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颜色 最风流

来源 :放学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她一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海棠之美,可见一斑。
  只是张爱玲不知道,有种海棠是有香味的。
  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和木瓜属幾种植物的通称与俗称,二到四月开花。据明朝的《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也就是说海棠分为四种,都是灌木或小乔木。这四种海棠,一种叫贴梗海棠,花如胭脂,紧贴着枝条盛开;一种叫垂丝海棠,枝条柔软,花蒂较长;一种枝梗略坚,花色稍红,名叫西府海棠;还有一种能结出木瓜的,叫木瓜海棠。这其中的西府海棠,就有淡淡犹如月季花似的清香。
  海棠是中国传统名花,“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被人誉为“花中神仙”,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
  “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在唐朝诗人吴融的笔下,海棠花如霞似雪般秾丽娇娆,别说寻常百姓,就连王公贵族也为之迷醉。
  宋朝大文豪苏轼更是爱海棠成痴,他被贬黄州时,常常和朋友在定惠院小山上的一棵海棠树下喝酒,曾五次醉倒在花下,还为这株海棠写了一首长诗,把海棠比喻成了一位幽居山谷的绝代佳人。其中“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两句,突出了海棠的清丽出尘,诗人觉得,连桃花李花与海棠相比,都变得俗不可耐了。
  苏轼的另一首海棠诗更是脍炙人口。“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这首诗中,月色下、微风中的海棠花犹如娇艳的睡美人,为了看“她”,诗人竟然点起了灯烛欣赏。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则故事:唐玄宗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被高力士和侍儿扶来的杨贵妃宿酒未醒,发髻凌乱,玄宗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海棠春睡未足耶!”唐玄宗把美人比作了海棠,而苏轼则把海棠比喻为春睡的美人,妙趣盎然。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中写了十多首海棠诗,其中的《花时遍游诸家园》被选入了《千家诗》。“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为了让海棠多开几日,诗人竟然设想把奏章送到天庭,让玉帝送春天几日浓阴,好延长海棠花期。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在另一首诗里,陆游更提出了这样的奢望,可见他对海棠花的喜爱是如痴如狂。
  就连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宿酒之后,都惦记着海棠花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千百年来,雨中、月下,红的、粉的、白的各色海棠在诗人们的笔下盛开着,千姿百态。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在诗人元好问眼里,含苞待放的海棠最动人。这首构思巧妙的小诗,不但写出了海棠之美,更是告诫后辈儿孙哗众之可鄙,谦虚之可贵,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文/陈虫虫)
其他文献
人活着,总有看人不顺眼的时候,但我们却很少这样思考:那些越是被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恰恰是反映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不成熟的一面。  我有个远房表弟,“95后”,在老家的一个事业单位做文员,才工作了半年,就经常在电话里跟我频频吐槽,抱怨自己在那里没有用武之地。表弟说,就是看不惯老态龙钟的老李,每天上班一来就摆弄他的花花草草;也看不惯隔壁办公室的财会芳芳,天天穿成花蝴蝶一样;更看不惯比自己早来半年
期刊
1、物业费的收取应该从业主收到收楼通知書之日算起,而不应该从购房合同写明的交楼日期算起。如果开发商没有通知业主收楼,因此延迟收楼的,业主可以拒绝缴纳这段时间的物业费;  2、若物业公司没有和业主签合同,业主可拒交物业费;  3、对于物业公司要求交纳供热、中央空调等动力设备产生的能源费用不在业主交纳范围内的,业主可以拒绝交纳;  4、若物业服务质量过差,可暂时拒交,但要有有力的证据,并找寻实质解决办
