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是U+的底色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centf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宝宏,U+品牌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优再社(山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没有路径可循,你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属性,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观点,还必须顺应这个时代。探讨了4年后,U+家具设计品牌出现了,从解决功能开始,到形式上的不断附加,再到中国精神的渗透,U+逐渐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方向,做“中国基因”的家具设计。中国的设计要想在行业中立足,甚至得到世界认可,本土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不管U+的家具设计如何现代,始终坚守“中国基因”,即使是外国人,一眼便可识别这是中国的设计。U+品牌要塑造的并非是世界级的设计师,而是成就一个世界认可的中国设计品牌。
  《设计》沈宝宏
  《设计》:“U+”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请介绍下“U+”成立以来您作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创始人所经历的家具市场的发展变化及个人的心路历程。
  沈宝宏:说起U+名字的来源,就要追溯到我做设计的最初。
  U+的前身其实不是家具设计,是起源于室内设计。2004年,我创办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当时起名为“优策造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这个名字链接了我和现在的合伙人谭晓慧女士的合作渊源,我们两个人的理念联合,敲定了这个名字。当时谭总做地产的策划,是我的甲方,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她经常说,“不管什么样的事情,前期都要做好优秀的策划,执行起来才会事半功倍”,“优策”这个词便由此衍生了。我做室内设计,不管是功能设置还是审美创意,都是围绕营造一个最惬意的居住环境。“造境”这个韵味悠长的词,便生发于我当时的事业。最终,在我们各自事业理念的碰撞下,“优策造境”便敲定为室内设计的名字,也奠定了后来我们志同道合的合作。
  英文字母的“U+”,则要来源于做这项事业的小小“野心”。成立之初,我便做了长远的规划,请大学英文系的老师帮忙取个响亮的英文名,当时他给了U-search的建议,有着努力进步的意向。
  2008年 “U+”家具设计的事业正式开启,当时是以艺术家的心态去做家具。因为调性的契合,以及同属大美术的范畴的原因,我们接到济南青年美术家协会一个画展的邀请,去做家具的展示。参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品牌名和标识去参展?恰巧当时我们邀请了知名的平面设计师李啸海为U-search品牌设计标志,从设计要做减法的U-,到不断蒸蒸日上象征的U+,不断以各种图形形态去打磨。在形形色色的图形选择中,我们机缘巧合地敲定了“U+”,家具的品牌名称由此诞生了。
  这个品牌名称和标识便一直沿用,2012年“U+”家具品牌在深圳家具展上正式向全国亮相。以“U+”这个极简的名称,去表达各种美好的意向,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来的无限可能。无意中的偶得,在产品设计研发的不断迭代中,得到了不断强化,品牌与设计互为加持。
  我从室内设计行业转入家具设计,跟整个建筑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中国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审美,是由地产商所引领的。当时他们将所有关于欧洲的城市现象和面貌,都照搬到中国。罗马柱,欧式线条在当时是价值、富有的象征。
  当时的我比较抵触这种设计基因的直接转嫁,隐隐中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更接近于自己基因的家具和生活方式。
  这种现状只能靠中国的设计来改变,当时也已经出现了中国家具设计的萌芽。有家具的改良派,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出现在空间里。有倾向于材料属性的表达,以自然的形态展示田园意向的设计,相继出现的探索证明中国的家具设计开始萌芽。
  虽然在当时我心里也萌生了家具设计的念头,但并没有具体的方向。虽然已经有前人开路,但真正建立自己的体系,还需要自己去开荒,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心一横,进入了这一行业没有路径可循,你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属性,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观点,还必须顺应这个时代,这个过程不易,探讨了4年后,U+家具设计品牌出现了,从解决功能开始,到形式上的不断附加,再到中国精神的渗透,我们逐渐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方向,做“中国基因”的家具设计。
  好在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你努力的方向对了,就能呈现出期待的成品,这是家具设计的迷人之处。
  《设计》:室内设计的从业经历给您的家具设计带来哪些影响?
  沈宝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如今回看,室内设计的从业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正确的路径,也是让我自豪的事情。我在家具设计中所有的优势积累,包括家具尺度,比例和空间关系的把控,皆来源于这一段专业经历。
  如果说室内设计是大空间的表达,那家具则是小空间的诠释。家具并非艺术品,作为室内空间的一个部分,必须是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无论是功用和审美,或是精神上与人产生对话的共鸣,都是家具这个小空间的价值。
  在我看来,家具在整个空间中关系的平衡,就像是一整个乐章和某个至关重要的音符。当这个音符既有视觉形象,又成全空间美学,一下便能打动你的心。但不管这个音符调有多高,跟整个乐章始终是协调的,这恰恰是家具领域设计的极致表达。
  很多家具设计师都是以单品的形式出现,依靠单个家具本身的设计去呈现,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家具与空间,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与真实的生活应该建立什么形态的链接……这种缺失,对U+家具品牌的设计模式,恰恰是一种优势。
  现在的U+家具设计是一种越来越放松的状态,我们希望它能和更多样的空间去碰撞,去和谐对话。
  《设计》:在U+的品牌介绍中提到,U+不止于传统形制的沿革与创新,亦融汇东西方设计哲思……承载中国人形而上的精神与表达”,东西方设计哲思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实践中是如何融合的?
