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求政府转变其经济职能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在今后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而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治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研究,对地方政府治理发展的路径研究进行评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多元主体;中央与地方关系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根据多方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时期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地方政府要从理念、职能、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以及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转变,才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长期发展。
1 治理理念要转变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要进行理念创新。从人治理念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管制理念到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官本位理念到公民本位理念的转变等进行创新。[1]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简政放权,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以政府为主提供的公共物品推向社会,让社会及市场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长期以来,官本位理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命令,无参与权、知情权和发言权等基础性权利。政府传统的官本位理念必须改变,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公民的民主和权利。政府的角色也应从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重新恢复到矛盾调停者和市场中介者。
2地方政府职能角色要转变
多项研究表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就是要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和运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政府要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确定权力的边界和各部门的职责。要扩大政治参与和提供公共事务主体范围,保证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形成多元主体与政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要紧密结合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力量,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此同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政府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决策权,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债券为主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3 由单一主体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各界学者研究表明,在新型服务政府的建设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社会、民间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连接政府与社会民众沟通媒介的民间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它具有服务、沟通、监督等作用。它充当了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助手。[4]由于民间组织与老百姓最贴近,所以他能及时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民众的情况与需求,并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决策的信息传递给民众。民间组织的存在,增强了政府的回应性和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在提高了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压力。
4 地方政府要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我国的每个省份中的每个地区的资源分布都不同,都有着该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自身政绩和升迁,不顾百姓的实际需求和是否会破坏环境,大量的滥用土地、树木,缺乏对人才这方面资源的培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地,合理的开发建设住房;要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保持辖区竞争优势,增进辖区民众利益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价值取向;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增强治理过程中的公众服务导向成为掌握区位发展资源的有效方式。[5]地方政府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并运用技术创新维护地方政府治理的科学化、创新化,寻求一条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地方政府要时刻保证民众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民间中介组织协调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关系,避免复杂的利益群体发生恶性冲突。
5 改革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必须提高政府能力。而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治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通过对治理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治理能力的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体制机制,通过创新机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通过完善、科学的政府工作效能评估来提高地方治理行政效能。[6]此外,要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管理模式,通过人才培养、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凸显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优势。
我国政府治理从“全能”走向“有限”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政府、从“人治”走向“法制”政府[7],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的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铺路石。一国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并推动国家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归于以人为本。在保证满足人民需要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饶守艳.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6,04:14-17.
[2]柯学民. 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基于地方治理的分析视角[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67-73.
[3]张述存. 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 推动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J]. 中国行政管理,2016,05:9-13.
[4]冯静,蒋柳萍.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中的民间组织——基于地方政府创新项目案例的研究[J]. 理论月刊,2012,09:163-167.
[5]胡宁生,戴祥玉.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动力、挑战与重塑[J]. 中国行政管理,2016,02:27-32.
[6]贾海薇,周志忍.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的困境与行政体制创新的路径——基于广东省的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2016,02:73-79.
[7]唐天伟,曹清华,郑争文.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J]. 中國行政管理,2014,10:46-50.
作者简介:
鲁佳彬,出生年份:1993年 ,性别:女 ,民族:汉族,籍贯:吉林省 ,学历:研究生,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改革。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多元主体;中央与地方关系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根据多方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时期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地方政府要从理念、职能、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以及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转变,才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长期发展。
1 治理理念要转变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要进行理念创新。从人治理念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管制理念到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官本位理念到公民本位理念的转变等进行创新。[1]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简政放权,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以政府为主提供的公共物品推向社会,让社会及市场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长期以来,官本位理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命令,无参与权、知情权和发言权等基础性权利。政府传统的官本位理念必须改变,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公民的民主和权利。政府的角色也应从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重新恢复到矛盾调停者和市场中介者。
2地方政府职能角色要转变
多项研究表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就是要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和运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政府要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确定权力的边界和各部门的职责。要扩大政治参与和提供公共事务主体范围,保证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形成多元主体与政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要紧密结合市场、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力量,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此同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政府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决策权,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债券为主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3 由单一主体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各界学者研究表明,在新型服务政府的建设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社会、民间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连接政府与社会民众沟通媒介的民间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它具有服务、沟通、监督等作用。它充当了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的助手。[4]由于民间组织与老百姓最贴近,所以他能及时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民众的情况与需求,并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决策的信息传递给民众。民间组织的存在,增强了政府的回应性和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在提高了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压力。
4 地方政府要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我国的每个省份中的每个地区的资源分布都不同,都有着该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自身政绩和升迁,不顾百姓的实际需求和是否会破坏环境,大量的滥用土地、树木,缺乏对人才这方面资源的培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地,合理的开发建设住房;要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保持辖区竞争优势,增进辖区民众利益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价值取向;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增强治理过程中的公众服务导向成为掌握区位发展资源的有效方式。[5]地方政府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并运用技术创新维护地方政府治理的科学化、创新化,寻求一条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地方政府要时刻保证民众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民间中介组织协调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关系,避免复杂的利益群体发生恶性冲突。
5 改革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必须提高政府能力。而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治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通过对治理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治理能力的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体制机制,通过创新机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通过完善、科学的政府工作效能评估来提高地方治理行政效能。[6]此外,要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管理模式,通过人才培养、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凸显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优势。
我国政府治理从“全能”走向“有限”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政府、从“人治”走向“法制”政府[7],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的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铺路石。一国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并推动国家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归于以人为本。在保证满足人民需要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饶守艳.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6,04:14-17.
[2]柯学民. 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基于地方治理的分析视角[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67-73.
[3]张述存. 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 推动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J]. 中国行政管理,2016,05:9-13.
[4]冯静,蒋柳萍.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中的民间组织——基于地方政府创新项目案例的研究[J]. 理论月刊,2012,09:163-167.
[5]胡宁生,戴祥玉.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自我推进机制:动力、挑战与重塑[J]. 中国行政管理,2016,02:27-32.
[6]贾海薇,周志忍.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的困境与行政体制创新的路径——基于广东省的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2016,02:73-79.
[7]唐天伟,曹清华,郑争文.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J]. 中國行政管理,2014,10:46-50.
作者简介:
鲁佳彬,出生年份:1993年 ,性别:女 ,民族:汉族,籍贯:吉林省 ,学历:研究生,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