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维系的世界,这些契约关系或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受到国家律令和强权政治的约束与规训,抑或是出于道德意识的约束下的心灵契约。这些形形色色的契约关系折射出麦尔维尔对人性和权力机构的微妙态度,《白鲸》中所流露出的文本倾向性是作者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白鲸》 契约关系 经济利益 心灵契约 文本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受推崇想象的浪漫主义的影响,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中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欲望和追根究底的冲动,他在讲故事的同时,试图通过刻画人性真实的传奇来表达一种极为深刻的思想。他以构建美国现代神话和史诗般的气魄创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白鲸》,呈现给读者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维系的世界,一个人们自觉或不得不委身其中的契约世界。
二 基于法律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是人们追求社会秩序的结果。卢梭认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缔结的“社会契约”才可以成为人类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而构成西方文化两大传统之一的《圣经》中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关键词:约。《圣经》的约法思想对契约精神和契约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支撑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石都可以从《圣经》“约”的精神中寻找出它们的踪迹。社会契约论与《圣经》“约”的精神有着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是对《圣经》“约”的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在西方契约文化的浸润下,麦尔维尔以敏锐目光洞察他所处时代里的人们如何对待自我以及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麦尔维尔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小说叙事的内部世界,去体验受制于某种权威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通过规训使每个人都能朝着自我规约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守法公民。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原则,所有公民都必须按照契约精神遵守法制,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背叛契约的表现。如果个体拒绝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对其的规训将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直到这一个体就范于这一社会契约。因而立法是使契约得以明确和巩固的手段之一。在《白鲸》第89章“有主的鱼和无主的鱼”中,伊实玛利讲到,虽说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制定过成文的捕鲸法规,美国的捕鲸人却在这一事务上自行担当起立法的议员和律师的责任。他们规定了一套制度,既简明扼要,又极其完备,比起《查士丁尼法典》和中国社会的莫管人家闲事的私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基于经济利益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不计种族、不计年龄、不计阶级地位,自觉地把自己交付给一个集体的领导。《白鲸》中裴阔德号上的水手们,除了像伊实玛利这样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或者像伯金敦那样认为陆地让他感到刺痛的人以外,大部分人是为了获得一定份额的收账用以养家糊口,才把自己托付给亚哈船长的。而且在水手们与船东们签约的时候,是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而来的。按照经典契约论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人不只是要达成一个社会契约,而且还要通过契约来保护人的自然权利:平等与自由。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伊实玛利的一番话最能说明问题:
“长官,我指的是你和我,还有那边的法勒船长以及这边的季奎格,我们大家和每一位母亲的儿子,每一颗灵魂都信的是同一古老的天主教教会,是这整个礼拜世界的伟大的永存的第一公理会,我们大家同属于它,只不过我们中间有的人有些与这伟大信仰毫不相干的古怪念头而已;在这伟大信仰上,我们大家是手携手的。”
然而,当涉及经济利益时,这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并不适用。也就说,对自己自由的权力的部分让渡,就意味着不平等关系的肇始,按劳取酬似乎顺理成章。“我已经知道,干捕鲸这一行,东家是不付工资的,不过所有的人手,包括船长在内,每人都可以从获利中拿到一份钱,叫做份子。这份子的多少要看自己在全船人中间干的是什么活,它有多重要。”在这一集体领导的框架下,等级制度随着权力的让渡而实现。在裴阔德号上,森严的等级不是体现在种族之间,而是以权力的分配为尺度的。在高高在上的国王亚哈之下有大副、二副和三副,然后是各位副官手下的标枪手、剁膘手等等。
四 基于强权政治
古典契约论者都认同社会契约是结束自然状态的最好方式,都赞成通过契约形成社会的公共权力或政府。如果把裴阔德号看作现实社会的缩影,那么水手们(公民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缔结与船长(国家领袖)之间的契约的初衷本无可厚非,然而当亚哈船长不顾手下所有人的经济利益甚至是生命价值而一意孤行地实施个人的复仇计划时,社会契约的一致性规则即被打破,由契约政府变成了权威政府:少数人不顾人民的意愿而将其自身的意志强加于社会。可见麦尔维尔的目光扫描的不仅关乎善与恶的道德问题,而且还是政治的和社会学的问题。
虽然从理论上讲,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而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平等的公民自由被看作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说保障的权利不该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但历史证明,在权力的游戏网中人们往往受制于强势话语的控制,从而构成和当下文化所认可的活动模式之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模式规定着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采取的某种潜在的角色。卢梭曾以谴责的语气追问:
“难道由于有力量把别人从这块土地上暂时赶走,就足以永远剥夺别人重新回来的权利吗?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若不是用该受惩罚的篡夺手段,——因为他们对其他的人夺取了大自然说共同赋给大家的居住地和生活平,——又怎么能够攫取并剥夺全人类的广大土地呢?”
