论文。我很吃惊,按照这个年轻妈妈的能力,肯定受过不错的教育,想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难,为什么要专门辞职在家带孩子呢?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不太好,我不放心交给别人带。我赶紧说,妈妈带自己的孩子,肯定是最贴心的。说实话,我不太愿意在这样的问题上展开交流,既担心自己在安慰时陷入词穷状态,也害怕脸上会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显得我很不通人情世故。小女孩似懂非懂地听着我们说话,她的母亲把她搂在怀里,说,我们做所有的事,都是为了孩子,吃再多苦也是愿意的。说完,她有意无意地看了我一眼,我觉得她把“你有孩子吗?”这句话硬生生咽了回去,替换成了“你是做什么的?”于是回答说,我是一个插花师。她听岔了,以为我说的是“插画师”,觉得会画画是一种特别的技能,她很羡慕,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没有去纠正她。大学毕业后,我换过很多工作,开过女装店、影楼、画廊、私家厨房,现在是在老师的工作室里做花艺。也许有一天,我对花花草草也生厌了,又会另换一种活法。这是肯定的。

3


  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成绩不理想,我的父亲大失所望,母亲也跟着唉声叹气,让我怀疑自己的一辈子就此被他们一眼望到了底。开学时,我谢绝了姐姐林春禾准备请假陪我去报到的美意,她那时已经读大四。辞别父母,我冒着南方酷烈的秋老虎天气,独自前往那所偏僻的省内专科学校。
  迎接新生的小中巴车在年久失修的公路上抖抖索索开了很久,让我一度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正坐着长途客车去看望住在邻省乡下的爷爷。从我孩提时记事起,父母每年都要去劝爷爷搬来同住,有时会带上两个孙女作为说客,爷爷却不为所动,就像老家门前空地上的一截老树桩,以供儿子一家每次回去时短暂盘桓于上。如果我上午提着行李箱离开,下午便拖着行李箱返回,经过短暂的旅行后箱子的重量毫无增减,岂不是像父母去爷爷家一样无功而返?在为我准备行李时,我的母亲恨不能把我房间里的一切都塞进箱子里,从头到脚是一身,春夏秋冬是一年,一只箱子不够,就用两只、三只。我在旁边看着,越来越不耐烦,心想,又不是高中,大学里什么没有呢?我的父亲仿佛看透我的心思,及时制止住母亲,递给我一张卡,和三年前林春禾领到的一模一样,同一个银行的开户行,同样的数额,除了卡号和持卡人姓名略有变化。这种机械性的一视同仁,为什么会让我觉得倍受打击呢?要知道林春禾上大学时冰激凌才两元一个,三年后已经是五元。当年我的父亲使用BP机,别在腰间皮带上,交固定的月租费,现在父亲拿的是九五砖一般的大哥大,和家里人说话时也挥着,如同长在了手上,每月的话费单子打印出来比林春禾的头发还长。林春禾一直长发及腰,宛若公主,而我在初中时便习惯齐耳短发,像假小子。我觉得父亲完全没必要在家人面前如此显摆,心中面上嘴里都很不以为然。父亲尴尬地笑着,将伸出几节天线的黑色大哥大矗立在茶几上,一秒钟不到又攥回手心里,还许诺说,等你们毕业工作了就给你们买。我希望能与林春禾同时拥有,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女孩子在读书时就应该有个学生样,不能驰心旁騖,好像大哥大连接着的是可怕的堕落生活。母亲也在一旁帮腔,林春禾则不知所措地站着。这就是林春禾,在家里一直扮演乖乖女的角色,我便只好做反叛的那一个。林春禾一旦受了委屈只会背着人抹泪,而我一定会努力澄清并报以冷笑。至于我们的性格谁更像父亲谁更像母亲,看似一目了然,其实也未必尽然,或许兼而有之。说起来,姊妹之间的相似和不同,其程度就像互生叶的区别,尽管经常被熟视无睹。
  我坐在车里,拎着行李箱离家又拎着行李箱回家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一晃而过。小中巴车里外都清洁得异常干净,车外张贴的迎新横幅和车内拉上的窗帘也是崭新的,只可惜空调声音奇大,制冷效果又差,还是泄露出经年陈旧的气息,加上道路不平整,每颠簸一下,仿佛不是冷气而是灰尘扑簌而落,覆满一身,避无可避。
  离开家时,我便感到自己灰头土脸,现在心情更是糟透了。
  车子转过一个大的弯道后,沿途场景陡然变得熟悉起来,我仿佛一下子跌落到了旧梦中。我曾经反复梦见同样的场景,以致此梦像记忆中真实发生过的经历一样根深蒂固。经过长途跋涉后,一位少女,也就是我,最后站到一处奇怪的建筑前,既像教学楼,也像庙宇。此刻车子正在向这样的建筑驶近。我以为是梦境但不是,以为是学校也不是。车子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在两者交错的刹那,我大喊“停车”,同时略显急切地用手掌猛拍着车厢壁,引得整个车身都震动了。司机茫然踩下刹车,他大概以为我有内急,却囿于脸面不便明说。我两手拎着那件红色的行李箱,一步一挪地下车,不免引人侧目,一时议论纷纷。我站在路边,对司机挥手示意,我不打算去学校了。车子停滞在快被晒化的柏油马路上,就像一只被捕蝇纸意外粘住的蜜蜂,发出嗡嗡的震鸣,不停地将热浪掀翻到我的身上,在我快要窒息时终于放弃,一溜烟地跑远。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在他人看来未免轻率,其实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站在那栋建筑前,久远的梦境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种惊诧在多年以后依然深切可感。
