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区位于1:200,000阳山幅综合水文地质图西北角,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勘查区为鱼鹿洞矿区坑尾矿段,目的为基本查明坑尾矿段水文地质条件,为矿区开采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文地质 含水 排水
[中图分类号] P641.4+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4-1
广东省怀集县鱼鹿洞铁铅锌多金属矿位于中洲镇鱼鹿洞地区,目前主要探明了坑尾矿段V11、V13两矿体,探矿工程设计最低标高为0m。矿体倾角约65°,纵深延展较大,地表有出露,0m标高亦有矿体发育,目前探明的矿体多在0m标高以上,约有50%的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101.0m)以下。矿床主要的充水方式主要为连通地表水的导水构造破碎带直接充水,充水来源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构造破碎带导水性较好,但充水来源不佳,造成矿坑涌水量不大,一号民窿在花岗岩内揭穿一条构造破碎带,造成的涌水量仅有1~3L/s。水文地质条件评价为中等。
1水文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该区域为小起伏低山地形,构造侵蚀地貌。坑尾矿段地势总体北东高,南西低,海拔高度范围150~350m,坑尾矿段地势最高点位于V11号矿体东约700m处,海拔高度354.3m,最低点位于坑尾矿段南西角,海拔高度101.0m,为该矿段内侵蚀基准面。
由于基岩不同,坑尾矿段东部和西部地貌有明显差异。矿区东部,基岩为花岗岩,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地形起伏较小,山体坡度多小于35°,河槽浅且宽;矿区西部,基岩为白云岩、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坡度多在50°~65°,以“V”型谷为主。
1.2水文地质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域内的地下水类型按赋存条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见图1),现将其水文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2.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山间盆(谷)地河流两岸洪冲积层中,厚度一般小于27.93m,由砂质粘土及砂砾层组成,水位埋深1.46~9.34m,单井涌水量,河谷常见值170~494m3/d,局部大于1000 m3/d,盆地16~96m3/d,属HCO3-Ca型水,矿化度0.06~0.39g/L,水质良好。
1.2.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在矿区范围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区域和中洲镇—连麦镇一带,主要由灰岩、白云岩组成。
区域中部为泥盆系中统,裸露及半裸露型裂隙溶洞水。其中东岗岭组由灰岩、白云岩组成,水量中等,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0m,局部50~100m,大泉、暗河流量常见值0.221L/s,单井涌水量118~1488 m3/d,地下水径流模数9.91~11.16L/(s·km2),属HCO3—Ca型水,矿化度0.14~0.35g/L,水质良好。老虎头组细砂岩与页岩互层,含钙质粉砂岩,水量贫乏,泉流量0.221 L/s,地下水径流模数2.18~2.61L/(s·km2),属HCO3—Ca·Na型水,矿化度0.03g/L。
1.2.3基岩裂隙水
区域南部地区主要为层状岩类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侏罗系变质岩及中下泥盆统碎屑岩。变质岩区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第四亚群,水量中等,地下水径流模数8.45~14.57L/(s·km2),常见泉流量值0.128~0.349L/s,属HCO3—Na·Ca型水,矿化度0.03~0.24 g/L。碎屑岩区主要为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水量贫乏,地下水径流模数2.611~7.500L/(s·km2),常见泉流量值0.17~0.40L/s,属HCO3·Cl—Ca·Na·Mg型水,矿化度0.06g/L。
3~6L/(s·km2),其它地区该含水岩组富水性不均一,以弱为主,常见泉水流量小于0.1L/s,地下径流模数小于3L/(s·km2),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Mg型,矿化度0.02~0.06g/L。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坑尾矿段地下水补给途径有三个:①大气降水,②地表水,③区外地下水。其中大气降水为该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互为补给,预计雨季地下水水位高于溪流水面,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旱季,溪流水面高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矿段外总体地势较高,地下水水位高于矿段内,部分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矿段内,补给矿段内地下水。
坑尾矿段区地下水总体流向由北向南,即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动。局部范围内,由坑尾矿段东部、西部丘陵向中部山谷汇聚。
