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低碳城市这一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人们更加追求环境的优化,而不单纯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面。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关于低碳城市的模型,认识到低碳城市是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的。通过模型的分析,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案来促进低碳城市的进程。
关键词:低碳 城市 经济 资源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效率也被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社会中似乎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人们更多的是要追求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这就存在不断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城市的提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英国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紧接着日本也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行低碳技术和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总体来说,拥有低碳城市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人类去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道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人类对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对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进行思考。
二、低碳城市模型的建立
广义来说,低碳城市可以被看作是被人们消费的商品。首先,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低碳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好坏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能使环境变好也慢慢被人们提上日程。其次,要想变成低碳城市确实也要付出一些资金、技术等资本,这表明低碳城市是有价值的,这里简单地把价值就看作价格。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本与技术资本投向了低碳城市的生活发展模式。把它作为一个商品销售到市场上去,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它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我们假设X2为低碳城市生活方式,X1为除消费低碳城市以外的其它消费品,M为全球总资源(这里的条件是资源满足有限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无移动障碍),这样可以建立预算约束aX1+bX2=M(这里a、b的具体值无法求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报道)。模型中,低碳城市这一商品的消费符合经济学中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认为消费者就是全球人民。当然政府是资金的主要控制者,因为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一般都是政策导向的,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资金的投入,其他消费者也是非常愿意享受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在这里其他居民可以被看作是搭便车,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收老百姓的税,而老百姓纳税相当于投入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政府用这部分资金来投入到低碳城市这个商品上,老百姓可以从中获利,获取的收益相当于购买的基金有了盈利。而供给者可以认为是地球。地球虽是非理性的一个物体,而经济学当中要求供给者是理性人,但现在这个模型里并不需严格意义上的供给关系,并且这一因素并不影响结果的分析。
图1中,消费者(全国人民)要在X1和X2之间进行选择,而各国的资金不能全部用来创造低碳城市,世界资源中只能有一部分用来低碳城市的消费,而其余资源要用作其他的消费,例如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工业进程等。这些消费活动可能是与建立低碳城市相背离的,也可能与建立低碳城市无关。
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的城市可以无限细分,这样意味着供给者有很多,另外就每个城市而言又是无差别的(前提条件是全球资源流通无障碍,各种区位的优势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转移降为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目前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可以把低碳城市这种消费品的数量记作Q,为简化起见把一切能够影响低碳城市效用的因素集体看作价格P。要想营造一个低碳城市就得为之付出譬如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具体比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是变化的,这里简单记为整体资源P。
如图2可知,要想消费更多的商品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上升(即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价格由P0变为P1);或增加供给,同时伴随价格的下降(价格由P0变为P2)。这里,供给者是地球,它是不符合理性原则的,只是个价格和数量的被动接受者,它无能力自行增加供给,因此只有一种方法来增加低碳城市的消费数量,那就是需求曲线的右移。而需求的右移必定需要有更多资源提供到低碳城市当中。这里的需求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对低碳城市需求的增加意味着与其它消费品要有一种协调。因此,要建设低碳城市,就要思考怎样在不减少其他消费的同时,能让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低碳城市的消费当中。
三、低碳城市的创建
(一)提高人民素质,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从本质上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才能支持低碳城市的建立,并且从自身做起,维护低碳城市,让低碳城市的建立更加畅通无阻。
(二)不同国家走不同的低碳发展模式
就中国目前而言,应走过渡发展模式。中国低碳化率还比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提高自身建设的效率。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国家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发展套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展自己的低碳城市。譬如,伦敦、东京、哥本哈根都采取综合低碳发展模式;波士顿、伯明翰采取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三)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
企业将其掌握的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通过利益驱动,使客户、企业、城市都获得相应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如柏林能源服务公司是柏林政府部分控股的企业,它通过提供建筑改造服务来获利,改造后能为业主减省大量能源消耗。
(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在低碳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并且低碳之路并不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值减少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建立低碳城市,并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名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正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应合理地发展社会,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建设满足低碳建设要求,满足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碳城市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4).
