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远方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y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文中看,陶渊明在从事农耕生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伟大和崇高,只是高兴和愉快而已。他这样做,妻子儿女和朋友或许还会感到惋惜,因为他们并不一定理解和赞同。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从官的位置上转向平民生活肯定有些难言的苦恼,这必然是被动而不会是主动的。而陶渊明在记载中明明白白是主动辞官的,但是人们会认为他有说不出的苦闷,也就是说仍然是一种被动。这样说也可以,“苦闷”这个词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点不分青红皂白。厌烦和轻视,还有对更高理想的追求,这算不算“苦闷”?
  在中国的文化里,什么都可以丢弃,唯有官职不可以。这是珍宝中的珍宝,前提中的前提,标准中的标准,失去了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全部,再也无从谈起。这种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一种中蛊的魔症的文化,既无法理喻也无可救药,是整个民族背负的沉疴。人们认为像陶渊明这样一定会很失落,他自己一時昏愦,也害了全家。
  是的,一个人要服从个人理念,完成个人的信念和追求,常常要牺牲与他共同生活的一大拨人的利益,甚至让人觉得有点不近情理、自私。做出这种决定的人自己也是痛苦的,其痛苦并不亚于一场蜕变的挣扎。
  陶渊明的许多诗,给孩子留下的文字,也在不停地表达歉意和自责,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一个特异的生命,即便在这种境况下,他的坚持力仍旧非常执拗和强大,外在的制约终究没有改变他。生命有本色,就有一个必然的趋向,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曲折和阻拦,都要蜿蜒前行,最后抵达那个目标。这是一种天性,一种冥冥之中的规定力,谁也不可改变。最后的日子里,不让陶渊明死在饥寒交迫的田园里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有这样的归宿。这一切都来自命运的深处,它超越外力和集体意志。说到底,无论是亲情还是体制的强力,都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数。
  或许生命在形成之初被植入了不同的、特别的密码。正因为这密码的不同,生命之间才有了各种区别。有了区别才有道路的不同,有了道路的不同,我们也就看到了形形色色、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在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呈现出奇异的发展轨迹,有迥然不同的表达和表演,最终走进自己的结局。
  陶渊明和平常人一样,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物质的极度匮乏,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这时候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解决当下,即最基本的温饱之需。“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但即便如此,他并没有因为忙碌和窘迫而遗忘,并没有扔下最大的不安。
  他的尊严并没有被压抑,更没有在生命的角落里沉睡。它每一次醒来,都准备萌发和长大。任何一个人,只要不能将尊严的种子闷死在心房里,或让它沉沉睡去,“麻烦”也就来了。尊严是人与庸俗世界发生冲突的总根源。当然这种冲突是有代价的,我们在经验里知道,人一定要为尊严付出代价。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无论这个代价有多么大,强大的尊严最后还是要驱使他向前,去完成一个任务。这一点对于每个人来说,往往都是很致命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被后人强调得太多,所以也就放大了。因为这句话说得那么坚毅、解气,算是掷地有声。我们后来人在陶渊明这次痛快的发泄面前,会有同样的快感。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一个人做出如此酣畅淋漓、斩钉截铁的社会宣示,背后肯定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他一定长时间竭尽全力,用生命一点点构筑起强大的底部支撑力,最后才完成了这个具有经典意义的转身。
  陶渊明经历了许多曲折,二十九岁踏上仕途,时间很短便返回,然后再接再厉尝试到中年。这种经历前后重复了四次,显现出曲折和蜿蜒的痕迹。最后一次的末尾才有那句痛快的宣示,但下半句的“向乡里小儿”常常被人省略了。人们说的最多的只是前半句,因为这样讲就更简单更直观,更通俗好解也更有力。但是“向乡里小儿”该怎么解释?这里大概仍然不是指平民百姓,如果将这句话做前后统一观,可知这里的“乡里小儿”是指那些简陋粗鄙的人,是没有基本文明和道德水准的官场人物,比如当时来彭泽巡视的那位督邮。就为了“五斗米”与这些“小儿”为伍,太不值了。
  陶渊明内心深处有知识分子的清高、细腻和洁净,他在文明和文化方面见过大世面,尽管忙碌在日常生活中,纠缠周旋于那些粗鄙的功利主义者当中,但生命底色与素质与他们差异太大了。完整地理解那句宣示,弄清它的起因与后果,是非常重要的。在诗人的心中,必要拿来时时对比日常庸俗、繁琐纠缠的官场的,就是记忆中不能泯灭的那片灿烂的原野、那份流连其中的自由与舒畅了。他对大自然,对“丘山”的爱是源于骨子里的,这些既有儿时记忆,也有生命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的一些元素。只要这些元素还在血液里流动,他羁绊于官场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要被一个自由的声音隐隐地呼唤,最后也必定要迎着这声音走去,走向自己的远方。
  (编辑/李宇潇)
其他文献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地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后,他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要多积尺寸之功,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中正心诚意的化用及形象体现。《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期刊
