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演艺圈里,李彧和父亲李保田是最著名的一对冤家父子,也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深爱着对方,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历数中国演艺圈的冤家父子,除了张国立和张默,就要算以饰演刘罗锅闻名的李保田和儿子李彧了。
一个是大师级表演艺术家,一个是冉冉上升的中青年实力派演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演艺世家,但说到父亲,李彧的形容词却是“犟”。“我的父亲,我一直说他与众不同,但也不称职。我们都深爱着对方,但不善于表达,我们两个都是倔种。”
爸爸,我不想学画画了
李彧和父亲的隔膜起始于他的青春期。这当中既与父亲在他成长时期的缺席有关,也与
他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关。
李彧7岁时,父亲李保田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父子俩很长时间没生活在一起。母亲独力拉扯他和妹妹,一百元的工资一半供他和妹妹,一半供丈夫上学。
1米55的母亲独自支撑家庭的身影是李彧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和每个心疼母亲的孩子一样,他为母亲不平,责怪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不够,觉得“父亲没母亲伟大”。
而和很多传统式家长一样,尽管在儿子的青春期成长阶段缺席,李保田仍对儿子的人生道路有深刻的期待和安排。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让他6岁起就习画,但李彧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最开始,李彧遵从父亲的安排,每天练习素描。在小画室里画石膏,一成不变的物品一画大半年。
“我什么时候能画水果啊?”那时李彧每天的主题就是抱怨。画几何体时希望画水果,好容易能画苹果香蕉,又想什么时候能画人和树。这样的生活到17岁时,李彧不肯再继
续了。
李保田希望他高中后入伍,去兰州当文艺兵,李彧却直接表示,“我不想学画画
了,我想当演员。”
李保田不同意:“你能演什么戏?”
李彧开始逃学,恨铁不成钢的李保田多次劝说无效,每次逮到儿子逃学的现行,就
会“啪”一个耳刮子过去。
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情感模式纠结在李保田和李彧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李保田看来,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而在儿子看来,自己在绘画方面并没有创造力,充其量只能是个艺匠,人生当为挚爱的表演理想而活。
李保田再怎么坚持,李彧也不肯继续画下来。
这就叫家学
成长总是从反抗权威开始,李彧要反抗的是自己的父亲。李保田把国内各种表演大奖几乎都拿了一遍,却对儿子的理想嗤之以鼻。
拒绝画画后的第二年,18岁的李彧却给了李保田一个惊奇。
李彧从小在文工团大院长大,遗传加上耳濡目染,他表演天赋极高。
“妈妈,该李玉和出场了。哒哒哒哒,哒哒哒。”小李彧指着广播对母亲说道,他话音一落,广播里传出李玉和的唱段,“手提红灯四处看……”
那时样板戏鼓点一响,两岁大的小李彧就知道谁出场,谁的唱段,还能跟着唱。
18岁暑假时,他去父亲的剧组探班,剧组有两个高中生的角色要换演员,角色年纪和李彧相符,他跃跃欲试。
“爸,高威这个角色我能试试吗?”李保田不认为儿子有表演天赋,便回复道:“你哪行啊!”还是导演杨考拍板说:“你试试吧”。
李彧试的是一场大戏,角色被开除后,挫折之下在大雨中痛哭。拿到剧本时,李彧也有些担心,但不知道为什么,往雨里一站,他觉得周围所有人都消失了,悲伤油然生出,一下就大哭出来,整个镜头一条过。
在场的人都不信李彧是第一次演戏,李保田当时也傻了:“你说这孩子跟谁学的,他怎么就会演戏呢?!”
