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方法灵活、逐步深入;3.听、唱、跳融为一体;4.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关键词]求得尊重 得到认可 充满自信 得到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8-0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没劲”,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可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买你的账,根本不感兴趣,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恰如其分,形象逼真,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考问题思维活跃,讨论发言热烈,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让学生听音乐,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然后,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規律,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效果往往更好,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顺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求得尊重 得到认可 充满自信 得到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8-0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没劲”,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可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买你的账,根本不感兴趣,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恰如其分,形象逼真,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考问题思维活跃,讨论发言热烈,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让学生听音乐,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然后,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規律,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效果往往更好,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顺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