  那一年我十七岁,以为自己正在经历曾经的经历而惊疑不定。我不明白路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建筑,它具体派什么用场,其内部空间又如何,梦里梦外的我对此一概不知。它的门窗紧闭,在九月中旬正午的高温中像一团眩晕的梦境般难以叩开。它的出现似乎只为等待我,而我所有的努力或者放弃,也都是为了此时此刻站在它的面前。它那么大,超过了十七岁少女的整个世界,又那么小,如果不是反复梦见便无从记起。我观瞻着它,深信只要自己一眨眼,它就会在明晃晃的灼热中慢慢不复可见,像没有升腾起火焰的燃烧,也像不会渗透出液体的融化,先是失掉一个边角,接着整体陷落在无比盛大的光明中,和梦中所见完全吻合。我目瞪口呆,以为再待下去自己也将难逃被吞噬的下场,于是便跳上一辆摇摇晃晃的返程公共汽车,落荒而逃一样,一站又一站,一辆又一辆,直到站回家门口,犹如不小心按了倒退键的一盘空白磁带。敲门时我再度犹豫,因为这一幕依旧似曾发生。或者说,我在犹豫着要不要让它发生。一个决定之后是另一个决定,然后是又一个决定,没完没了,不绝如缕。门应声而开,我对好像一直站在门背后的父母说,我不想去上那所学校了,我准备复读一年。母亲以为我撞了邪,以右手手掌反复试探我的额温,而父亲则喜出望外,似乎对我说出这番话期待已久。复读的手续按说很复杂,但难不倒神通广大的父亲,他用他的大哥大打了几个电话后,此事便顺利解决。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南京艺校。
  这样一来,我和米娅又能经常见面了,虽然米娅此时已是南京政法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
  高中三年,我和米娅形影不离,高考时我们填报的第一、第二志愿,虽然学校不一样,但都位于南京。米娅的学习一直比我好,可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高考成绩居然差到只能被第三志愿的学校录取,这一意外简直像一种施舍。施舍我也能接受,我最终拒绝去那所学校的唯一原因,是在那里的几年我将很难见到米娅,而且担心以后我们的关系难免会愈发疏远,就像一艘船告别了另一艘船,虽然我也非常渴望尽早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见到那幢建筑前,坐在车里的我正因为念及米娅而沉浸在巨大的不安中。这的确是一种奇怪的预感。十七岁那年的秋天,我的复读决定无疑挽救了我从少女时代开始便异常珍惜的这段友谊。此后同在南京读大学的三年,我和米娅无话不谈,涉及所有成人话题,并且坚信我们的关系不会被以后的恋爱、婚姻和孩子所左右,可以一直带进坟墓里去。   复读对我几无影响。新的同学虽然都和我年纪相仿,互相却形同陌路。我看着他们就好像冷眼旁观一年前的自己,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他们看我估计也一样,一个选择复读的高考落榜生无疑是现成的最好的反面例子,可以用来鞭策他们不断奋力前游。在新的班级里,我尽量避免走动,只是埋首课桌,在堆叠得足以挡住讲台上老师视线的复习资料下热切地给米娅写信。米娅告诉我,政法学院的大一课程很紧,几乎像高三一样辛苦,因此米娅形象地将之形容为“高四”。无独有偶,我也在经历自己的“高四”。这是否预示着我们的大学生活将在同一年开启?米娅为此热切地期盼着我,无暇顾及南京特别美丽的秋天、冬天和春天,只等我到来后再一起领略。我也很高兴,因为米娅没有迫不及待地介绍大学里的女同学、室友和其他男女朋友,而是一直虚席以待我的到来。即使我不在南京,米娅身边独属于我的位置也一直为我保留着,没有被别的女孩占住。可以说,米娅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以及我对米娅日甚一日的牵挂,让我获得了学习的充足动力。我对米娅有多思念,对身边的新同学就有多忽略。毕竟我和她们的相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又面临高考前的全力冲刺,原本不可能有精力培养出友谊之花,结果连身前身后浮动的那几张女孩的面孔都没记住。我的同桌尽管长得很漂亮,额头却因为对未来的焦虑布满了青春痘。往好里说是瑕不掩瑜,往坏里说是美中不足。我送给同桌一管日本产的祛痘膏,要等到高考之后,她才会打开动用,一下子变得容光焕发。我没有亲眼看过同桌隐藏在青春痘后面的姣好真面目,所有这一切都是秦川后来告诉我的。在这个新班级里,我和秦川说话最多,超过了与全班其他人交流的总和。秦川阳光帅气,初次照面便让我想到了米娅。我一直认为,好看的人不分性别,无论是男是女都那么令人赏心悦目,比如张国荣、梁朝伟,还有林青霞、张曼玉。秦川喜欢在课间围着我的同桌转,此举完全是掩耳盗铃,奈何同桌既不开窍又不领情,着急之下额头上那层密集的痱子顿时红彤彤一片,倒像烫着了。秦川为了掩饰尴尬,便转而和我没话找话说,借个顺坡好下驴,然后灰溜溜地返回他的座位。话说多了,自然熟悉起来,我便以复读的老大姐自居,告诉他怎么讨女孩子欢心。可惜的是,在高考巨大的压力面前,一切方法都来不及应验。我也嘲笑秦川是伪球迷,因为男生们都喜欢踢球,只有他对五大联赛如数家珍,却从不换上球衣球鞋上场一较真章。光打雷不下雨,和他追女孩的表现如出一辙。
  第二年,我们都到南京上大学。在一次聚会时,我把秦川介绍给了米娅,秦川则带来了他的大学同学小蔡,以凑成两男两女之局。在秦川和米娅、我和小蔡先后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四人便经常一起活动,吃饭,看电影,爬山,游泳,去外地游玩。米娅先我们一年毕业,应聘到上海一所军校当辅导员,三年后秦川和小蔡也去了上海。秦川去上海是准备和米娅结婚,小蔡则是因为工作原因跳槽。事情的发展就是,秦川和米娅结婚了,而我和小蔡分手了。分手了还是朋友,只是不常联系。这种藕断丝连,肯定和秦川、米娅有关,因为小蔡是秦川的同学、哥们,我是米娅的同学、闺蜜,只要秦川和米娅不离婚,我和小蔡就很难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只会处得像越来越远房的亲戚。

4


  如果不是米娅开车载着我前往军校的教职工宿舍,我差不多忘了米娅还保留着当年的这个落脚点,小小的两居室,不超过五十平方米,名副其实的蜗居。米娅在这里住了五年,婚后才搬进新家。那一年,就是在这个几乎没有客厅的房子里,米娅告诉我,她准备和秦川结婚。我很吃惊,我一度以为秦川东游上海没安好心,没想到竟然是米娅让他来的。而米娅之所以发出这样的邀请,是因为他们在分手三年后突然旧情复燃,我见证了他们的重续前缘。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秦川和米娅的相遇、相爱、分手、重逢、结婚,自己居然都是见证者。这么想着,我握着手机的手心便沁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汗。手机里还捂着一颗雷呢,我犹犹豫豫着,只等合适的机会便扔出去。那样的话,他们的婚姻也很有可能在我的引爆下豁然解体。这对我是不是太残忍了?
