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的专业知识,详细阐述了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管理模式构建过程,给出了企业生产定员测算的专业方法以及用工人数的管控方式,合理解决了企业在精益生产过程中的用工人数控制问题,推进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工作,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关键词:生产定员管理;劳动定额标准;劳动生产率;劳动负荷率
生产定员管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生产定员管理,对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精益生产推进,产品生产逐渐形成平台化,通过构建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管理模式,以做好精益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定员管理工作。
一、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
生产定员测算的基础是劳动定额标准,因此,做好生产定员管理的前提在于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按照产品类型分类,选定代表产品。按照市场预测以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主打产品,按照产品类型归类,同时选定每类产品中的代表产品。
2、确定各类产品的产能基准。按照市场任务分析,对各类产品的年度产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企业厂房、设备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确定各类产品的产能基准。
3、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一是按照工艺流水线方案,对原有作业时间标准进行修订。部分瓶颈工序已明确委外的,及时调减劳动定额标准;已通过工艺改进或设备自动化的工序,应重新组织写实,并利用工序推移图和山积图进行岗位劳动技术测定,取得制定劳动定员标准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技术数据。根据技术测定所取得的数据,结合原产品劳动定额中的基础数据,应用工作研究的方法,对生产作业组织、操作动作及动作完成时间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并对劳动定额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二是按照产品类别、批量大小以及节拍时间,结合学习曲线,引入产品熟练度系数,调整劳动定额标准。三是建立完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库。通过对各代表产品、各生产流水线、各工位内作业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按照产品设计结构、技术等级要求,建立各产品的基本作业劳动定额标准库,形成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
二、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
1、生产定员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定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任务、产品类型及成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工时有效性、出勤率、均衡性等,针对不同要素选定不同的方法,并理清数据来源和归口部门。
(1)生产任务因素。应采用劳动效率法计算定员,计算公式为:
定员人数=计划期工作任务总量*劳动定额/工作时间
数据来源为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市场部合同/订单、生产部门生产计划
(2)产品类型、成熟度因素。应采用代表产品法计算定员,计算公式为:
Mb=Rb*(Rs+Xb-1),Rb为折算系数,Rs为试制系数,Xb为b型产品数量
Rb=Tb/Ta,Tb为b型产品劳动定额,Ta为a型产品劳动定额
数据来源为人力资源部、工艺部门、生产单位的过往产品数据
(3)调节系数:劳动生产率。应采用经营数据分析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增幅/现有基数-1
数据来源为运营管理部门的总产值劳产率及增加值劳产率
(4)调节系数:工时有效性。应采用动作分析法,计算公式为:
宽放工时率=作业宽放工时/定额工时*100%
定额工时完成率=标准工时/实动工时*100%
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部、工艺部门、生产单位的实测数据
(5)调节系数:出勤率。应采用考勤统计法,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实际出勤天数(小时)/应出勤天数(小时)*100%
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部、生产单位的考勤统计数据
(6)调节系数:任务均衡性。应采用德尔菲法,从生产任务的明确度、可预测性、均衡性、易变性、变动幅度、准确性等维度组织评价,形成难度系数。
数据来源为生产部门的过往生产计划、产量数据
2、生产定员测算模型建立。
以劳动效率法为基础,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出勤率、任务均衡性等因素,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
S总=∑(T标×M)/T基×K1×K2×K3×K4,式中:
T标为每个产品的劳动定额标准;M为产品对应的年任务量;T基为每个人的年标准作业时间;K1为劳动生产率系数(定义K1=1-L,L为提升的劳动生产率),参考人均营业收入以及劳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一般取值5-8%;K2为工时系数(定义K2=(1+β)/α,β为宽放工时率,α为定额工时完成率),依据统计数据,β一般取值在18%-24%之间,α取值在0.9-1.1之间;K3为出勤率系数(定义K3=1/A,A为出勤率),出勤率依据统计数据,一般按照95%-100%取值,K3目标值取值1-1.05;K4为任务均衡性系数,考虑年度任务均衡情况,数值范围为1.0-1.25。
三、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產定员配置
1、生产定员测算。
