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两用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115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心不能两用,但在紫砂陶刻艺术领域偏偏有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他文学功底深厚、书法学养全面、真草隶篆金文无一不精,营山造水信手拈来,花鸟走兽栩栩如生,人物博古各臻其妙。他潜心研究陶刻艺术乐此不疲,铁画银钩遒劲灵秀,特别是他既能够做到“一心两用”,在紫砂器皿上左右手均能书画陶刻,又能够做到不打底稿直接陶刻装饰,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就是被誉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任淦庭。
   任淦庭(1889—1968),出生于宜兴,15岁时拜宜兴紫砂雕塑彩绘名手、民间画师卢兰芳为师。1917年,“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创办,师满出徒的任淦庭也在店中陶刻谋生。1943年,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为技师。1955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任淦庭受聘担任技术人员,1956年任淦庭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1958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国家“名牌手”,这个时期任淦庭迎来了他的艺术春天,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任淦庭之所以能做到“一心两用”,练就左右手均能书画陶刻的独门技艺,是因为建立在他“一心一意”以陶刻为业、久久为功的基础之上的实质。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收藏了许多任淦庭的作品,在这些作品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陶刻的魅力。“棒槌瓶”(见图1)以喜鹊登梅为主题,选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图腾之一,寓意喜上眉梢,象征吉祥与好运。此瓶整体造型匀称,陶刻精美細腻,一只雀、数枝梅,点点红梅如胭脂般晕开,雀鸟声声,带来春天的气息,瓶的另一面由徐秀棠刻诗:“名花供养春常在,不减壶中岁月长。”“白圆瓶”(见图2)远景山峦隐现,虚实变化丰富,凭添层次美感;近景绿意生机,屋宅临山而居,展现出尘脱俗的意味。流水、石阶、草屋亦真亦幻,恍若世外桃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营造了一个书画气息浓郁的山水世界。将此瓶摆于案头,观之能使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感到丝丝宁静。“棒槌瓶”(见图3)由一枝松柏由上往下构图,弯曲中蕴含韧劲,烘托其坚毅之品格。双鸟栖息于枝头两首相顾,似在呢喃细语、双目相视,似在情感交融。整个画面意境优美,一幅充满活力、情趣的春晓景象。此对千筒(见图4)造型简约雅正,四面均作山水秀竹诗词陶刻装饰,图案相互对称,为“奇峰叠翠”、“石壁飞瀑”、“拳石新簧”、“浓绿垂露”景致。千筒上的诗句由鲍仲梅刻,一首出自元代李孝光《题竹》:“翠袖临风一怅然,雨馀草木亦娟娟。东头夜半明月出,照见蛟龙石上眠。”一首出自宋代林逋《山园小梅·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孔雀瓶”(见图5):“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 孔雀作为“百鸟之王”是吉祥、幸福象征。两只孔雀栖息于枝头,侧目回首相望,体态优美、丹口玄目、细颈隆胸、尾羽及地,欲开未展,呼之欲出,富有动感,与桃花相映成趣,娉婷悦目。“六方蒜头瓶”(见图6)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此对瓶有六瓣瓜棱,六个面均刻不同的花鸟字画图案,远近景致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布局疏密有致,纹饰层次清晰、画风娴熟、笔法流畅。云肩瓶(见图7)此瓶撇口、高束颈、流肩、鼓腹、圈足,肩和足部堆贴蝉纹,腹部刻绘花鸟。形制精致、用色协调、造型优雅,画面之中藤萝斜卧、双燕嬉戏,可见“似曾相识燕归来”之雅意,置室内一隅,似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之画境。“云龙瓶”(见图8)为馆藏一级文物,当时在定级时,专家们是这么评说的:“任淦庭为一代陶刻大家,兼善书画。此件器物大气雍容,所刻云龙生动而变幻莫测,有极强的表现力,并在表现手法上独特而富有创新,为任淦庭陶刻之杰作。”另据毛国强大师介绍:“我的老师运用这种手法和表现风格创作的作品不多,这一件可以说是我唯一见到的作品。”
   日月虽好,若无群星闪耀,也无法称之为璀璨星空。任淦庭,他一生不仅以陶刻为业,还以授徒为乐,他为新中国紫砂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刻人才、行业翘楚,当代大师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等均为其高足,并且在这些大师的带领下,紫砂陶刻装饰艺术正在传承创新发展,焕发着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把“荷塘情趣提梁壶”充分运用夏天田园的味道,承载于江南田野,情趣为先、步步有景,将壶的各大要素和江南风情有机完美结合。以逼真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匀称的泥色,让人感受了无限的江南夏季风:一朵夏日丰盈翠绿的荷叶之下,一弹碧水悠悠,窗外蝉声鸣叫,夏日的光晕迷离,一只小青蛙跃跃欲试,在荷叶上犹豫几秒后一跃而起入荷塘,惊起夜来幽梦忽还乡。西瓜很甜,池水很绿,青蛙很可爱,江南很美,这是“荷塘情趣提梁
期刊
摘 要 在紫砂艺术数百年的积累与发展之中,陶刻艺术已经成为了紫砂作品之中普遍使用的装饰技法,不仅有着广泛的题材,更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能够呈现在紫砂作品之上,而且在陶刻的过程之中,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要能够与壶身巧妙地贴合在一起,整体的技巧更是要十分的熟练,从而充分地彰显出陶刻艺术的精髓。本文便主要针对陶刻艺术,以紫砂“象耳四方瓶”为例,探讨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 紫
