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团学干部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骨干作用,是高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本文通过分析团学干部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有效、合理的培养体系,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
关键词: 高校团学干部 培养体系 探索
一、高校团学干部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高校团学干部是高校宝贵的人才资源,一般包括分团委(团总支)的学生干部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服务同学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注重实际,团学工作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散”的困境。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局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学风建设尤为重要。
(一)团学干部是广大同学的效仿对象。
一个高素质的团学干部能够通过自己先进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行为赢得其他同学的尊重,使其他同学感受到人格魅力,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他人的褒奖和肯定也可加强团学干部自身的自信心。
(二)团学干部是引领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先驱。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各类多样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等,能够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弘扬向上的品格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团学干部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团学干部是学校各级组织的信息传递者。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各级组织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平时沟通较少,作为学生中的中坚力量,团学干部可以上情下达,有效促进沟通,达成共识。
二、现阶段高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明确。
首先,团学干部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要完成较重的学业,但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工作,于是产生了矛盾,而部分团学干部不能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分轻重缓急,不是致使工作缺乏积极性,就是致使成绩严重下降,影响其在班级和组织中的说服力。其次,团学干部全部来源于学生群体,虽然是各类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并不代表团学干部可以成为凌驾于一般同学之上的指挥者。就现状而言,许多团学干部自认为身份“特殊”,高人一等,对其他同学指手画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和不满,在广大同学中失去威信和群众基础。最后,个别团学干部“入仕”的动机不纯,认为当干部能获得许多好处和实惠,在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方面能优先考虑,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
(二)团学干部流动性过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团学干部适当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整个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团学干部一年或者半年甚至有的只有个把月就从现有岗位换至新的岗位,这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致使新的干部因缺乏经验无法马上开展现有工作,从而延长了适应期。
(三)团学干部自主发挥空间太小。
一方面,在团学工作日常管理中,辅导员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很多时候只是机械地安排和布置任务,对于团学干部而言,过多地参加各种会议、过多地组织各类活动,导致团学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和开拓的自主精神,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我成长空间不大,进而使其产生失望的工作情绪。另一方面,高校由于经费、资源有限,无法为团学干部提供施展才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学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团学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团学工作中的评价、考核机制主要是主观衡量,并没有一套量化的指标,因此这种考核机制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评估,也没有给予团学干部自我表达的权利。而在考核结束后,仅有一小部分高校或组织对优秀的团学干部给予表彰,更多的高校没有对不合格的团学干部采取批评或者惩罚措施,不能起到榜样和警示的作用,在无形中挫伤了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的探索
培养科学、合理的团学干部培养体系,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使团学干部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观念,其次要从操作层面培养团学干部的各类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外部激励团学干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第一层次:从思想上正确引导。
1.明确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的规划和目标。
首先认识到当团学干部是为同学服务,认识其根本身份是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成绩处于班级(专业)中等偏上水平;其次明确自己做团学干部的动机是在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接触到更多的人群,以提高自身的交际圈;最后在接受团学工作之前,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特点,承担此类工作有什么样的需要,再根据需要做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保证自身的工作完整有序地完成。
2.培养团学干部对组织的归属感。
在团学干部上任之前,要使其充分了解自己所在组织的性质、任务和内部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讲座、团体心理活动、座谈等方式让新人尽快融入到这个组织当中来,并使组织内部的人员尽快相互熟悉起来。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给成员过生日、设定组织纪念日等方式,逐渐培养团学干部对组织的家的感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团学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使团学干部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安排日常工作时,指导老师只做原则上的指导,放手让团学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给他们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对于团学工作不要管得太细、太死。同时指导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检查,出现问题要及时指正并作出最后的决策。
(一)第二层次:培养实践技能。
1.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首先进行周密的策划,策划成功之后,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培养独特的工作作风,处理在活动中的各类问题;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让团学干部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及时把情况向老师汇报,并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团体作战的保证,对于一个团学组织来说,各部门之间、正副职之间都要从工作大局出发,互相协助、密切配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实行项目培养,由团学干部自由组合团队,并由这个团队领办学生活动项目,通过组织活动强化团学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团学干部深入开展各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以提高团学干部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三)第三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
1.建立长效机制。在现阶段高校团学工作中,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干部人才,一般在团学干部上任之前都会对新任干部进行前期培训。但是在正式接任之后,很多学工干部都忽视了对新任干部的后续培养,更多的是让新任干部独自摸索,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要注意持续性和长期性,除了上任前的常规培训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据不同阶段应当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这样可以避免团学干部队伍的流动,保持工作的延续性。
2.构建具有多元化与差异性的制度。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团学干部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团学干部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培养理论型团学干部,又要培养实干型团学干部。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性格、学识层次、自身素质的不同,制定符合各类人群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大部分团学干部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构建多样性地培训体系。在培养团学干部的过程中,只要全方位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效果。在制定培训体系之前,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日常工作中收集、归类、整理出团学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根据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另外,培训方法和培训体系也要根据团学干部整体的普遍性、工作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团学干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同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学风建设。因此,作为团学干部的管理者,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保证团学干部健康、良好地成长,进而推进高校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沈妍,李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高校管理,2010,(16).
[2]吴瑜华.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4).
[3]刘志涛,张盈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干部建设队伍[J].邢台学院学报,2007,(04).