按照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分生产单位确定模型各变量的取值,并以产品劳动定额为基础,结合生产任务量,计算各生产单位生产定员。
2、生产流水线配置验证。
按照工位制节拍化精益生产过程,对测算的各生产单位生产定员,按工区、工位进行定员分解,确定各工区、工位的分工种定员,分解的同时也对定员测算结果进一步验证,确保定员配置的合理性。
四、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用工人数管控
生产用工人数管控,主要在于建立劳动效率评价体系,激励车间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升劳动效率,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支出。劳动效率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指标。
1、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月度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数量,按全部人员计算,平均每人完成的定额工时。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指标,不仅对定额工人有要求,技管人员、辅助生产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合理定员,保证生产,以促使定额工人多完成定额工时,提升劳动效率。计算公式为:
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加班工时)/生产单位总人数
2、劳动负荷率。是指各生产单位直接生产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实耗工时与应出勤工时之间的比例,是综合反映各生产单位劳动效率的重要效能指标。计算公式为:
劳动负荷率=(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加班工时)/(直接生产人数-上报富余人数)*100%,式中上报富余人数为生产单位经内部分析后提前上报的富余人数。
针对以上两个指标,可以结合企业近几年的实际劳动效率情况,制定指标的标准值以及高位值,对于低于标准值的生产单位,在工资分配中进行适当考核,对于达到高位值的生产单位,在工资分配中给予部分奖励,引导生产单位合理组织生产,积极上报富余人员以便于余缺调剂工作开展,促进企业劳动效率的提升。
五、后续思考
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也是企业做好人工成本管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形成人力资源部牵头,运营管理部门、工艺技术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单位等多单位协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合理利用好劳动效率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各生产单位强化劳动用工总量控制,积极参与人员流动和交流,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人员效能。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范灵 《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 2015年3月
[2]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国栋 《铁路劳动定额管理》 2018年8月
关键词:生产定员管理;劳动定额标准;劳动生产率;劳动负荷率
生产定员管理,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生产定员管理,对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精益生产推进,产品生产逐渐形成平台化,通过构建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管理模式,以做好精益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定员管理工作。
一、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
生产定员测算的基础是劳动定额标准,因此,做好生产定员管理的前提在于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按照产品类型分类,选定代表产品。按照市场预测以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主打产品,按照产品类型归类,同时选定每类产品中的代表产品。
2、确定各类产品的产能基准。按照市场任务分析,对各类产品的年度产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企业厂房、设备能力,以及战略规划,确定各类产品的产能基准。
3、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一是按照工艺流水线方案,对原有作业时间标准进行修订。部分瓶颈工序已明确委外的,及时调减劳动定额标准;已通过工艺改进或设备自动化的工序,应重新组织写实,并利用工序推移图和山积图进行岗位劳动技术测定,取得制定劳动定员标准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技术数据。根据技术测定所取得的数据,结合原产品劳动定额中的基础数据,应用工作研究的方法,对生产作业组织、操作动作及动作完成时间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并对劳动定额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二是按照产品类别、批量大小以及节拍时间,结合学习曲线,引入产品熟练度系数,调整劳动定额标准。三是建立完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库。通过对各代表产品、各生产流水线、各工位内作业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按照产品设计结构、技术等级要求,建立各产品的基本作业劳动定额标准库,形成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产品劳动定额标准。
二、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
1、生产定员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定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任务、产品类型及成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工时有效性、出勤率、均衡性等,针对不同要素选定不同的方法,并理清数据来源和归口部门。