后来还是老艺术家黄宗洛回了一句,“这孩子这叫有家学”。
就这样,李彧赢得了这个角色,也赢得了父亲的认同,走上了表演道路。
你胡演什么
然而此后,李彧从李保田那里得到的更多是批评,而不是肯定。
很多人会认为李彧是“星二代”,其实他的压力比一般人更大。
李保田性子梗直,因此人缘很差,别人知道他是李保田的儿子,有时会绕道走;李保田非常追求完美,他有一句著名的宣言,就是“专业中,我就是一个戏霸,演得不对,我就给你指出来,戏霸没什么不好”,他对李彧的要求尤其高。
正式入行后,李彧从未和父亲在专业上做过深入探讨。父亲和剧组的年轻演员说戏时“言传身教,讲得很细腻”。而和他说话,总没有好脸色,每个角色都是“你胡演什么,能好好演戏吗”。
2010年,受父亲的邀请,李彧在《丑角爸爸》中客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20集94场戏他拍了3个月。剧中他演的是一个结巴,剧务对他说:“我见过很多演结巴的,你是演得最好的。”
而在现场,他却被父亲李保田骂得狗血淋头,“结巴是这样说话的吗,结巴有你这口气,早就不结巴了。你处理气息的方法就不是结巴!”
作为一个年近40的成熟演员还被父亲当场训斥,李彧哭笑不得。
一直以来,李保田私底下仍为儿子没能成为一名画家遗憾,和朋友聊天时,他会把李彧以前的画拿出来,“看,我儿子小时候画的,你看现在那些范思哲什么的顶级时尚插画也不过如此。他要是坚持,现在成绩会高出很多”。背着李彧,跟朋友点评他的演技时,他也会说,“李彧,还不错”,但永远不会当着李彧的面说。
陈燕玲,打个电话给你北京爸爸
这样纠结的相处一直延续到李彧38岁,这年他遇到了妻子陈燕玲,做了丈夫之后的他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才开始改变。
2008年冬天,李彧拍摄电影《隋朝来客》,认识了在剧组实习的陈燕玲。刚认识,他就对陈燕玲有好感,不知道该如何接近她,也没能全弄明白自己的心意,便变着法子捉弄她。
陈燕玲性子天真活泼可爱,平素走路都连蹦带跳,他就不断给她取外号,今天叫她“悟空”,明天叫她“小飞”。
直到一天,剧中有场室外戏拍摄,当时非常冷,陈燕玲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鼻子都捂上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不停跺脚。那一刻,李彧莫名生出一股怜惜,“这个人以后是我太太”。几天后,他去逛街,特地买了双雪地靴送给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之后两人交往,八个月后结婚了。
婚姻是个体真正成年的象征。结婚后,李彧觉得父亲对自己的态度明显比以前柔和,“觉得我是成年人”。这份对成年人才有的平等尊重让父子俩的相处慢慢改观。
这之前,李彧对父亲常常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他真的和一般的老头不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住得近些,但他不需要这些。他有自己的空间,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彧其实很想改变和父亲的相处。小时候甚至为这吃过妹妹的醋,“他怕我妹,女孩是爸爸的小棉袄”。妹妹和父亲说话,永远不客气,直来直去得娇蛮,“我爸爸很吃这套;我那么客气,他却不吃我这套。”
灰心时,李彧也试过像妹妹那样和父亲沟通,“爸,咱俩各有戏路,你是40后,我毕竟是70后80后的概念,不能老以你的标准要求我。”
但是没用,“招惹到的是父亲更变本加厉的态度。”时间长了,李彧只能尽量少和父亲接触、沟通,女儿出生前他和父亲几乎一张合影都没有。
婚后,李彧发现和父亲沟通比以前简单了,想父亲了,只消招呼妻子,“陈燕玲,打个电话给你北京爸爸”。电话接通,等老婆说几句后,再把电话接过来,说:“我说几句。爸爸,你最近怎么样。我现在接了这么一部戏……”
接戏时,他都会给父亲打个电话,告知一下。当父亲问戏里有没有爆破、枪战等危险场景,有的话,要注意安全时,会柔声回答父亲,“我知道的,你别担心。”
