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场精神的对话,其有效进行的前提是微观品鉴阅读。而语文课堂的微观品鉴阅读,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高效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通过课堂的合理预设和思维“冲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微观品鉴砥砺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微观品鉴 文化传承 合理预设课堂 思维碰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03-02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凌驾于政治与经济之上。由此可见,作为文化传承重要手段之一的语文教育所要关注的,往往不仅是知识的表面逻辑,更重要的是知识当中所包含的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与文化,因此,语文教育实是一种内在精神、内在魅力的体悟与熏陶。
而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文本的阅读,应是一场精神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旅程,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微观品鉴,进入深度阅读。高中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见,语文教学的“深度”是教学追求的较高层次。这种“深度”的追求,是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循序渐进,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积累较为深厚的学养;是让学生能有较为透彻的领悟,在品鉴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砥砺心灵。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微观品鉴呢?
首先,教师本身,对文本阅读的认识及重要性,必须有所提高,即阅读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联系开篇罗曼·罗兰的话语,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以民族语言文化为载体去探究民族生命活动的过程,进而审视民族心理发展和锻造民族独特的心灵品格的历程,是弘扬传播民族无与伦比的文化智慧的过程。我以为,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的语文教育在注重广义的文化传承中应该具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独特视角。
如《论语》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字句的识记,翻译的落实,那么,势必生涩难耐。但其实文化经典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性格。如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等同于西方文明中的“爱”。“孝”是孝敬父母,“悌”是敬爱兄长,所以它们实际包含了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一直到社会的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悌”的倡导和培养,其也就是对人性光辉中最可贵的“爱”的倡导和培养。再者,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法则,可是这种法则在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会心尽力地去践行呢?毒奶粉、甲醛白菜、染色馒头——,单是食品安全问题就让我们感慨万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样的立身原则和修养境界,现代人又有多少能做到?若是大家都能秉此准则,还会有那么多怨叹吗?……深刻而厚重的文化感能唤回学生自豪的民族精神记忆,并且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为学生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语文教育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解读旨趣,守护自己的文化性格,秉持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通过微观品鉴,我们认识到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并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砥砺学生的品性,这种品鉴意义非凡。
再者,合理预设课堂,通过思维的“冲突”,唤回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形成的前提,即微观品鉴阅读的进行。只有对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咀嚼,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中的世界,从而透彻地了解文本蕴含的价值。不过,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过度小心,而包揽了一切,课堂的“预设”成了按部就班,文本解读的过程不敢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致使教学成了灌输式,学生阅读时少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阅读兴趣自然降低,更不必说学生生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了。而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局面的形成,导致了阅读的表面化、应付化,所谓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了一纸笑谈。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得认识到“微观品鉴阅读”得多在文本的意义指向诸如文化、人性、历史、道德、审美等方面进行一些挖掘,必须拓宽文本的疆界,而非抱着教参,抱着标准答案而死守,并且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如此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的阅读认识与审美判断。当然,很多情况下,深度阅读可以挣脱某一种特定文本课文本身的制约。正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以有意提出与常规思维相异的观点,或者必须得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在这种互相的“冲突”中,促使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和深度阅读的进行。葛朗台可以是人人不屑的“守财奴”,更可以是今天许多创业者学习的典范;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卧薪尝胆”是一种隐忍与发奋图强的生命体验;……当文本中的种种生命在特定的背景与情境下把自己的体验最真实地告诉芸芸众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得容许新形式新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解读,这些人生体验在特殊的背景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体会下,会有新的理解也是一种常态,“胯下之辱”不就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当然,微观品鉴阅读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立足于课本而不能盲目延伸。创新并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截然反叛的基础上的,更不是架空文本,盲目追求一种“思维的碰撞”。所以,我们强调微观品鉴阅读在注重“微观”,注重“放手”的同时,并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必须根植于文本,在探究的同时,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扩大其视野,引向文本所含价值底蕴的探索。
语文课堂的微观品鉴阅读,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高效的手段,是促使学生获得阅读真谛,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走进读者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学生和教师,学生和作者,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虽然了解和探究人生的意义、价值等,自我实践、身体力行诚然是必需的,但这毕竟有限,更多的还必须依靠文化传承,并参照和分析他人的生命运行轨迹。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微观阅读。通过微观品鉴阅读,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预设,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允许、鼓励碰撞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可以穿越时空,窥探心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与后人促膝谈心,跟今人切磋砥砺,阅读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间接的文化体验和生命对话。在一种深度的文化的阅读中,会促成学生发出一种心灵回应之声,学生也会在“人格对话”中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心灵提升。
【关键词】微观品鉴 文化传承 合理预设课堂 思维碰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03-02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凌驾于政治与经济之上。由此可见,作为文化传承重要手段之一的语文教育所要关注的,往往不仅是知识的表面逻辑,更重要的是知识当中所包含的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与文化,因此,语文教育实是一种内在精神、内在魅力的体悟与熏陶。
而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文本的阅读,应是一场精神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旅程,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微观品鉴,进入深度阅读。高中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见,语文教学的“深度”是教学追求的较高层次。这种“深度”的追求,是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循序渐进,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积累较为深厚的学养;是让学生能有较为透彻的领悟,在品鉴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砥砺心灵。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微观品鉴呢?
