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和优质就业是保障职校生源的根本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中旬,河南省2017年中职招生审批工作全面结束。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本次共录取审批新生2605名,这是继2015年单年招生突破2500人大关之后,连续第三年保持记录。在审批现场,不少职业学校招生负责人纷纷找到我询问:你们学校没有“3+2”,也不搞“对口升学”,校区远离市区,用的什么“妙法”招到这么多学生?我的回答简单直接:招生形势好,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其关键在于学校的骨干专业有特色、就业工作做得好。
  一、坚持办好骨干专业,依靠特色推动就业
  (一)依托行业背景,彰显专业特色
  目前,铁路行业涵盖普铁、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多个领域,点多线长、规模庞大、地位重要、特点突出,行业员工社会地位高、薪酬待遇好,为毕业生优质就业、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校开设的通信技术、铁道信号、电气化铁道供电、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等骨干专业均属铁路电务行业,其典型属性为技术壁垒高、应用范围广、师资设备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开设难度大。然而,这些专业作为我校的“起家本领”和“看家本事”,具有44年的创办历史和经验积累。所以,我校的骨干专业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竞争力强,在招生工作中具有突出的先天优势。
  (二)集中优势力量,打造骨干专业
  多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特色专业兴校,骨干专业强校”的发展思路,依托行业办专业,围绕电务树品牌,在政策、资金、师资、实训和实习设备等方面集中向骨干专业倾斜。学校通信技术、铁道信号、电气化铁道供电、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等四大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9.6%,仅铁道信号一个专业就拥有30余名专业教师,远远超过同类院校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另外,学校坚持每年投资1000万,用于引进先进实训设备,努力营造仿真实验场景。目前,学校新建的1200平方米双线室外综合实训演练场、铁道供变电综合实训平台等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重视技能培养
  一是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能用、实用、好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专业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是开展模块教学。学校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专业理论课教学以“知识+能力”为主线,“理实一体化”为载体,提升专业理论教学效果;技能实践课以“技能+应用”为主线,“项目或模块”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例如,我校铁道信号专业就将《车站信号》《区间信号》《信号施工》等主要专业课程分解成了轨道电路、信号机、转辙机、室内设备施工等单元教学模块。
  三是倡导竞赛理念。学校坚持以组织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钻研技能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了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核心的竞赛文化。近年来,我校在铁路类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屡获大奖。铁道信号专业的学生表现尤其突出,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获行业中职学校专业竞赛一等奖。2015年,在柳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路职业院校铁道信号专业技能大赛”中,因高职组、中职组试题相同,我校中专组代表队竞赛得分可以排进高职组前三名,在竞赛现场引起一阵轰动,为学校在业内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是探索“现代学徒制”。近年来,学校以骨干专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推动试点工作,学校专门从铁路施工企业招聘10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2015年9月开班的“学徒班”,首批200多名学员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员表现深受企业好评。
  二、坚持就业服务导向,依靠口碑吸引生源
  “要想进口旺,必须出口畅”,这是职业教育界广泛流传的一句俗话。就业质量决定招生数量,已成为学校教职工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学校作为企业和学生的“中介”,充当“红娘”,积极主动为毕业生“寻亲做媒”,并且努力做到企业、学生、家长都能“称心如意”。
  (一)拓宽信息来源,加强双向沟通
  近年来,学校改变传统的就业推介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学生”等手段,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信息整合,双向沟通,做好信息传递,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以便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选择。另外,利用校园开放日、企业招聘会等机会将家长邀请到校,参与就业指导过程,提高就业成功率。
  (二)做好“两个结合”,完善推荐机制
  为提高学生顶岗实习针对性和就业稳定性,学校坚持把顶岗实习与就业安置有机结合,把企业用工行為与学生合法权益有机结合。一方面,安排顶岗实习时,企业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让二者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双方互选满意后,签订顶岗实习协议,通过协议保证双方权益,约束双方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实习期满后,如无特殊原因,企业必须与学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跟踪服务,融洽校企关系
  为切实解决学生到企业后“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学校健全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安排相关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的用人意见,召开座谈会,充当“调解员”,努力解决学生就业后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校企关系,为后续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搭桥修路、奠定基础。
  (四)实施“二次”择业,解除后顾之忧
  为消除企业顾虑,我们向企业承诺,对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不好、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学生和因企业生产任务不足、无法继续使用的学生,可以随时退回。同时,我们向学生承诺,学校实行“二次”就业推荐政策,对不适应实习企业岗位的学生和因企业生产任务调整被退回的学生,在两年内向其提供多次重选企业的机会。
  (五)树立良好口碑,打造良性循环
  在就业工作的良好影响下,近几年学校生源十分充足,招生工作非常顺利。不仅洛阳市本地和省内的学生报考时积极选择我校,还有不少外省的家长也慕名把孩子送到我校学习。近三年,每年来自外省的学生均在500人以上。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实现了企业欢迎、学生高兴、家长满意的就业局面,学校也因此赢得了良好、广泛的社会声誉,大家口口相传,使得更多的企业选择与我校合作,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校。
  就业推动招生、招生促进发展,就业与招生在我校已形成相互促进、正向影响、良性发展的工作局面。总结近些年我校招生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想生源旺盛,且长盛不衰,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做好两点:一是把骨干专业做强,形成专业特色;二是把就业工作做好。不顾学校实际,盲目扩充专业,寄望东方不亮西方亮,或者花钱找中介买生源,都终将繁荣一时、昙花一现。
  (责编 黄紫鹃)
其他文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信用社问题不仅属于金融领域的问题,而且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