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这样几篇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和《谈礼貌》,就像是散落的几颗珍珠,如何找到一根线把这一单元打通使之化零为整成为这一单元的难题。于是,笔者从这几篇文章的文体、内容、写作手法上入手,寻找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也叫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线索”这一概念对小学高年段的孩子来说显然很陌生,笔者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他们都熟知的名著《西游记》开始聊起,最后得出唐僧西天取经就是这部名著的线索。
探究写作线索基本形式
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过程的启发下,很多孩子已经感知到了文章中有一根线在串联着内容。在这几篇文章中,比较容易感知的就是《爱如茉莉》,“茉莉”这种花、这个词贯穿了全文,于是就知道了这是一篇典型的以物为线索的文章;《月光启蒙》中紧紧围绕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件事,是以主要事件为线索;《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是以文章的观点——礼貌待人为线索。最后,比较难辨析的是节选自萧红的自传小说《我和祖父的园子》,在精美、轻松的文字背后,语感强的孩子捕捉到了流淌在文字中间的浓浓的祖孙情,这便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在这场寻找感情线索的旅程中,学生还会发现一些特点,比如包含明显线索的文字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有时甚至直接在题目中就有所呈现。更可贵的是许多孩子发出了“文章是不是可以既有明线又有暗线的疑问?”因为这是一次单元总结课,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他们不难发现其实《爱如茉莉》和《月光启蒙》中也都有情感线索,分别是父母之间的真爱和母爱,随之进一步发现单元主题——“亲情依依”就是隐藏在这三篇文章中的一条线索,将整个单元都串联了起来。这些写作线索归纳起来,无外乎这样几种基本形式:物、人、事、情,时间、观点、路线等。写作线索的发现,教给了学生梳理文章的方法,帮助他更好地去阅读感悟。
丰富写作线索表现形式
在学生列举的形形色色的文章中,教师也许就会找到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课以王冕年龄变化的这一时间为线索可称之为写作线索这一教学的典型例文。于是,笔者让学生找到这几个时间结点,然后结合数学中“画数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线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一行动的启发下,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文章的写作线索?于是,“画”成了他们表现最多的一种形式,不过在一组组图画中都藏着“线索”,比如:《爱如茉莉》的背景一定会有茉莉,《月光启蒙》一定会有月光等。联系读过的绘本故事,发现其实里面也有“写作线索”,比如《我妈妈》,在绘本的开始和结束,都有着妈妈衣服上花纹的小插画,这不就是暗藏的主人公特征的线索吗?这种课外的延伸和创新尝试,让许多孩子多了份发现的自豪感。
探索写作线索运用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线索,但线索并不是信手拈来,什么才能成为写作线索呢?在前面一系列的探究中,学生不难发现一定是与中心有关,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东西。总之,线索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串联内容,表达中心,所以在安排线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恰当 线索应该为材料的展开服务,为主旨的表达而服务,所以安排的线索要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文章的内容。譬如在《甜蜜的滋味》练笔中,有的学生写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学会骑车,享受成功的喜悦。本来的感情线应该是:在失败时感到失落、甚至想放弃,到成功后难以抑制的兴奋,却因为学生没有考虑事件与中心的联系,最后变成了抱怨骑车的艰辛,甚至以后不想再尝试类似的事情。也许这样的情感是真挚的,但是这样的情感主线的设置与文章中心产生了根本性的偏差,缺乏感染力和积极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在习作前对照主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事件后先动手列一个简单的情感变化线索图,看与文章需要表达的中心是否符合。
要自然 特别是安排有特殊意义的人、物等作为线索时,要与表达的内容浑然一体,且符合事物的象征意义和人物的特点。在学了写作线索这一技巧后,有个别孩子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文章。
要清晰 在内容比较繁杂时,安排线索可使内容杂而不乱,因此设置的线索要明晰,且能贯穿前后内容。例如:在实际写作中,一部分孩子总喜欢像记流水账一样叙述着一天的事情或者一次活动,抓不住重点,这时候他缺少一条清晰的线把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少了一个取舍的标准。
善构思 写作之前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布局,根据所选择的材料安排好線索,切勿随心所欲,多重设置,杂乱无章。线索的安排往往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果一个线索可有可无,则可以果断去掉;反之,去掉之后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则可以保留。总之,文章线索的设置是为了让分散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束语