  沈宝宏:设计的范畴与历程,说起来非常漫长。如果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谈起,包豪斯是永远不能躲过的话题,它的观点很明确,聚焦于为所有人服务,直指功能和形式。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方设计一直在探讨做好功能和形式的平衡,也为世界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设计,也是源于这一理论原则。   在中国家具设计中,舒适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东西方的一脉相通。但在此之上,一定要加入“中国基因”,也就是中国专属的精神属性。什么是我们的精神专属?比如中国人喜欢的玉。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同时兼顾坚硬与温润体验,这就是其独属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留白,也是一种精神属性。现代设计一直讲极简,中国的器物也有极简,而且我们的极简中透着优雅,这正是我们的美学优势。为什么不把“雅”融入到我们的设计里呢?既有国际化的语言,又有自己民族的精神属性,这才是属于中国的现代设计。这也是我们U+家具设计一直在实践的方向,“中国基因”是U+的底色。
  《设计》:您被称为新中式家具的先驱带头人,在您看来,“新中式”的概念过时了么?是否存在同质化问题?现在的“新中式”的定义是怎样的?
  沈宝宏:“新中式”概念的兴起,有着一定的行业发展渊源。众所周知,建筑有“建筑师到评论家,且有批判家”的完整体系化,但室内设计或者家具设计,都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指导,更没有系统的评论体系。这
  种境况下,如何去表达一种主题或态度呢?媒体们便兴起了“新中式”这一概念名称。
  我在做U+家具设计的时候,从未定义过某种风格属性,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设计。这个设计方向是舒服的,和现在的生活是有关联的,这就是我们做设计时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
  我理解的“新中式”,可能与当下很多理解并不同。“新”一定是对于过去的反叛,推动新思潮的出现,但同时要继承传统,否则就失去了根基。
  “中”在我的理解里并非中国,而是“中和之美”,一种平和之美。落脚于U+品牌的设计上,就是始终遵循家具要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不管放在田野中,极简风空间,抑或是放在古老的建筑里,都能极好地融合,这便是中和之美,一种包容万物的大美。
  “式”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可以是平和淡泊的,可以是庄重有仪式感的,也可以是随性自然的。
  《设计》:您曾表示“追求设计本土化应该成为行业普遍共识”,您在追求本土化方面是如何实践的?
  沈宝宏:设计的本土化,需要时间的助力。
  如果一个设计师基础不牢固,并没有沉淀出自己的设计观点,或者当下拥有的观点并不能说服人,就非常容易被大趋势牵制,输出的设计作品很大程度走向是同质化的,没有辨识度。
  谈到本土化设计,日本设计的发展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日本设计师其设计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国际化语言。發展到八九十年代,日本的产品,尤其是电器,既有鲜明的日本风格,也兼具国际化风格,可谓达到了顶峰。那时候日本设计师在世界上有着超高的地位,不亚于欧洲设计师。
  溯源这一现象的发展,就会发现日本设计发展,同样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他们迷恋中国的大唐文化,到工业革命兴起后转而学习欧洲,从全盘西化,到最终找到合适融合,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独特味道的文化艺术。日本设计和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学习,吸收,转化,最后到达更具国际视野的、具有日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品牌。到了21世纪,日本开始衰退,本土化的民族属性越来越少,被年轻一代稀释掉……这一发展历程,对于我们设计本土化具有着借鉴意义。
  说到U+的本土化实践,我想讲一个真实发生的小故事。有一次我们去意大利看家具展,突然被一个意大利设计师拦住了。沟通了半天我们才听明白,他曾经去上海家具展,展会上被U+家具吸引,当他在米兰家具展遇见我时特别激动,叫来周围的朋友,现场赞誉U+做了真正中国化的设计,是优秀的设计。我当时感触颇深,当我们展示出了真正的有着东方文化基因的作品时,他们是震惊且钦慕的。这也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我们一定要做属于中国基因的设计,这是U+的底色。
  2012年3月,U+品牌初次在深圳家具展亮相,一个60多岁,满头白发的外国人,来我们的展位多次。最后要走的时候他看到了我,通过翻译过来打招呼,“我是米兰理工大学的教授,非常感谢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设计,诚挚邀请您去我们大学做一次讲座”……虽然这也许是客套的说辞,但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同年9月,U+品牌厦门店开业,中午我们收工准备去吃午餐时,一个穿着白色T恤、留着很利落的小平头的年轻人匆匆跑到我们的新门店。他是米兰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他的导师曾经在课堂上讲到了U+品牌的小宽椅,说中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原创家具品牌……我们中国留学生为之自豪。想想,这位教授也可能就是在深圳家居展上邀请我们去讲座的那位老先生吧。
  其实U+品牌经常会忽逢这样的讯息,有人在国外看到U+的媒体报道,也会非常兴奋告知我们。U+家具也吸引意大利知名的家具代理商来到U+品牌展示馆,参观体验每一款产品时都表示出特别的喜欢,他表示中国文化未来在世界上会有第二次蔓延,遇到U+这样将中国文化做到极致的产品,他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讲述这几个故事的初衷,我是要表达本土化重要性这样一个观念。中国的设计要想在行业中立足,甚至得到世界认可,本土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不管U+的家具设计如何现代,我们始终坚守“中国基因”,即使是外国人,一眼便可识别这是中国的设计。U+品牌要塑造的并非是世界级的设计师,而是成就一个世界认可的中国设计品牌。
  《设计》:在您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如何平衡工业化生产和工匠精神,让品牌兼顾效率与温度?