从另一层面上讲,社会契约理论是对统治的一个理想化的阐释,它永远不能真正弥补初始共识缺失造成的缺陷,尤其是当关涉到强权利益的时候。这种“无主之地”的说法和“有主的鱼与无主的鱼”中的论述的情景不谋而合。“首先,怎样的鱼算是有主的鱼?一头鱼不管是死是活,只要它连着一条有人的船或小艇,只要它受船上一个或更多的人的控制,不管用来控制的是什么,它们全都一样——这头鱼严格地说便是有主的。同样,一头鱼只要身上插着一根浮标杆或者任何其他可以辨认的已有归属的标记,它严格地说便是有主的,但有一个条件:它的主人一方要能明确无误地表现出他有能力随时可以将它拉到他的船边,并且打算这样做。”这里的附加条件就给强势集团提供了便利。就像伊实玛利所说,“对于一些正直无欺的捕鲸人来说,有些特殊情况自当给予特殊考虑,在他们看来,一方把另一方以前追捕过并杀死的鲸鱼据为己有是极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然而,其余的捕鲸人为人则远不是这样规矩。”这一附加条件为某些“不道德”的强势集团提供了公然背叛道德契约的有利辩护。
然而麦尔维尔终究未能摆脱本族文化对他的浸润性影响,在其作品中经常流露出作为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动,如火如荼的美国西进运动由此而展开,麦尔维尔无疑受到这一深刻社会变革的影响。裴廓德号的航行代表了这种精神向海外的延伸——美国的捕鲸船横扫七洋,所向披靡。捕鲸船是早期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满着勇于进取的美利坚精神,但也显现了残酷的社会压迫、剥削和人的异化。裴廓德号在一群来自各国的水手的驾驶下起航了,开始了征服海洋的旅程,在这场征战中洋溢着乐观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构想。参与征程的水手有着不同的国籍和民族,然而作者却明确指出,领导这次航程的必须是美国人:裴廓德号上的美国人不及总人数的一半,这一点与美国挖大运河和修建铁路的大工程中的情形是一致的,美国人提供智慧,而别的国家的人出力气。麦尔维尔曾呼吁:
“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人,是上帝的选民——是这个时代的以色列人。我们拥有世界上自由的方舟。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先锋……政治上的救世主已经来临”。
五 基于道德约束下的心灵契约
在道德契约的范畴内,有一种关系似乎超越了人的意识,这种契约关系是一种根植于血液中的自然纽带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契约。伊实玛利义无反顾地登上裴阔德号投身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讨生活,以及亚哈对白鲸的追杀就是源于这种心灵契约。由于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或是因为无法确定某种契约关系,麦尔维尔笔下的主人公常常竭力逃避现实生活,试图到遥远的原始部落人群中寻找理想的乐土,但这种尝试却使得他深陷死亡导致的宗教和道德困境;伊实玛利夹起简单的背囊前往波涛汹涌的大海,为的就是寻找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某种精神支持。按照伊实玛利自己的说法,人们和海洋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的契约关系,海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走向大海,他是要到大海中去探寻“生命的捉摸不定的魅影。”这恰恰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关注自身精神的最好诠释,而亚哈船长对白鲸的偏执狂式的追杀也就是这种自我关注的悖论式的表现。这类心灵契约的隐在力量在于它能给人勇气并继续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一旦这种力量消失,它将可能导致一个人人生理想世界的坍塌,使人生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六 结语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刻画的契约关系折射出作者对人性和权力机构的态度。虽然麦尔维尔曾经抱怨说“读者需要的东西我写不了,而我想写的又不被接受”,但他的小说世界却倔强地以细弱的声音向读者叙说着:
“在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我是绝不会写任何东西的。”
可见,对这些契约关系的描绘是麦尔维尔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麦尔维尔曾在《白鲸》第135章中谈到,在上帝面前人是没有资格去思索什么问题的,“思考是种放肆的行为,只有上帝才有这种权利和特权”,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感觉、感觉、感觉……”。在《白鲸》这部作者的沉思录中,沉思和想象不是与世隔绝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而是作者试图与世界对话、渴望让别人听到的内心独白。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流露出的文本倾向性是其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而文本倾向性惟有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个性内涵、道德理想相吻合,才能冲破个人情感的狭隘性而赋予作品永恒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James E.Miller,Jr.:A Reader’s Guide to Herman Melville [M] 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赫尔曼·麦尔维尔,成时译:《白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J.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4] 于布礼、孙志成编:《卢梭作品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外套,或军舰上的世界》,牛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6] John Bryant:A Companion to Melville Study [C]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7] Michael T.Gilmore:The Book Market I [A]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C] Emory Elliott.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8] Henry James:The Figure in the Carpet.[M] http://james.classicauthors.net/figureincarpet/figureincarpet3.html.
