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了建筑与其配套景观的重要关系,并展开不少的研究。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建筑景观设计研究经验,首先描述了建筑与其周围自然景观的关系,接着详细叙述了城市建筑与其环境、人文景观的关系,最后简单阐述了建筑内部生态景观的营造。
关键词:建筑,配套景观,关系
中图分类号:F765
1. 前言
建筑不仅是木材、水泥、混凝土、钢筋、砖瓦的简单堆砌与结合,还是一种凝结人的智慧和寄托的人的丰富情感的艺术,它的诞生蕴含着生命的痕迹和生活的态度。每一个建筑都包含了设计师和建筑者的智慧精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置身其中的立体感。因此,建筑和配套景观的研究在现代建筑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现代景观的概念范畴在不断扩大,早已不只是亭台楼廊、山山水水。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见所闻的任何事物都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也许这种“泛景观”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的设计师拓宽视野,将建筑语言融汇到景观之中来。
2. 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关系
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流水别墅即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地形地貌对建筑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利用地形地貌与土地的融合、在自然与交融可以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我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国土面积辽阔,但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另一方面,人口迅猛增加,使得人们的住房紧张,因此节约农田、保护湿地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发展趋势。多利用坡地和山体来建造房子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既可以保留更多的土壤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同时保证地下水和地上水的循环畅通。
水是富有灵性的,我们身边的河流、湖泊在赋予我们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还给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感,滨水的吊脚楼、滨湖的山庄、滨河的走廊、溪涧的木屋无不是我们结合水景创造出的一个新的空间。
3. 城市建筑与其环境、人文景观的关系
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历史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建筑应该符合其场地文化。城市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安门、延安的宝塔、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是构成城市轮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城市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
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间不是孤立的,城市的建筑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其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有特色,如深圳的现代化气息,苏州的江南水乡韵味,青岛的滨海城市风貌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变革。不同的时代建筑,因其功能、风格、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有鲜明的时代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复古”,是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个性,不断地给城市增添新的风景点。例如:贝聿铭先生的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面对建于16世纪的古典式建筑,贝先生没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义形式,而是采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现代气息给建筑增添了新的生机,这无疑是创新的体现。同时,精致简炼的三棱锥与老建筑物没有任何可比性,从而使金字塔对原有气氛的破坏减到最少。而且三角形是一种最古老、最纯粹的几何形,这又与原建筑氛围的悠久历史相吻合,使建筑既具突出的现代风格,又与原有环境相互协调。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积淀,它蕴涵着丰富的物质和人文财富,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护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建筑创作风格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创作应从城市既有空间环境、社会传统文脉中继承精髓,去其糟粕,努力维护其延续与发展,协调环境,创造环境。建筑与场地的同步协调发展是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4. 建筑内部生态景观的营造
国际上早已提出了“生态建筑”等概念,生态建筑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等等。自然光源、自然通风给使用者带来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在阅读和工作空间中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避免了人工照明所带来的压抑和幽闭感;自然通风则使使用者置身于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和惬意。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建筑已较多地通过建筑空间的“中庭”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在中庭空间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把自然绿化空间完全融入到建筑之中,为人们创建了幽静、舒心、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化”,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出重点就是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国外已出现了生物生态建筑,即用活着的树木建造房屋,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需求。未来的图书馆建筑将会更多地关注历史、地域环境及文化心理等层次上的因素,创建富有自己文化特色,适合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的绿色生态型环保图书馆建筑,從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相信未来的图书馆建筑会结合周边的生态环境,创造出高科技图书馆建筑与大自然共生的模式,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将来读者到图书馆来看书不只是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追求,而所需的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5. 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提供和改善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对建筑的主体性进行仔细斟酌的同时,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与建筑相互搭配的配套景观,从而有效的将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设计艺术综合到一起,为我们的生活添增色彩。
参考文献
[1]焦宇静.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探究.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3).
