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姐:
我感到恐惧。
初中的时候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时高声朗诵,整个身体都可以随之震颤,那种饱满又自豪的情感现在都有余温,这是一种诗意性的共鸣。
然而慢慢长大,当我看了许许多多外国作品之后,那种共鸣似乎不复存在了。反思自己,我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爱竟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爱它的文化及对于我来说是文化衍生出的信仰,我爱汉语言文学,爱文字游戏和不玩游戏的静默,但这些都建立在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之上。是崇敬生长出了爱,而不是无偿的爱。但现在这种爱在削减,在国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更纯粹的信仰,更复杂的人性,更深邃的思想,更立体的情爱,在我不够强大前,这些深入灵魂的东西充斥着精神世界,撼动我对自己民族的爱。你可以说这是文化霸权主义,它正在侵蚀霸占一个中国青年的精神生活,可换一个角度,这也是我自觉选择的结果,人有趋光性,理所当然向往更精彩的文学天地。意识到这些后我真的很困惑。
然而跳出来我看到了一件更恐怖的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国文学更吸引我的?反观外国文学史,有一段时间确实是晦暗的,这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和社会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那是我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文化固然无优劣,但是即使是再浅薄无知的人也能看得出魅力何在。
但我们那时锦绣如丝绸的魅力到如今却褪色了。
我们的文学因为缺乏意识形态的突破而呈现出干篇一律的面貌,并且还有许多前人的并不值得推敲的思想在长时期占据公众视线。啃老本是不是代表大势已去?
这些只是浅谈,我害怕也不想深入进去。如果深入剖析,切割的何止是现状,还有生活在这现状并与它血脉相连的自己啊!我没资格也不想成为专家。我对这片土地饱含的是诗意感性的爱啊,但这爱不能让我盲目和一劳永逸。
陈韵柕
在外面看到了你这封邮件,对不起,回复得这样迟——因为你这问题实在是不适合在来回奔波的车上,在孩子缠着我的脖子跟我磨叽的时候回复;也不适合在我跷着二郎腿,呆坐在拥挤喧闹菜香四溢的饭馆,枯等着上菜的时候回复;同样不适合我瘫软在床里,把枕头看作是最善解人意的亲人的时候回复。看着你的文字,我寻思着,这得等我想一想,看我该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给你说清楚这个问题。
其实你对中国传统文学以及文化的热爱正在经历一个升华和蜕变的时节,这就好比小时候的你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伟大的超人,无所不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们不过也就是普通人,还浑身都是毛病一样,你也会经历这种挣扎。
以为他们是超人时,你会很乖巧听话,而且眼神里满满都是崇拜;发现他们也就是普通的凡夫俗子,自己见识有限,还在惹人厌烦地对你指手画脚,此时的你也会想要叛离,甚至出走—一这就是青春期,或者说是叛逆期。进入这个时期,代表你正式开启了“进阶成熟”的模式。而你,现在正在经历一个精神文化上的青春叛逆期。但是经历完这个时期之后,终究到底你还是会选择回来,因为你发现离开了你父母的身畔,你就成了无根的草,他们再怎么烦人,再怎么武断专横自以为是,但一看到他们,你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是他们养育并成就了现在的你,否定了他们,就相当于否定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因为对方的完美无缺而爱TA,这种爱是一种本能反应,这种爱没有挣扎、没有矛盾、不需要思索也不需要沉淀——话说,哪个人不爱完美啊?而一旦发现对方有了缺陷,便伤心失望,进而选择了离开,那只能说明之前的那种爱分量太轻,太过清浅,经不起推敲更经不起考验——之前的那种爱,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爱。真正深沉而长远的爱,不正是明白TA的弱点所在,但依旧坦然以对,选择理解,选择包容,甚至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TA,感染TA,让TA与自己在相互磨合中共同趋于完善——这样的爱是不是才真正地可以称为智慧的爱和深沉的爱呢?