  沈宝宏:坚守工匠精神,以工业设计达成设计的温度,这是U+家具品牌一直倡导的,也是目前在做的事情。U+的家具设计虽然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之上,但一直非常注重其中的核心,那就是传递充满温度感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价值。
  工业生产从机械化,到现下的数字化阶段,工匠精神始终是其中的核心,且走向了更成熟的理念。我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用工匠的细腻和苛求的精神去做设计、做技术,而非抵制工业生产。   在工业化生产和现代设计手段的基础上,如何能把东西做到有温度,或者说具有精神属性?机械化或者数字化并非冰冷的代名词,它只是一种更高效率的实现手段。温度感的释放,则更多交予了设计的表达。这两者从来都不矛盾,而是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
  《设计》:对您职业生涯影响较大的设计人物及设计作品有哪些?
  沈宝宏:路易斯·康和迪特·拉姆斯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两位设计大师,也可以说对我的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
  作为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的“十个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工业设计。索尼等一系列日本的电器行业,包括后来的苹果等世界顶级的设计,可以说都在循着他的理念走到巅峰,可见其伟大程度。
  其伟大之二在于,他运用极其简洁的设计语言,输出充满着思想深度的表达。做到极简容易,但极简之后,仍然富有情感和温度,这是非常难的。
  路易斯·康一直在像诗人一样去做建筑。尤其当你设身处地去体验他的建筑空间,更能亲身感受到那种震撼。其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建筑语言,对建筑、空间、光都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在小小的建筑中,创造了极大的宇宙观,这是他的偉大之处。
  《设计》:在物联网智能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家具设计整体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沈宝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只能说简单描述一下我的相关感受。假如有一天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在我的设想里,家具行业将链接和共享所有物,不需要采购设备、木材质等,更不必耗巨资建大规模工厂,只要有设计概念,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依靠物联共享加工出来,甚至完成最后一步,由共享物流直接发货到终端客户。
  但是就当下家具设计行业的属性来看,更倾向于专业的细致化挖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可控且做到极致的。那么物联网智能化是否可以在专业性上做到极致,保证环环相扣的完美呈现,还是有待商榷的。未来会发展成何种形态,只能拭目以待。
  《设计》:您认为困扰设计师原创设计家具品牌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沈宝宏:所有的原创设计家具品牌,一定是由设计和技术两个层面达成的。对于不同设计师,面临的瓶颈肯定是不同的。有的人设计创意是瓶颈,有的人则面临技术精进的瓶颈。
  我理解的瓶颈,更大概率发生在设计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或者思维后。站在这一层面,设计师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做出更高水准学术性设计的时候,会面临如何突围,如何达成目标,这时候往往会遇到瓶颈。
  纵观中国的设计界,其实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真正的瓶颈时期还没开始。这个过程与人的成长相似,当人处于婴儿时期,哪会经历过真正的痛苦,只有到达成人阶段,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观点,才能体会到成长真正的痛苦,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瓶颈。当下中国的原创家具的设计状态,更像是孩子还在学走路的时期。
  《设计》:请您分享一两个时下关注的家具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
  沈宝宏:抄袭永远是家具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有原创精神的家具设计,设计的功力不仅在形,更藏在功用的细节里。设计一款椅子,它的靠背高度、扶手位置等细节都要反复打磨,打样,往往反复多次才能够解决。等功能和形式都达成了高度吻合,才到达投入生产的下一步。
  而所谓简单的高仿,更多追求形式大于功能。直接拿着别人的产品照片或设计图纸到工厂,说我要几把这样的椅子,一比一还原出来……这样的做法,多在于模仿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家具设计微妙的匠心完全遗失了。
  当下设计圈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新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设计师,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立品牌,甚至很多独立设计师,只要成立了设计工作室,都在衍生做家具设计或相关产品品牌。于是,出现了无数个品牌创始人、品牌主理人……
  品牌不是要靠几件设计产品去完成的,它是一个很庞大的商业系统。这一点欧洲的设计师相对更加坦然。不管是个人做设计还是服务于企业,只要是真正创造出设计的价值,设计师个人就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不管做哪一种行业形态的设计,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辨识度,拒绝雷同,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这是设计的本源,也是设计之幸。
其他文献
