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北国沈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被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出生于香港,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两个人远隔万里,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却走进了一家门。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奇缘呢?
百合为媒,一见钟情的浪漫初识
于魁智痴迷于艺术,都三十几岁了,还是孑然一身。他虽然向往有一位懂情知理的恋人,但他并不着急。未曾想于魁智的缘分不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香港。
1990年5月,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文化部组织了一个大型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团到香港。当时在香港星光戏院,于魁智连续主演了十几场,他那美妙甜脆的唱腔、英俊洒脱的扮相、矫健敏捷的身手,征服了香港的千万京剧迷,鲜花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香港少女梁以薇是个京剧迷,那几天,她一连看了于魁智的多场演出,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尤其是他那双英气十足的眼睛好像时刻盯着她。梁以薇激动地买来一大束百合花,别人都是在前台献花,她却偏偏追到了后台。
当梁以薇把花捧到于魁智面前,两人四目相对时,梁以薇的脸红红的。于魁智看着眼前羞涩的女孩,也不禁心跳加速。由于语言有差异,他们就用笔来交流。梁以薇在纸上写道:“我是京剧迷,您是我的偶像,我很崇拜您。”于魁智回敬道:“谢谢美丽的百合花!”
也许是一见钟情吧,在短暂的交流中,他们彼此都有好感。于魁智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梁以薇居然懂得不少京剧,谈起来有板有眼。在香港演出的半个月里,只要有于魁智的演出,梁以薇都会去观看。他俩几乎天天见面,“书信”不断。
有一天,演出空隙,梁以薇约于魁智到公园里散步。谈兴正浓时,于魁智情不自禁地问她:“我在你心目中占了什么位置?”梁以薇脸上泛起红晕,含羞说:“特殊的位置……”结束演出后,于魁智要离开香港了。梁以薇依依不舍,眼中含着泪说:“你身边有那么多女孩送花,以后你还会记得我吗?”于魁智心疼地望着她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以前的女孩从未令我心动过。”梁以薇送给他一块手表,希望他记住两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虽然香港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却如潮般涌来。离别后的每一天对于他们几乎都成了煎熬。不久,于魁智邀请梁以薇去北京玩,梁以薇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毫不犹豫地买上机票飞到了北京。从此,两个人热恋了。
1991年4月,梁以薇的母亲特意陪同女儿到北京来看望未来的女婿。她母亲看到于魁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劝她说:“阿薇,你要考虑清楚啊!”梁以薇并不追求物质的奢华,态度坚决地说:“妈,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生活苦点算不了什么。”母亲的思想转变了,父亲的担心又接踵而至。梁以薇回到香港后,父亲问她:“你们天南地北那么遥远,将来结了婚,你愿意去北京吗?”她说:“我可以让他来香港呀!”
梁以薇高兴地拨通了于魁智的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行!”于魁智说,“我16岁来北京闯天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20多年了,京剧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第二生命。京剧的根在北京,我要留在北京。”听到于魁智这么果断的回答,梁以薇左右为难,伤心地挂断了电话。
半个月过去了,梁以薇没有跟于魁智联系。但是,他的身影时常浮现在她的眼前,他的唱腔时时回响在耳畔。她知道今生今世再也离不开这个男人了,便忍不住拿起电话,泪流满面地说:“魁智,我想你!”其实,于魁智也日夜思念着梁以薇,听到心上人这么痴情的话,他也眼含热泪道:“我也想你!”