而陈燕玲也明白老公和公公之间的别扭,会制造机会让两人通话,代丈夫对公公婆婆嘘寒问暖。如此,李彧和父亲关系近了很多。不过让李彧嫉妒的是,他发现在媳妇面前,李保田明显比在自己面前慈祥,“父亲跟我老婆说的话比我多。”
赶紧生,我来养
2010年底,陈燕玲怀孕了。自己就快升级为父亲,他这才理解因为爱和期望,做父亲的总希望能在孩子的生命中投入更多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形象,李彧感觉和父亲的隔膜消融了许多。
得知妻子怀孕时,他正和父亲一起拍摄《丑角爸爸》,他第一时间告诉父亲,剧组的人纷纷向李保田道贺,“恭喜你啊,要当爷爷了”。当时李保田脸上的笑容,李彧一直都忘不了,“是一种特别慈祥、开心的笑,我很少见到他这样笑。”
这之后,爷俩打电话时又多了一个话题,就是孩子。孩子的B超照片出来,李彧发给父亲看,李保田非常高兴,特地电话他,“我看到孙女的照片了,很漂亮。你要抓紧时间生,我来养。”
夫妻俩为孩子的名字争执不下,李彧不认同妻子给女儿取的名字,却觉得,“如果是孩子爷爷取的,那就没问题。”
2011年4月21号,女儿草莓出生了。妻子生产的那刻,等在产房外的李彧紧张得手直抖,听到女儿清亮的哭声后才终于放下心来。月子里女儿生湿疹,他在青岛拍戏,剧组时间很紧,他硬是请了八个小时的假,赶回来看女儿,去火车站的路上看着女儿的照片哭了。
当了父亲,他才深刻明白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深意,对母亲的敬意越发深重,对在草莓面前乐成一朵花的父亲的看法也有了改观。现在家里满墙都是爷爷和草莓的合影,他也终于有了与父亲的合影。
不过在女儿的教育方面,李彧还是不愿轮回自己和父亲的相处模式,他和父亲深入讨论了草莓将来的发展道路,父子俩难得地统一了结论:顺其自然,尊重她的意愿,在教育的大方向上掌控一下,更多时候是放手,让她随心所欲,如果她不喜欢,绝对不逼。
历数中国演艺圈的冤家父子,除了张国立和张默,就要算以饰演刘罗锅闻名的李保田和儿子李彧了。
一个是大师级表演艺术家,一个是冉冉上升的中青年实力派演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演艺世家,但说到父亲,李彧的形容词却是“犟”。“我的父亲,我一直说他与众不同,但也不称职。我们都深爱着对方,但不善于表达,我们两个都是倔种。”
爸爸,我不想学画画了
李彧和父亲的隔膜起始于他的青春期。这当中既与父亲在他成长时期的缺席有关,也与
他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关。
李彧7岁时,父亲李保田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父子俩很长时间没生活在一起。母亲独力拉扯他和妹妹,一百元的工资一半供他和妹妹,一半供丈夫上学。
1米55的母亲独自支撑家庭的身影是李彧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和每个心疼母亲的孩子一样,他为母亲不平,责怪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不够,觉得“父亲没母亲伟大”。
而和很多传统式家长一样,尽管在儿子的青春期成长阶段缺席,李保田仍对儿子的人生道路有深刻的期待和安排。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让他6岁起就习画,但李彧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最开始,李彧遵从父亲的安排,每天练习素描。在小画室里画石膏,一成不变的物品一画大半年。
“我什么时候能画水果啊?”那时李彧每天的主题就是抱怨。画几何体时希望画水果,好容易能画苹果香蕉,又想什么时候能画人和树。这样的生活到17岁时,李彧不肯再继
续了。
李保田希望他高中后入伍,去兰州当文艺兵,李彧却直接表示,“我不想学画画
了,我想当演员。”
李保田不同意:“你能演什么戏?”
