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解决机制体制问题,既是县(市)党委和政府的强烈要求,也是吉林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扩权强县改革”的决定,在全省42个县(市、包括具有一个县域功能特点的区)全面推行,以推动县域经济朝着又好有快的目标发展。
如何实行扩权强县改革
一是简政。就是减少行政管理审批层级,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减少了市级层次,由省直接对县,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实行市县同权,市县分治,提高了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能力。采取“一个加强、三个重大”的办法理顺市县关系。即市级继续加强对县(市)的宏观领导,在跨县域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环境建设和保护及跨县域的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
二是放权。我们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凡是能下放的权利,都放给县(市);凡是关于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取消;二是下放;三是授权;四是委托。2005年共放权876项。其中,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412项;委托、授权和分级管理的356项;取消和暂停的108项。这些权利,占省直部门涉县管理权限的60%以上。
三是让利。为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级财政,各项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建立省对县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将增值税省留成的15%全部放给县(市)。在预算安排上,逐年加大对县级财政补助力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五年。两年来,省对县(市)政策性让利40多亿元。省直48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支持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市发展“供氧”。
四是激励。政治上鼓励。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列入省委管理,用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选拔干部,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市)主要领导岗位。打破常规,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的县委书记、提拔担任副厅级职务,留任县委书记岗位工作。保持县市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原则上干满一届,届中不做调整。物质上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解17项指标,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晋位奖及单项奖等五个奖项,2006年兑现奖金1600万元。制度上约束。对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和工作没有起色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给予调离或降职使用。
扩权强县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成效是:
一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扩权改革,激发了县(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1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5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1.13元,增长11.6%。
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权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为县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市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继引来壳牌、中信、华能、中粮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上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其中,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500多个,改写了县市缺少大项目的历史。
三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提高。扩权改革,壮大了县市经济实力,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仅过去两年,就从省级财力中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县市,平均每县每年1个多亿。加上县市本身收入的增加,县域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市)在涉农专项配套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弥补了很多历史欠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四是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扩权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很快呈现出强县跨越、弱县提速、中游县奋力赶超的生动局面。各县市积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先后涌现出农业产业化、建材、特产、养殖、旅游等一批有名的特色产业强县。更为可喜的是,各县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整体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10亿元,增长26.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如何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扩权强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这项重大改革。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利。总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县(市)加快发展,该放就放、能放尽放,切实做到真放权、放实权,真正把实质性、关键性和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权限放给县(市)。
二是提高县(市)管理水平。权利放下去之后,帮助县(市)把权力用好、用活、用足。县(市)管理实行政务大厅集中审批、联合办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导县(市)把能放的权限,还要放给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主体,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理顺市、县关系。引导地级市把主要职责确定在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和督查落实,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保护、突发事件处理等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上。发挥好市带县作用,公共设施、公共财政、公共事业继续向县(市)延伸和倾斜,建立完善县(市)向省市报告的工作制度。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放权不能放松管理,确保下放权限的真正落实和顺利实施。对薄弱环节、容易出问题环节和容易被忽视环节加强监管,解决好民生、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防止发展要快而不要好的倾向,确保县域经济沿着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健康轨道,向新的目标迈进。
如何实行扩权强县改革
一是简政。就是减少行政管理审批层级,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减少了市级层次,由省直接对县,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实行市县同权,市县分治,提高了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能力。采取“一个加强、三个重大”的办法理顺市县关系。即市级继续加强对县(市)的宏观领导,在跨县域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环境建设和保护及跨县域的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
二是放权。我们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凡是能下放的权利,都放给县(市);凡是关于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取消;二是下放;三是授权;四是委托。2005年共放权876项。其中,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412项;委托、授权和分级管理的356项;取消和暂停的108项。这些权利,占省直部门涉县管理权限的60%以上。
三是让利。为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级财政,各项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建立省对县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将增值税省留成的15%全部放给县(市)。在预算安排上,逐年加大对县级财政补助力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五年。两年来,省对县(市)政策性让利40多亿元。省直48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支持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市发展“供氧”。
四是激励。政治上鼓励。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列入省委管理,用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选拔干部,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市)主要领导岗位。打破常规,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的县委书记、提拔担任副厅级职务,留任县委书记岗位工作。保持县市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原则上干满一届,届中不做调整。物质上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解17项指标,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晋位奖及单项奖等五个奖项,2006年兑现奖金1600万元。制度上约束。对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和工作没有起色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给予调离或降职使用。
扩权强县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成效是:
一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扩权改革,激发了县(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1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5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1.13元,增长11.6%。
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权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为县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市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继引来壳牌、中信、华能、中粮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上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其中,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500多个,改写了县市缺少大项目的历史。
三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提高。扩权改革,壮大了县市经济实力,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仅过去两年,就从省级财力中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县市,平均每县每年1个多亿。加上县市本身收入的增加,县域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市)在涉农专项配套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弥补了很多历史欠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四是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扩权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很快呈现出强县跨越、弱县提速、中游县奋力赶超的生动局面。各县市积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先后涌现出农业产业化、建材、特产、养殖、旅游等一批有名的特色产业强县。更为可喜的是,各县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整体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10亿元,增长26.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如何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扩权强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这项重大改革。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利。总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县(市)加快发展,该放就放、能放尽放,切实做到真放权、放实权,真正把实质性、关键性和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权限放给县(市)。
二是提高县(市)管理水平。权利放下去之后,帮助县(市)把权力用好、用活、用足。县(市)管理实行政务大厅集中审批、联合办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导县(市)把能放的权限,还要放给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主体,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理顺市、县关系。引导地级市把主要职责确定在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和督查落实,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保护、突发事件处理等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上。发挥好市带县作用,公共设施、公共财政、公共事业继续向县(市)延伸和倾斜,建立完善县(市)向省市报告的工作制度。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放权不能放松管理,确保下放权限的真正落实和顺利实施。对薄弱环节、容易出问题环节和容易被忽视环节加强监管,解决好民生、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防止发展要快而不要好的倾向,确保县域经济沿着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健康轨道,向新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