  想当年,确实是我介绍他们认识的。“这是秦川。”“这是米娅。”我这么说时,是多么心生欢喜,好像预料到他们会相爱,会走到一起。当秦川背着米娅偷偷和我复读时的同桌接触,同桌叫方岚,我和米娅一起痛斥他脚踏两只船的恶劣行径。如果米娅那时候有一把枪,估计不是把秦川当场击毙,就是饮弹自尽,就有这么激烈。好在彼时米娅年轻,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也大方,既然秦川花心,索性放他自由,讓他花天酒地去。他们因此分手。秦川和方岚从偷偷摸摸开始,终究好景不长,不了了之。秦川又找到我痛哭流涕,想让我转达他对米娅的愧疚和思念之情。我拒绝给他递话,让他滚一边去。他如果有胆够种,就应该到政法学院当面对米娅说,先道歉,再请求原谅,然后再谈以后。秦川不敢,他已经在政法学院校门口徘徊过多次,每次看到值班的武警就腿肚子发软。我嘲笑他是自惭形秽,充分暴露出内心的阴暗与龌龊,有一种好歹为米娅出了一口恶气的痛快感。那个时候,以及其后的两年多时间,我真觉得秦川和米娅的关系到头了。米娅去了上海,虽然并非为了避开秦川,秦川想要再见到米娅,不说南京和上海相距遥远,又隔着茫茫人海,即使他们是曾经的恋人,相处的甜蜜也很难指引他们再度走到一起。但他们没在上海见面,也没在南京碰上,却在家乡的小城里“邂逅”了,在谁都没有预想到的情况下。当年我觉着是“巧合”,现在却要愤恨了。
  在米娅和秦川分手后,在米娅工作第二年我工作第一年的那个春节,我们都在老家过年。腊月二十八下午,我们相约去市中心逛街看电影,然后再打车回我家吃饭。乡音亲切、面容憨厚的出租车司机居然漫天要价,平时不到十元钱的里程,硬是要收我们五十元。要红包都不带这么狮子大开口的。如果不是年节眼下,我非投诉他不可。结果就是,开出不到两百米,我们便气冲冲地摔门下车。又拦一辆,还是敲竹杠的车。再拦一辆,如出一辙。大过年的,这些出租车司机想挣钱都想疯了。好在有米娅陪着,柔声安慰,我才没有冲最后那个说“看你们穿得不差却怎么如此小气”的司机扔出自己的尖头马丁靴。我们决定慢慢走回去。县城并不大,步行三十分钟左右,也就到我家了。那天傍晚没有风,不是很冷,我们走着走着还微微出了点汗。便是在我们逶迤慢行的时候,一辆车突然停下,从摇下的车窗里探出秦川的头脸来。秦川先是看见了我,在跟我打招呼时继而发现了米娅。事情便有这么巧。第二天上午,秦川打电话给我,约我和米娅一块去KTV唱歌。我原本以为米娅会一口拒绝的,没想到她居然答应了。这是秦川和米娅第二次恋情的开始。紧接着秦川也去了上海,然后就是他们要结婚的喜讯。   我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对于我的突然到访,米娅也感到意外,刚见面她便问,你这次来上海做什么?我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出差,顺便过来看看你,我们有多久没见了。米娅开车到车站来接我,我坐上副驾位置。这是惯例。换作我开车,也一定是米娅坐在我的右手边,谁也抢不走。以前的话,秦川和米其林就会乖乖坐在后面,秦川举着双手玩手机里的游戏,左手不时抓放米其林,而米其林热衷于蹿上跳下,一会想要爬到前面来,一会想把头钻出车窗。米娅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抽空提醒秦川:秦川你能不能把手机声音调小点,都妨碍我们说话了;秦川你能不能别玩游戏了,看着点儿子。秦川倒是越活越年轻了:不是顶着莫西干头,像一把镰刀,就是垂着脏辫,像拨浪鼓的须子;手上沉甸甸的,几乎每根手指上都套着戒指,有铜的,有银的,有金的,有玉的;耳垂上钉着明晃晃的耳钻;颈子上挂着长度极其夸张的项链,底下坠着的可能是十字架,也可能是骷髅,或者空弹壳。我被晃得眼花缭乱,觉得后座上分明是米娅的两个儿子。对此含讥带讽,秦川不以为然,依旧沉浸在游戏世界中自得其乐。毕业后秦川一直从事广告行业,我虽不清楚他在公司里贡献过什么有价值的创意,但看情形显然是把他自己“广”进去了,每天打扮得怪里怪气,自以为时尚,从头到脚却俨然一条夸张而虚假的广告。好在秦川此刻不在米娅的车上,不然我宁可打一辆出租车跟在后面,也不愿和他共坐同一辆车。
  米娅显示出军人的特有作风,毫不犹豫地戳穿了我的谎言,不对,要是出差的话,你不会当天才告诉我。我兀自强辩着,我是临时出差。米娅乘胜出击,临时出差更不像,你不会刚到上海就来找我,只会在办完事情后再留出足够的时间。你,我还不了解吗!在米娅的三言两语下,我很快招架不住了,只得讨饶说,你就当我是来出差的吧。米娅遂不再逼问,重新变回体贴人模样,说,你是不是有点累了?要不先眯一会吧。
  米娅这么一说,我确实觉得自己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到了宿舍后,米娅笃定地看着我,以一副坦白从宽的架势重新开审,说吧,你这次干什么来了?我还不想坦白交代,决定再等等。比如,先找个合适的话题入手,慢慢引到秦川身上,最好能了解他们夫妻目前的感情究竟如何。以米娅的敏锐,她不可能对秦川在外面的言行一无所知。我端着水杯,在房间里走了一圈。房间面积太小了,感觉才用了一秒钟时间,而米娅的目光一直跟着我,像探照灯一样,须臾未曾离开。我想到了米其林,问,米其林现在怎么样?他还这么小,你们怎么舍得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米娅垂下眼睛,两只手慢慢转动着杯子,他很好。我们一直在锻炼他的独立自理能力。毕竟我们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他。他在寄宿学校倒是比其他孩子都适应,一点也不想我们。我捏着手机,继续小心地翻找话题,没想到你把这间屋子都收拾出来了,是课程多的时候才过来住吗?米娅摇摇头,我最近一直住这里。我赶紧问,那秦川呢?以他的德性应该不会愿意屈尊住这么小的地方,他一个人留守家里吗?这时米娅的脸上方才露出一抹苦笑,家?那个家已经没了。
  米娅说得轻描淡写,对我却不啻惊雷,我不相信那个堆满了秦川的奢侈品收藏,慢慢侵吞了米娅个人空间的家,突然就没了!我记得很清楚,在那个家里,鞋柜、衣柜几乎都成了秦川个人用品的展览架。米娅能保有的不过是自己的化妆台,即使是化妆台,在秦川接受了“男人也要贴面膜和化妆”后,也有无限变小的趋势。米其林的房间则被改造为秦川的储藏间,因为“这些宝贝,儿子你长大后也会喜欢的”,最后米其林带着一只最宠爱的玩偶去了寄宿学校,彻底把空间让了出来。即使如此,那也是他们的三口之家。至此,我方才意识到秦川和米娅之间出了大问题,一下子紧张起来,告诉我,你们俩究竟出了什么事?米娅叹口气,我们把房子卖了。我和秦川离婚了。
  想千想万,我没想到他们居然离婚了。米娅也许早就看过那张照片,又或者,秦川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是在他们离婚之后,这么一来,照片也就不再具有示警的意义,根本没必要捅出来,看了反而徒劳心神。
  夫妻离婚后,不就是再无关系可以各自飞了吗?
  现在我终于可以把那張照片删掉,我的手机想必也会长松一口气,不用气鼓鼓得像一条红金鱼,甚至有可能被米娅失手砸向地板或墙上,因为承受这愤怒一击而四分五裂。手机无所谓,我心疼的是米娅。心疼之余,我又有点生气,埋怨米娅离婚这么重大的事情竟然没有告诉我。米娅歉意地笑笑,她确实没打算对我隐瞒,只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离婚这件事,说简单简单,说复杂复杂。离婚就好比快刀斩乱麻,事前事后都很难说清楚。就秦川这种浮头鱼的个性,是个坑他都会栽进去,但我还是急于想知道,米娅和秦川究竟出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离婚,还把房子给卖了?