1992年11月,为了于魁智的京剧事业,梁以薇辞去香港某大公司总裁助理的职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陌生的北京。
于魁智结婚前后的那几年时间里,京剧很不景气。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他不少同学、同事纷纷“跳槽”改行。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于魁智和香港富小姐结婚,外出的条件比谁都好,走定了!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在举行结婚仪式时,于魁智特意邀请部里和院里的领导、同事参加,当众倾诉掏自心窝的话:“京剧的根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源地在北京。我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既吃尽苦头,也尝到甜头,我惟有留在北京才能有发展。”
让爱做主,包容和理解缔造着幸福
婚后,于魁智夫妇每月就靠他400多元工资度日,生活很艰难。梁以薇不得不精打细算,丈夫不在家时,她常常就着咸菜啃馒头。她不买衣服,也不用化妆品。抚摸着妻子日益粗糙的手,于魁智倍感内疚:“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梁以薇笑着说:“只要能听你唱京剧,再苦我也觉得甜。”
除了京剧,夫妇俩在生活中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于魁智喜欢吃炸酱面,吃茄子、洋白菜,他是北方人,做菜一定得放酱油。而梁以薇爱吃意大利粉,吃鸡毛菜,不爱酱油。为了丈夫,她总是割舍自己的爱好,买回丈夫爱吃的菜,学着传统烹调手艺做给他吃。因为她不爱吃,所以总是吃得很少。
他们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生活得很幸福,其秘诀就是相互包容和理解,多为对方着想。有时候,于魁智说几句或者嚷嚷什么,梁以薇就当没听见。自己该干啥干啥。她认为,如果夫妻之间有相反的意见马上就要反驳,要分出对错,那么就会吵架。她知道戏曲演员个性都很强,尤其对艺术比较较真,她特别能够理解。
当然,梁以薇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她也有“牛”脾气,常常是“事后诸葛亮”。有一次闹了别扭,过了好几天,夫妻俩在阳台上乘凉时,梁以薇说:“前天的事情我还没忘呢,告诉你,那天为什么我没理你?其实是你不对。”经过几天的磨砺,于魁智心里已经转变了,而且觉得妻子当时不跟他吵,自己不一定就是对的。他知道,为了自己的京剧事业,妻子从一个事业型女性转变成贤内助,做出了很大牺牲。
1995年冬,为了角逐中国戏曲梅花奖,于魁智整天在单位练功房排练。梁以薇一日三餐都给他送饭。那时候正值隆冬,纷纷扬扬的大雪飘个不停,梁以薇仍然舍不得花钱坐车,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送饭。有一次在弯道处,一辆大卡车突然迎面冲来,梁以薇急忙躲闪,不慎连人带车重重地摔进沟里,腿上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她顾不上疼痛,急忙查看摔在路边的保温瓶。当看到保温瓶完好无损时,她欣慰地笑了。
1996年6月,于魁智携夫人率团前往美国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的96岁寿辰祝寿。他向张学良赠送了用中国京剧脸谱精心绘制的“寿字图”,并当场清唱了表现汉光武帝刘秀上朝时喜悦心情的传统戏《上天台》。为了烘托寿宴气氛,梁以薇建议于魁智巧妙地把唱腔最后一句“又听得殿座下大放悲声”改为“准备下皇封宴庆贺功臣”,真是别具匠心。他那韵味醇厚、表现不俗的演唱风格,引起了张学良将军的极大兴趣,他高兴地拉着于魁智的手,连声夸赞:“唱得好!唱得真好!”