首先,教师本身,对文本阅读的认识及重要性,必须有所提高,即阅读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联系开篇罗曼·罗兰的话语,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以民族语言文化为载体去探究民族生命活动的过程,进而审视民族心理发展和锻造民族独特的心灵品格的历程,是弘扬传播民族无与伦比的文化智慧的过程。我以为,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的语文教育在注重广义的文化传承中应该具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独特视角。
如《论语》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字句的识记,翻译的落实,那么,势必生涩难耐。但其实文化经典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性格。如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等同于西方文明中的“爱”。“孝”是孝敬父母,“悌”是敬爱兄长,所以它们实际包含了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一直到社会的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悌”的倡导和培养,其也就是对人性光辉中最可贵的“爱”的倡导和培养。再者,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法则,可是这种法则在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会心尽力地去践行呢?毒奶粉、甲醛白菜、染色馒头——,单是食品安全问题就让我们感慨万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样的立身原则和修养境界,现代人又有多少能做到?若是大家都能秉此准则,还会有那么多怨叹吗?……深刻而厚重的文化感能唤回学生自豪的民族精神记忆,并且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为学生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语文教育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解读旨趣,守护自己的文化性格,秉持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通过微观品鉴,我们认识到阅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并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砥砺学生的品性,这种品鉴意义非凡。
再者,合理预设课堂,通过思维的“冲突”,唤回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形成的前提,即微观品鉴阅读的进行。只有对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咀嚼,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中的世界,从而透彻地了解文本蕴含的价值。不过,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过度小心,而包揽了一切,课堂的“预设”成了按部就班,文本解读的过程不敢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致使教学成了灌输式,学生阅读时少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阅读兴趣自然降低,更不必说学生生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了。而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局面的形成,导致了阅读的表面化、应付化,所谓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了一纸笑谈。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得认识到“微观品鉴阅读”得多在文本的意义指向诸如文化、人性、历史、道德、审美等方面进行一些挖掘,必须拓宽文本的疆界,而非抱着教参,抱着标准答案而死守,并且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如此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的阅读认识与审美判断。当然,很多情况下,深度阅读可以挣脱某一种特定文本课文本身的制约。正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以有意提出与常规思维相异的观点,或者必须得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在这种互相的“冲突”中,促使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和深度阅读的进行。葛朗台可以是人人不屑的“守财奴”,更可以是今天许多创业者学习的典范;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卧薪尝胆”是一种隐忍与发奋图强的生命体验;……当文本中的种种生命在特定的背景与情境下把自己的体验最真实地告诉芸芸众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得容许新形式新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解读,这些人生体验在特殊的背景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体会下,会有新的理解也是一种常态,“胯下之辱”不就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当然,微观品鉴阅读还必须注意一个问题,立足于课本而不能盲目延伸。创新并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截然反叛的基础上的,更不是架空文本,盲目追求一种“思维的碰撞”。所以,我们强调微观品鉴阅读在注重“微观”,注重“放手”的同时,并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必须根植于文本,在探究的同时,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扩大其视野,引向文本所含价值底蕴的探索。
语文课堂的微观品鉴阅读,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高效的手段,是促使学生获得阅读真谛,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走进读者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学生和教师,学生和作者,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虽然了解和探究人生的意义、价值等,自我实践、身体力行诚然是必需的,但这毕竟有限,更多的还必须依靠文化传承,并参照和分析他人的生命运行轨迹。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微观阅读。通过微观品鉴阅读,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预设,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允许、鼓励碰撞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可以穿越时空,窥探心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与后人促膝谈心,跟今人切磋砥砺,阅读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间接的文化体验和生命对话。在一种深度的文化的阅读中,会促成学生发出一种心灵回应之声,学生也会在“人格对话”中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心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