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教育与体育的交叉点,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大连轻工业学校参加健美操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与研究,旨在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的态度、兴趣、参加原因等现状,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健美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美操 开展情况 调查研究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增进健康美、塑造形体美、缓减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等功能,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进交往的大众健身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各校必开的选修课。本文通过对我校健美操课的开展情况及学生参加健美操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旨在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的态度、兴趣、参加原因等现状,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选修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大连市轻工业学校06、07、08 级上健美操选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中所有问题经有关专家检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发放问卷128份,回收127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97.6%。
访谈法——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数理统计法——对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动机
学习目的和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表1 可以看出,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为达到健身的百分比最高,占到了43.6%,为了减肥的占17.7%,为完成学分的学生也占17. 7%,而出自自身兴趣的只占13.7%,出于其他目的的有7.3%。这说明了学生选修健美操的目的多种多样,大部分学生是想通过学习健美操达到健身和减肥的功效。有93.6%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根据自身兴趣,只有6.4%是受社会环境和家长态度影响。
2.2学生对健美操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对健美操了解程度情况的统计(见表2):学生对健美操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66.2%和26.6%,而非常了解和很了解的仅占到3.2%和4%,教师有必要在上健美操课时系统地将健美操的概念,特点、分类、功能、发展趋势等作为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对健美操知识的重视。
2.3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对学校开展健美操教学内容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仅有24.2%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为满意,而有75.8%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一是学生喜欢的健美操内容在教学中比例太少,二是学校没有足够的健身场地和器材等。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以有氧健身操为主,以形体训练等作为辅助内容
2.4健美操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地位
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样,首先是跑步,其次为健美操、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其他运动项目(见图2)。要突出健美操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健美操骨干,鼓励他们在课余锻炼时多组织一些健美操活动,使健美操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健康、向上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校继续开设健美操选修课和学生的课余体育兴趣课。
3.1.2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中,有42.7%的学生选修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17.7%的是为了减肥,13.7%是出于个人兴趣,有17.7%的人是为了完成学分。
3.1.3在健美操教学内容上,学校的健美操选修课要加大健康街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瑜伽等学生喜欢的特色课程开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1.4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健美操的推广和普及。
3.1.5约有80%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3.2建议
3.2.1学校的健美操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健身器材,使健美操选修课健康、向上发展。教师在健美操选修课的内容安排上应大众化、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需求和社会的潮流、时代的发展,增加一些如健康街舞、有氧博击操等特色内容,使健美操选修课健康向上发展。
3.2.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练习的习惯,从中获得快樂与健康,为以后走向社会继续锻炼身体打下坚实基础。
3.2.3体育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健美操活动,满足学生练习健美操的需求,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模仿大学模式开展健美操俱乐部。
3.2.4体育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及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健美操活动。
参考文献:
[1]肖兴来. 健美操. 体育院校专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马启伟等. 体育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胡均生等. 体育理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关键词】 健美操 开展情况 调查研究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增进健康美、塑造形体美、缓减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等功能,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进交往的大众健身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各校必开的选修课。本文通过对我校健美操课的开展情况及学生参加健美操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旨在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的态度、兴趣、参加原因等现状,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选修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大连市轻工业学校06、07、08 级上健美操选修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中所有问题经有关专家检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发放问卷128份,回收127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97.6%。
访谈法——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访谈。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数理统计法——对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动机
学习目的和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表1 可以看出,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为达到健身的百分比最高,占到了43.6%,为了减肥的占17.7%,为完成学分的学生也占17. 7%,而出自自身兴趣的只占13.7%,出于其他目的的有7.3%。这说明了学生选修健美操的目的多种多样,大部分学生是想通过学习健美操达到健身和减肥的功效。有93.6%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根据自身兴趣,只有6.4%是受社会环境和家长态度影响。
2.2学生对健美操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对健美操了解程度情况的统计(见表2):学生对健美操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66.2%和26.6%,而非常了解和很了解的仅占到3.2%和4%,教师有必要在上健美操课时系统地将健美操的概念,特点、分类、功能、发展趋势等作为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对健美操知识的重视。
2.3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对学校开展健美操教学内容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仅有24.2%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为满意,而有75.8%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一是学生喜欢的健美操内容在教学中比例太少,二是学校没有足够的健身场地和器材等。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以有氧健身操为主,以形体训练等作为辅助内容
2.4健美操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地位
我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样,首先是跑步,其次为健美操、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其他运动项目(见图2)。要突出健美操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健美操骨干,鼓励他们在课余锻炼时多组织一些健美操活动,使健美操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健康、向上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校继续开设健美操选修课和学生的课余体育兴趣课。
3.1.2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目的中,有42.7%的学生选修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17.7%的是为了减肥,13.7%是出于个人兴趣,有17.7%的人是为了完成学分。
3.1.3在健美操教学内容上,学校的健美操选修课要加大健康街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瑜伽等学生喜欢的特色课程开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1.4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健美操的推广和普及。
3.1.5约有80%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3.2建议
3.2.1学校的健美操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健身器材,使健美操选修课健康、向上发展。教师在健美操选修课的内容安排上应大众化、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需求和社会的潮流、时代的发展,增加一些如健康街舞、有氧博击操等特色内容,使健美操选修课健康向上发展。
3.2.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练习的习惯,从中获得快樂与健康,为以后走向社会继续锻炼身体打下坚实基础。
3.2.3体育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健美操活动,满足学生练习健美操的需求,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模仿大学模式开展健美操俱乐部。
3.2.4体育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及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健美操活动。
参考文献:
[1]肖兴来. 健美操. 体育院校专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马启伟等. 体育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胡均生等. 体育理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