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有疑”的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多措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疑中发展,在释疑中生成、建构,内化为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古人常云:“学起于思。”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集中专注的兴趣学习,是高效学习。但现行学生往往需要教师设疑来引思、诱思,触发其思考,没有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解决此问题,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给我们指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而“教有疑”的呈现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不是问题与情境的简单组合,而是让问题寓于一定情境中,通过情境的描述和渲染,把学生引入一种亲临境界,使之与学生“最近发展区”产生碰撞,出现不和谐,于是“问题来了”,就些问题就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内驱,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思维的触发器,能引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积极动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速度和效率。所以,新课改中的数学课堂比比皆是,在各个教学流程中都能见到。但从实践走观,我们也不难发现,个别教师的问题情境是“为情境而情境”的,效度不高,有效性不强,在启发性方面欠力,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专注思考。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应该既要符合教学目的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内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现行教材编排虽然也注重情境设置,但在一些定理和公式的呈现中却没有注意,往往是直接给出。这样的呈现既显生硬,又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欲望,而且加之这些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故而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要教学这样的教材内容,唯好办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先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习之路,然后再让学生在感知中理解,在运用中深化,建构为自身能力。在创建情境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使学生能置身于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开启思维。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组和时,我们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我们可选用下列之一去创设情境。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的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时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②用一个有毛病(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因其他因素忽略)的天平怎样称量物体的重量?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称量一次,再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认为对吗?通过对这两个实际问题的探讨,来引发学生对此的思考,进而主动学习。
  二、通过现有结论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这是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情境创设方法,因为是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境,提出更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学得新知。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之后,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对于一个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我们可以运用因式分解法将其分解为(x-x1)(x-x2)=0,它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如果将其左边展开,化成x2-px+q=0的一般形式,和它实际展开得到x2-(x1+x2)x+x1x2=0相比较,你能看出x1、x2与p、q有什么关系。这样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探索,寻找规律。
  三、通過动手实践强化知识内化,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尚未被学生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践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来强化知识内化,促进知识建构。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提出猜想,发现规律,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取值范围时,我们就常常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找解集。特别是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就会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理解,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通过不同运算有不同结果的同一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结果很多时候是唯一的,但并不是所有结果都是唯一的。利用这点惯性经验的错觉,我们可引发学生思考兴趣。利用这样的过程,就能创设出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引导分解因式:x6-1时,学生常采用这样两种解法来分解,当然出现两种不同结果:
  我们在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结果,很自然就会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结果?是不是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在排除了“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的想法后,进一步提出猜想,从而设置“能不能分解因式,如何分解?”的问题情境。
  五、通过学生练习中发生的错误,设置问题情境
  错误就是资源,就是教学的有效凭借。这种资源是学生思维拐角出现问题的最好证明,扭转这种拐角,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飞越与突破,就能实现质的提升。所以,很多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课堂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纠错。其实这本身就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而且真人真事,代表性极强,更能诱发学生思维和积极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情境意识,更要有发现问题的慧眼,能及时捕捉典型问题由此渲染,使之成为一个极具诱发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当然,这样的情境是生成性情境,是教师睿智的表现。
  总之,数学课堂应是情境课堂,更应是“问来思去”的探究课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有疑”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疑中发展,在释疑中生成、建构,内化为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
  [2]吴华.创设问题情境突出科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6年3月
  [3]邹丽萍.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2月
其他文献
采用硫酸-机械法分离废旧涤棉混纺织物,研究优化了硫酸处理工艺,分析了分离前后棉和涤纶纤维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当硫酸质量分数为10%、处理时间为40 min、处理温度为95℃时,
今天吃完晚饭,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易买盛”超市买东西.rn一进超市,广播里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买满68元,参加一次抽奖!奖品丰厚,机会难得,不要错过.”超市里熙
摘 要:阅读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了解世界的发展,认识新生事物等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学生往往关注文科方面的阅读,而忽略理科(如数学)方面的阅读。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使广大学生加强对数学方面的阅读。  关键词:数学阅读;习惯培养;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
移动IP网络中移动节点的移动会产生切换延迟.本文探讨了在HMIPV6下进行MAP分层的方案,可以适当减小移动节点在MAP中切换的平均延迟.
在密度泛函理论耦合超软贋势第一性原理的平台上,研究了甲烷在Si(111)表面的物理吸附特性。通过建立硅晶胞的不同吸附位置(top、bridge、fcc)模型,对比分析了甲烷在相应位置吸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这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应对新形势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对政工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工干部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才能够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政工干部;自我修养  一、新形势下政工干
在水相中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经济环保的实现含氮杂环化合物N-芳基化反应的催化体系.实验发现以廉价的Cu2O为催化剂,价廉、易获得的8-羟基喹啉为配体,n-Bu4NBr为相转移催化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都按照教师为其设定的方向前进。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心理,并巧妙地将其心理特点结合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
摘 要:天人合一观是我国古代的思想结晶之一,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和谐的美。当前和谐发展的思潮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影响到了设计行业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我国这一传统的思想,探究如何以这一思想为内核,带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发展,衍生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新风格。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思想  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最早是被我国思想家庄子提出
摘 要: 课堂管理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结构 激励机制 教学机智  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得当,组织有力,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