[4]袁小平,夏雪娟,沈志红.高校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 高校团学干部 培养体系 探索
一、高校团学干部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高校团学干部是高校宝贵的人才资源,一般包括分团委(团总支)的学生干部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服务同学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注重实际,团学工作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散”的困境。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局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学风建设尤为重要。
(一)团学干部是广大同学的效仿对象。
一个高素质的团学干部能够通过自己先进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行为赢得其他同学的尊重,使其他同学感受到人格魅力,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他人的褒奖和肯定也可加强团学干部自身的自信心。
(二)团学干部是引领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先驱。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各类多样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等,能够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弘扬向上的品格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团学干部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团学干部是学校各级组织的信息传递者。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各级组织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平时沟通较少,作为学生中的中坚力量,团学干部可以上情下达,有效促进沟通,达成共识。
二、现阶段高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明确。
首先,团学干部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要完成较重的学业,但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工作,于是产生了矛盾,而部分团学干部不能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分轻重缓急,不是致使工作缺乏积极性,就是致使成绩严重下降,影响其在班级和组织中的说服力。其次,团学干部全部来源于学生群体,虽然是各类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并不代表团学干部可以成为凌驾于一般同学之上的指挥者。就现状而言,许多团学干部自认为身份“特殊”,高人一等,对其他同学指手画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和不满,在广大同学中失去威信和群众基础。最后,个别团学干部“入仕”的动机不纯,认为当干部能获得许多好处和实惠,在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方面能优先考虑,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
(二)团学干部流动性过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团学干部适当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整个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团学干部一年或者半年甚至有的只有个把月就从现有岗位换至新的岗位,这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致使新的干部因缺乏经验无法马上开展现有工作,从而延长了适应期。
(三)团学干部自主发挥空间太小。
一方面,在团学工作日常管理中,辅导员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很多时候只是机械地安排和布置任务,对于团学干部而言,过多地参加各种会议、过多地组织各类活动,导致团学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和开拓的自主精神,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我成长空间不大,进而使其产生失望的工作情绪。另一方面,高校由于经费、资源有限,无法为团学干部提供施展才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学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团学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团学工作中的评价、考核机制主要是主观衡量,并没有一套量化的指标,因此这种考核机制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评估,也没有给予团学干部自我表达的权利。而在考核结束后,仅有一小部分高校或组织对优秀的团学干部给予表彰,更多的高校没有对不合格的团学干部采取批评或者惩罚措施,不能起到榜样和警示的作用,在无形中挫伤了团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的探索
培养科学、合理的团学干部培养体系,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使团学干部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观念,其次要从操作层面培养团学干部的各类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外部激励团学干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第一层次:从思想上正确引导。
1.明确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的规划和目标。
首先认识到当团学干部是为同学服务,认识其根本身份是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成绩处于班级(专业)中等偏上水平;其次明确自己做团学干部的动机是在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接触到更多的人群,以提高自身的交际圈;最后在接受团学工作之前,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特点,承担此类工作有什么样的需要,再根据需要做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保证自身的工作完整有序地完成。
2.培养团学干部对组织的归属感。
在团学干部上任之前,要使其充分了解自己所在组织的性质、任务和内部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讲座、团体心理活动、座谈等方式让新人尽快融入到这个组织当中来,并使组织内部的人员尽快相互熟悉起来。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给成员过生日、设定组织纪念日等方式,逐渐培养团学干部对组织的家的感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团学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使团学干部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安排日常工作时,指导老师只做原则上的指导,放手让团学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给他们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对于团学工作不要管得太细、太死。同时指导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检查,出现问题要及时指正并作出最后的决策。
(一)第二层次:培养实践技能。
1.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首先进行周密的策划,策划成功之后,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培养独特的工作作风,处理在活动中的各类问题;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让团学干部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及时把情况向老师汇报,并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团体作战的保证,对于一个团学组织来说,各部门之间、正副职之间都要从工作大局出发,互相协助、密切配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实行项目培养,由团学干部自由组合团队,并由这个团队领办学生活动项目,通过组织活动强化团学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团学干部深入开展各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以提高团学干部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三)第三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
1.建立长效机制。在现阶段高校团学工作中,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干部人才,一般在团学干部上任之前都会对新任干部进行前期培训。但是在正式接任之后,很多学工干部都忽视了对新任干部的后续培养,更多的是让新任干部独自摸索,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要注意持续性和长期性,除了上任前的常规培训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据不同阶段应当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这样可以避免团学干部队伍的流动,保持工作的延续性。
2.构建具有多元化与差异性的制度。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团学干部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团学干部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培养理论型团学干部,又要培养实干型团学干部。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性格、学识层次、自身素质的不同,制定符合各类人群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大部分团学干部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构建多样性地培训体系。在培养团学干部的过程中,只要全方位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效果。在制定培训体系之前,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日常工作中收集、归类、整理出团学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根据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另外,培训方法和培训体系也要根据团学干部整体的普遍性、工作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团学干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同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学风建设。因此,作为团学干部的管理者,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保证团学干部健康、良好地成长,进而推进高校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沈妍,李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高校管理,2010,(16).
[2]吴瑜华.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4).
[3]刘志涛,张盈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干部建设队伍[J].邢台学院学报,2007,(04).
[4]袁小平,夏雪娟,沈志红.高校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