于魁智和梁以薇是同龄人,两人都属牛。巧的是,他们在结婚六年后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并且也属牛。一家三头“牛”,和睦相处,感情笃深。
2000年3月,于魁智在外地演出,儿子发起高烧,梁以薇也得了重感冒。当她好不容易把儿子抱进医院时,竟一头昏倒在地上。当晚,于魁智打电话关心她和儿子的情况,为了让他安心演出,梁以薇强打起精神说:“我和孩子的身体都好,你不用担心。”放下电话,她忍不住哭了。于魁智演出完后回到家,看见憔悴的妻子和瘦弱的儿子,非常痛心和自责。梁以薇却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哪个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梁以薇从未向他诉过苦,这更增加了他对妻子的爱意和钦佩。
夫唱妇随,爱情伴着事业双双飞
京剧是于魁智和梁以薇的共同兴趣和爱好。梁以薇最爱听他唱京戏,为了帮助丈夫提高艺术水平,她常常坐在观众席上,听声音,观察观众的反应,看舞台效果,再一一反馈给丈夫。几乎每次演出,梁以薇都做好后勤,处理一切杂事,以免他分心,真可谓是夫唱妇随好伴侣。2003年春,于魁智出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
2003年11月,于魁智在上海参加“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此前几个月,他下煤矿,上东北,没有好好休息过,来到上海就病倒了,嗓音沙哑。于魁智常说,演员没有得病的权利。梁以薇急忙陪他到医院打点滴,打完后又和他到后台化妆。演出开始前,于魁智练了一遍唱段,嗓子明显干涩。梁以薇心里焦急,赶紧买来一大袋苹果,小心翼翼地削好皮,再捧给于魁智,让他吃个苹果润一润嗓子,这是治疗哑嗓子的秘方。于魁智吃完苹果再上台,他的《空城计》、《三家店》仍然唱得台下喝彩声连连,尽管高音处不及往日响亮,但依然韵味十足。他满头大汗地下台来,梁以薇又把削好的苹果送到丈夫嘴里。那晚一共唱了四段,于魁智在后台吃了四个苹果。演出结束时,听到戏迷的满堂喝彩声,于魁智和梁以薇的神态才轻松了许多。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想成派,必须要有自己独有的、叫得响的剧目。于魁智也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新剧目、新形象。2004年,于魁智在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中,成功地扮演了梅兰芳大师,成为演艺界关注的焦点。刚开始接这出戏时,一些观众觉得梅兰芳是唱旦角的,他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于魁智的性格有一定的反差。但是梁以薇告诉丈夫,不要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追求和大师心灵的沟通。扮演梅兰芳是他的一次突破。
2005年初,于魁智看到央视《感动中国》讲述余家十七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的故事,有了创作欲望,他要在舞台上塑造这位英雄。梁以薇给丈夫提出建议: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老腔做些巧妙的改变,照样能唱出新意。为了剧中的唱腔,于魁智费尽心机,花了20天时间逐字逐句琢磨,最终为袁崇焕设计了一段高拨子慢板,这种板式唱腔在新编京剧中还是第一次运用。在随后一年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从唱腔台词到每个身段甚至服装道具,于魁智和梁以薇都反复推敲。例如原来制作的头盔较高,于魁智试装时,梁以薇反复审看,认为跟他的脸型不协调,重新做了修改。不久,于魁智的新编历史京剧《袁崇焕》成为他跃上新高峰的又一个起点。“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段深沉有力的经典唱腔感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广大观众。
梁以薇在和丈夫研究京剧唱腔的同时,还注意收集音像资料,筹资为他出唱片。他们没有多少积蓄,为出专辑,梁以薇特意跑到香港,从娘家借来了数万元递到丈夫手中。2006年3月,于魁智和梁以薇亲手挑选制作,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磨,《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套装隆重推出了。这套专辑记录了他20多年完整的艺术生涯。梁以薇负责这套专辑的策划、发行,全身心协助丈夫工作。她还为他建立艺术档案,从文字到声音,从图片到影像,都仔细地搜集、整理并编印成册。在发布会上,于魁智满怀感激地对妻子说:“谢谢你!没有你做坚强的后盾,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梁以薇嗔怪道:“夫妻之间谢什么!你唱好戏,令观众满意,我就心满意足了。”
近年来,于魁智不仅年年出现在春节京剧晚会上,他还多次赴台湾、香港和澳门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于魁智还首开历史先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华夏之声。采访结束时,于魁智深情地说:“我能全身心投入京剧事业,与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太太是分不开的。感谢上苍赐给我这样一位善良、聪慧、能干的好太太,是她营造了我们幸福的家,让我踏实安心地从事自己酷爱的京剧艺术。我要真诚地道一声:太太,你辛苦了!”