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不是新的校区,所有的大学看起来都像公园,里面到处树影葱郁,四时花香不断,有水池,有草坪,男女老幼都安步当车,整个节奏都比围墙外面的世界慢了半拍还不止。这也许只是我的猜想。教职工宿舍独立于学生的宿舍区和教学区,更显幽静。楼后一排长着的全是月季,像栅栏一样保护着窗子。月季长势旺盛,可能是一楼住户手栽的,也可能是学校后勤统一维护的。米娅的花瓶里也插着好几枝月季,唯有一朵还很明艳,其余的花朵都蔫了,像涂得乌黑的圆唇,难掩憔悴干枯。我将瓶里的月季花取出来,扔掉枯萎的花枝,独留下尚好的那枝,剪裁一番,重新插回瓶里。
  米娅一直默不作声地看着我,这时才发出惊叹,你这么一拾掇,和我胡乱插的还真不一样,有几分你工作室里作品的韵味了。你上次说过,你学的花道叫什么名字来着,花枝?我纠正说,我跟我老师学的是“一枝”。说起来挺神奇的,我老师在日本留学期间修的原是“花意匠”,后来受到观音大士手中杨柳净瓶的启示,独创了“一枝”流派,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花瓶,里面都只插一枝。有人给予极高评价,什么禅是一枝花,花是一枝禅。这些我也不懂。不过,所有的插花师大概都是孤独的,花越明艳,不蔓不枝,便越接近无言。一座花瓶里插一枝花,就好像一个人立在她的一生中,所有的枯荣盛衰,也都不过是杯水自照,形单影只。   我讲了这么多,米娅却好像压根没听,蓦然发问,你的老师,她是不是离婚了?我说,她一直都没有结婚。也不是没有彼此属意的人,相处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就分开了。好像她的“一枝”,花枝在瓶里,都是极贴切顺合的,枯萎了,便连瓶带枝一起处理掉,毫不犹豫,也不可惜。米娅说,你这个老师,听着倒是很有意思。你们师徒两个,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也很一致。我说,其实她是不管我们的。结婚也好,离婚也罢,甚至是做了小三小四,她都不管的。她一直认为插花靠天赋,但人在红尘中,不能靠天赋生活。米娅问,那该怎么生活呢?我说,生活迟早会毁灭天赋的。所有的天赋异禀者,最后的下场莫不如此。就像插花一样,虽然看似把美延长了,但何尝不是一种更彻底的耗尽。米娅问,这也是你老师说的?我摇摇头,反问道,你和秦川,你们到底是什么时候离婚的?
  外面突然下起雨来。雨声时疏时骤,忽远忽近,好像一群孩子在学校里慢跑,跑着跑着就变成了大人,或为男友,或为女友,或为丈夫,或为妻子,即使没有成双结对,也难逃同样心思。
  我追问道,你们当初决定把米其林送去寄宿学校,就是为离婚做准备了?米娅说,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离婚了。我又吃一惊。没想到他们离婚已经这么久了。大半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自己居然一点都不知情。我又问,是不是秦川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米娅摇摇头,这倒没有。我想起那张照片,觉得米娅很可能确实被蒙蔽了,忍不住提醒她,你就这么肯定吗?男人在妻子面前都是扮老实,一旦到了外面,还不是孙悟空挣脱了金箍,什么恶心事做不出来!米娅苦笑了一下,他一门心思都花在搜集那些宝贝物件上,哪还有时间去打别的主意。我听米娅说得这么笃定,就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米娅起身把窗子打开,一阵清新的空气顿时涌了进来。
  在我们的少女时代,高中三年,两个人是无话不谈的,中间隔了一年,我们依靠写信交流,然后是大学三年,奔向成年的两个人之间依然没有秘密。即使随后分居南京和上海,距离也并没有形成隔阂横亘在我们之间,我们只是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有大把的时间黏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没了。短暂的见面相聚,不可能事无巨细都敞开来聊透,那些从指缝间溜走的话题并非无足轻重,只是不再被我们注意到,有时却会形成沉默借以提醒我们。甚至那些反复被我们提及的事情,因为一再说起反倒像被遗忘了一般。既然当时没有来得及深究,便只能留待特殊的时刻其隐含的意义才会不言自明,就像有自残行为的年轻人在手腕上割出刀痕或烫下烟头烙印,时间长了只记得伤疤大致的警示意义,却模糊了这一件伤心事与那一件伤心事的区别。很显然,细腻是短期的记忆强化所致,而粗糙则是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我和米娅也是如此。我的插花老师曾经说过,即使是并蒂莲,她也不会把它们插进同一件瓶子里。何谓“一枝”禅意,我现在大概能明白了。
  很多年前,当米娅和秦川第一次见面,他们并没有彼此一见钟情,秦川喜欢米娅要多一些。在得知米娅还没有男朋友后,秦川随即展开了追求。为了不让我成为碍眼的电灯泡,他还鼓励小蔡追求我。米娅告诉过我,秦川为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她很惊讶,他就好像见过她、了解她一样,知道她偏爱蓝色,喜欢桔梗花,幸运数字是7,只吃瑞士产的巧克力,从不喝酸奶,是张震和梁朝伟的粉丝,迷恋小众音乐,嗜辣……所以才会送给她让她眼前一亮的礼物,带她去吃她停不下来的美食。米娅很享受他们的约会时光,恋爱便也就水到渠成。其实,这些都是一年前我在高三教室里灌输给秦川的。在我看来,女孩们一般都会有上述偏好,因为米娅就是如此。米娅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秦川,肯定与此有关,我相當于奉献了一次助攻。因为我的无心插柳,让秦川不经意间变得像我一样了解米娅。而一年后,小蔡也因为秦川的出谋划策,大体了解了我的好恶。他们一开始便是合谋者,把我和米娅当成了猎物。不,感觉我们三人是一伙的,只有米娅是完全无辜的猎物。所以当秦川和米娅第一次分手后,我跟小蔡也没有必要粘在一起了。我觉得男人都是一路货色,虽然小蔡极力辩解,但他回答不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秦川,他会喜欢我吗?而我面对的问题则是,如果不是因为秦川和米娅,我会接受小蔡吗?虽然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向我提及。