[2]付允,旺永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
[3]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TCPA & CHPA’s Joint Best Practice Guide—Community
energy :Urban Planning For A Low Carbon Future ,2008.
关键词:低碳 城市 经济 资源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效率也被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社会中似乎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人们更多的是要追求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这就存在不断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城市的提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英国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紧接着日本也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行低碳技术和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总体来说,拥有低碳城市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人类去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道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人类对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对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进行思考。
二、低碳城市模型的建立
广义来说,低碳城市可以被看作是被人们消费的商品。首先,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低碳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好坏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能使环境变好也慢慢被人们提上日程。其次,要想变成低碳城市确实也要付出一些资金、技术等资本,这表明低碳城市是有价值的,这里简单地把价值就看作价格。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本与技术资本投向了低碳城市的生活发展模式。把它作为一个商品销售到市场上去,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它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我们假设X2为低碳城市生活方式,X1为除消费低碳城市以外的其它消费品,M为全球总资源(这里的条件是资源满足有限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无移动障碍),这样可以建立预算约束aX1+bX2=M(这里a、b的具体值无法求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报道)。模型中,低碳城市这一商品的消费符合经济学中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认为消费者就是全球人民。当然政府是资金的主要控制者,因为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一般都是政策导向的,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资金的投入,其他消费者也是非常愿意享受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在这里其他居民可以被看作是搭便车,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收老百姓的税,而老百姓纳税相当于投入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政府用这部分资金来投入到低碳城市这个商品上,老百姓可以从中获利,获取的收益相当于购买的基金有了盈利。而供给者可以认为是地球。地球虽是非理性的一个物体,而经济学当中要求供给者是理性人,但现在这个模型里并不需严格意义上的供给关系,并且这一因素并不影响结果的分析。
图1中,消费者(全国人民)要在X1和X2之间进行选择,而各国的资金不能全部用来创造低碳城市,世界资源中只能有一部分用来低碳城市的消费,而其余资源要用作其他的消费,例如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工业进程等。这些消费活动可能是与建立低碳城市相背离的,也可能与建立低碳城市无关。
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的城市可以无限细分,这样意味着供给者有很多,另外就每个城市而言又是无差别的(前提条件是全球资源流通无障碍,各种区位的优势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转移降为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目前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可以把低碳城市这种消费品的数量记作Q,为简化起见把一切能够影响低碳城市效用的因素集体看作价格P。要想营造一个低碳城市就得为之付出譬如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具体比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是变化的,这里简单记为整体资源P。
如图2可知,要想消费更多的商品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上升(即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价格由P0变为P1);或增加供给,同时伴随价格的下降(价格由P0变为P2)。这里,供给者是地球,它是不符合理性原则的,只是个价格和数量的被动接受者,它无能力自行增加供给,因此只有一种方法来增加低碳城市的消费数量,那就是需求曲线的右移。而需求的右移必定需要有更多资源提供到低碳城市当中。这里的需求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对低碳城市需求的增加意味着与其它消费品要有一种协调。因此,要建设低碳城市,就要思考怎样在不减少其他消费的同时,能让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低碳城市的消费当中。
三、低碳城市的创建
(一)提高人民素质,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从本质上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才能支持低碳城市的建立,并且从自身做起,维护低碳城市,让低碳城市的建立更加畅通无阻。
(二)不同国家走不同的低碳发展模式
就中国目前而言,应走过渡发展模式。中国低碳化率还比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提高自身建设的效率。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国家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发展套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展自己的低碳城市。譬如,伦敦、东京、哥本哈根都采取综合低碳发展模式;波士顿、伯明翰采取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三)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
企业将其掌握的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通过利益驱动,使客户、企业、城市都获得相应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如柏林能源服务公司是柏林政府部分控股的企业,它通过提供建筑改造服务来获利,改造后能为业主减省大量能源消耗。
(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在低碳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并且低碳之路并不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值减少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建立低碳城市,并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名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正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应合理地发展社会,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建设满足低碳建设要求,满足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碳城市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4).
[2]付允,旺永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
[3]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TCPA & CHPA’s Joint Best Practice Guide—Community
energy :Urban Planning For A Low Carbon Futur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