百合为媒,一见钟情的浪漫初识
于魁智痴迷于艺术,都三十几岁了,还是孑然一身。他虽然向往有一位懂情知理的恋人,但他并不着急。未曾想于魁智的缘分不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香港。
1990年5月,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文化部组织了一个大型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团到香港。当时在香港星光戏院,于魁智连续主演了十几场,他那美妙甜脆的唱腔、英俊洒脱的扮相、矫健敏捷的身手,征服了香港的千万京剧迷,鲜花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香港少女梁以薇是个京剧迷,那几天,她一连看了于魁智的多场演出,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尤其是他那双英气十足的眼睛好像时刻盯着她。梁以薇激动地买来一大束百合花,别人都是在前台献花,她却偏偏追到了后台。
当梁以薇把花捧到于魁智面前,两人四目相对时,梁以薇的脸红红的。于魁智看着眼前羞涩的女孩,也不禁心跳加速。由于语言有差异,他们就用笔来交流。梁以薇在纸上写道:“我是京剧迷,您是我的偶像,我很崇拜您。”于魁智回敬道:“谢谢美丽的百合花!”
也许是一见钟情吧,在短暂的交流中,他们彼此都有好感。于魁智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梁以薇居然懂得不少京剧,谈起来有板有眼。在香港演出的半个月里,只要有于魁智的演出,梁以薇都会去观看。他俩几乎天天见面,“书信”不断。
有一天,演出空隙,梁以薇约于魁智到公园里散步。谈兴正浓时,于魁智情不自禁地问她:“我在你心目中占了什么位置?”梁以薇脸上泛起红晕,含羞说:“特殊的位置……”结束演出后,于魁智要离开香港了。梁以薇依依不舍,眼中含着泪说:“你身边有那么多女孩送花,以后你还会记得我吗?”于魁智心疼地望着她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以前的女孩从未令我心动过。”梁以薇送给他一块手表,希望他记住两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虽然香港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却如潮般涌来。离别后的每一天对于他们几乎都成了煎熬。不久,于魁智邀请梁以薇去北京玩,梁以薇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毫不犹豫地买上机票飞到了北京。从此,两个人热恋了。
1991年4月,梁以薇的母亲特意陪同女儿到北京来看望未来的女婿。她母亲看到于魁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劝她说:“阿薇,你要考虑清楚啊!”梁以薇并不追求物质的奢华,态度坚决地说:“妈,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生活苦点算不了什么。”母亲的思想转变了,父亲的担心又接踵而至。梁以薇回到香港后,父亲问她:“你们天南地北那么遥远,将来结了婚,你愿意去北京吗?”她说:“我可以让他来香港呀!”
梁以薇高兴地拨通了于魁智的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行!”于魁智说,“我16岁来北京闯天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20多年了,京剧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第二生命。京剧的根在北京,我要留在北京。”听到于魁智这么果断的回答,梁以薇左右为难,伤心地挂断了电话。
半个月过去了,梁以薇没有跟于魁智联系。但是,他的身影时常浮现在她的眼前,他的唱腔时时回响在耳畔。她知道今生今世再也离不开这个男人了,便忍不住拿起电话,泪流满面地说:“魁智,我想你!”其实,于魁智也日夜思念着梁以薇,听到心上人这么痴情的话,他也眼含热泪道:“我也想你!”