  每次谈及往事,我和米娅都只会深潜到“我(你)介绍你(我)们两个认识”这一层面,好像秦川每一次献殷勤正中米娅下怀都只是误打误撞。及至方岚再次出现,尝到甜头的秦川忍不住对曾经暗恋的女孩照方抓药,以为能复刻在米娅这里获得的成功。事后秦川颇有悔改之意,米娅却毫不通融。我以为是米娅高傲的心性让她拒绝当“回头草”。其实我错了。米娅和秦川曾经有过一次深谈。米娅告诉秦川,她读的是军校,谈恋爱两情相悦便可以,结婚后就不能再当儿戏了。谈及结婚,而且是和军人,秦川终于还是退缩了。而这些,米娅肯定跟我说起过,只是被我遗忘了,于是在我这个外人眼里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但当事人怎么可能忘得掉!等到三年后的一次意外重逢,让秦川有机会对米娅重新作出表白和承诺,他依旧喜欢她,并且他不再害怕她是军人了,他愿意和她结婚。
  现在仔细想来,作为军人的米娅对婚姻的恐惧似乎更甚于秦川。

6


  是的,从头到尾我都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秦川是和军人结婚。如果米娅不同意离婚,他们就很难轻而易举地离婚。当然,如果秦川一心想要离婚,米娅也绝对不会用有关的规定来限制他。即使是军人,在感情破裂之后,夫妻双方当然也应该离婚。问题是,我还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婚。听米娅的话里话外,至少在离婚前秦川并没有出轨的念头,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感情破裂或者接近破裂的,我身边倒是有两对,我的姐姐和姐夫,以及我的父亲和母亲。先说我的父母,我一直觉得他们在生活中不像夫妻,母亲更像是一位保姆,不分昼夜地侍候有钱且脾气大的父亲,不仅没有薪水,还经常不受待见。好多次我以为他们会离婚,母亲会负气离家出走,父亲会在外面包养一个姨太太,给我们姐妹带来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或妹妹,结果却都没有发生。可能是他们都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这种家庭观念不仅仅维系在他们夫妻两个人身上,还和上有老下有小有关。一直以来,他们每年都回老家看望爷爷,在爷爷面前,母亲谦卑地维持着儿媳的身份。是不是爷爷去世后,母亲顿时觉得松绑了呢?因为源于儿媳的这一身份出现了松动,她不再是爷爷口中的“儿媳”。事实上,类似的“侄媳妇”“外甥媳妇”,从来不具有类似的束缚力。母亲开始渴望并策划与父亲脱节的生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是分开生活,而不是离婚。比如,他们有两个女儿,父亲完全可以和大女儿一家生活,母亲则去照顾小女儿。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就哪个女儿更像谁产生了争论,进而是谁更适合与哪个女儿一起生活。一直以来,父亲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难免会影响女儿们的选择。母亲有可能觉得自己会吃亏,这种精明在以前也是从来没有过的,随即提出新的建议,他们可以分开轮流着去两个女儿家。只可惜在大女儿离婚后,母亲的这个愿望也破灭了,因为大女儿那边多了一个外孙要照顾,作为外祖父和外祖母,他们必须和这对可怜的母子俩生活在一起。   细究起来,我的姐夫虽然性格懦弱,但婚姻的不幸倒不能全部怪罪在他一个人头上。姐姐林春禾在工作与婚后的生活中太过强势,简直像换了一个人,活脱脱是另一个版本的父亲。姐夫则唯唯诺诺,时时刻刻大气都不敢出。越是小心翼翼,越是一泻千里。这样的家庭聚会总是让我倍感煎熬,我觉得母亲和姐夫太没有地位了。林春禾对丈夫横挑眉毛竖挑鼻子,抱怨越来越频繁,他太矬了,他太没用了……这些嫌弃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这么矬和这么没用的男人,偏生是林春禾自找的,是林春禾让他成为自己的男友、丈夫,继而成为自己孩子的父亲。除了怨他,还能怨谁呢?林春禾离婚后,我反倒长出了一口气。担心大女儿作为单亲妈妈带着孩子生活有诸多不便,父亲便匆匆结束了在县城的生意,提前退休,到南京买了一处大房子,和母亲一起搬过来,照顾大女儿和大外孙。照理说一家人在南京团聚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却不愿意回那个新家,因为受不了一个刚离婚的女人苦口婆心地劝另一个女人结婚,好像前者的前车之鉴只是单纯的遇人不淑。我虽然不是悲观主义者,可在结婚之事上也绝对不敢过于乐观。瞧瞧我们家仅有的两对夫妻,他们的生活都糟透了。所不同的是,父亲和母亲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得足够久,以至于更像亲人,而姐夫和姐姐还没有把互相忍让磨成习惯便离婚了。虽然不再是夫妻,但外甥口中的“爸爸”“妈妈”仍然像咒语一样将他们铆在一处,除非姐姐能够很快找到另一个心仪的男人,并说服孩子喊他“爸爸”,才能在新家庭中降低前夫的影响,甚至一举抹除。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林春禾的强势已经定型,即使万里挑一的人也会很容易在她眼里迅速变成一无是处。这就是父亲对我们姐妹两人的影响。只要一有机会,我们无不渴望独当一面、一言九鼎,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林春禾过去在父亲面前的顺从只是伪装,其要强的一面与父亲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反叛也是假象,一旦结婚就会原形毕露,自己终将褪色成一个像母亲那样柔弱无助、彷徨无计的家庭主妇。这是我反感婚姻、拒绝成家的原因,我既不愿意在婚后继续保持强势,像父亲和姐姐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希望表现得软弱、妥协,像母亲那样逆来顺受。我就一个人好了。对我的独身主张,家人更为担心的是,当我年纪大了想要孩子时怎么办。高龄产妇就像一把出鞘之剑悬挂在我的头上。好像女人成为妻子只是成为母亲的过渡。我思来想去的却是,女人的谦让、忍耐和牺牲,真的是出于繁衍生息的目的吗?一个人是“人”,两个人是“从”,三个人是“众”,难道个体之上真的有一个群体、一个种族乃至一个人类吗?换句话说,女人如果不愿意谦让、忍耐、牺牲,人类就会因此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吗?我进而想到,如果没有生下我们姐妹俩,父母是不是早就无法忍受彼此了?以及现在的他们还会偶尔心有不甘吗?看着膝下的两个女儿,一个很快离异,一个拖着不结婚,他们是感叹世道人心变了,还是埋怨女儿们不听话呢?米娅对我却不会这样,虽然她的态度也是波动的,有时对我说,“真希望你能一直这样自我,不用陷进婚姻的泥沼”;有时又说,“真想看到你会把什么样的男人带给我看”。我交往过的历任男朋友中,米娅只知道小蔡,其他的都没见过。米娅认为小蔡很适合我,力撮我们复合的意图也很明显。当局者一定迷,旁观者未必清,当姐姐林春禾的婚姻生活千疮百孔时,我一度还觉得米娅和秦川很幸福。当事人是怎么维持这种假象,而局外人又是如何得出这种错误认识的呢?

