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近些年来上海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进行了全面解读与评价,认为上海要实现转型的全面成功,需要紧抓第三产业工业革命的新机遇,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势,加快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服务的发展。同时,上海还要继续先行先试,引导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外需与内需经济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关键词]科学发展 上海 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20-04
一、在经济增速的持续减缓中推进结构转型
近几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已经名列全国倒数行列,但与此同时,上海通过积极的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一)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低位徘徊,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急速下行的特征,而且在全国城市增速排名中成为洼地(见表1)。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仅为7.5%,全国排名倒数第一。其实,全国增速倒数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从2007年以来,上海就已经显示出增长乏力问题。
上海经济增速下滑,原因有三:一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不断削弱,尤其是重点发展的支柱工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已跌落至个位数,是近20年来的最低点。二是外部经济环境没有明显好转,进出口增长势头疲软,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显著缩小,而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动力受到劳动者报酬率过低的严重制约。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徘徊在低位水平,以投资增长或物质资本扩张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复存在。实际上,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从预期指标中剔除,这表明上海彻底放弃继续走投资驱动型的增长道路。
另外,上海经济发展还日益受到土地、生态的限制。上海土地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与北京、天津等直辖市比较,上海面积只有北京的37.7%,天津的56%,而上海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北京和天津。与邻近城市比较,苏州土地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里,其人口规模也远低于上海。由于上海陆域面积利用程度已经很高,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从生态约束上看,2011年,上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18吨标准煤,该指标虽较前些年有明显下降,但仍然数倍于发达国家,是日本的3.1倍、德国的3.86倍、英国的4.75倍。
(二)转型驱动上海经济再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结构转型的内容是丰富的,目标是明确的。
第一,从目标上讲,上海的结构转型就是要培育与四个中心相匹配、与国家大都市要求相一致的城市功能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虹桥商务区、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北外滩航运服务区的建设,上海基本完成了“四个中心”框架的阶段,并且明确了下一步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突破方向,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上海的第三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为60%,201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83.8%,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新增投资占合同外资的比例超过20%。由此可见,上海服务经济的城市功能体系渐渐成型。
第二,从内容上讲,上海的结构转型就是建立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符合上海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的结构转型从产业构成角度看,现代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逐步逼近发达国家70%以上的标准;同时先进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三个方面突破;从产业间关系的角度看,三二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增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发展;从生产或服务对象看,继续瞄准全国和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产业“走出去”。
据《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和2010年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8.5点和45.9点,上海“转型发展指数”为76.9点和73.5点,连续两年蝉联全国首位。
二、产业体系大转型
进入“十二五”以来,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重要的战略转型阶段。
(一)上海创新驱动型产业快速发展
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服务业,是引领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新兴产业领域,这些产业不但代表了新兴产业技术的前沿领域,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型发展特征,同时对传统产业表现出广泛的渗透力和融合性,上海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成为上海推动创新驱动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ABB、发纳科、安川电机、库卡等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在上海已经建立合作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沃迪自动化、安乃达、未来伙伴机器人等内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都取得较快发展。此外,上海交大和上海大学等高校也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钢铁、城市轨道交通、数控系统、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领域,上海目前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宝信软件、卡斯柯公司、开通数控公司、上海电气自仪股份等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方面,宝钢集团自主开发了闭环高炉智能开发系统。
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上海太阳能产业集聚了上海尚德电力、晶奥太阳能、上海超日太阳能等一批知名企业;风电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加快扩大生产规模,产业链配套进一步完善,上海华锐、华仪风电加快在上海布局,上海核电设备制造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总体市场规模超过35%。上海在可再生能源装备生产(如太阳能装备)和使用(如电池储能和充电式交通系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为分布式能源系统快速发展确立了重要基础。 在数字服务产业领域,上海云计算基础设施优势明显,应用服务需求大,核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上海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在三网融合方面,上海产业资源优势显著,领跑业务发展模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上海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在移动视频、移动游戏、位置服务等应用服务领域具有优势。
(二)以建设需求导向型产业体系为方向,推进结构转型
依托自身的产业技术基础条件,上海立足特有的市场需求特征,选择具有市场需求优势的重点领域快速突破,成为上海推动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如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对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等的较大需求;绿色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的研发设计、技术测试、技术标准等,形成新的能源服务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对专业化数据服务的需求;文化创意、医疗器械、汽车、装备等产业对3D打印机形成巨大需求。这些上海具有市场需求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的产业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上海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建设需求导向型产业体系,推动结构转型的重要条件。
(三)力推上海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发展