之于亲人,似于是。
之于爱人,似于是。
之于国家,似于是。
之于你所爱的文化,亦似于是。
我感到恐惧。
初中的时候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时高声朗诵,整个身体都可以随之震颤,那种饱满又自豪的情感现在都有余温,这是一种诗意性的共鸣。
然而慢慢长大,当我看了许许多多外国作品之后,那种共鸣似乎不复存在了。反思自己,我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爱竟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爱它的文化及对于我来说是文化衍生出的信仰,我爱汉语言文学,爱文字游戏和不玩游戏的静默,但这些都建立在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之上。是崇敬生长出了爱,而不是无偿的爱。但现在这种爱在削减,在国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更纯粹的信仰,更复杂的人性,更深邃的思想,更立体的情爱,在我不够强大前,这些深入灵魂的东西充斥着精神世界,撼动我对自己民族的爱。你可以说这是文化霸权主义,它正在侵蚀霸占一个中国青年的精神生活,可换一个角度,这也是我自觉选择的结果,人有趋光性,理所当然向往更精彩的文学天地。意识到这些后我真的很困惑。
然而跳出来我看到了一件更恐怖的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国文学更吸引我的?反观外国文学史,有一段时间确实是晦暗的,这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和社会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那是我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文化固然无优劣,但是即使是再浅薄无知的人也能看得出魅力何在。
但我们那时锦绣如丝绸的魅力到如今却褪色了。
我们的文学因为缺乏意识形态的突破而呈现出干篇一律的面貌,并且还有许多前人的并不值得推敲的思想在长时期占据公众视线。啃老本是不是代表大势已去?
这些只是浅谈,我害怕也不想深入进去。如果深入剖析,切割的何止是现状,还有生活在这现状并与它血脉相连的自己啊!我没资格也不想成为专家。我对这片土地饱含的是诗意感性的爱啊,但这爱不能让我盲目和一劳永逸。
陈韵柕
在外面看到了你这封邮件,对不起,回复得这样迟——因为你这问题实在是不适合在来回奔波的车上,在孩子缠着我的脖子跟我磨叽的时候回复;也不适合在我跷着二郎腿,呆坐在拥挤喧闹菜香四溢的饭馆,枯等着上菜的时候回复;同样不适合我瘫软在床里,把枕头看作是最善解人意的亲人的时候回复。看着你的文字,我寻思着,这得等我想一想,看我该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给你说清楚这个问题。
其实你对中国传统文学以及文化的热爱正在经历一个升华和蜕变的时节,这就好比小时候的你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伟大的超人,无所不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们不过也就是普通人,还浑身都是毛病一样,你也会经历这种挣扎。
以为他们是超人时,你会很乖巧听话,而且眼神里满满都是崇拜;发现他们也就是普通的凡夫俗子,自己见识有限,还在惹人厌烦地对你指手画脚,此时的你也会想要叛离,甚至出走—一这就是青春期,或者说是叛逆期。进入这个时期,代表你正式开启了“进阶成熟”的模式。而你,现在正在经历一个精神文化上的青春叛逆期。但是经历完这个时期之后,终究到底你还是会选择回来,因为你发现离开了你父母的身畔,你就成了无根的草,他们再怎么烦人,再怎么武断专横自以为是,但一看到他们,你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是他们养育并成就了现在的你,否定了他们,就相当于否定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因为对方的完美无缺而爱TA,这种爱是一种本能反应,这种爱没有挣扎、没有矛盾、不需要思索也不需要沉淀——话说,哪个人不爱完美啊?而一旦发现对方有了缺陷,便伤心失望,进而选择了离开,那只能说明之前的那种爱分量太轻,太过清浅,经不起推敲更经不起考验——之前的那种爱,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爱。真正深沉而长远的爱,不正是明白TA的弱点所在,但依旧坦然以对,选择理解,选择包容,甚至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TA,感染TA,让TA与自己在相互磨合中共同趋于完善——这样的爱是不是才真正地可以称为智慧的爱和深沉的爱呢?
之于亲人,似于是。
之于爱人,似于是。
之于国家,似于是。
之于你所爱的文化,亦似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