1992年11月,为了于魁智的京剧事业,梁以薇辞去香港某大公司总裁助理的职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陌生的北京。
于魁智结婚前后的那几年时间里,京剧很不景气。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他不少同学、同事纷纷“跳槽”改行。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于魁智和香港富小姐结婚,外出的条件比谁都好,走定了!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在举行结婚仪式时,于魁智特意邀请部里和院里的领导、同事参加,当众倾诉掏自心窝的话:“京剧的根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源地在北京。我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既吃尽苦头,也尝到甜头,我惟有留在北京才能有发展。”
让爱做主,包容和理解缔造着幸福
婚后,于魁智夫妇每月就靠他400多元工资度日,生活很艰难。梁以薇不得不精打细算,丈夫不在家时,她常常就着咸菜啃馒头。她不买衣服,也不用化妆品。抚摸着妻子日益粗糙的手,于魁智倍感内疚:“对不起,让你受苦了。”梁以薇笑着说:“只要能听你唱京剧,再苦我也觉得甜。”
除了京剧,夫妇俩在生活中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于魁智喜欢吃炸酱面,吃茄子、洋白菜,他是北方人,做菜一定得放酱油。而梁以薇爱吃意大利粉,吃鸡毛菜,不爱酱油。为了丈夫,她总是割舍自己的爱好,买回丈夫爱吃的菜,学着传统烹调手艺做给他吃。因为她不爱吃,所以总是吃得很少。
他们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生活得很幸福,其秘诀就是相互包容和理解,多为对方着想。有时候,于魁智说几句或者嚷嚷什么,梁以薇就当没听见。自己该干啥干啥。她认为,如果夫妻之间有相反的意见马上就要反驳,要分出对错,那么就会吵架。她知道戏曲演员个性都很强,尤其对艺术比较较真,她特别能够理解。
当然,梁以薇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她也有“牛”脾气,常常是“事后诸葛亮”。有一次闹了别扭,过了好几天,夫妻俩在阳台上乘凉时,梁以薇说:“前天的事情我还没忘呢,告诉你,那天为什么我没理你?其实是你不对。”经过几天的磨砺,于魁智心里已经转变了,而且觉得妻子当时不跟他吵,自己不一定就是对的。他知道,为了自己的京剧事业,妻子从一个事业型女性转变成贤内助,做出了很大牺牲。
1995年冬,为了角逐中国戏曲梅花奖,于魁智整天在单位练功房排练。梁以薇一日三餐都给他送饭。那时候正值隆冬,纷纷扬扬的大雪飘个不停,梁以薇仍然舍不得花钱坐车,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送饭。有一次在弯道处,一辆大卡车突然迎面冲来,梁以薇急忙躲闪,不慎连人带车重重地摔进沟里,腿上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她顾不上疼痛,急忙查看摔在路边的保温瓶。当看到保温瓶完好无损时,她欣慰地笑了。
1996年6月,于魁智携夫人率团前往美国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的96岁寿辰祝寿。他向张学良赠送了用中国京剧脸谱精心绘制的“寿字图”,并当场清唱了表现汉光武帝刘秀上朝时喜悦心情的传统戏《上天台》。为了烘托寿宴气氛,梁以薇建议于魁智巧妙地把唱腔最后一句“又听得殿座下大放悲声”改为“准备下皇封宴庆贺功臣”,真是别具匠心。他那韵味醇厚、表现不俗的演唱风格,引起了张学良将军的极大兴趣,他高兴地拉着于魁智的手,连声夸赞:“唱得好!唱得真好!”