上海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不断探索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发展新方向。一是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拓展服务化发展形态。依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装备、汽车、钢铁、石化等上海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特别是加工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快速推进;二是具有服务型制造业特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网络平台经济、电商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的后向一体化、新型总部经济以及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产业链环节一体化整合;三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态势逐步显现。中心城区服务业与郊区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中的整合不断强化,推进制造业发展成为上海金融和贸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产业革命对于上海的意义,不只是为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与路径,也为上海制造业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背景下创造了融合的纽带。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期望通过自身产业的升级转型,为全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及在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探索一条新路。
三、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
(一)进入开放结构转型的关键期
上海探索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制度与政策,服务于港口、航运与区域经济发展,率先进行了多个“第一”的创新探索,包括第一家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家区港联动和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第一家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第一家以机场命名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这些先行先试的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成为全国发展的示范。
但是上海面临的改革开放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近年,上海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却是逆势连年增长。2000~2011年,上海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79亿美元猛增到1292亿美元,上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金额比例达到1:3;上海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超过1/3(见表2)。因此,无论从增长的势头,还是从总量来看,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服务贸易将成为开放格局中最为重要的板块。
(二)寻找制度改革突破口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支持货物贸易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已经不适应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要在全球服务贸易竞争中,争取更大的主动,就必须通过新一轮的先行先试,探索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上海已设想在原有浦东三家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外高桥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在自由贸易园区实行服务业更大范围的开放,在金融业方面,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探索面向国际的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在投资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外资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探索对外投资的创新管理模式;在贸易方面,进一步促进贸易模式的创新,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发展。
从未来发展看,自由贸易园区的开放模式,可以成为一个既能融入全球、发挥影响力,又能控制风险的国际化通道。自由贸易园区可以促进金融、航运市场的国际化融合,可以促进国内外服务机构的业务合作,可以促进国际人才的跨境交流与合作。自由贸易园区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或物流园区,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港口新都市,最大程度地促进服务经济的开放化发展。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是一项新探索,也是在新的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垠喜)
[关键词]科学发展 上海 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20-04
一、在经济增速的持续减缓中推进结构转型
近几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已经名列全国倒数行列,但与此同时,上海通过积极的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一)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低位徘徊,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急速下行的特征,而且在全国城市增速排名中成为洼地(见表1)。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仅为7.5%,全国排名倒数第一。其实,全国增速倒数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从2007年以来,上海就已经显示出增长乏力问题。
上海经济增速下滑,原因有三:一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不断削弱,尤其是重点发展的支柱工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的增长速度已跌落至个位数,是近20年来的最低点。二是外部经济环境没有明显好转,进出口增长势头疲软,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显著缩小,而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动力受到劳动者报酬率过低的严重制约。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徘徊在低位水平,以投资增长或物质资本扩张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复存在。实际上,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从预期指标中剔除,这表明上海彻底放弃继续走投资驱动型的增长道路。
另外,上海经济发展还日益受到土地、生态的限制。上海土地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与北京、天津等直辖市比较,上海面积只有北京的37.7%,天津的56%,而上海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北京和天津。与邻近城市比较,苏州土地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里,其人口规模也远低于上海。由于上海陆域面积利用程度已经很高,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从生态约束上看,2011年,上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18吨标准煤,该指标虽较前些年有明显下降,但仍然数倍于发达国家,是日本的3.1倍、德国的3.86倍、英国的4.75倍。
(二)转型驱动上海经济再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结构转型的内容是丰富的,目标是明确的。
第一,从目标上讲,上海的结构转型就是要培育与四个中心相匹配、与国家大都市要求相一致的城市功能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虹桥商务区、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北外滩航运服务区的建设,上海基本完成了“四个中心”框架的阶段,并且明确了下一步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突破方向,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上海的第三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更为重要的是,2007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为60%,201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83.8%,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新增投资占合同外资的比例超过20%。由此可见,上海服务经济的城市功能体系渐渐成型。
第二,从内容上讲,上海的结构转型就是建立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符合上海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的结构转型从产业构成角度看,现代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逐步逼近发达国家70%以上的标准;同时先进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三个方面突破;从产业间关系的角度看,三二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增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发展;从生产或服务对象看,继续瞄准全国和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产业“走出去”。