7


  按照米娅的讲述,她所认识的秦川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在情感上,他有过一次玩火的过火行为,那还是恋爱阶段,导致的后果是米娅和他分手。三年之后,他变得成熟,至少敢于作出承诺,并如愿和米娅成婚,婚姻生活中他老老实实,再没有拈花惹草的不忠行为,KTV那次暴露狂的行为已然是他们离婚之后。而在兴趣爱好上,他却慢慢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被时尚所俘获,热衷于搜集一些小玩意儿,越来越上瘾,越来越疯狂。不是突变,而是从量变到质变,一点一点地,几乎不引人注目,但就像水银泻地一样难以逆转。
  这也许和他的工作有关。广告行业兼具创意、设计和公关的特征,如果只是创作部的美编还好,可以终日和苹果电脑打交道,但策划、执行部门是连通的,积累了几年文案基础的员工,往往会被老板有意调到客户服务部或媒介部,美其名曰是增加经验,其实是锻炼成多面手,以备在人员流动率大的时候即插即用。像秦川这样,名校毕业,有学位意味着有能力,开始便受到老板重用,机会好,自己也努力的话,很快就能脱颖而出,但是在和客户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容易在不断的迁就和迎合中渐渐丧失自我。就像初蹚爱河的年轻人会受到水中其他倒影的诱惑,职场上的新人也极易被成功学所激励,像钟摆一样在极度自卑与极度自信中晃荡。自卑是因为还没有成为有钱人,自信则源于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可是,因为囊中羞涩和存折里那串浅短的数字自觉矮人三分的年轻人,怎么才能在长人林立的富人圈中保持不卑不亢,不遭人看扁从而获得立足之地呢?作为广告界人士,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还要有强大的气场,表现得要像一个富翁,一个专家,一个时尚人士,一个美女,一个美食家,一个营养专家,一个运动达人,一个著名摄影师,从而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建议,随时随地对渴望变得富有、杰出、享乐、健康的人士进行降维打击,对业经圈定的理想用户进行广告投放、轰炸和洗脑。不仅要把羊群赶进羊圈,為了避免它们在糟糕的天气里乱跑,除了加固羊圈,还必须把羊圈建立在悬崖上。一句话,广告业虽然不生产具体的产品,但生产“需要”,以此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哪怕这种“需要”纯属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最好是无害的,但一定是无益的。广告方和生产者沆瀣一气,对产品的调研,对消费者的分析,都是为了造出所谓的金句,戳中消费者的软肋,以便实施坑蒙拐骗。这其中没有一个人是不可以被利用的,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
  秦川的这种心理、思维和习惯,也许是从言必称“脑白金”“脑黄金”开始的,他将之奉为金科玉律;也许是从整天翻看《骗子为什么要穿阿玛尼》开始的,他在学习炮制幻觉的过程中终于自己也迷上了幻觉,就像那个说出真话的孩子最终成了什么衣服也没有穿的国王。   物质是汹涌的,物欲是可怕而难以穷尽的。所有的诗人、哲学家、数学家、画家、音乐家,在人类历史上灿若群星,但和物质的集大成相比,犹如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区别。而金钱和财富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与其说是为了勉强维持生计,不如说是为了与物质的丰盛以及物欲的餍足相匹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什物都自成一座金字塔,越下面数量越多越普罗大众,越上面数量越少越轻奢极欲。哪怕是杯子、指甲刀、打火机、雨伞、帽子、鞋子,更不用说雪茄、葡萄酒、太阳眼镜、手串、手表、照相机、汽车,每一款都等级林立,高高在上者自带光环,让其下者自惭形秽。就像斗促织、斗鸡、斗狗一样,这些穿的戴的用的,仿佛游离于形体之外,一旦见到同类,非得比拼撕咬出输赢不可。于是,人凭衣贵,马借鞍强,鱼目混珠,在所难免。一个人尽管落在了时尚的坑里,他自己的感觉倒像是在沿着一条宽坦的台阶向上攀爬,越往下沉,越像是往上升,明明陷入一叶遮目的境地,却反而觉得周遭的景色一览无遗。智勇之士都难免困于所溺,何况普通人呢?坐吃山空是因为入不敷出,他们的工资终于承担不了他们的靡费。吃穿用都要挑最好的,退而求其次就像是吃了亏,像是失了面子,像是被人往脸上打了一拳。这样的人,偏偏又因为工作关系,出入的净是繁华处所,见到的永远是纸醉金迷、流金溢彩的生活,怎么能要求他们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呢?他们对钱并不吝啬,只是大方于在所爱之物上一掷千金,同时对钱变得毫无概念,表现得就像刚签了巨额合同的年轻球星一样。他们的薪水虽然不低,却依旧杯水车薪。
  就像秦川,谁也不知道他出于什么目的囤积这些东西。NBA球星的签名球鞋镶满了一面墙,可他从不去打篮球。买不起豪车,就入手各种豪车的纪念款、经典款模型。喜欢《加勒比海盗》就购买杰克船长公仔,喜欢《海贼王》就凑齐所有船员的手办。毫无钱币学知识,却搜集古钱币。完全不懂虚拟货币,也炒比特币。他既为古老的豪华旧物折服,也愿意追随闪亮的新生事物。如果他是基督山伯爵,估计也只会满足于喝着年代久远的拉菲,佐以外星球运来的鱼子酱。光鲜的生活一旦进入炫耀的航道,便难以感受所经的暖流或寒流。山鸡沉迷于水中的幻影,再也不愿意醒来,华丽的羽毛让它彻底忘了为时短暂的低飞,连快速奔跑也难以为继。
  这就是秦川从某个阶段突然开启后再也停不下来的真实生活。他的家庭还完好无缺,但更多是米娅在维持,他的心思几乎不在家人身上,即使儿子出生,他也驰心旁骛,一个专注的父亲怎么会给孩子起“米其林”这样的小名和“秦世爵”这样的学名呢?米娅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完全没想到他会越陷越深。话说回来,专注痴迷于某件事的男人想必也有其可爱之处。但这份孩子气的自私行为,最终需要他人做出匹配度极高的牺牲。米娅虽有这个准备,她也愿意独立抚养米其林长大,但新的事态却像漩涡一样,将她整个人吞没,然后又甩将出去。
  为了满足自己不断扩张和提升的癖好,秦川终于迈出危险的一步,求助于高利贷公司。一个不是为了家庭而欠下高利贷的人,不仅心里,恐怕眼里也是没有家庭的。等到米娅惊觉,从山上滚下来的雪球已经很大,足以将这个三口之家冲击得荡然无存。秦川开始躲避,十天半个月不敢回家一趟。高利贷公司的人找上门来,说话虽然客气,威胁之意尽显,就差在墙上泼油漆,往钥匙孔里塞口香糖了。夫妻俩对困境进行了沟通,尽管米娅主动提出把房子卖了,去堵高利贷的窟窿,秦川已然无法回归普通、正常的家庭生活。高利贷一度将他逼上悬崖无路可退,但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些迷人的奢侈品。
  还清高利贷之后,他们和平离婚。家庭解体,一家三口分居三地,米其林住在寄宿学校,米娅住回学校当年分配的宿舍,秦川居无定所,但为他的收藏品租了一间库房。米其林还小,感受不到生活的此种变故,只是觉得自己被父母分割了,有时陪母亲,有时陪父亲,却不能同时陪伴二者。对于米娅来说,随着摇摇欲坠的房子被售卖出去,终于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她像回到了大学毕业后的起点,只是多了一个儿子。秦川更深地沉溺在对诸多新奇玩物的追逐中。借还高利贷的经历给他开辟了一条新路,就像有些瘾君子以贩毒养吸毒,他也动起了以放高利贷购买奢侈品的念头,可惜没有充足的本金。具体进展如何,无人知晓。接下来就是周绮的出现,让秦川看到了搏一下的机会。然而轻率的行为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沦为全公司和全行业的笑话,还激怒了他的老板。据说,这个在广告界呼风唤雨的男人黑白两道通吃,他的愤怒让秦川难以在上海立足,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8


  我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曲折。雨声滴滴答答,夜晚的湿意增加,温度也随之降低了不少。不知不覺间,我的情绪平复,对秦川的愤怒奇怪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表的感触。秦川,这个高三一年的同窗,这个闺蜜的男友和丈夫,突然间像回到了他的二次元世界。四格漫画、一篇小说、二十四帧影像。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使没有主角光环,也一往直前,虽然很没心没肺。也许,唯一能说明的是,时代变化了,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式都有了新的内容。他想要干什么?他想要拥有。不管拥有的是什么,都宛若星辰,都能让他获得满足,从而,该怎么说呢,远离谋生,抵达生活。谋生自然无须赘言,可什么是生活,真正的生活该如何去描述呢?
