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握好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这显然比旧课标更重视情感教育,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语文这一学科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容,情感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相当重要的。
情感教育具有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如果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情感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
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时,不仅是认识因素,而且情感因素也被激活了,形成情、知信息交流的回路。在教学中,对情、知回路有效控制,自然能产生认识和情感两方面的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中情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因此要依据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但无论如何,以下几方面的内涵是应该包含其中的:
(1)让学生处于愉悦、精神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的诗句和苏轼的生平及创作状况的资料,并在课上展示、评比,学生个个积极准备,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对全词的分析理解也比较到位,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主旨,最后再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入该词的意境,并巩固背诵,效果很好。
(2)让学生在接受认识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比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大意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范仲淹和滕子京在被贬之后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比如,在上综合性学习课“献给母亲的歌”时,用“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你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吗? 你知道母亲孕育你是多么不容易吗?” 这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然后再展开思想学习活动;①关于“道不尽的母爱”。②关于“剪不断的脐带”。③关于“多角度的看母爱”。④关于“报得三春晖”可以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学生可以课上交流感受,也可以课下查找资料,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母亲倾心交谈,更进一步地了解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无私,进而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的内涵,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在充分交流之后,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文写的非常成功,每一篇文章不论语言朴实还是华丽,篇幅较长还是简短,题材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想这是情感的魅力吧!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由“怕写”变成了“乐写”。
(4)让学生沐浴在师爱的细雨中。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这就说明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潜移默化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师生交流的核心是爱心融入。教师要让学生沐浴在师爱的细雨中,就应该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中,施爱于教学之余。比如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当学生灰心失意时,给他们几句真挚的安慰与鼓励的话语。在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时,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在批改作文时,既要指出其闪光点,也要真诚而准确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弥补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评语中是注满感情的,要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始终在认真地帮助他们。在教学之余,也要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也会在教学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教师要用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寻求乐趣,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好方法。
语文这一学科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容,情感教育对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相当重要的。
情感教育具有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如果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情感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
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时,不仅是认识因素,而且情感因素也被激活了,形成情、知信息交流的回路。在教学中,对情、知回路有效控制,自然能产生认识和情感两方面的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中情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因此要依据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但无论如何,以下几方面的内涵是应该包含其中的:
(1)让学生处于愉悦、精神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的诗句和苏轼的生平及创作状况的资料,并在课上展示、评比,学生个个积极准备,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对全词的分析理解也比较到位,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主旨,最后再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入该词的意境,并巩固背诵,效果很好。
(2)让学生在接受认识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比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大意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范仲淹和滕子京在被贬之后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比如,在上综合性学习课“献给母亲的歌”时,用“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你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吗? 你知道母亲孕育你是多么不容易吗?” 这三个问题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然后再展开思想学习活动;①关于“道不尽的母爱”。②关于“剪不断的脐带”。③关于“多角度的看母爱”。④关于“报得三春晖”可以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学生可以课上交流感受,也可以课下查找资料,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母亲倾心交谈,更进一步地了解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无私,进而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的内涵,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在充分交流之后,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文写的非常成功,每一篇文章不论语言朴实还是华丽,篇幅较长还是简短,题材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想这是情感的魅力吧!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由“怕写”变成了“乐写”。
(4)让学生沐浴在师爱的细雨中。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这就说明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潜移默化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师生交流的核心是爱心融入。教师要让学生沐浴在师爱的细雨中,就应该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中,施爱于教学之余。比如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当学生灰心失意时,给他们几句真挚的安慰与鼓励的话语。在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时,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在批改作文时,既要指出其闪光点,也要真诚而准确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弥补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评语中是注满感情的,要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始终在认真地帮助他们。在教学之余,也要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也会在教学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教师要用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寻求乐趣,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