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发生著质的剧变,越来越多的工作只需要通过网络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全世界发达国家有六千七百万的孤独症患者,在过去二十年里继续呈现爆发式上涨的趋势。在数码世界中,你可以找到最性感的虚拟伴侣,所以很多孤独症患者愿意彻夜地尬聊,只为了确认屏幕后面是否就是那个最懂自己的人。
人类的情感需求从未改变,每个在繁华都市中奔波的疲惫心灵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温柔港湾。2019年11月中旬,“爱情”这一永恒的题材在女作曲家查娅·捷诺文(Chaya Czernowin)的编排下以近乎透明的形式呈现在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的剧场中。空旷的舞台、巨大的投影屏幕、男女主人公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无限放大的自我,被毫无保留地投射在大屏幕上,这与坐在舞台前的真实演员在空间和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反差。
音乐戏剧《心房震颤》(Heart Chamber)的剧情大致是一对陌生男女在闹市区偶遇,并由此展开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走在阶梯上的她忽然从手提袋中掉落了物品,恰巧经过的他快速将其拾起并递回她手中。这一过程中肌肤无意间的接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然而等待他们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怀疑、剥离、愤恨以及忧怨。投影中,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同样的阶梯,同样的路人,一次次的擦肩而过,而他们却不曾相遇。直到命运的时间线将他们聚拢,时空停滞在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四目相对,四周的一切忽然静止,而他们内心却在大声呼唤出对爱的渴望。
歌剧的脚本由作曲家亲自撰写,四位人物的内心写照以对位般的手法穿插于舞台上的四位主角之间。心灵的独白以及灵魂的对话在潜意识与真实的世界各个层次之间相互流动。当男女主角初遇的时候,女主角如同耳语般地唱出“易碎品,捡时当心”,而她的内心角色则被男主角炙热的目光所吸引,唱出“你的目光如此炙热”。电声同步传送出预制音效,来表达最深层的潜意识感受台词“你是谁”。
除了乐池中的三管乐队之外,舞台左右两侧是两个独立的室内乐演奏家小组。右侧是低音提琴演奏家福森艾格(Uli Fussenegger)以及声乐演唱家奥尔伯特(Frauke Aulbert)。左侧是Ensemble Nikel的四位演奏家,他们演奏的乐器分别是钢琴、打击乐、电吉他和萨克斯,透明的黑纱网将他们与观众席隔开。剧场两侧的二层包厢中安置了十六位声乐演唱家小组,他们除了营造剧中各场景所需的气氛外,同时也肩负打击乐演奏家的职能,承担了作曲家完成剧场声学中立体且生动的层次感的重要职能。
用声音传递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的细微变化,是这部剧刻画的核心。作曲家选择诠释潜意识的方法,是为剧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设定一个幻影般的内心角色。剧中的他和她都分别由两个演员完成:真实的自我身着彩衣,他们的图像与投影中的角色相吻合;而潜意识的自我则分别由身着黑衣的另两位歌唱演员扮演,唱出男女主人公潜意识中的心理变化——她和她的心声,以及他和他的心声。
大幕升起,低音提琴独奏在极端音区奏出超乎乐器音域的极速音流。舞台上的他们僵直地坐在椅子上,两盏聚光灯投下毫无生气的白光,显得凄冷而空虚。声乐独唱家以及室内乐队逐渐进入到低音提琴精致且细密的音流中。舞台的大部分被黑暗所笼罩,灰色的阴影正是他们的心灵被孤独和空虚吞噬的写照。序幕结束,独奏家们营造的细密的音流逐渐转移到弦乐队上,在高音区稠密的微分音群的烘托下,舞台开始旋转,一座简约的包豪斯风格小楼被转到舞台的前方。同时,这座建筑的微缩模型也在剧中建筑师男主角的书桌上反复出现。
作曲家极其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乐队在大部分时间中用细微的层次、极端的音区和大量的分部演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意识流。音乐上内在张力的延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弦乐勾画的几乎宁静的力度瞬间达到铜管风暴般的爆发。这种对比展示了爱情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在爱人心中卷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剧由十三个场景组成,其中三个由梦境为内涵的场景穿插在其他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整部歌剧使用了如同耳语般安静的歌唱风格,每位演员发出的气声音节,及其细微地描绘内心丰富情感的音色都被调音台放大,并通过扩音设备传送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形成多相位的复调声场。歌剧的对白近于口语化,“嗨!拿起你的电话!你在家里吗?”简单的词汇让音乐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管弦乐队在如此清晰的对白下爆发出如洪水般强大的音响,同时夹杂着钢琴用手臂敲击键盘的音簇,来描写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爱的强烈渴望及无比恐惧。
另一个场景中,投影屏幕上展示了黑色的蚂蚁在建筑模型以及女主餐具上探索爬行,声乐演唱家们发出婆娑细碎的气声音流,来模拟蚂蚁的触角相互接触摩擦的声效。同时女主人公仔细审视自己手臂皮肤的动作诱导了观众的联觉,连同剧场营造的寂静氛围,传达了女主内心世界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煎熬。指挥家、作曲家卡利斯卡(Joahnnes Kalizka)把这些写在两百页谱纸上的固态音响,还原为流动的液态音效,将作曲家头脑中的音效还原在剧场中,并传送给听众。