  我困惑了。我的爷爷,据说什么都往家里捡,因为准会用得着。我的母亲,从小就不让我们姐妹俩碗里剩饭,掉在桌上的饭米粒她都会黏起来放进嘴里吃掉。有时候,我确实难以想象祖辈和父辈那种极其匮乏的生活,只能自我安慰说,历史不存在假设,生活也不可能倒退。可是,一直往前进的生活不是更应该与过去的生活相比较吗?以得出生活确实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的结论。生活不是应该建立在具体的人之上吗?一个人,一群人,抑或一个阶级,是这样吗?
  秦川自然不是无可指责的,但也仅此而已。就好像,他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离婚。关键在于米娅。在秦川求婚时,米娅同意了,不仅同意,在一定程度上她还鼓励了这一行为。至于离婚,虽有诸多遗憾的地方,但他们也都接受了,不仅是出于不可控的外力从而终止了协议,也很快适应了各自的新生活。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和谁过都是过,降临在两个人肩膀上的压力,一个人也能应付裕如。除了米其林。米其林是无辜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受到的伤害会或隐或显或大或小,需要一家人共同面对,一起解决。如果畏惧这种伤害,夫妻坚持不离婚,未见得就是更好的选择。离体或解构的家,依然是家。所以,林春禾离婚了,米娅也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显得明智,至少她们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不幸。   那么,在离婚一事上,我进而想到,和母亲相比,林春禾与米娅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更多的顾虑与负担,是因为什么呢?显然与她们的性格关系不大,林春禾与米娅本就是性格迥异,那么是因为她们的心理更成熟以及她们的谋生能力更强吗?母亲没有谋生能力却掌握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外面挣钱却不得不囿于母亲安排的生活,他们两个人到底谁更不幸呢?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母亲聊天。母亲问我为什么还不找个人嫁了。那种随意的语气让我着恼,于是反问了一句,我又不需要依靠男人养活,为什么要随便找个男人嫁了?母亲因此而郁郁不乐了好几天,我以为是自己的态度冲撞了母亲,其实是“依靠男人养活”这句话刺痛了她。结婚固然要两情相悦,可是谁知道两情会不会长情,能不能一直相悦,如果变淡了甚至没有了,还有必要箍在一起对付漫长的乏味的可怕的生活吗?有情饮水饱,无情喝水塞牙缝。情感之于生活,生活之于情感,怕是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完全混为一谈。情感犹如花枝,生活犹如花瓶,因为一段情感便舍弃一种生活,这究竟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还是不失为一种放下和解脱呢?
  米娅一直看着我,这时方才担心地问道,你不会更不想结婚了吧?我点点头,又摇摇头。遇到合适的人,我想我会和他结婚的。但结婚和离婚是两码事。我不会因为结了婚就不离婚,也不会因为怕离婚就不结婚。

9


  第二天是周五,按寄宿学校的规定,家长们可以在下午把孩子接回家住两天,周日下午或周一上午再送回学校。当然也可以让孩子继续待在学校里。不过,米娅告诉我,周六是米其林爷爷的生日,秦川肯定会过来把米其林接回老家。
  之前,我提到好久没有见到米其林,想见见他。现在,我们不仅无法把米其林接出来,甚至也很有可能在寄宿学校碰到秦川。米娅觉得我肯定不想见到秦川。我叹口气,如果你们的关系很僵,那我肯定不想见到他,免得让我们两个人心里更添堵。现在你们离婚了,我倒不那么排斥见他了,说到底他还是米其林的爸爸,再不济他还是我的高中老同学。
  那么,我还是带你去见见那对父子吧。米娅说,你放心,我现在和秦川分得很彻底。他是米其林的爸爸,我是米其林的妈妈,我们的关系大抵如此了。
  我仿佛看见一条狭长的甬道,只能通一人,其逼仄让通行者完全没有转身的余地。秦川和米娅便在我的目光下相向而行,在相遇处融合,终于穿透对方的身体,留下一个米其林,继续向前。他们已经无法转身,除非他们停下脚步,才能继续感受彼此的气息。他们就像对驶的船只,相会之后,天高海阔,分道扬镳。米娅和秦川,他们的关系就此牢牢固定,遥远的校友、前夫妻、米其林的生父生母、熟悉的陌生人、永远的过客。未必了无遗憾,但充满遗憾和悔恨肯定也言过其实。就像此刻,米娅神色平静,像所有的过来人一样,对于我来说,倒是过于平静了。也许有些事情例如婚姻,不去经历就永远没有真实的感受。
  我终究还是退缩了。我有点害怕在这个时候见到这对父子。他们就像是我未来会遇到的,就像我未来的丈夫和未来的儿子,而他们在一起,将会结伴离去,撇下我一个。我揽镜自照,镜中人是我,是米娅,是姐姐林春禾,是母亲,是孕育生命的一族,也是衰老的一族。我曾经看见过这样的画面,一幢奇怪的建筑,那是家,那也是子宫。我看不透这幢建筑,因为我只是在外面,不知道是不是同时也在里面。我想借母亲和身旁的姐妹来参透,但她们笑而不语,笑容给她们的脸颊抹上了一层圣洁而平静的光芒。米娅,我在心里轻呼,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为一个母亲,因为我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母亲,当她问我们,如果她和父亲离婚,我们会选择跟谁。姐姐说,她会一直陪伴母亲;而我说,我会跟着父亲。我不仅这样说,还用力挣脱了母亲的臂膀,跳出了她的怀抱,当时她左右环拥着两个女儿。不,不是因为我的年幼无知,我很明白我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还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我为什么一直针对姐姐,因为她不仅继续蜷缩在母亲的怀抱中,还用双手拭去了母亲脸上的两行泪水。她宽慰了母亲,同时赢得了父亲的尊重,而我投降了父亲,虽然也取得了母亲的原谅,但我意识到我缺失了什么。就像母亲叹息的,这个孩子从小就没什么心。我的心究竟去了哪里呢?