写作线索是在“动静结合”的变化中,是在“若有若无”的感知中带动着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升华着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心思想。写作线索的探究与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阅读与写作的一扇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探究写作线索基本形式
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过程的启发下,很多孩子已经感知到了文章中有一根线在串联着内容。在这几篇文章中,比较容易感知的就是《爱如茉莉》,“茉莉”这种花、这个词贯穿了全文,于是就知道了这是一篇典型的以物为线索的文章;《月光启蒙》中紧紧围绕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件事,是以主要事件为线索;《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是以文章的观点——礼貌待人为线索。最后,比较难辨析的是节选自萧红的自传小说《我和祖父的园子》,在精美、轻松的文字背后,语感强的孩子捕捉到了流淌在文字中间的浓浓的祖孙情,这便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在这场寻找感情线索的旅程中,学生还会发现一些特点,比如包含明显线索的文字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有时甚至直接在题目中就有所呈现。更可贵的是许多孩子发出了“文章是不是可以既有明线又有暗线的疑问?”因为这是一次单元总结课,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他们不难发现其实《爱如茉莉》和《月光启蒙》中也都有情感线索,分别是父母之间的真爱和母爱,随之进一步发现单元主题——“亲情依依”就是隐藏在这三篇文章中的一条线索,将整个单元都串联了起来。这些写作线索归纳起来,无外乎这样几种基本形式:物、人、事、情,时间、观点、路线等。写作线索的发现,教给了学生梳理文章的方法,帮助他更好地去阅读感悟。
丰富写作线索表现形式
在学生列举的形形色色的文章中,教师也许就会找到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课以王冕年龄变化的这一时间为线索可称之为写作线索这一教学的典型例文。于是,笔者让学生找到这几个时间结点,然后结合数学中“画数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线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一行动的启发下,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文章的写作线索?于是,“画”成了他们表现最多的一种形式,不过在一组组图画中都藏着“线索”,比如:《爱如茉莉》的背景一定会有茉莉,《月光启蒙》一定会有月光等。联系读过的绘本故事,发现其实里面也有“写作线索”,比如《我妈妈》,在绘本的开始和结束,都有着妈妈衣服上花纹的小插画,这不就是暗藏的主人公特征的线索吗?这种课外的延伸和创新尝试,让许多孩子多了份发现的自豪感。
探索写作线索运用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线索,但线索并不是信手拈来,什么才能成为写作线索呢?在前面一系列的探究中,学生不难发现一定是与中心有关,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东西。总之,线索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串联内容,表达中心,所以在安排线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恰当 线索应该为材料的展开服务,为主旨的表达而服务,所以安排的线索要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文章的内容。譬如在《甜蜜的滋味》练笔中,有的学生写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学会骑车,享受成功的喜悦。本来的感情线应该是:在失败时感到失落、甚至想放弃,到成功后难以抑制的兴奋,却因为学生没有考虑事件与中心的联系,最后变成了抱怨骑车的艰辛,甚至以后不想再尝试类似的事情。也许这样的情感是真挚的,但是这样的情感主线的设置与文章中心产生了根本性的偏差,缺乏感染力和积极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在习作前对照主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事件后先动手列一个简单的情感变化线索图,看与文章需要表达的中心是否符合。
要自然 特别是安排有特殊意义的人、物等作为线索时,要与表达的内容浑然一体,且符合事物的象征意义和人物的特点。在学了写作线索这一技巧后,有个别孩子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文章。
要清晰 在内容比较繁杂时,安排线索可使内容杂而不乱,因此设置的线索要明晰,且能贯穿前后内容。例如:在实际写作中,一部分孩子总喜欢像记流水账一样叙述着一天的事情或者一次活动,抓不住重点,这时候他缺少一条清晰的线把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少了一个取舍的标准。
善构思 写作之前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布局,根据所选择的材料安排好線索,切勿随心所欲,多重设置,杂乱无章。线索的安排往往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果一个线索可有可无,则可以果断去掉;反之,去掉之后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则可以保留。总之,文章线索的设置是为了让分散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束语
写作线索是在“动静结合”的变化中,是在“若有若无”的感知中带动着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升华着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心思想。写作线索的探究与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阅读与写作的一扇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