作者简介:刘静,女,1974—,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白鲸》 契约关系 经济利益 心灵契约 文本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受推崇想象的浪漫主义的影响,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中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欲望和追根究底的冲动,他在讲故事的同时,试图通过刻画人性真实的传奇来表达一种极为深刻的思想。他以构建美国现代神话和史诗般的气魄创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白鲸》,呈现给读者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维系的世界,一个人们自觉或不得不委身其中的契约世界。
二 基于法律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是人们追求社会秩序的结果。卢梭认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缔结的“社会契约”才可以成为人类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而构成西方文化两大传统之一的《圣经》中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关键词:约。《圣经》的约法思想对契约精神和契约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支撑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石都可以从《圣经》“约”的精神中寻找出它们的踪迹。社会契约论与《圣经》“约”的精神有着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是对《圣经》“约”的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在西方契约文化的浸润下,麦尔维尔以敏锐目光洞察他所处时代里的人们如何对待自我以及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麦尔维尔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小说叙事的内部世界,去体验受制于某种权威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通过规训使每个人都能朝着自我规约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守法公民。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原则,所有公民都必须按照契约精神遵守法制,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背叛契约的表现。如果个体拒绝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对其的规训将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直到这一个体就范于这一社会契约。因而立法是使契约得以明确和巩固的手段之一。在《白鲸》第89章“有主的鱼和无主的鱼”中,伊实玛利讲到,虽说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制定过成文的捕鲸法规,美国的捕鲸人却在这一事务上自行担当起立法的议员和律师的责任。他们规定了一套制度,既简明扼要,又极其完备,比起《查士丁尼法典》和中国社会的莫管人家闲事的私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基于经济利益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不计种族、不计年龄、不计阶级地位,自觉地把自己交付给一个集体的领导。《白鲸》中裴阔德号上的水手们,除了像伊实玛利这样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或者像伯金敦那样认为陆地让他感到刺痛的人以外,大部分人是为了获得一定份额的收账用以养家糊口,才把自己托付给亚哈船长的。而且在水手们与船东们签约的时候,是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而来的。按照经典契约论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人不只是要达成一个社会契约,而且还要通过契约来保护人的自然权利:平等与自由。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伊实玛利的一番话最能说明问题:
“长官,我指的是你和我,还有那边的法勒船长以及这边的季奎格,我们大家和每一位母亲的儿子,每一颗灵魂都信的是同一古老的天主教教会,是这整个礼拜世界的伟大的永存的第一公理会,我们大家同属于它,只不过我们中间有的人有些与这伟大信仰毫不相干的古怪念头而已;在这伟大信仰上,我们大家是手携手的。”
然而,当涉及经济利益时,这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并不适用。也就说,对自己自由的权力的部分让渡,就意味着不平等关系的肇始,按劳取酬似乎顺理成章。“我已经知道,干捕鲸这一行,东家是不付工资的,不过所有的人手,包括船长在内,每人都可以从获利中拿到一份钱,叫做份子。这份子的多少要看自己在全船人中间干的是什么活,它有多重要。”在这一集体领导的框架下,等级制度随着权力的让渡而实现。在裴阔德号上,森严的等级不是体现在种族之间,而是以权力的分配为尺度的。在高高在上的国王亚哈之下有大副、二副和三副,然后是各位副官手下的标枪手、剁膘手等等。
四 基于强权政治
古典契约论者都认同社会契约是结束自然状态的最好方式,都赞成通过契约形成社会的公共权力或政府。如果把裴阔德号看作现实社会的缩影,那么水手们(公民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缔结与船长(国家领袖)之间的契约的初衷本无可厚非,然而当亚哈船长不顾手下所有人的经济利益甚至是生命价值而一意孤行地实施个人的复仇计划时,社会契约的一致性规则即被打破,由契约政府变成了权威政府:少数人不顾人民的意愿而将其自身的意志强加于社会。可见麦尔维尔的目光扫描的不仅关乎善与恶的道德问题,而且还是政治的和社会学的问题。
虽然从理论上讲,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而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平等的公民自由被看作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说保障的权利不该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但历史证明,在权力的游戏网中人们往往受制于强势话语的控制,从而构成和当下文化所认可的活动模式之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模式规定着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采取的某种潜在的角色。卢梭曾以谴责的语气追问:
“难道由于有力量把别人从这块土地上暂时赶走,就足以永远剥夺别人重新回来的权利吗?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若不是用该受惩罚的篡夺手段,——因为他们对其他的人夺取了大自然说共同赋给大家的居住地和生活平,——又怎么能够攫取并剥夺全人类的广大土地呢?”
