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每年都要经历洪涝灾害,建设海绵城市被国家提了出来。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选取江苏省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内容;其次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江苏省镇江市是国家生态市,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公园是集居民日常休闲、儿童活动、散步、跑步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空间;再次对华润新村社区公园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改造进行分析,主要从公园的地形、水体、道路铺装、植物这四个方面进行改造处理;最后总结一下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中的应用措施。期望今后的公园设计都能把海绵城市理论考虑在其中,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打造海绵化公园。
关键词:海绵城市;社区公园;生態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B201756]
一、海绵城市理念
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产。水生态失衡,四大水问题中,一是“水多”,即洪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仍是心腹大患;二是“水少”,水资源短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水脏”,水环境恶化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水浑”,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城市发展中为有效改善我们的水生态问题,住建部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开加以利用。
城市公园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融合水景观的海绵技术公园是城市发展有利的条件。公园建设有五大基本元素:地形、水体、建筑物、铺装以及植物。从这五方面能够有效打造海绵式绿地景观,在公园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镇江市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古时称“润州”。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是全国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曾获“国家生态市”荣誉。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
此次研究对象是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西侧邻近古城路,南侧邻近花山路,东侧邻近小米山路。小区总面积约为588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151平方米,绿地面积22167平方米,道路面积20562平方米(图1)。华润新村社区公园位于小区东南侧,作为居民集中活动的区域,社区公园的设计以大面积的雨水花园以及为区民服务的活动场地为主,集居民日常休闲、儿童活动、散步、跑步为一体,是个综合型活动空间(图2)。
(二)地域特征
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雨量充沛,梅雨强度大,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1063.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76.7毫米。全市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华润新村社区公园改造
华润新村社区公园的改造设计是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公园设计元素相结合,整合现状资源,通过对社区公园的地形、水体、建筑物、道路铺装以及植物选择五个方面的规划,打造生态绿色型的社区公园。
(一)社区公园地形改造
公园地形设计有坡度的下凹公园来收集周边雨水径流,再通过植物的层层净化、下渗、储存并回收利用雨水。社区公园由于地形较低,依据场地地形对雨水径流方向以及积水点进行分析,作为雨水储存布置的参考,可以作为小区的内部集中汇水区域,把社区公园绿地中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华润新村社区雨水径流,同时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小区建筑屋顶雨水以及道路排水,都可通过雨水导管汇进社区公园的雨水花园,为华润新村社区减轻雨洪水压力。同时收集、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作日常公园绿地、居住绿地植物浇灌,减少社区浇灌费用。
(二)社区公园水体改造
社区公园的水体就是个大型下凹绿地,园中的雨水,平时水位保持在设定的水平。当小雨时,大型下凹绿地收集周边雨水径流,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或雨水管渠输送到下凹绿地中。当大雨时,大型下凹绿地水量超过标准时,会通过溢流管排放至市政管道,调节社区雨水径流。而且雨水通过湿生植物进行净化,完整展示雨水净化过程,雨水收集与儿童的嬉水游乐融为一体,使儿童寓教于乐。
(三)社区公园建筑物改造
公园设计中有许多亭、台、楼、榭、阁,在这些小品建筑物上可以加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绿色屋顶以及竖向绿化。社区公园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经过集水口流入下水管道,再通过地下导水管引入公园的雨水花园,经雨水花园消解、下渗部分雨水,多余雨水可经溢水口流入市政雨水管道。建筑物屋顶雨水出入口设计有三种形式的雨水出水口,分别为石凳型、石块型、石笼型,这种出水口形式在缓解雨水冲刷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四)社区公园道路铺装改造