李彧开始逃学,恨铁不成钢的李保田多次劝说无效,每次逮到儿子逃学的现行,就
会“啪”一个耳刮子过去。
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情感模式纠结在李保田和李彧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李保田看来,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而在儿子看来,自己在绘画方面并没有创造力,充其量只能是个艺匠,人生当为挚爱的表演理想而活。
李保田再怎么坚持,李彧也不肯继续画下来。
这就叫家学
成长总是从反抗权威开始,李彧要反抗的是自己的父亲。李保田把国内各种表演大奖几乎都拿了一遍,却对儿子的理想嗤之以鼻。
拒绝画画后的第二年,18岁的李彧却给了李保田一个惊奇。
李彧从小在文工团大院长大,遗传加上耳濡目染,他表演天赋极高。
“妈妈,该李玉和出场了。哒哒哒哒,哒哒哒。”小李彧指着广播对母亲说道,他话音一落,广播里传出李玉和的唱段,“手提红灯四处看……”
那时样板戏鼓点一响,两岁大的小李彧就知道谁出场,谁的唱段,还能跟着唱。
18岁暑假时,他去父亲的剧组探班,剧组有两个高中生的角色要换演员,角色年纪和李彧相符,他跃跃欲试。
“爸,高威这个角色我能试试吗?”李保田不认为儿子有表演天赋,便回复道:“你哪行啊!”还是导演杨考拍板说:“你试试吧”。
李彧试的是一场大戏,角色被开除后,挫折之下在大雨中痛哭。拿到剧本时,李彧也有些担心,但不知道为什么,往雨里一站,他觉得周围所有人都消失了,悲伤油然生出,一下就大哭出来,整个镜头一条过。
在场的人都不信李彧是第一次演戏,李保田当时也傻了:“你说这孩子跟谁学的,他怎么就会演戏呢?!”
后来还是老艺术家黄宗洛回了一句,“这孩子这叫有家学”。
就这样,李彧赢得了这个角色,也赢得了父亲的认同,走上了表演道路。
你胡演什么
然而此后,李彧从李保田那里得到的更多是批评,而不是肯定。
很多人会认为李彧是“星二代”,其实他的压力比一般人更大。
李保田性子梗直,因此人缘很差,别人知道他是李保田的儿子,有时会绕道走;李保田非常追求完美,他有一句著名的宣言,就是“专业中,我就是一个戏霸,演得不对,我就给你指出来,戏霸没什么不好”,他对李彧的要求尤其高。
正式入行后,李彧从未和父亲在专业上做过深入探讨。父亲和剧组的年轻演员说戏时“言传身教,讲得很细腻”。而和他说话,总没有好脸色,每个角色都是“你胡演什么,能好好演戏吗”。
2010年,受父亲的邀请,李彧在《丑角爸爸》中客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20集94场戏他拍了3个月。剧中他演的是一个结巴,剧务对他说:“我见过很多演结巴的,你是演得最好的。”
而在现场,他却被父亲李保田骂得狗血淋头,“结巴是这样说话的吗,结巴有你这口气,早就不结巴了。你处理气息的方法就不是结巴!”
