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入乡随俗”(Go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这样。国内不少英语教科书过于注重语法、修辞和文体,即使口语教学内容也同样“正统”;因此,许多人赴美留学深造、观光访问时,写出的东西洋洋洒洒,颇显功力,但讲出来的英语总是书本气太重,主谓宾摆得井井有条,像在作报告,使美国人听起来很别扭。同样,美国人一开口,我们也有很多听不懂的,怀疑他是否在讲英语,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美语实际口语中,常使用一些俚语惯用语,使语言变得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如果不注重学习和运用这些俚语惯用语,就不能同美国人自然、流畅地交流,有时还会闹出笑话,更有甚者,会导致严重后果。
初到美国,你会听到许多美国人见面时这样打招呼,“Hi, there!”而不是“Hello!”或“How do you do?”接着他们会问你,“How’s going?”乍听起来,这个句子语法文法都不对,正确的句子应该是“How are things going?”我们在回答时通常会用书本上学过的模式“I’m fine. And you?”换作美国人,他们会说,“Good. You?”两个单词,言简意赅。如果我们向美国人问路,在指点完方向后(他们指路特别详细具体,过几个红绿灯,在哪个路口拐弯,朝前走几分之几英里等)他们会问你,“Got it?”意思是明白了吗,有没有听懂。按我们的知识,很可能会这样问,“Do you know now?”或“Do you understand?”听起来显得生硬别扭。特别是后一句,在许多场合是一种责备的口吻,如小孩子不听话,有人需要警告时才用。在这种场合,你只要说“Got you.”我懂了,明白了,接下来你会说“Thank you.”而对方的回答可能又会出你意料,他不是说“Don’t mention it.”或“You are welcome.”而是“You bet.”不谢。这时你可能会感到纳闷,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却不知道“bet”还有这种用法。其实这种用法在美国口语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俄勒冈等西部地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会遇到这种情况,美国人在澄清一个问题时,为了加重语气,有时会这样说,“I don’t know nothing!”显而易见,这又是一个病句,我们在上语法课时,老师反复强调不可用双否定,在“don’t”后面只能用“anything”而不能用“nothing”。是美国人的语法太差吗?不是。这种用法可产生强调效果,给对方以深刻的印象。你在玩味其语气、语调之余,一定会觉得这个有悖于语法、文法的句子,在特定的场合下,是那样贴切、那样生动、那样富有震撼力。这时你会感到过去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竟变得苍白无力起来。
俚语惯用语在美语口语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如不注意学习,会闹出笑话来。一位朋友应邀参加一个美国人的家庭聚会,主人让他四岁的儿子即兴表演一段小品。小家伙既有表现欲,又有表演天赋,戏做得很精彩,老子更是得意,在小家伙表演结束时,用肘子捣了捣我的朋友说,“Give him five.”我朋友一听怔住了,从没有听说过看孩子表演还要付钱。正要从腰包里掏票子,看到主人拼命鼓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他为儿子喝彩。有时走在大街上,一个美国人会突然走过来说,“Excuse me, do you have time?”这时你可能会惊慌失措,这个人与我素昧平生,干吗会问我有没有时间,是不是有事需要帮忙。看到你一脸茫然,知道你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美国人会指一下自己的手腕,原来他是要问你几点钟了。
“Freeze”这个词,在国内多用作寒冷、冰冻之意,但在美语口语中,往往是警告,“Don’t move!”。拳击比赛中,裁判让双方停下,不是喊“Stop!”而是“Freeze!”,简洁、生动、有力。“Freeze”更是美国警察的口头语,命令你不许动时,都是用“Freeze”。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词的意思,会引起很大的麻烦。1992年一个日本留学生去参加一个万圣节化妆舞会时迷了路,便走近一家私宅试图问路。由于天色已晚,加上他穿着古怪,主人抄起一把枪,大吼一声:“Freeze!”谁知这个日本学生根本不懂这个词,继续朝前走,主人便开了枪,于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因为这个简单的俚语而结束了。
在同美国人的日常交流中,有些误解和误会则是由于历史、文化及社会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有个朋友在一家美国人的公司上班,一天老板打电话来,说他要带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去“see doctor”,上午可能来不了了。于是那位朋友便向大家宣告,老板带儿子“go to hospital”,上午不来了。谁知美国人同事听了个个紧张兮兮的,问出了什么事。那位朋友马上明白自己闯了祸,但又不清楚有什么不对。后来才知道,在美国“see doctor”是例行检查,看小毛病,而“go to hospital”就严重了,要去住院或做手术。
