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发现自己有些“崇洋媚外”了怎么办?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姐:
  我感到恐惧。
  初中的时候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当时高声朗诵,整个身体都可以随之震颤,那种饱满又自豪的情感现在都有余温,这是一种诗意性的共鸣。
  然而慢慢长大,当我看了许许多多外国作品之后,那种共鸣似乎不复存在了。反思自己,我发现我对这片土地的爱竟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爱它的文化及对于我来说是文化衍生出的信仰,我爱汉语言文学,爱文字游戏和不玩游戏的静默,但这些都建立在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之上。是崇敬生长出了爱,而不是无偿的爱。但现在这种爱在削减,在国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更纯粹的信仰,更复杂的人性,更深邃的思想,更立体的情爱,在我不够强大前,这些深入灵魂的东西充斥着精神世界,撼动我对自己民族的爱。你可以说这是文化霸权主义,它正在侵蚀霸占一个中国青年的精神生活,可换一个角度,这也是我自觉选择的结果,人有趋光性,理所当然向往更精彩的文学天地。意识到这些后我真的很困惑。
  然而跳出来我看到了一件更恐怖的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国文学更吸引我的?反观外国文学史,有一段时间确实是晦暗的,这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和社会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那是我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文化固然无优劣,但是即使是再浅薄无知的人也能看得出魅力何在。
  但我们那时锦绣如丝绸的魅力到如今却褪色了。
  我们的文学因为缺乏意识形态的突破而呈现出干篇一律的面貌,并且还有许多前人的并不值得推敲的思想在长时期占据公众视线。啃老本是不是代表大势已去?
  这些只是浅谈,我害怕也不想深入进去。如果深入剖析,切割的何止是现状,还有生活在这现状并与它血脉相连的自己啊!我没资格也不想成为专家。我对这片土地饱含的是诗意感性的爱啊,但这爱不能让我盲目和一劳永逸。
  陈韵柕
  在外面看到了你这封邮件,对不起,回复得这样迟——因为你这问题实在是不适合在来回奔波的车上,在孩子缠着我的脖子跟我磨叽的时候回复;也不适合在我跷着二郎腿,呆坐在拥挤喧闹菜香四溢的饭馆,枯等着上菜的时候回复;同样不适合我瘫软在床里,把枕头看作是最善解人意的亲人的时候回复。看着你的文字,我寻思着,这得等我想一想,看我该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给你说清楚这个问题。
  其实你对中国传统文学以及文化的热爱正在经历一个升华和蜕变的时节,这就好比小时候的你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伟大的超人,无所不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们不过也就是普通人,还浑身都是毛病一样,你也会经历这种挣扎。
  以为他们是超人时,你会很乖巧听话,而且眼神里满满都是崇拜;发现他们也就是普通的凡夫俗子,自己见识有限,还在惹人厌烦地对你指手画脚,此时的你也会想要叛离,甚至出走—一这就是青春期,或者说是叛逆期。进入这个时期,代表你正式开启了“进阶成熟”的模式。而你,现在正在经历一个精神文化上的青春叛逆期。但是经历完这个时期之后,终究到底你还是会选择回来,因为你发现离开了你父母的身畔,你就成了无根的草,他们再怎么烦人,再怎么武断专横自以为是,但一看到他们,你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是他们养育并成就了现在的你,否定了他们,就相当于否定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因为对方的完美无缺而爱TA,这种爱是一种本能反应,这种爱没有挣扎、没有矛盾、不需要思索也不需要沉淀——话说,哪个人不爱完美啊?而一旦发现对方有了缺陷,便伤心失望,进而选择了离开,那只能说明之前的那种爱分量太轻,太过清浅,经不起推敲更经不起考验——之前的那种爱,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爱。真正深沉而长远的爱,不正是明白TA的弱点所在,但依旧坦然以对,选择理解,选择包容,甚至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TA,感染TA,让TA与自己在相互磨合中共同趋于完善——这样的爱是不是才真正地可以称为智慧的爱和深沉的爱呢?
