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虎坊桥路口西南,数十户居民迁走了,一片破厂房变样了,旧都名胜湖广会馆楞是在原地复原了。青砖红柱大瓦房,画栋雕梁古戏台,变旧为新,又不走样离谱。看着舒坦亲切,品着够味儿,不能不招人迎着锣鼓点儿迈进门,听一段西皮二黄,过一番十足过戏瘾。
门外戏牌横列,台上灯火通明,名角儿格外精神,连龙套都毫不逊色。观众未必知道,戏迷心中有数,还有一位龙套没登台,那是一位不上台的龙套,一位钟情国粹艺术的大龙套。这位戏外龙套,名叫许立仁,职务有三: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总经理、北京天桥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三者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企业文化、企业投资办文化、企业经营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化,两个文明建设一肩挑。
1992年成立的天桥投资开发公司,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诞生的,最初的设想是改造天桥地区,期待10年大变。1993年“天开”公司参与湖广会馆修复工程,1994年负责工程的整体资金投入,迄今已3000余万元。身为公司副总的许立仁专管这项工程。在当时的副市长何鲁丽、区委书记刘敬民等各级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湖广会馆工程顺利竣工。1996年5月8日,湖南广会馆戏楼率先开放,从此天天有戏,每年只歇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唱到了如今。
还天天有戏,在电视已经普及、娱乐项目日益丰富的今天,谈何容易?首先是台上要有人演,其次是台下要人看,再次是戏票能卖出去,更主要的一点是要让人知道有这么个看戏地道的好地方。经营的一第阶段,许立仁与北京京剧院签定合同,按天付酬,绝不回戏,保证了剧团的收入;邀请周围的戏迷来看戏捧场,保证了戏楼的人气;引进历史悠久的赓扬集票友活动,专人主持,活动定期,名家助阵,票价低廉;大力宣传会馆,借助了湖广会馆的无形资产——180多年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孙中山先生在此出席中国国民党成立大会并多次演讲,谭金培、余叔岩、梅兰芳诸位老板(旧时对京剧大师的尊称)都曾在这里登陆台献艺。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湖广会馆榜上有名。第二阶段,配备英文字幕和解说材料,与饭店和国内外大小旅行社建立联系,使看京剧逐渐成为港澳台和外国游客来京旅游的必备内容;精心开发出20余道戏曲趣味菜,变戏名为菜名,脸谱为菜谱,丰富了湖广会馆饭店的文化内涵。第三阶段,广邀京、津、汴各戏曲团体或名角在此亮相,邀请外国京剧爱好者在此一显所学;继续完善硬件设施,建成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赈灾义演、配合学校和机关的爱国主义教育等。
龙套的角色,就这样一步步套上了,而当初许立仁的理想可不是当龙套,他是想当一个威风凛凛的京剧武生。立仁的外祖母是河北梆子刀马旦,母亲是京剧武生,后来成了戏校教师。立仁自小随着母亲和剧团师。立仁自小随着母亲和导师团转,在后台长大、对广和、开明、大众、丹桂等南城老戏园子无一不熟,看见大人练功就跟着比划,听见锣鼓点儿就兴奋异常。母亲不愿自己接这个班,坚决要他去上学。立仁放弃了当武生的念头,课余时间学起了绘画,专画戏曲人物,还学会了扎靠,以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后来是插队,困退,找了个画彩蛋和绢片的活。再后来分到电影院,从跑片、出纳、总务一直干到副经理,之后调到宣武区文化局。他曾担任过9集电视专题片《城南史迹》的总撰稿,其中他最喜欢的那集叫“梨园之乡”。他说宣武区有许多可自豪的地方,与京剧的历史关系密切就是一例,凡是唱戏的,几乎没有和宣武区没渊源的,在宣武区住过的就能数出若干人。命运未让许立仁成为京剧武生,却戏剧性地把他推到了一个继承传统、弘扬京剧艺术的经营位置上,这龙套的份量非同一般吧?也许是因为经营戏楼的缘故,我眼中的许立仁从形像上仍与京剧演员难以区分,他总是留寸头,脚下生风,讲话脆生,话语中透着谦和与实在。说到湖广会馆戏楼作为企业经营的广会馆戏楼作为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他说原则有三:以信取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情、诚、信,这该是湖广会馆软件建设的秘诀了。
老先生们格外眷恋这块宝地,因为他们爱戏,懂得其中的文化价值。年轻人觉得这里新奇,蕴含了那么多的知识。戏迷们把这儿当作找乐的地方,因为可以不时“票”一段。老外们认为此地可再京,京剧尤美妙。曾为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黄宗汉先生,现在还兼任会馆的孙中山研究室主任,看着许立仁这大龙套率一班人马不断干出新的起色,心中足感宽慰。学者张中行老先生不仅常来看戏,还在留赠湖广会馆的诗中流露出自己的遗憾:“日课三餐饭,年华两鬓霜。梦余仍有恨,未作戏中王。”戏前戏后,漫步会馆院内,移步换景,文昌阁、子午井、梦畹堂、风雨怀人馆,景景有故事,不由得想到黄永玉先生在湖广会馆题写的那几个字:“回梦千重。”是的,真让人回味无穷。