俚语惯用语在美语口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赴美留学深造、观光访问时,千万不要想当然,有疑问时一定要弄清楚,以免答非所问,闹出笑话。对于常用的俚语惯用语要学会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同美国人交流。同时国内口语教学也应该朝这方面改进,收录一些常用的俚语惯用语,创造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初到美国,你会听到许多美国人见面时这样打招呼,“Hi, there!”而不是“Hello!”或“How do you do?”接着他们会问你,“How’s going?”乍听起来,这个句子语法文法都不对,正确的句子应该是“How are things going?”我们在回答时通常会用书本上学过的模式“I’m fine. And you?”换作美国人,他们会说,“Good. You?”两个单词,言简意赅。如果我们向美国人问路,在指点完方向后(他们指路特别详细具体,过几个红绿灯,在哪个路口拐弯,朝前走几分之几英里等)他们会问你,“Got it?”意思是明白了吗,有没有听懂。按我们的知识,很可能会这样问,“Do you know now?”或“Do you understand?”听起来显得生硬别扭。特别是后一句,在许多场合是一种责备的口吻,如小孩子不听话,有人需要警告时才用。在这种场合,你只要说“Got you.”我懂了,明白了,接下来你会说“Thank you.”而对方的回答可能又会出你意料,他不是说“Don’t mention it.”或“You are welcome.”而是“You bet.”不谢。这时你可能会感到纳闷,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却不知道“bet”还有这种用法。其实这种用法在美国口语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俄勒冈等西部地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会遇到这种情况,美国人在澄清一个问题时,为了加重语气,有时会这样说,“I don’t know nothing!”显而易见,这又是一个病句,我们在上语法课时,老师反复强调不可用双否定,在“don’t”后面只能用“anything”而不能用“nothing”。是美国人的语法太差吗?不是。这种用法可产生强调效果,给对方以深刻的印象。你在玩味其语气、语调之余,一定会觉得这个有悖于语法、文法的句子,在特定的场合下,是那样贴切、那样生动、那样富有震撼力。这时你会感到过去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竟变得苍白无力起来。
俚语惯用语在美语口语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如不注意学习,会闹出笑话来。一位朋友应邀参加一个美国人的家庭聚会,主人让他四岁的儿子即兴表演一段小品。小家伙既有表现欲,又有表演天赋,戏做得很精彩,老子更是得意,在小家伙表演结束时,用肘子捣了捣我的朋友说,“Give him five.”我朋友一听怔住了,从没有听说过看孩子表演还要付钱。正要从腰包里掏票子,看到主人拼命鼓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他为儿子喝彩。有时走在大街上,一个美国人会突然走过来说,“Excuse me, do you have time?”这时你可能会惊慌失措,这个人与我素昧平生,干吗会问我有没有时间,是不是有事需要帮忙。看到你一脸茫然,知道你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美国人会指一下自己的手腕,原来他是要问你几点钟了。
“Freeze”这个词,在国内多用作寒冷、冰冻之意,但在美语口语中,往往是警告,“Don’t move!”。拳击比赛中,裁判让双方停下,不是喊“Stop!”而是“Freeze!”,简洁、生动、有力。“Freeze”更是美国警察的口头语,命令你不许动时,都是用“Freeze”。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词的意思,会引起很大的麻烦。1992年一个日本留学生去参加一个万圣节化妆舞会时迷了路,便走近一家私宅试图问路。由于天色已晚,加上他穿着古怪,主人抄起一把枪,大吼一声:“Freeze!”谁知这个日本学生根本不懂这个词,继续朝前走,主人便开了枪,于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因为这个简单的俚语而结束了。
在同美国人的日常交流中,有些误解和误会则是由于历史、文化及社会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有个朋友在一家美国人的公司上班,一天老板打电话来,说他要带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去“see doctor”,上午可能来不了了。于是那位朋友便向大家宣告,老板带儿子“go to hospital”,上午不来了。谁知美国人同事听了个个紧张兮兮的,问出了什么事。那位朋友马上明白自己闯了祸,但又不清楚有什么不对。后来才知道,在美国“see doctor”是例行检查,看小毛病,而“go to hospital”就严重了,要去住院或做手术。
俚语惯用语在美语口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赴美留学深造、观光访问时,千万不要想当然,有疑问时一定要弄清楚,以免答非所问,闹出笑话。对于常用的俚语惯用语要学会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同美国人交流。同时国内口语教学也应该朝这方面改进,收录一些常用的俚语惯用语,创造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