  之于亲人,似于是。
  之于爱人,似于是。
  之于国家,似于是。
  之于你所爱的文化,亦似于是。
其他文献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号篁墩、篁墩居士,明代休宁篁墩(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理学家、文献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被誉为“神童”,官至礼部右侍郎,“学问该博,为一时冠”。传世之作有《宋遗民录》、《篁墩文集》、《明文衡》等。  原文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1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
期刊
前一阵子章回小说看得太猛。言谈举止间不知不觉受了书中的影响,日常交流都操着一口古白话,别人有什么动静。我心里想的是“怎么了?”张口欲问,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却是怎的?”由此受到了同事的嘲讽。现代社会用现代汉语,当然不会再在生活里用古白话,但很多古白话的说法还是很有韵味的,譬如“早上起来冷”一句,便可变为“早晨爬将起来,也曾冻煞则个”,字是冗了一些,不过形象生动,趣味无穷。更加有趣的,便是古白话的詈
期刊
提到“浪费”,你第一件想到的事会是什么?  是上个月一时冲动买回来的漂亮衣服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只能成为衣柜里的摆设?  是上个暑假本打算用读书和旅行充实自己的计划却因为赖床抑或游戏而没有付诸行动?  还是因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感觉努力和汗水并未带来学业上的成就?  如果把对象换作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你的祖国,我们的地球,“浪费”这个词又会让你想到什么?  笔者的同龄人中,许多攻读博士和博士后的朋友都怀
期刊
在国外的地铁、公交上,经常能够看到乘客拿着一本书,尽管人声嘈杂,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国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却是另一种景象:每个人手里捧着的,都是一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一大部分人都塞着耳机在看视频、听音乐。缺乏阅读习惯,一直是国人被诟病的话题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而同样是移动通信十分发达的邻国——
期刊
有一种人,在国际上被称为NEET。该词最早出现于英国,之后被其他地区广泛使用。他们在美国被叫作“归巢族”,在台湾被叫作“尼特族”,翻译成中文就是“家里蹲”。指的是一类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整天无所事事的社会族群。在高压力的当今社会,躲避繁华渴望平静似乎是出于本能,毕业之后回到老家也成了更多人的选择。而依靠父母的家里蹲可谓泛滥成灾,日本就是重灾区。据统计,日本国内的家里蹲约有100
期刊
不错,神经质,我是非常神经质的,现在还是如此!但是你们何以说我疯了呢?我的这种病并没有毁灭或迟钝了我的感觉。反而使我的感觉更加灵敏——特别是听觉更加灵敏了。  我听见天上地上所有的一切,我还听见地狱里的许多东西。那么,我何以会是疯了呢?你们仔细地听我看我是怎样稳健安闲的,把整个事件的原委都讲出来。我不能告诉你们这思想最初是怎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来的,但一旦有了之后,便日夜萦回于心中。我并没有什么目的。
期刊
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思岑斯贝格的稿费标准是:一首诗,无论长短(他没什么太长的诗),3000马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任何杂志,任何报纸,爱用不用。这样的稿费标准会让中国诗人们羡慕不已。目前中国的诗歌稿费极低,即使但丁那样的诗人,如果他生活在当代中国,凭他的《神曲》,他也只能一次性拿到6000马克左右的稿费(如果他拿版税则另算)。《神曲》长14233行,中国的出版社将这个行数换算成43万字,这是散字数的
期刊
此篇书评,主题为“浪费”。初闻此题,着实难煞了我,闭眼深思,从所读过的书里搜寻关联书本,一无所获。扫一眼书架,却无一本切题,只能捶胸顿足,叹自己藏书不足,同时为古人的真知灼见击节点赞: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桌前待了许久,毫无进展,时间久了,不自觉也开始自怨起来,只觉得读书误我,借着思考“浪费”的劲头,自我批判了一番:买这些书是对金钱极大的浪费,读这些书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思考这些书是对精力极大的浪
期刊
诗歌是一种优雅而精致的语言艺术,荣登大雅之堂,属于阳春白雪,从内容情感上来说,多是表现健康优美、积极向善的情感,多展示人性光辉与仁爱情怀,但是也有不少古代诗歌反其道而行之,描绘恶梦,追忆恐惧,捕捉悲哀,别具匠心地表现出种种异样的神奇与精彩。下面笔者尝试挑选唐诗中描写惶恐、惊惧的片段或章句,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恐惧之下,突发威力。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二)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林暗草惊风
期刊
近日,网上热传一条新闻:一初三女孩酷爱做题,为了多报几个补习班,竟与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当她被找到时,她正坐在小亭子里做数学题。而在这以前,她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散心了,甚至没有过课外阅读,她的全部生活就是做题与睡眠,无聊时,她便看字典。帖子下评论者众,皆是一片赞赏性的话语,大赞女孩“学霸”,并加以膜拜。  然而我心里,却只有一个深深的疑惑:她总是低着头走,不看沿途美景,这样走的一条路,真是一件很厉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