人类的情感需求从未改变,每个在繁华都市中奔波的疲惫心灵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温柔港湾。2019年11月中旬,“爱情”这一永恒的题材在女作曲家查娅·捷诺文(Chaya Czernowin)的编排下以近乎透明的形式呈现在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的剧场中。空旷的舞台、巨大的投影屏幕、男女主人公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无限放大的自我,被毫无保留地投射在大屏幕上,这与坐在舞台前的真实演员在空间和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反差。
音乐戏剧《心房震颤》(Heart Chamber)的剧情大致是一对陌生男女在闹市区偶遇,并由此展开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走在阶梯上的她忽然从手提袋中掉落了物品,恰巧经过的他快速将其拾起并递回她手中。这一过程中肌肤无意间的接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然而等待他们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怀疑、剥离、愤恨以及忧怨。投影中,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同样的阶梯,同样的路人,一次次的擦肩而过,而他们却不曾相遇。直到命运的时间线将他们聚拢,时空停滞在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四目相对,四周的一切忽然静止,而他们内心却在大声呼唤出对爱的渴望。
歌剧的脚本由作曲家亲自撰写,四位人物的内心写照以对位般的手法穿插于舞台上的四位主角之间。心灵的独白以及灵魂的对话在潜意识与真实的世界各个层次之间相互流动。当男女主角初遇的时候,女主角如同耳语般地唱出“易碎品,捡时当心”,而她的内心角色则被男主角炙热的目光所吸引,唱出“你的目光如此炙热”。电声同步传送出预制音效,来表达最深层的潜意识感受台词“你是谁”。
除了乐池中的三管乐队之外,舞台左右两侧是两个独立的室内乐演奏家小组。右侧是低音提琴演奏家福森艾格(Uli Fussenegger)以及声乐演唱家奥尔伯特(Frauke Aulbert)。左侧是Ensemble Nikel的四位演奏家,他们演奏的乐器分别是钢琴、打击乐、电吉他和萨克斯,透明的黑纱网将他们与观众席隔开。剧场两侧的二层包厢中安置了十六位声乐演唱家小组,他们除了营造剧中各场景所需的气氛外,同时也肩负打击乐演奏家的职能,承担了作曲家完成剧场声学中立体且生动的层次感的重要职能。
用声音传递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的细微变化,是这部剧刻画的核心。作曲家选择诠释潜意识的方法,是为剧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设定一个幻影般的内心角色。剧中的他和她都分别由两个演员完成:真实的自我身着彩衣,他们的图像与投影中的角色相吻合;而潜意识的自我则分别由身着黑衣的另两位歌唱演员扮演,唱出男女主人公潜意识中的心理变化——她和她的心声,以及他和他的心声。
大幕升起,低音提琴独奏在极端音区奏出超乎乐器音域的极速音流。舞台上的他们僵直地坐在椅子上,两盏聚光灯投下毫无生气的白光,显得凄冷而空虚。声乐独唱家以及室内乐队逐渐进入到低音提琴精致且细密的音流中。舞台的大部分被黑暗所笼罩,灰色的阴影正是他们的心灵被孤独和空虚吞噬的写照。序幕结束,独奏家们营造的细密的音流逐渐转移到弦乐队上,在高音区稠密的微分音群的烘托下,舞台开始旋转,一座简约的包豪斯风格小楼被转到舞台的前方。同时,这座建筑的微缩模型也在剧中建筑师男主角的书桌上反复出现。
作曲家极其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乐队在大部分时间中用细微的层次、极端的音区和大量的分部演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意识流。音乐上内在张力的延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弦乐勾画的几乎宁静的力度瞬间达到铜管风暴般的爆发。这种对比展示了爱情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在爱人心中卷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剧由十三个场景组成,其中三个由梦境为内涵的场景穿插在其他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整部歌剧使用了如同耳语般安静的歌唱风格,每位演员发出的气声音节,及其细微地描绘内心丰富情感的音色都被调音台放大,并通过扩音设备传送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形成多相位的复调声场。歌剧的对白近于口语化,“嗨!拿起你的电话!你在家里吗?”简单的词汇让音乐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管弦乐队在如此清晰的对白下爆发出如洪水般强大的音响,同时夹杂着钢琴用手臂敲击键盘的音簇,来描写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爱的强烈渴望及无比恐惧。
另一个场景中,投影屏幕上展示了黑色的蚂蚁在建筑模型以及女主餐具上探索爬行,声乐演唱家们发出婆娑细碎的气声音流,来模拟蚂蚁的触角相互接触摩擦的声效。同时女主人公仔细审视自己手臂皮肤的动作诱导了观众的联觉,连同剧场营造的寂静氛围,传达了女主内心世界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煎熬。指挥家、作曲家卡利斯卡(Joahnnes Kalizka)把这些写在两百页谱纸上的固态音响,还原为流动的液态音效,将作曲家头脑中的音效还原在剧场中,并传送给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