来自49个国家及地区近 5300 件的概念作品参与了2021年度iF设计新秀奖第一学期的角逐,所有作品旨在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解决方案。其中来自16个国家及地区的86项具有创新性的概念作品获得了2021年iF设计新秀奖,其中六项最杰出的作品更额外获得了总计25000欧元的奖金。  全新的 iF Design App以令人振奋的方式呈现了所有获奖概念,并与全球共享。消除贫困、减少
期刊
陈大瑞,设计师,Maxmarko 木美品牌创始人,在设计过程中理性与感性并存,总能把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当下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通过精益求精的工艺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曾荣获ELLE DECO国际设计大奖,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年度设计新锐奖”,“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客厅家具类金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年度最佳原创设计品牌”等三十余项专业奖项,并获得中国家具协会全国“十佳设计师”,华美会年度华
期刊
关键词:治愈系文化 环境心理学 应急庇护所 灾后心理重建 治愈性空间设计  引言  在常规的灾后应急救援中,对灾民的抢救和灾后重建工作,一般由多部门协同运作,但各领域又相对独立,心理救援环节和应急重建环节有各自单独负责部门,它们之间并无直接互动。在以往的经验中,应急建筑的设计为了追求灾后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快速搭建的方式和预制化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缺少了些许对于人性关怀的温度,而面对灾民的心里干预
期刊
蔡烈超,产品设计师,策展人。 蔡烈超工作室(Mario Tsai Studio)于2014年夏成立于杭州,是一家以创新思维输出为导向,坚持可持续设计方式的研究型设计工作室。不受限于常规认知、行业差异和文化背景的约束,蔡烈超工作室以创新设计思维、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诗意,执行于项目全程和细节之中,并以产品、装置、展览和策略的方式呈现于众。目前蔡烈超工作室已经为来自中国、意大利、丹麦和挪威等国内外品牌和
期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21年6月3日迎来年度首个特展——“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展览。开幕式上,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Luc a Ferrari),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中方策展人苏丹先后致辞,现场
期刊
关键词:文字设计 一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两性一度  引言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文字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字体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设计原则;理解文字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了解中文汉字和拉丁字母字体的演变历史与典型类型;熟练掌握中英文基础字体的字型特征和绘写方法;能够运用新兴的设计观念与艺术形式,结合汉字的内涵意义开展相关主题创作。  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该课程
期刊
“星图·新途——建筑师的奇幻境”展览,作为2021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外围展之一,于9月25日至10月8日在北京西单更新场举办。此次展览由面向青年的公益性组织“瞻星Stellar”主办,共有120+来自全球各地的建筑领域青年创意人参与,展览通过300+建筑及非建筑作品,全面展示当代设计与生活。  “瞻星Stellar”,匯聚时代青年  大多数人眼中,建筑师是见闻广博又富有创意的群体。的
期刊
自2008年加入宜家以来,董朝兴已在宜家工作13年,曾先后在宜家供应链、产品开发、零售等业务部门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并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杰出的领导力、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产品开发领域的专业度,使他领导的多个项目获得了卓越表现。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宜家理念的认同,也促使他致力引领团队开发更多产品,以帮助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董朝兴现任宜家产品开发中心东亚区副总经理,负责宜家产
期刊
“我们正认真地思考‘办公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认为办公空间不应只是工作的场域,更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活栖息地。每天超过八小时以上的生活的场域,那自然就要营造多几分生活的乐趣,让这个社群的物种爱上这块栖息地!滋养‘她们’对生活热爱的态度、保持对工作的激情……”高曰菖认为,混合办公的灵活性,在未来也更能吸纳新世代。万宝盛华大中华高级副总裁徐玉珊(Lancy)指出,在2025年之内,将会有三分之二为新世代员
期刊
于历战,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具协会常务理事,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软装陈设分会学术副主任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 副会长,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委员,广东家具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行为方式与家具设计研究,空间环境设计与家具研究。  人类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大多是人类生理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