于魁智和梁以薇是同龄人,两人都属牛。巧的是,他们在结婚六年后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并且也属牛。一家三头“牛”,和睦相处,感情笃深。
2000年3月,于魁智在外地演出,儿子发起高烧,梁以薇也得了重感冒。当她好不容易把儿子抱进医院时,竟一头昏倒在地上。当晚,于魁智打电话关心她和儿子的情况,为了让他安心演出,梁以薇强打起精神说:“我和孩子的身体都好,你不用担心。”放下电话,她忍不住哭了。于魁智演出完后回到家,看见憔悴的妻子和瘦弱的儿子,非常痛心和自责。梁以薇却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哪个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梁以薇从未向他诉过苦,这更增加了他对妻子的爱意和钦佩。
夫唱妇随,爱情伴着事业双双飞
京剧是于魁智和梁以薇的共同兴趣和爱好。梁以薇最爱听他唱京戏,为了帮助丈夫提高艺术水平,她常常坐在观众席上,听声音,观察观众的反应,看舞台效果,再一一反馈给丈夫。几乎每次演出,梁以薇都做好后勤,处理一切杂事,以免他分心,真可谓是夫唱妇随好伴侣。2003年春,于魁智出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
2003年11月,于魁智在上海参加“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此前几个月,他下煤矿,上东北,没有好好休息过,来到上海就病倒了,嗓音沙哑。于魁智常说,演员没有得病的权利。梁以薇急忙陪他到医院打点滴,打完后又和他到后台化妆。演出开始前,于魁智练了一遍唱段,嗓子明显干涩。梁以薇心里焦急,赶紧买来一大袋苹果,小心翼翼地削好皮,再捧给于魁智,让他吃个苹果润一润嗓子,这是治疗哑嗓子的秘方。于魁智吃完苹果再上台,他的《空城计》、《三家店》仍然唱得台下喝彩声连连,尽管高音处不及往日响亮,但依然韵味十足。他满头大汗地下台来,梁以薇又把削好的苹果送到丈夫嘴里。那晚一共唱了四段,于魁智在后台吃了四个苹果。演出结束时,听到戏迷的满堂喝彩声,于魁智和梁以薇的神态才轻松了许多。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要想成派,必须要有自己独有的、叫得响的剧目。于魁智也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新剧目、新形象。2004年,于魁智在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中,成功地扮演了梅兰芳大师,成为演艺界关注的焦点。刚开始接这出戏时,一些观众觉得梅兰芳是唱旦角的,他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于魁智的性格有一定的反差。但是梁以薇告诉丈夫,不要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追求和大师心灵的沟通。扮演梅兰芳是他的一次突破。
2005年初,于魁智看到央视《感动中国》讲述余家十七代为袁崇焕守墓至今的故事,有了创作欲望,他要在舞台上塑造这位英雄。梁以薇给丈夫提出建议: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老腔做些巧妙的改变,照样能唱出新意。为了剧中的唱腔,于魁智费尽心机,花了20天时间逐字逐句琢磨,最终为袁崇焕设计了一段高拨子慢板,这种板式唱腔在新编京剧中还是第一次运用。在随后一年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从唱腔台词到每个身段甚至服装道具,于魁智和梁以薇都反复推敲。例如原来制作的头盔较高,于魁智试装时,梁以薇反复审看,认为跟他的脸型不协调,重新做了修改。不久,于魁智的新编历史京剧《袁崇焕》成为他跃上新高峰的又一个起点。“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段深沉有力的经典唱腔感动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广大观众。
梁以薇在和丈夫研究京剧唱腔的同时,还注意收集音像资料,筹资为他出唱片。他们没有多少积蓄,为出专辑,梁以薇特意跑到香港,从娘家借来了数万元递到丈夫手中。2006年3月,于魁智和梁以薇亲手挑选制作,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磨,《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套装隆重推出了。这套专辑记录了他20多年完整的艺术生涯。梁以薇负责这套专辑的策划、发行,全身心协助丈夫工作。她还为他建立艺术档案,从文字到声音,从图片到影像,都仔细地搜集、整理并编印成册。在发布会上,于魁智满怀感激地对妻子说:“谢谢你!没有你做坚强的后盾,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梁以薇嗔怪道:“夫妻之间谢什么!你唱好戏,令观众满意,我就心满意足了。”
近年来,于魁智不仅年年出现在春节京剧晚会上,他还多次赴台湾、香港和澳门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于魁智还首开历史先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华夏之声。采访结束时,于魁智深情地说:“我能全身心投入京剧事业,与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太太是分不开的。感谢上苍赐给我这样一位善良、聪慧、能干的好太太,是她营造了我们幸福的家,让我踏实安心地从事自己酷爱的京剧艺术。我要真诚地道一声:太太,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