矿段内少量地下水在矿段北、东、西侧山体坡脚处以下降泉形式排泄出地表,其他部分除补给溪水外,均以地下径流方式流出矿段所在山谷的南部出口。
[关键词]水文地质 含水 排水
[中图分类号] P641.4+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4-1
广东省怀集县鱼鹿洞铁铅锌多金属矿位于中洲镇鱼鹿洞地区,目前主要探明了坑尾矿段V11、V13两矿体,探矿工程设计最低标高为0m。矿体倾角约65°,纵深延展较大,地表有出露,0m标高亦有矿体发育,目前探明的矿体多在0m标高以上,约有50%的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101.0m)以下。矿床主要的充水方式主要为连通地表水的导水构造破碎带直接充水,充水来源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构造破碎带导水性较好,但充水来源不佳,造成矿坑涌水量不大,一号民窿在花岗岩内揭穿一条构造破碎带,造成的涌水量仅有1~3L/s。水文地质条件评价为中等。
1水文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该区域为小起伏低山地形,构造侵蚀地貌。坑尾矿段地势总体北东高,南西低,海拔高度范围150~350m,坑尾矿段地势最高点位于V11号矿体东约700m处,海拔高度354.3m,最低点位于坑尾矿段南西角,海拔高度101.0m,为该矿段内侵蚀基准面。
由于基岩不同,坑尾矿段东部和西部地貌有明显差异。矿区东部,基岩为花岗岩,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地形起伏较小,山体坡度多小于35°,河槽浅且宽;矿区西部,基岩为白云岩、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坡度多在50°~65°,以“V”型谷为主。
1.2水文地质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域内的地下水类型按赋存条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见图1),现将其水文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2.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山间盆(谷)地河流两岸洪冲积层中,厚度一般小于27.93m,由砂质粘土及砂砾层组成,水位埋深1.46~9.34m,单井涌水量,河谷常见值170~494m3/d,局部大于1000 m3/d,盆地16~96m3/d,属HCO3-Ca型水,矿化度0.06~0.39g/L,水质良好。
1.2.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在矿区范围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区域和中洲镇—连麦镇一带,主要由灰岩、白云岩组成。
区域中部为泥盆系中统,裸露及半裸露型裂隙溶洞水。其中东岗岭组由灰岩、白云岩组成,水量中等,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0m,局部50~100m,大泉、暗河流量常见值0.221L/s,单井涌水量118~1488 m3/d,地下水径流模数9.91~11.16L/(s·km2),属HCO3—Ca型水,矿化度0.14~0.35g/L,水质良好。老虎头组细砂岩与页岩互层,含钙质粉砂岩,水量贫乏,泉流量0.221 L/s,地下水径流模数2.18~2.61L/(s·km2),属HCO3—Ca·Na型水,矿化度0.03g/L。
1.2.3基岩裂隙水
区域南部地区主要为层状岩类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侏罗系变质岩及中下泥盆统碎屑岩。变质岩区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第四亚群,水量中等,地下水径流模数8.45~14.57L/(s·km2),常见泉流量值0.128~0.349L/s,属HCO3—Na·Ca型水,矿化度0.03~0.24 g/L。碎屑岩区主要为泥盆系中统老虎头组,水量贫乏,地下水径流模数2.611~7.500L/(s·km2),常见泉流量值0.17~0.40L/s,属HCO3·Cl—Ca·Na·Mg型水,矿化度0.06g/L。
3~6L/(s·km2),其它地区该含水岩组富水性不均一,以弱为主,常见泉水流量小于0.1L/s,地下径流模数小于3L/(s·km2),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Mg型,矿化度0.02~0.06g/L。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坑尾矿段地下水补给途径有三个:①大气降水,②地表水,③区外地下水。其中大气降水为该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互为补给,预计雨季地下水水位高于溪流水面,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旱季,溪流水面高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矿段外总体地势较高,地下水水位高于矿段内,部分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矿段内,补给矿段内地下水。
坑尾矿段区地下水总体流向由北向南,即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动。局部范围内,由坑尾矿段东部、西部丘陵向中部山谷汇聚。
矿段内少量地下水在矿段北、东、西侧山体坡脚处以下降泉形式排泄出地表,其他部分除补给溪水外,均以地下径流方式流出矿段所在山谷的南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