公园道路上面采用透水路面来缓解原先道路积水问题,保障道路行驶安全。道路透水铺装有效解决公园道路雨期积水问题,旁边设置雨水沟使周边雨水径流有效收集,不会冲刷到道路面。路旁植草沟结合盲管的设计引导道路雨水收集,形成社区公园内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社区公园还在道路旁边增加了增加软质排水设施如生态树池及下凹绿地,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环境,又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
(五)社区公园植物改造 社区公园对于绿地植被总体配置原则是适应性、经济性、生态性以及可达性。适应性是指一个地区的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的树种,这种乡土树种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经济性是对现状长势良好的植物进行保留,新增加的乔木、灌木、地被、花卉采用成本低,生长快,后期易于维护管理的品种,创建节约型绿地;生態性是指绿地低于道路的设计,可使道路积水充分汇入绿地中,经过各种乔木、灌木和湿地植物的净化、吸收、储存,构建良好的植物群落,为雨水净化储蓄和生物保育提供和谐稳定的条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绿地;可达性是指植物配置应具有良好的视线通透性和活动的可达性,减少使用阻碍人群与绿地交流的围合灌木植物可有效增加绿地的使用频率。
社区公园主要分为三类种植区域:隔离区域内植物,活动区内的广场以及运动场所和滨水区(图3)。隔离区域内植物可以起到遮挡屏蔽的作用。隔离区域内植物原有香樟树长势良好,保留下来,又在此区域补植了色叶变化明显,观花观果效果较好的黄山栾树,增加居民的视觉趣味。活动区内的广场以及运动场所的枇杷、松树等形态优美的树种予以保留,低矮乔灌木予以移除,补植日本早樱、白玉兰等观花小乔木。社区公园的滨水区种植湿生植物,如千屈菜、黄菖蒲等,提供湿地体验。地被植物采用野花组合,既能满足视觉上的享受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嗅觉体验。
四、结语
现在的城市发展给人居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各个城市正遭受着各种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每年都在发生。国家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公园改造的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设计可以有效应对雨洪灾害。通过生态设计手法,打造“海绵化”公园,不仅可以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还为居民日常提供了休憩、散步的娱乐场,具有最大综合生态效益。把海绵城市理论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以及生物滞留池等设施运用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上,有效保护了原有生态,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闾邱杰.海绵城市设计图解[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阿肯色大学社区设计中心.LID低影响开发城区设计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肖楚田,肖克炎.海绵城市——植物净化与生态修复[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4-8.
作者单位: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海绵城市;社区公园;生態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B201756]
一、海绵城市理念
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产。水生态失衡,四大水问题中,一是“水多”,即洪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仍是心腹大患;二是“水少”,水资源短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水脏”,水环境恶化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水浑”,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城市发展中为有效改善我们的水生态问题,住建部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开加以利用。
城市公园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融合水景观的海绵技术公园是城市发展有利的条件。公园建设有五大基本元素:地形、水体、建筑物、铺装以及植物。从这五方面能够有效打造海绵式绿地景观,在公园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镇江市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古时称“润州”。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是全国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曾获“国家生态市”荣誉。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
此次研究对象是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西侧邻近古城路,南侧邻近花山路,东侧邻近小米山路。小区总面积约为588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151平方米,绿地面积22167平方米,道路面积20562平方米(图1)。华润新村社区公园位于小区东南侧,作为居民集中活动的区域,社区公园的设计以大面积的雨水花园以及为区民服务的活动场地为主,集居民日常休闲、儿童活动、散步、跑步为一体,是个综合型活动空间(图2)。
(二)地域特征