期刊
我是一个“偶像包袱”特别重的人。这个标签,曾经是我的心魔。  从小到大,我都从没有在教室里吃过任何东西,因为我吃东西时的模样不太好看。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某天课间,我忽然很想吃糖,而我包里恰巧有一颗。那一天,我握着糖迟疑了好久。明明是件很正常的事,可在当时的我看来却好像是犯罪。后来我还是勇敢地吃了。我低下头,将额头贴在桌沿,缓慢地从包里拿出糖,小心翼翼地剥开,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当我吃完糖,抬起头,我
期刊
在我的考试岁月里,我拿到过不少次第一名。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No.1”就成了我身上的一个标签,大家平时开玩笑也爱这么叫我。  一开始对于这个称呼,我并没那么上心,可是上个学期第一次月考,我发挥不佳,连全班前十都没拿到。沮丧之中,我隐约听见同学们在窃窃私語:“‘No.1’连前十都没进呢!XX考得都比她好。”这些话就像一只只小虫,钻进了我的心里。  为了夺回第一名,我挑灯夜战,日夜苦读。在我眼里,第
期刊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因为几次考试考砸了,父母或老师就说你在这门功课上没有天赋,不知不觉你也开始认同他们的说法,从此在这门功课上得过且过?  上初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却常常惨不忍睹。老师和家长都说:“这孩子有语言天赋,适合读文科,理科嘛,马马虎虎。”  在这些标签的影响下,我也认为自己真的有语言天赋,既然不适合读理科,那就随便应付一下。  进了高中,我所在的班级不乏优秀刻苦的
期刊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人们蜂拥而入,他们见证了史无前例的一幕。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一位选手用背弓的方式越过了标志杆。这位21岁的选手是来自美国的迪克·福斯贝里,最后,他以创奥运会纪录的2.24米的成绩一举夺魁。  在这之前,传统的跳高方式被称为跨越式跳高(或滚杆式跳高),运动员在跨越横杆的一刹那脸部朝下,运动员需要很好地控制并依次高抬其双腿跨越横杆。福斯贝里在读高中时觉得这種跳法很
期刊
榫卯,这两个字惊艳了中国几千年。它被称为中国传统实木家具的灵魂——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未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上千年,这便是人类轻工制造史上的奇迹。  本期《走进实验室》栏目,将带领大家去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新世界小学的木工教室,了解古老精致的榫卯艺术,深切感受它的魅力。  同学们走进木工教室,一阵阵木香扑鼻而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的工具,大大小小,各有特色,这让孩子们十分好奇。  在桌面上,
期刊
最近参加一个摄影班,学到一个术语,叫“白加黑减”。通常在拍摄整体偏亮(白)场景中的人像时,初学者总以为场景已经很亮了,照道理要减少曝光;而在拍摄整体偏暗(黑)场景中的人像时,则要增加曝光。而“白加黑减”的理论恰恰相反,要求在使用点测光时,拍摄整体偏亮(白)的场景时反而要增加曝光,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则要减少曝光。实际拍摄的确体现了“白加黑减”的奇妙。不但摄影上要“白加黑减”,生活中也有很多类
期刊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会不会总有一些人这样对你说:  作为一个女生,你怎么这么不温柔?  个子这么高,怎么连篮球都不会打?  ……  我们每个人身上往往都贴着别人给的标签。有的标签,是人际交往中的利器,使我們很快就被别人接受、熟知;有的标签,却给我们留下了某些刻板印象,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抗、改变。  你身上有哪些标签?最介意的标签又是哪一个?你曾经为了撕掉某个标签做出过哪些努力?当你
期刊
有段时间,吴冠中住在农民家搞创作。每完成一幅作品,他都会先给房东大娘和邻居大嫂们看。有几幅画,他自己不满意,大娘大嫂的评价则是:“或许是咱沒文化,懂不了。”  有几次,吴冠中状态很好,画出的作品自己觉得不错,却故意装作不满意的样子,拿给大娘大嫂们看。她们一边称赞,一边对吴冠中说:“这多美啊,你咋还不知足?”  一次,吴冠中去华山写生,下山时碰到一个卖手工布老虎的农家妇女。布老虎的尾巴上,扎着一堆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