据《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和2010年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8.5点和45.9点,上海“转型发展指数”为76.9点和73.5点,连续两年蝉联全国首位。
二、产业体系大转型
进入“十二五”以来,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重要的战略转型阶段。
(一)上海创新驱动型产业快速发展
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服务业,是引领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新兴产业领域,这些产业不但代表了新兴产业技术的前沿领域,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型发展特征,同时对传统产业表现出广泛的渗透力和融合性,上海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成为上海推动创新驱动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ABB、发纳科、安川电机、库卡等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在上海已经建立合作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沃迪自动化、安乃达、未来伙伴机器人等内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都取得较快发展。此外,上海交大和上海大学等高校也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钢铁、城市轨道交通、数控系统、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领域,上海目前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宝信软件、卡斯柯公司、开通数控公司、上海电气自仪股份等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方面,宝钢集团自主开发了闭环高炉智能开发系统。
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上海太阳能产业集聚了上海尚德电力、晶奥太阳能、上海超日太阳能等一批知名企业;风电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加快扩大生产规模,产业链配套进一步完善,上海华锐、华仪风电加快在上海布局,上海核电设备制造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总体市场规模超过35%。上海在可再生能源装备生产(如太阳能装备)和使用(如电池储能和充电式交通系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为分布式能源系统快速发展确立了重要基础。 在数字服务产业领域,上海云计算基础设施优势明显,应用服务需求大,核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上海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在三网融合方面,上海产业资源优势显著,领跑业务发展模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上海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在移动视频、移动游戏、位置服务等应用服务领域具有优势。
(二)以建设需求导向型产业体系为方向,推进结构转型
依托自身的产业技术基础条件,上海立足特有的市场需求特征,选择具有市场需求优势的重点领域快速突破,成为上海推动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如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对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等的较大需求;绿色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的研发设计、技术测试、技术标准等,形成新的能源服务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对专业化数据服务的需求;文化创意、医疗器械、汽车、装备等产业对3D打印机形成巨大需求。这些上海具有市场需求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的产业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上海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建设需求导向型产业体系,推动结构转型的重要条件。
(三)力推上海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发展
上海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不断探索新兴服务型产业体系发展新方向。一是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拓展服务化发展形态。依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装备、汽车、钢铁、石化等上海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特别是加工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快速推进;二是具有服务型制造业特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网络平台经济、电商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的后向一体化、新型总部经济以及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产业链环节一体化整合;三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态势逐步显现。中心城区服务业与郊区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中的整合不断强化,推进制造业发展成为上海金融和贸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产业革命对于上海的意义,不只是为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与路径,也为上海制造业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背景下创造了融合的纽带。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期望通过自身产业的升级转型,为全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及在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探索一条新路。
三、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
(一)进入开放结构转型的关键期
上海探索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制度与政策,服务于港口、航运与区域经济发展,率先进行了多个“第一”的创新探索,包括第一家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家区港联动和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第一家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第一家以机场命名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这些先行先试的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成为全国发展的示范。
但是上海面临的改革开放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近年,上海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却是逆势连年增长。2000~2011年,上海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79亿美元猛增到1292亿美元,上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金额比例达到1:3;上海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超过1/3(见表2)。因此,无论从增长的势头,还是从总量来看,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服务贸易将成为开放格局中最为重要的板块。
(二)寻找制度改革突破口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支持货物贸易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已经不适应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要在全球服务贸易竞争中,争取更大的主动,就必须通过新一轮的先行先试,探索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上海已设想在原有浦东三家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外高桥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在自由贸易园区实行服务业更大范围的开放,在金融业方面,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探索面向国际的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在投资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外资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探索对外投资的创新管理模式;在贸易方面,进一步促进贸易模式的创新,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发展。
从未来发展看,自由贸易园区的开放模式,可以成为一个既能融入全球、发挥影响力,又能控制风险的国际化通道。自由贸易园区可以促进金融、航运市场的国际化融合,可以促进国内外服务机构的业务合作,可以促进国际人才的跨境交流与合作。自由贸易园区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或物流园区,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港口新都市,最大程度地促进服务经济的开放化发展。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是一项新探索,也是在新的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