门外戏牌横列,台上灯火通明,名角儿格外精神,连龙套都毫不逊色。观众未必知道,戏迷心中有数,还有一位龙套没登台,那是一位不上台的龙套,一位钟情国粹艺术的大龙套。这位戏外龙套,名叫许立仁,职务有三: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总经理、北京天桥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三者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企业文化、企业投资办文化、企业经营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化,两个文明建设一肩挑。
1992年成立的天桥投资开发公司,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诞生的,最初的设想是改造天桥地区,期待10年大变。1993年“天开”公司参与湖广会馆修复工程,1994年负责工程的整体资金投入,迄今已3000余万元。身为公司副总的许立仁专管这项工程。在当时的副市长何鲁丽、区委书记刘敬民等各级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湖广会馆工程顺利竣工。1996年5月8日,湖南广会馆戏楼率先开放,从此天天有戏,每年只歇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唱到了如今。
还天天有戏,在电视已经普及、娱乐项目日益丰富的今天,谈何容易?首先是台上要有人演,其次是台下要人看,再次是戏票能卖出去,更主要的一点是要让人知道有这么个看戏地道的好地方。经营的一第阶段,许立仁与北京京剧院签定合同,按天付酬,绝不回戏,保证了剧团的收入;邀请周围的戏迷来看戏捧场,保证了戏楼的人气;引进历史悠久的赓扬集票友活动,专人主持,活动定期,名家助阵,票价低廉;大力宣传会馆,借助了湖广会馆的无形资产——180多年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孙中山先生在此出席中国国民党成立大会并多次演讲,谭金培、余叔岩、梅兰芳诸位老板(旧时对京剧大师的尊称)都曾在这里登陆台献艺。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湖广会馆榜上有名。第二阶段,配备英文字幕和解说材料,与饭店和国内外大小旅行社建立联系,使看京剧逐渐成为港澳台和外国游客来京旅游的必备内容;精心开发出20余道戏曲趣味菜,变戏名为菜名,脸谱为菜谱,丰富了湖广会馆饭店的文化内涵。第三阶段,广邀京、津、汴各戏曲团体或名角在此亮相,邀请外国京剧爱好者在此一显所学;继续完善硬件设施,建成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赈灾义演、配合学校和机关的爱国主义教育等。
龙套的角色,就这样一步步套上了,而当初许立仁的理想可不是当龙套,他是想当一个威风凛凛的京剧武生。立仁的外祖母是河北梆子刀马旦,母亲是京剧武生,后来成了戏校教师。立仁自小随着母亲和剧团师。立仁自小随着母亲和导师团转,在后台长大、对广和、开明、大众、丹桂等南城老戏园子无一不熟,看见大人练功就跟着比划,听见锣鼓点儿就兴奋异常。母亲不愿自己接这个班,坚决要他去上学。立仁放弃了当武生的念头,课余时间学起了绘画,专画戏曲人物,还学会了扎靠,以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后来是插队,困退,找了个画彩蛋和绢片的活。再后来分到电影院,从跑片、出纳、总务一直干到副经理,之后调到宣武区文化局。他曾担任过9集电视专题片《城南史迹》的总撰稿,其中他最喜欢的那集叫“梨园之乡”。他说宣武区有许多可自豪的地方,与京剧的历史关系密切就是一例,凡是唱戏的,几乎没有和宣武区没渊源的,在宣武区住过的就能数出若干人。命运未让许立仁成为京剧武生,却戏剧性地把他推到了一个继承传统、弘扬京剧艺术的经营位置上,这龙套的份量非同一般吧?也许是因为经营戏楼的缘故,我眼中的许立仁从形像上仍与京剧演员难以区分,他总是留寸头,脚下生风,讲话脆生,话语中透着谦和与实在。说到湖广会馆戏楼作为企业经营的广会馆戏楼作为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他说原则有三:以信取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情、诚、信,这该是湖广会馆软件建设的秘诀了。
老先生们格外眷恋这块宝地,因为他们爱戏,懂得其中的文化价值。年轻人觉得这里新奇,蕴含了那么多的知识。戏迷们把这儿当作找乐的地方,因为可以不时“票”一段。老外们认为此地可再京,京剧尤美妙。曾为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黄宗汉先生,现在还兼任会馆的孙中山研究室主任,看着许立仁这大龙套率一班人马不断干出新的起色,心中足感宽慰。学者张中行老先生不仅常来看戏,还在留赠湖广会馆的诗中流露出自己的遗憾:“日课三餐饭,年华两鬓霜。梦余仍有恨,未作戏中王。”戏前戏后,漫步会馆院内,移步换景,文昌阁、子午井、梦畹堂、风雨怀人馆,景景有故事,不由得想到黄永玉先生在湖广会馆题写的那几个字:“回梦千重。”是的,真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