(1)生产任务因素。应采用劳动效率法计算定员,计算公式为:
定员人数=计划期工作任务总量*劳动定额/工作时间
数据来源为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市场部合同/订单、生产部门生产计划
(2)产品类型、成熟度因素。应采用代表产品法计算定员,计算公式为:
Mb=Rb*(Rs+Xb-1),Rb为折算系数,Rs为试制系数,Xb为b型产品数量
Rb=Tb/Ta,Tb为b型产品劳动定额,Ta为a型产品劳动定额
数据来源为人力资源部、工艺部门、生产单位的过往产品数据
(3)调节系数:劳动生产率。应采用经营数据分析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增幅/现有基数-1
数据来源为运营管理部门的总产值劳产率及增加值劳产率
(4)调节系数:工时有效性。应采用动作分析法,计算公式为:
宽放工时率=作业宽放工时/定额工时*100%
定额工时完成率=标准工时/实动工时*100%
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部、工艺部门、生产单位的实测数据
(5)调节系数:出勤率。应采用考勤统计法,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实际出勤天数(小时)/应出勤天数(小时)*100%
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部、生产单位的考勤统计数据
(6)调节系数:任务均衡性。应采用德尔菲法,从生产任务的明确度、可预测性、均衡性、易变性、变动幅度、准确性等维度组织评价,形成难度系数。
数据来源为生产部门的过往生产计划、产量数据
2、生产定员测算模型建立。
以劳动效率法为基础,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出勤率、任务均衡性等因素,建立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
S总=∑(T标×M)/T基×K1×K2×K3×K4,式中:
T标为每个产品的劳动定额标准;M为产品对应的年任务量;T基为每个人的年标准作业时间;K1为劳动生产率系数(定义K1=1-L,L为提升的劳动生产率),参考人均营业收入以及劳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一般取值5-8%;K2为工时系数(定义K2=(1+β)/α,β为宽放工时率,α为定额工时完成率),依据统计数据,β一般取值在18%-24%之间,α取值在0.9-1.1之间;K3为出勤率系数(定义K3=1/A,A为出勤率),出勤率依据统计数据,一般按照95%-100%取值,K3目标值取值1-1.05;K4为任务均衡性系数,考虑年度任务均衡情况,数值范围为1.0-1.25。
三、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產定员配置
1、生产定员测算。
按照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测算模型,分生产单位确定模型各变量的取值,并以产品劳动定额为基础,结合生产任务量,计算各生产单位生产定员。
2、生产流水线配置验证。
按照工位制节拍化精益生产过程,对测算的各生产单位生产定员,按工区、工位进行定员分解,确定各工区、工位的分工种定员,分解的同时也对定员测算结果进一步验证,确保定员配置的合理性。
四、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用工人数管控
生产用工人数管控,主要在于建立劳动效率评价体系,激励车间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升劳动效率,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支出。劳动效率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指标。
1、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月度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数量,按全部人员计算,平均每人完成的定额工时。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指标,不仅对定额工人有要求,技管人员、辅助生产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合理定员,保证生产,以促使定额工人多完成定额工时,提升劳动效率。计算公式为:
全员工时劳动生产率=(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加班工时)/生产单位总人数
2、劳动负荷率。是指各生产单位直接生产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实耗工时与应出勤工时之间的比例,是综合反映各生产单位劳动效率的重要效能指标。计算公式为:
劳动负荷率=(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加班工时)/(直接生产人数-上报富余人数)*100%,式中上报富余人数为生产单位经内部分析后提前上报的富余人数。
针对以上两个指标,可以结合企业近几年的实际劳动效率情况,制定指标的标准值以及高位值,对于低于标准值的生产单位,在工资分配中进行适当考核,对于达到高位值的生产单位,在工资分配中给予部分奖励,引导生产单位合理组织生产,积极上报富余人员以便于余缺调剂工作开展,促进企业劳动效率的提升。
五、后续思考
基于产品制造平台下的生产定员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也是企业做好人工成本管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形成人力资源部牵头,运营管理部门、工艺技术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单位等多单位协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合理利用好劳动效率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各生产单位强化劳动用工总量控制,积极参与人员流动和交流,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人员效能。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范灵 《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 2015年3月
[2]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国栋 《铁路劳动定额管理》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