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风作为校风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学习动机弱化、自我认识不足、反思能力缺乏导致从众心理等问题。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需要通过把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共享机制与即时反馈优势,开发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使个体融入到集体当中,共建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心理机制;互联网+
大学生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综合素质的培养,长远来看,则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幸福、职业发展。在当代,“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给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有助于构建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运用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教学考核方式上,一些等级考试的机考,不但确保了考试严密正规,还简化了考试组織程序,使考试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可以无视时间空间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高新技术代表的网络提供了让大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新生事物的可能,实现其多元化发展和自主学习,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但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腐蚀;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聊天世界而远离社会实践,会影响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也带来不利影响。
学校风气,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对深化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全面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培育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台州地区的高校为例,收集相关信息,从心理学的视域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心理机制。
(1)学习动机薄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具体体现在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容易的或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学习动机的强度愈大,学习的效率愈低。比如,当有物质奖励的时候,学生完成任务和作业的热情就高涨,通常,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学习作业的日期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但是对于论文,大学生效率比较低,因为大学生在写论文方面并不擅长,且比较繁琐,据调查85%的学生都是在临近交作业的前一周开始着手写。
学习动机过低或者过高对学习行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学习动机偏低,学习积极性不强,热情不够。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平时课余时间的安排”,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是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人数占了65%,但是阅读书籍和自学的学生却很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学习动机作为学习的开端,如果动力不足,那么对之后的学习行为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当学生对某事物有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驱使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能力也更强。教科书上的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其积极去探究,反而却产生了排斥,学生听不进,听不懂,学不进。据调查显示,74%的学生表示上课如果没有新颖的内容,听课效率较低。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理念有偏差
很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不明确,大学学习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不了解。此外,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需要哪些技能培训和知识输入,没有职业规划。有些同学认为读书的目的只是得到一张文凭,只要通过考试就行,“及格就好”,上课不听讲无关紧要,因此出现了低头玩手机或打瞌睡的现象,期末为了考试及格,拼命临时抱“佛脚”。学习观念出现偏差之后,大学生学习纪律开始松散,出现了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现象,学习效果也就没有期望中那么好。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或者听不懂时,只有27%学生选择认真听讲。
(3)自制力差、自我效能感偏低
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开发,使学生沉迷其中,游戏成瘾,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无法把精力和注意放在学习和技能掌握上。成绩下降以后又进一步削弱学习的兴趣,影响专业能力的提升,如此恶性循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偏低。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比如社团组织活动,每个工作人员,组织人员都必须相信能够成功地举办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做到细节上不忽视,大事上有条理。自我效能感差的人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比如,师范生要进行教师技能考核,每项考核都不够优秀的学生,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导致他在学习上的怠慢,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下滑。
(4)缺乏独立意识的从众心理
同辈之间存在著普遍的从众心理。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积极追求集体成员的认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可以任意张扬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诱惑、陷阱密布的时代,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批判能力、独立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不加辨认,人云亦云,对偶像明星不加道德判断,亦步亦趋,则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没有定力,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当中。
三、“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台州当地文化特色,从学习动机、榜样示范、互联网+等方面可以建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機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需要也不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并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成心理需要。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外直接对话,所以首先教学资源上,外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定时的交流,比如可以建立英语角。而这些需要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内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外在主要是硬件设施的完备,以及校园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样化手段,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因此,应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如利用“门槛效应”,学生应该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首先应确定一个总目标,再制定达成这个总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注意小目标的特征,应是近期能够达到或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比如团学会要求每个人写一份活动策划书,规定时间是两个星期,那么定一个目标,在三天之内把它写完上交。这样的一个小目标既能达到,又能带来成就感。这样学生成功达成一个目标,学习动力源源不断,当一个个目标逐步达成之后,即使失败,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加强,这样循环往复,动力就持久不断。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境无形的施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台州学院的15思政2班,英语四级通过率很高,这激励了大多数同学去报考六级,而且,少数没通过的学生也再次报考了四级,并且通过。成功给15思政2班的同学带来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增强了学习效果。