[2]韩兵,黄婷.论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清水混凝土建筑与配套景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韩兵,黄婷.论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清水混凝土建筑与配套景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关键词:建筑,配套景观,关系
中图分类号:F765
1. 前言
建筑不仅是木材、水泥、混凝土、钢筋、砖瓦的简单堆砌与结合,还是一种凝结人的智慧和寄托的人的丰富情感的艺术,它的诞生蕴含着生命的痕迹和生活的态度。每一个建筑都包含了设计师和建筑者的智慧精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置身其中的立体感。因此,建筑和配套景观的研究在现代建筑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现代景观的概念范畴在不断扩大,早已不只是亭台楼廊、山山水水。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见所闻的任何事物都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也许这种“泛景观”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的设计师拓宽视野,将建筑语言融汇到景观之中来。
2. 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关系
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流水别墅即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地形地貌对建筑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利用地形地貌与土地的融合、在自然与交融可以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我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国土面积辽阔,但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另一方面,人口迅猛增加,使得人们的住房紧张,因此节约农田、保护湿地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发展趋势。多利用坡地和山体来建造房子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既可以保留更多的土壤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同时保证地下水和地上水的循环畅通。
水是富有灵性的,我们身边的河流、湖泊在赋予我们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还给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感,滨水的吊脚楼、滨湖的山庄、滨河的走廊、溪涧的木屋无不是我们结合水景创造出的一个新的空间。
3. 城市建筑与其环境、人文景观的关系
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历史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建筑应该符合其场地文化。城市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安门、延安的宝塔、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是构成城市轮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城市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
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间不是孤立的,城市的建筑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其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有特色,如深圳的现代化气息,苏州的江南水乡韵味,青岛的滨海城市风貌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变革。不同的时代建筑,因其功能、风格、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有鲜明的时代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复古”,是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个性,不断地给城市增添新的风景点。例如:贝聿铭先生的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面对建于16世纪的古典式建筑,贝先生没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义形式,而是采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现代气息给建筑增添了新的生机,这无疑是创新的体现。同时,精致简炼的三棱锥与老建筑物没有任何可比性,从而使金字塔对原有气氛的破坏减到最少。而且三角形是一种最古老、最纯粹的几何形,这又与原建筑氛围的悠久历史相吻合,使建筑既具突出的现代风格,又与原有环境相互协调。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积淀,它蕴涵着丰富的物质和人文财富,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护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建筑创作风格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创作应从城市既有空间环境、社会传统文脉中继承精髓,去其糟粕,努力维护其延续与发展,协调环境,创造环境。建筑与场地的同步协调发展是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4. 建筑内部生态景观的营造
国际上早已提出了“生态建筑”等概念,生态建筑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等等。自然光源、自然通风给使用者带来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气息。在阅读和工作空间中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避免了人工照明所带来的压抑和幽闭感;自然通风则使使用者置身于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和惬意。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建筑已较多地通过建筑空间的“中庭”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在中庭空间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把自然绿化空间完全融入到建筑之中,为人们创建了幽静、舒心、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化”,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出重点就是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现国外已出现了生物生态建筑,即用活着的树木建造房屋,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需求。未来的图书馆建筑将会更多地关注历史、地域环境及文化心理等层次上的因素,创建富有自己文化特色,适合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的绿色生态型环保图书馆建筑,從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相信未来的图书馆建筑会结合周边的生态环境,创造出高科技图书馆建筑与大自然共生的模式,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将来读者到图书馆来看书不只是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追求,而所需的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5. 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提供和改善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对建筑的主体性进行仔细斟酌的同时,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与建筑相互搭配的配套景观,从而有效的将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设计艺术综合到一起,为我们的生活添增色彩。
参考文献
[1]焦宇静.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探究.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3).
[2]韩兵,黄婷.论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清水混凝土建筑与配套景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韩兵,黄婷.论建筑与配套景观的关系—清水混凝土建筑与配套景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