期刊
摘 要 陶瓷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时代的变迁留下了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与艺术气息,总能让后来者辨识其古老而又焕发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仿古瓷的出现首先源于市场上流通的古陶瓷真品少,文人的品评吸引了一批人的关注。历代帝王的喜好更推动了仿古瓷的制作,加上外国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收购与掠夺,促进了仿古瓷市场发展,终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关键词 仿古陶瓷;陶瓷文化;陶瓷艺术   仿古瓷是指后期仿前
期刊
摘 要 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我们对其进行评价认可的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即良好的结构、优越的使用功能、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深刻的文化情感。因此,当我们进行壶艺创作时也应从这四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最终创作出形神俱佳、雅俗共赏的作品。紫砂壶“四足如意菱花”的创作紧密围绕这四个标准而展开,其源于传统、遵循传统,同时又充分结合文化元素进行更好的艺术演绎,提炼如意文化、菱花文化等精华,并彰显技术难度,使整把壶
期刊
摘 要 陶瓷雕塑已经历漫长的历史洗礼,然而其始终不满意于现状,寻求更优秀的创作之路。工艺者借助宗教文化、神话传说等精髓努力实现陶瓷雕塑的灵魂升华,祥龙的造型设计是一次陶瓷雕塑的创作思考,也表达出设计者对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 陶瓷雕塑;造型;文化;创作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衍生了许多艺术文化珍宝,陶瓷雕塑作为特有的艺术凝结着众多陶瓷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从简陋的小工坊制作逐渐演变成现如今规模
期刊
摘 要 青铜器作为我们历史上国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一些烹器、酒器等等形态也非常的独特,上面的纹饰更是精美,成为了紫砂造型不断临摹和借鉴的重要器皿,也衍生出来一些非常具有历史韵味,同时又能够折射出紫砂特点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视觉审美和艺术享受。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卣礼壶”,作者很好地延续了古代青铜器的精髓之所在,又通过紫砂的材质使其具有了冲泡茶叶的功能,而且在今
期刊
摘 要 中国有着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在文化诞生和衍进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种种能够与人共鸣的具体形象,一方面人们固执地坚持着某一种具象,一方面人们又不断地改变着这些具象,在坚持与改变的过程中,文化的内核得到了传承。紫砂文化艺术创作就是这类众多的文化具象之一,在流传至今的紫砂壶经典造型中,“龙头一捆竹”就是其中典型的文化具象型作品。  关键词 紫砂;造型;文化;龙头一捆竹   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具有深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是茶的载体,随着历史发展,在历代紫砂艺人的智慧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广下,紫砂壶早已演变成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为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紫砂壶造型丰富,世间万物都能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题材,匠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自身的所思所想化作一把小小的紫砂壶,赋予一抔普通的泥土以独一无二的造型,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给人以观赏价值。本文以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紫砂独特的透气性和良好的可塑性让紫砂壶成为了集功效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是宜兴紫砂艺人安身立命之本,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传承之后,至今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来一探其中的奥妙。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怀古提梁壶”,造型的设计特别的具有古典的韵味,能够找到最早的“吴经提梁壶”的影子,泥料的选择也是最为基本的紫泥,色泽也是非常的迷人,看起来简约的形态其实蕴藏着紫砂的提
期刊
摘 要 清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它虽是抽象的,却常常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状态中。在这把“清雅壶”上,清雅被主要诠释于两个部分,首先造型方面着意于简约端庄,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清净体验;同时装饰方面取茶诗两句刻于壶身,既提升了壶的文化品位,又使“禅茶一味”的格调在此融会贯通,由表及里地体现清雅这一主题。  关键词 清雅;紫砂壶;文化表现;陶刻   紫砂壶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最初的粗陶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