3.利用“归因理论”,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归因是人对事件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的分析和探讨,运用到学习中,就是学生对学习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的分析和总结。最好的归因方法是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原因。自我反思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身是否努力,是否通过奋斗达成目标。比如台州学院通过实行阳光长跑,运用记录机器记录学生成绩,把阳光长跑的成绩纳入综合考评、获奖学金的条件,这极大地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早晨学习的好习惯。但据观察,有些学生并没有跑及格,即没有达到要求跑满的24次,他们抱怨的是机器的损坏和天气原因,把原因归结为这些,结果失败还是会重蹈覆辙。如果归因于自身不够坚持,那么下次就会改正,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学习动力,这样更接近成功。
4.建立榜样示范机制,创建积极和谐的集体
斯金纳认为,强化分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我们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来积极强化我们的学习动机,比如班里的学习标兵,比如学校的优良学风班,通过先进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学习讨论小组,可以形成由个人到班集体群体,到整个学院专业,最后扩大到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比如台州学院14英语教育四班团支部在2015学年被评为校级特优学风班,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正强化(积极强化)而提升学习效能的。首先,他们每月甚至两周举行一次班会,更会给予每一位同学发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的机会,由此形成初步的心理认同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在学风建设上,团支部带头,自觉组织早晚自习和师范技能练习,每一位同学都积极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再次,14英教团支部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主张劳逸结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持久保持;最后,寝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组织英语寝室角他们的一大特色,每周寝室轮流组织一次英语角,既增加了英语口语的提高,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团结个人到寝室,再到小集体到班集体,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形成共同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情感。
5.有效利用互联网,使学习适当信息化
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推送学生兴趣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平台,让老师和同学都参与进去。比如“在线课堂”,可以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实现课堂上现场出题,然后学生们的答案统计分析好传到老师的手机上,老师看到结果,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点。一来解决了学生对课程不了解的内容,二来又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实现从形式上的喜欢上升到内容上的接纳再到精神上的共鸣。除此之外,针对互联网的弊端,大学校园可以推广“无网日”,让学生在这一天充分学习,扩展阅读,课外延伸,补充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
6.挖掘台州当地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当中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之一就有台州的天台山和合文化(见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和合之道》)。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务实而兼容,和合而创新”,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又注重身与心的和谐。弘扬天台山和合文化,有利于树立地区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天台山和合文化,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如学生之間、师生之间的和合,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如身与心的和合,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客观评价外在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可以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可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基金项目:台州学院院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研究——以台州地区的大学为例”(项目编号:mxy2016X01)。
作者简介
莫晓燕,朱礼洁,黄雯倩,吴雯驰,台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老师:黄翠新,台州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心理机制;互联网+
大学生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综合素质的培养,长远来看,则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幸福、职业发展。在当代,“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给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有助于构建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运用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教学考核方式上,一些等级考试的机考,不但确保了考试严密正规,还简化了考试组織程序,使考试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可以无视时间空间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高新技术代表的网络提供了让大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新生事物的可能,实现其多元化发展和自主学习,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但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腐蚀;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聊天世界而远离社会实践,会影响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也带来不利影响。
学校风气,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对深化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全面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培育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以台州地区的高校为例,收集相关信息,从心理学的视域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心理机制。
(1)学习动机薄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具体体现在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容易的或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学习动机的强度愈大,学习的效率愈低。比如,当有物质奖励的时候,学生完成任务和作业的热情就高涨,通常,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学习作业的日期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但是对于论文,大学生效率比较低,因为大学生在写论文方面并不擅长,且比较繁琐,据调查85%的学生都是在临近交作业的前一周开始着手写。
学习动机过低或者过高对学习行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学习动机偏低,学习积极性不强,热情不够。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平时课余时间的安排”,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是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人数占了65%,但是阅读书籍和自学的学生却很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学习动机作为学习的开端,如果动力不足,那么对之后的学习行为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当学生对某事物有兴趣时,这种兴趣就会驱使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能力也更强。教科书上的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其积极去探究,反而却产生了排斥,学生听不进,听不懂,学不进。据调查显示,74%的学生表示上课如果没有新颖的内容,听课效率较低。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理念有偏差
很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不明确,大学学习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不了解。此外,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深入了解,不知道需要哪些技能培训和知识输入,没有职业规划。有些同学认为读书的目的只是得到一张文凭,只要通过考试就行,“及格就好”,上课不听讲无关紧要,因此出现了低头玩手机或打瞌睡的现象,期末为了考试及格,拼命临时抱“佛脚”。学习观念出现偏差之后,大学生学习纪律开始松散,出现了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现象,学习效果也就没有期望中那么好。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或者听不懂时,只有27%学生选择认真听讲。