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雨量充沛,梅雨强度大,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1063.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76.7毫米。全市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华润新村社区公园改造
华润新村社区公园的改造设计是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公园设计元素相结合,整合现状资源,通过对社区公园的地形、水体、建筑物、道路铺装以及植物选择五个方面的规划,打造生态绿色型的社区公园。
(一)社区公园地形改造
公园地形设计有坡度的下凹公园来收集周边雨水径流,再通过植物的层层净化、下渗、储存并回收利用雨水。社区公园由于地形较低,依据场地地形对雨水径流方向以及积水点进行分析,作为雨水储存布置的参考,可以作为小区的内部集中汇水区域,把社区公园绿地中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华润新村社区雨水径流,同时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小区建筑屋顶雨水以及道路排水,都可通过雨水导管汇进社区公园的雨水花园,为华润新村社区减轻雨洪水压力。同时收集、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作日常公园绿地、居住绿地植物浇灌,减少社区浇灌费用。
(二)社区公园水体改造
社区公园的水体就是个大型下凹绿地,园中的雨水,平时水位保持在设定的水平。当小雨时,大型下凹绿地收集周边雨水径流,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或雨水管渠输送到下凹绿地中。当大雨时,大型下凹绿地水量超过标准时,会通过溢流管排放至市政管道,调节社区雨水径流。而且雨水通过湿生植物进行净化,完整展示雨水净化过程,雨水收集与儿童的嬉水游乐融为一体,使儿童寓教于乐。
(三)社区公园建筑物改造
公园设计中有许多亭、台、楼、榭、阁,在这些小品建筑物上可以加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绿色屋顶以及竖向绿化。社区公园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经过集水口流入下水管道,再通过地下导水管引入公园的雨水花园,经雨水花园消解、下渗部分雨水,多余雨水可经溢水口流入市政雨水管道。建筑物屋顶雨水出入口设计有三种形式的雨水出水口,分别为石凳型、石块型、石笼型,这种出水口形式在缓解雨水冲刷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四)社区公园道路铺装改造
公园道路上面采用透水路面来缓解原先道路积水问题,保障道路行驶安全。道路透水铺装有效解决公园道路雨期积水问题,旁边设置雨水沟使周边雨水径流有效收集,不会冲刷到道路面。路旁植草沟结合盲管的设计引导道路雨水收集,形成社区公园内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社区公园还在道路旁边增加了增加软质排水设施如生态树池及下凹绿地,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环境,又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
(五)社区公园植物改造 社区公园对于绿地植被总体配置原则是适应性、经济性、生态性以及可达性。适应性是指一个地区的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的树种,这种乡土树种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经济性是对现状长势良好的植物进行保留,新增加的乔木、灌木、地被、花卉采用成本低,生长快,后期易于维护管理的品种,创建节约型绿地;生態性是指绿地低于道路的设计,可使道路积水充分汇入绿地中,经过各种乔木、灌木和湿地植物的净化、吸收、储存,构建良好的植物群落,为雨水净化储蓄和生物保育提供和谐稳定的条件,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绿地;可达性是指植物配置应具有良好的视线通透性和活动的可达性,减少使用阻碍人群与绿地交流的围合灌木植物可有效增加绿地的使用频率。
社区公园主要分为三类种植区域:隔离区域内植物,活动区内的广场以及运动场所和滨水区(图3)。隔离区域内植物可以起到遮挡屏蔽的作用。隔离区域内植物原有香樟树长势良好,保留下来,又在此区域补植了色叶变化明显,观花观果效果较好的黄山栾树,增加居民的视觉趣味。活动区内的广场以及运动场所的枇杷、松树等形态优美的树种予以保留,低矮乔灌木予以移除,补植日本早樱、白玉兰等观花小乔木。社区公园的滨水区种植湿生植物,如千屈菜、黄菖蒲等,提供湿地体验。地被植物采用野花组合,既能满足视觉上的享受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嗅觉体验。
四、结语
现在的城市发展给人居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各个城市正遭受着各种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每年都在发生。国家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京口片区华润新村社区公园改造的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设计可以有效应对雨洪灾害。通过生态设计手法,打造“海绵化”公园,不仅可以减轻市政管网排水压力,还为居民日常提供了休憩、散步的娱乐场,具有最大综合生态效益。把海绵城市理论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以及生物滞留池等设施运用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上,有效保护了原有生态,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闾邱杰.海绵城市设计图解[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阿肯色大学社区设计中心.LID低影响开发城区设计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肖楚田,肖克炎.海绵城市——植物净化与生态修复[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4-8.
作者单位: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