作为一个年近40的成熟演员还被父亲当场训斥,李彧哭笑不得。
一直以来,李保田私底下仍为儿子没能成为一名画家遗憾,和朋友聊天时,他会把李彧以前的画拿出来,“看,我儿子小时候画的,你看现在那些范思哲什么的顶级时尚插画也不过如此。他要是坚持,现在成绩会高出很多”。背着李彧,跟朋友点评他的演技时,他也会说,“李彧,还不错”,但永远不会当着李彧的面说。
陈燕玲,打个电话给你北京爸爸
这样纠结的相处一直延续到李彧38岁,这年他遇到了妻子陈燕玲,做了丈夫之后的他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才开始改变。
2008年冬天,李彧拍摄电影《隋朝来客》,认识了在剧组实习的陈燕玲。刚认识,他就对陈燕玲有好感,不知道该如何接近她,也没能全弄明白自己的心意,便变着法子捉弄她。
陈燕玲性子天真活泼可爱,平素走路都连蹦带跳,他就不断给她取外号,今天叫她“悟空”,明天叫她“小飞”。
直到一天,剧中有场室外戏拍摄,当时非常冷,陈燕玲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鼻子都捂上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不停跺脚。那一刻,李彧莫名生出一股怜惜,“这个人以后是我太太”。几天后,他去逛街,特地买了双雪地靴送给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之后两人交往,八个月后结婚了。
婚姻是个体真正成年的象征。结婚后,李彧觉得父亲对自己的态度明显比以前柔和,“觉得我是成年人”。这份对成年人才有的平等尊重让父子俩的相处慢慢改观。
这之前,李彧对父亲常常有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他真的和一般的老头不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住得近些,但他不需要这些。他有自己的空间,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彧其实很想改变和父亲的相处。小时候甚至为这吃过妹妹的醋,“他怕我妹,女孩是爸爸的小棉袄”。妹妹和父亲说话,永远不客气,直来直去得娇蛮,“我爸爸很吃这套;我那么客气,他却不吃我这套。”
灰心时,李彧也试过像妹妹那样和父亲沟通,“爸,咱俩各有戏路,你是40后,我毕竟是70后80后的概念,不能老以你的标准要求我。”
但是没用,“招惹到的是父亲更变本加厉的态度。”时间长了,李彧只能尽量少和父亲接触、沟通,女儿出生前他和父亲几乎一张合影都没有。
婚后,李彧发现和父亲沟通比以前简单了,想父亲了,只消招呼妻子,“陈燕玲,打个电话给你北京爸爸”。电话接通,等老婆说几句后,再把电话接过来,说:“我说几句。爸爸,你最近怎么样。我现在接了这么一部戏……”
接戏时,他都会给父亲打个电话,告知一下。当父亲问戏里有没有爆破、枪战等危险场景,有的话,要注意安全时,会柔声回答父亲,“我知道的,你别担心。”
而陈燕玲也明白老公和公公之间的别扭,会制造机会让两人通话,代丈夫对公公婆婆嘘寒问暖。如此,李彧和父亲关系近了很多。不过让李彧嫉妒的是,他发现在媳妇面前,李保田明显比在自己面前慈祥,“父亲跟我老婆说的话比我多。”
赶紧生,我来养
2010年底,陈燕玲怀孕了。自己就快升级为父亲,他这才理解因为爱和期望,做父亲的总希望能在孩子的生命中投入更多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形象,李彧感觉和父亲的隔膜消融了许多。
得知妻子怀孕时,他正和父亲一起拍摄《丑角爸爸》,他第一时间告诉父亲,剧组的人纷纷向李保田道贺,“恭喜你啊,要当爷爷了”。当时李保田脸上的笑容,李彧一直都忘不了,“是一种特别慈祥、开心的笑,我很少见到他这样笑。”
这之后,爷俩打电话时又多了一个话题,就是孩子。孩子的B超照片出来,李彧发给父亲看,李保田非常高兴,特地电话他,“我看到孙女的照片了,很漂亮。你要抓紧时间生,我来养。”
夫妻俩为孩子的名字争执不下,李彧不认同妻子给女儿取的名字,却觉得,“如果是孩子爷爷取的,那就没问题。”
2011年4月21号,女儿草莓出生了。妻子生产的那刻,等在产房外的李彧紧张得手直抖,听到女儿清亮的哭声后才终于放下心来。月子里女儿生湿疹,他在青岛拍戏,剧组时间很紧,他硬是请了八个小时的假,赶回来看女儿,去火车站的路上看着女儿的照片哭了。
当了父亲,他才深刻明白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深意,对母亲的敬意越发深重,对在草莓面前乐成一朵花的父亲的看法也有了改观。现在家里满墙都是爷爷和草莓的合影,他也终于有了与父亲的合影。
不过在女儿的教育方面,李彧还是不愿轮回自己和父亲的相处模式,他和父亲深入讨论了草莓将来的发展道路,父子俩难得地统一了结论:顺其自然,尊重她的意愿,在教育的大方向上掌控一下,更多时候是放手,让她随心所欲,如果她不喜欢,绝对不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