(3)自制力差、自我效能感偏低
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开发,使学生沉迷其中,游戏成瘾,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无法把精力和注意放在学习和技能掌握上。成绩下降以后又进一步削弱学习的兴趣,影响专业能力的提升,如此恶性循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偏低。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比如社团组织活动,每个工作人员,组织人员都必须相信能够成功地举办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做到细节上不忽视,大事上有条理。自我效能感差的人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比如,师范生要进行教师技能考核,每项考核都不够优秀的学生,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导致他在学习上的怠慢,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下滑。
(4)缺乏独立意识的从众心理
同辈之间存在著普遍的从众心理。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积极追求集体成员的认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可以任意张扬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诱惑、陷阱密布的时代,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批判能力、独立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海量信息不加辨认,人云亦云,对偶像明星不加道德判断,亦步亦趋,则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没有定力,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当中。
三、“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台州当地文化特色,从学习动机、榜样示范、互联网+等方面可以建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機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需要也不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并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成心理需要。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外直接对话,所以首先教学资源上,外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定时的交流,比如可以建立英语角。而这些需要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内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外在主要是硬件设施的完备,以及校园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样化手段,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因此,应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如利用“门槛效应”,学生应该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首先应确定一个总目标,再制定达成这个总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注意小目标的特征,应是近期能够达到或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比如团学会要求每个人写一份活动策划书,规定时间是两个星期,那么定一个目标,在三天之内把它写完上交。这样的一个小目标既能达到,又能带来成就感。这样学生成功达成一个目标,学习动力源源不断,当一个个目标逐步达成之后,即使失败,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加强,这样循环往复,动力就持久不断。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境无形的施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台州学院的15思政2班,英语四级通过率很高,这激励了大多数同学去报考六级,而且,少数没通过的学生也再次报考了四级,并且通过。成功给15思政2班的同学带来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增强了学习效果。
3.利用“归因理论”,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归因是人对事件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的分析和探讨,运用到学习中,就是学生对学习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的分析和总结。最好的归因方法是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原因。自我反思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身是否努力,是否通过奋斗达成目标。比如台州学院通过实行阳光长跑,运用记录机器记录学生成绩,把阳光长跑的成绩纳入综合考评、获奖学金的条件,这极大地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早晨学习的好习惯。但据观察,有些学生并没有跑及格,即没有达到要求跑满的24次,他们抱怨的是机器的损坏和天气原因,把原因归结为这些,结果失败还是会重蹈覆辙。如果归因于自身不够坚持,那么下次就会改正,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学习动力,这样更接近成功。
4.建立榜样示范机制,创建积极和谐的集体
斯金纳认为,强化分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我们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来积极强化我们的学习动机,比如班里的学习标兵,比如学校的优良学风班,通过先进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建立学习讨论小组,可以形成由个人到班集体群体,到整个学院专业,最后扩大到整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比如台州学院14英语教育四班团支部在2015学年被评为校级特优学风班,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正强化(积极强化)而提升学习效能的。首先,他们每月甚至两周举行一次班会,更会给予每一位同学发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的机会,由此形成初步的心理认同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在学风建设上,团支部带头,自觉组织早晚自习和师范技能练习,每一位同学都积极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再次,14英教团支部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主张劳逸结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持久保持;最后,寝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组织英语寝室角他们的一大特色,每周寝室轮流组织一次英语角,既增加了英语口语的提高,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团结个人到寝室,再到小集体到班集体,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形成共同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情感。
5.有效利用互联网,使学习适当信息化
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推送学生兴趣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平台,让老师和同学都参与进去。比如“在线课堂”,可以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实现课堂上现场出题,然后学生们的答案统计分析好传到老师的手机上,老师看到结果,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点。一来解决了学生对课程不了解的内容,二来又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实现从形式上的喜欢上升到内容上的接纳再到精神上的共鸣。除此之外,针对互联网的弊端,大学校园可以推广“无网日”,让学生在这一天充分学习,扩展阅读,课外延伸,补充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
6.挖掘台州当地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当中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之一就有台州的天台山和合文化(见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和合之道》)。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务实而兼容,和合而创新”,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又注重身与心的和谐。弘扬天台山和合文化,有利于树立地区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天台山和合文化,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如学生之間、师生之间的和合,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如身与心的和合,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客观评价外在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可以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可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基金项目:台州学院院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心理机制研究——以台州地区的大学为例”(项目编号:mxy2016X01)。
作者简介
莫晓燕,朱礼洁,黄雯倩,吴雯驰,台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老师:黄翠新,台州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