  要不,我们还是找一个地方坐下,远远地看一眼吧。米娅说,我也担心待会见到米其林,他会缠着我们一块去给他爷爷切生日蛋糕。他还不能理解,离婚后,我和他爷爷奶奶就不算一家人了。我们也没办法向他解释,只能等他自己慢慢明白。
  喔,亲爱的米娅,这个过程可能极其漫長,或许终其一生,米其林也无法彻底琢磨清楚,婚姻或离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事情也会往好的一面发展,那就是他压根不觉得这件事难以理解。离婚或者不离婚,双驱之家或者四驱之家,于他而言除了性能有所区别之外其他都是一样的。我心里不由为米其林庆幸起来,他们这一代不仅被呵护在温室里看童话,也在虚拟世界里玩游戏。童话可能是过度保护,不利于成长,游戏却将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壁垒悄然化解。至少,在游戏中,米其林可以大肆嘲笑秦川,爸爸,你真笨。
  坐在咖啡馆中,隔着窗户,我和米娅,一位现实的母亲和另一位潜在的母亲,共同注视着窗外。放学的钟点即将敲响,来接孩子的家长正像上水鱼一般,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寄宿学校的门口。
  米其林又蹿高了很多,脸上多了少年的秀气和明朗。他一走出校门,便看到了来接他的父亲。我们顺着米其林的视线,很快也看到了秦川。他像一个美国飞行员,大靴子、墨镜、手指粗的金项链,像商场门口鼓胀的充气人一般,把腰弯向米其林。他像举重运动员一般,先把米其林轻而易举地举过头顶,再轻轻放到地上,然后掏出一件连帽衫,当街给米其林换上。米其林咯咯笑着,看不出是拒绝穿戴还是趁机嬉闹。接下来,套上PP潮牌亲子装的父子,一前一后朝停车的方向走去。那是一辆红色的路虎揽运。米其林兴奋不已,前后左右地察看,坐上副驾还不忘东张西望。
  他看上去好像蛮有钱的样子。我说,他这是时来运转,还是挖到金矿了?
  直到那辆车驶出视线,米娅才回答我,也许是比特币上涨了,也许是球星卡变现了,也许是借来的车。谁知道呢?他要回老家去,即使兜里再没钱也会装扮成土豪的样子。
  米娅叹口气,用手中的小匙搅动咖啡。那一瞬间,她看上去就像是婚姻不幸的女人,听任不省心的丈夫带走了成长中的儿子,流露出怔怔发愣的表情。
  责任编辑 菡 萏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热,古典今译在出版界、读者圈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出现了多部如《浮生六记》《人间词话》《给孩子的西游记》的畅销读本。其中孙智正根据《西游记》翻写的《给孩子的西游记》,厚厚的四本,令许多孩子“拿起来就放不下,在一两天内看完”。  孙智正又开始翻写《封神榜》。《封神榜》适合全龄阅读,即将在年内出版,我们在这里选登一些章节,让读者先睹为快。  孙智正的翻写保留了原著百分之
期刊
你伸手触碰我  我缓缓现形  身后的宇宙浩渺  收缩  闪亮得只剩一双眼睛  梦中的独角兽收起犄角  舞鞋的高跟被磨平  酒杯中倒入的不再是酒  风谷中不再有寂寥的声音  合上此信  我一声叹息  剥开掌心的柑橘  你安睡  顽固的 香气四溢的 缠绕的  缚于白色的温存间  于是我触碰你。  又如何不触碰你  可这  叫我如何入口  又如何放弃光  月光透过百叶窗折叠  手肘与被褥磨蹭  我抚过枕
期刊
我梦见一座城市  浴场,温泉,山中的雾气一并走上街头  人退居在这三处  以及更多  无人的地方  出口与关隘种了镀铜的杜鹃  楼与楼中间  结了巨大的网,但没有蜘蛛  密密麻麻的人体  工学结构  遇见也是徒劳,梦中的旅行仿佛  被卡在坚固的齿轮中  不知道正在流动的东西就说它正凝固  不知道被解开的东西  就说它如影随形缓解——致蜀山、小引等  “水仙花遲迟没有开放”  雾中的生活,最后一天进
期刊
天上的云朵  像口罩  不知道飘过去多少  城市里没有影子  窗户  这些透明的物体  有如此力量  承載砖块和混凝土  白色的是纸  轻盈又脆弱  文字建起高墙  一些增长  一些平静下来  在重叠的固体里  白色的是我  透明的也是我
期刊
从白色到土黄色,再从橘色到血红色  最后到绛红色  沿着山河的脉络,从中心到四周  我的祖国在病毒的折磨中不断升温  从腊月到正月,抗疫防疫的消息  逐渐传递到我这个小山村  村民们带起蓝色口罩  村干部在村口拉起红色横幅  进出人员要测体温,要登记  村委会的喇叭重新响起  打破正月的寂静  最新疫情成了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我们在手机新闻里看到的  祖国地图上那一片片变了颜色的疆域  像无数受难
期刊
新年的雪没有如期而至  你的城市已经提前干燥  肺部不敢过分呼吸  都说诗人的词是治愈的  而我坐在口罩遮住的二月里  却自我怀疑  你用酒精擦拭一切可触及物品  打开电视关注被染红的区域  你为高悬半空的数字感到沉重  都说到这个地步  我们只能在家  除了家,已經无处可去  城市隔离,物质哄抢  你说人们在埋葬活猫处置恐惧  是的,就如埋葬了的二零零二  我知道数字从来都不简单  当我意识到 
期刊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  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  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  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乌啼不断,犬泣时闻。  人含鬼色,鬼夺人神。  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  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  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  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
期刊
1  那天我起得很早,陪母亲化妆。我已刷完牙从卫生间出来,母亲仍在用唇刷细细地勾勒唇角。我过完年三十岁了,母亲并不很老,可是她似乎一直不懂得怎么化妆。那瓶她闲置了很久的粉底液不适合她,太白,衬得她的脸色好像一堵被雨水浸泡太久起皱的石灰墙;口红是我大学时为了面试买的,现在只能拧出来半个指甲盖那么高。我说扔了吧,她舍不得。  我坐在床上和同事发微信,母亲转过头问我,“好看吗?”其实我看得出她有些紧张,
期刊
封城的第十二天,立春  日头更暖了,拥抱  不必隔着厚重的棉袄  但接吻,仍需隔着口罩  我们终究还是慢了下来  借助一些恐惧、焦虑  还有对某某事件的怀疑  我们从不比历史更接近真相  就像,已经到了二月  武汉再也不必  向大地交付雪意  茨维塔耶娃说过她最初的语言  不是俄语,而是音乐  古中国最原始的发声也不是  沉默或者哀嚎  我們能做的  除了抢购大米蔬菜方便面  似乎,还可以更多
期刊
我九岁,妹妹七岁  她被醉酒的村长粗暴地抱住  一朵野丁香被风掀起花裙子  在我家童年的后院里  我是在三楼的阳台上目睹这一幕的  并看见站在二楼窗户前的爸爸  也目睹了这一幕  但爸爸没有发现我,就像妹妹没有发现  二楼的爸爸,三楼的哥哥  二楼的爸爸關上了二楼的窗户  三楼的哥哥退出三楼的阳台  屋顶的太阳退缩到一片瓦片里  妹妹稚嫩的哀求声退回  哥哥永远的偏头痛里  我二十九岁,妹妹二十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