从另一层面上讲,社会契约理论是对统治的一个理想化的阐释,它永远不能真正弥补初始共识缺失造成的缺陷,尤其是当关涉到强权利益的时候。这种“无主之地”的说法和“有主的鱼与无主的鱼”中的论述的情景不谋而合。“首先,怎样的鱼算是有主的鱼?一头鱼不管是死是活,只要它连着一条有人的船或小艇,只要它受船上一个或更多的人的控制,不管用来控制的是什么,它们全都一样——这头鱼严格地说便是有主的。同样,一头鱼只要身上插着一根浮标杆或者任何其他可以辨认的已有归属的标记,它严格地说便是有主的,但有一个条件:它的主人一方要能明确无误地表现出他有能力随时可以将它拉到他的船边,并且打算这样做。”这里的附加条件就给强势集团提供了便利。就像伊实玛利所说,“对于一些正直无欺的捕鲸人来说,有些特殊情况自当给予特殊考虑,在他们看来,一方把另一方以前追捕过并杀死的鲸鱼据为己有是极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然而,其余的捕鲸人为人则远不是这样规矩。”这一附加条件为某些“不道德”的强势集团提供了公然背叛道德契约的有利辩护。
然而麦尔维尔终究未能摆脱本族文化对他的浸润性影响,在其作品中经常流露出作为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动,如火如荼的美国西进运动由此而展开,麦尔维尔无疑受到这一深刻社会变革的影响。裴廓德号的航行代表了这种精神向海外的延伸——美国的捕鲸船横扫七洋,所向披靡。捕鲸船是早期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充满着勇于进取的美利坚精神,但也显现了残酷的社会压迫、剥削和人的异化。裴廓德号在一群来自各国的水手的驾驶下起航了,开始了征服海洋的旅程,在这场征战中洋溢着乐观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构想。参与征程的水手有着不同的国籍和民族,然而作者却明确指出,领导这次航程的必须是美国人:裴廓德号上的美国人不及总人数的一半,这一点与美国挖大运河和修建铁路的大工程中的情形是一致的,美国人提供智慧,而别的国家的人出力气。麦尔维尔曾呼吁:
“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人,是上帝的选民——是这个时代的以色列人。我们拥有世界上自由的方舟。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先锋……政治上的救世主已经来临”。
五 基于道德约束下的心灵契约
在道德契约的范畴内,有一种关系似乎超越了人的意识,这种契约关系是一种根植于血液中的自然纽带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契约。伊实玛利义无反顾地登上裴阔德号投身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讨生活,以及亚哈对白鲸的追杀就是源于这种心灵契约。由于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或是因为无法确定某种契约关系,麦尔维尔笔下的主人公常常竭力逃避现实生活,试图到遥远的原始部落人群中寻找理想的乐土,但这种尝试却使得他深陷死亡导致的宗教和道德困境;伊实玛利夹起简单的背囊前往波涛汹涌的大海,为的就是寻找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某种精神支持。按照伊实玛利自己的说法,人们和海洋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的契约关系,海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走向大海,他是要到大海中去探寻“生命的捉摸不定的魅影。”这恰恰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关注自身精神的最好诠释,而亚哈船长对白鲸的偏执狂式的追杀也就是这种自我关注的悖论式的表现。这类心灵契约的隐在力量在于它能给人勇气并继续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一旦这种力量消失,它将可能导致一个人人生理想世界的坍塌,使人生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六 结语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刻画的契约关系折射出作者对人性和权力机构的态度。虽然麦尔维尔曾经抱怨说“读者需要的东西我写不了,而我想写的又不被接受”,但他的小说世界却倔强地以细弱的声音向读者叙说着:
“在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我是绝不会写任何东西的。”
可见,对这些契约关系的描绘是麦尔维尔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麦尔维尔曾在《白鲸》第135章中谈到,在上帝面前人是没有资格去思索什么问题的,“思考是种放肆的行为,只有上帝才有这种权利和特权”,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感觉、感觉、感觉……”。在《白鲸》这部作者的沉思录中,沉思和想象不是与世隔绝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而是作者试图与世界对话、渴望让别人听到的内心独白。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流露出的文本倾向性是其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而文本倾向性惟有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个性内涵、道德理想相吻合,才能冲破个人情感的狭隘性而赋予作品永恒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James E.Miller,Jr.:A Reader’s Guide to Herman Melville [M] 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赫尔曼·麦尔维尔,成时译:《白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J.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4] 于布礼、孙志成编:《卢梭作品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外套,或军舰上的世界》,牛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6] John Bryant:A Companion to Melville Study [C]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
[7] Michael T.Gilmore:The Book Market I [A]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C] Emory Elliott.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8] Henry James:The Figure in the Carpet.[M] http://james.classicauthors.net/figureincarpet/figureincarpet3.html.
作者简介:刘静,女,1974—,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