2018年4月9日,济南一建集团与山东三发集团战略合作签约在济南举行,济南一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光文与山东三发集团董事长张家发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协议的签署,拉开了两家企业新一轮战略合作的序幕。不同于通过招标等形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将不再拘泥于日常的招标程序,开启深度互信、互惠共赢的诚信合作模式,成为诚信体系建设时代的生动注解。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技术、资
期刊
十几年前,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有幸目睹张光明教授创作花鸟画,心目愉悦,不勝喜爱,从那时起知道他长期在北京,先后应邀为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部门创作大幅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作为礼品被欣赏、悬挂、珍藏,影响海内外。  张光明从不以教授、校长、院长身份参加重大书画活动,他始终是谦谦学子,默默苦读的书山寻径人,孜孜不倦的砚田耕耘者。  1996年,张光明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参展的白梅《万玉争晖》得
期刊
近日,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就自己的新作《老实街》,与青年文学评论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艳梅展开深入对话。  张艳梅(以下简称“张”):您从乡土小说起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乡村生活的优秀作品,比如《老大》《公敌》《祭奠清水》《乡村火焰》。近年来,您又集中笔墨书写城市,同样收获颇丰,可以看成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转型吧。  王方晨(以下简称“王”):其实我早期就写过城里的人物。不管是对乡村生活,还是对城市
期刊
从蓬莱乘船,向北航行两个小时,就来到砣矶岛。  踏上砣矶岛,一场海味大戏即刻展开。一面巨大的风帆映入眼帘,风帆上“一帆风顺”四个大字异常醒目。这是一艘地道的砣矶岛大帆船,被当地人称为“大瓜蒌”。  “喳——嘿呦嘿呦嘿嘿呦……”一声撕裂长空的呐喊,伴随着铿锵的应和,上网号子开始表演了——一群坦胸露背的渔家老汉,在号子的节拍中,把一张长长的大网传递到了船舱里。可不要小瞧了这帮皮肤黝黑、满头银发的老人,
期刊
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历时8天,顺利完成各项议程,2月1日下午在济南胜利闭幕。  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刘家义主持闭幕会。  大会执行主席于晓明、王随莲、王良、齐涛、王云鹏、王华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龚正、付志方、王文涛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应到代表902名,出席当天全体会议的代表870名,符合法定人数。  大会依次表决通过了省十三届人大法制委员
期刊
“一些部门‘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一些老干部办事拖沓敷衍,责任上推,以集体决策逃避个人责任,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解决‘四风’问题、加强作风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锲而不舍刹歪风、驰而不息扬正气。”近日,在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在谈及作风建设时,政协工作室主任盖晓楠深有感触。  狠抓作风建设,在垦利区从来就没有止步。今年的农历新年假期刚过
期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月30日上午,在山东会堂闭幕。  省政协主席付志方,省政协副主席吴翠云、郭爱玲、赵家军、唐洲雁、王艺华、韩金峰、王修林、程林、刘均刚,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刘家义、龚正、王文涛应邀出席闭幕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闭幕大会应到委员820人,实到783人,符合规定人数。  闭幕大会前,在吴翠云主持下,举行选举大会。会议通过了省政协十
期刊
“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实现在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上的创新和升级。”面对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垦利经济开发区(兴隆街道)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龙飞斩钉截铁地说道。  自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全面开展以来,垦利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促进开发区工业企业在‘互联网+’的新型业态,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目标要求,坚持整体谋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创新相
期刊
济南,北邻黄河,南依泰山,水路交通便利,为齐鲁大地之首府,华北之重城。市内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独特泉景享誉中外;早年开埠,工商云集,文明兴起,甚是繁荣。与之一同成长的,还有一部济南城市供水史。她发端自一九三四年,在八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从更贴近生命的角度印证着泉城市民生活的沧桑变迁。  生长在济南,对于水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正如赵孟頫所描述的:“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