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动”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铁三角关系的建立”一节为例,探索如何将“先动”课堂模式的五个步骤运用于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并通过实验探究、个人展示和课堂检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领略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先动”课堂;主体作用;化学;核心素养;高效
  一、 “先动”课堂的基本内容
  “先动”课堂模式是我校学习和对比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的实践研究已成为三明市课改的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的真正意义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各种方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先动”课堂的实施意义在于改变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的情况,解放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讨论为主,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先动”课堂的过程分为五步:不忘过去(温故知新)、过目不忘(自主閱读)、动手动嘴(探究研讨)、灵活应用(解决问题)和夯实基础(课堂检测)。涉及的环节有:忆、导、看、提、议、答、练、评、检和改。“先动”课堂涉及的形式有:动眼(培养学生“阅读”“观察”“审题”“解题”的能力)、动嘴(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动手(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操作”的能力)、动耳(培养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和动脑(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
  二、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中关于“铁三角关系的建立”的一个教学课时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质,认识了常见的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掌握了铁单质的性质。本节课就是运用氧化还原的理念,探究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化,通过建构“铁三角”模式,让学生建立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核心思想,为第三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在知识上,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并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铁的基本性质,认识了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在能力上,学生通过氧化还原理念的学习,初步掌握钠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关系的建构模式。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利用氧化还原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建构出“铁三角”关系。
  三、 “先动”课堂的教学实践
  以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中“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第二课时“铁三角关系的建立”为例。
  教学环节一:不忘过去(温故知新),时间5分钟。
  设置例题: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纯铁为灰黑色,所以铁属于黑色金属
  B. 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在自然界中全部以化合态存在
  C. Fe(OH)2不稳定,在空气中易由白色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D. Fe2O3为黑色,具有磁性,是磁铁的主要成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5分钟进行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手段,能反映出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安排。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态,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骄傲自满”的同学,更可以反馈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本题主要是对前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重点考查Fe、Fe2O3、Fe3O4、Fe(OH)2的基本性质。
  教学环节二:过目不忘(自主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课本P54-56,以及以下资料:
  资料1:Fe2 、Fe3 对人很重要,铁与血红蛋白会形成血红素。在肺毛细血管里,氧气与含有二价铁离子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三价铁离子,此时血呈现鲜红色,也就是动脉血。当血液到达组织细胞时,氧气被释放,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此时血呈现暗红色,即为静脉血。
  资料2:工厂排放的含铁废水排入天然水体,往往造成水体中微生物大量死亡,使生物对废水的净化和渗滤作用受到破坏,造成水体污染。
  设计意图: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成功之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掌握了如何去学习。现实中,许多学生不懂的如何预习和自主阅读,导致听课的效率不高。而“先动”课堂设计的这5分钟的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思想上先动起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学会从各种资料中寻找、分析与课堂知识、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为己所用。课本的内容和资料的呈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如何转化,以及铁元素的存在与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教学环节三:动手动嘴(探究研讨),时间20分钟。
  实验设计:1. 铁粉与稀盐酸反应;2. 铁粉与稀硝酸反应;3. FeCl2溶液与锌粒反应;4. FeCl2溶液与KMnO4溶液反应;5. FeCl3溶液与铁粉反应;6. FeCl3溶液与锌粒反应
  问题设计:这些反应中不同价态铁元素体现了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探究又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小组合作,体验整个实验的探索过程,才能对实验的使用仪器和操作流程牢记于心,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化学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几个对比实验,认清不同价态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体现的性质,并试图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为建构关系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时间10分钟。   问题设计:假如你是老师,你能从以上资料得到什么启示?你如何把这些知识用简单的建模传授于你的学生?
  环节要求: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讨论,形成建模,可上台展示小组成果。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几个实验的探究,结合课本阅读的知识,探究出不同价态铁元素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画出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建模关系,并且上台展示成果。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维,同时也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勵大家敢于展现自我,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宰!
  教学环节五:夯实基础(课堂检测),时间5分钟。
  检测例题:印刷电路板是由塑料和铜箔复合而成,刻制印刷电路板时要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FeCl3=CuCl2 2FeCl2,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有1 mol Cu参加反应,则转移的电子为_____mol。
  (2)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
  (3) 写出FeCl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
  (4) 使用过的腐蚀液会失效,但还可以回收利用,其中有一步需要将Fe2 转化为Fe3 ,下列试剂能实现该转化的是_____(填序号)。
  A. 氯气 B. 铁 C. 铜 D. 稀硫酸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进行一个有效的课堂检测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检测。通过检测,学生可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便下节课对重难点进行补充和提升。本题主要以铁元素为设计主线,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得出的“铁三角”关系解题,并且考查学生对电离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电子转移的掌握情况。
  四、 “先动”课堂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以不同价态铁元素的转化为主线,把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实验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建立铁元素的“铁三角”关系图,并以“先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凸显了“先动”课堂的五个步骤,十个环节,并把化学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如何自主阅读,如何把课本内容和资料与社会生活生产相联系,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构建不同价态铁元素的网络建模,并在课堂中敢于展现自我。我们发现“先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但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应用于化学概念、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甚至其他学科都可以运用。通过这种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春.浅谈课前小测试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1.
  [2]管锡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耿虎.课堂达标检测题的有效设计策略[J].中华少年,2015(14).
  [4]张玉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钠的性质和应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6):25-27.
  [5]陈廷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5-8.
  作者简介:
  陈健,一级教师,福建省永安市,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拟定计划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步骤,主要是要根据题目的信息特征,通过联想、代换、构造等方式引入辅助元素或式子,将原问题转化为新问题,然后对新问题做出解答,来实现对原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弄清问题;拟定计划;代换  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解题有四个环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弄清问题”是认识并对问题进行表征的过程,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拟定计划”是解题的关
摘要:在阅读训练中,PQ4R法可以让学生形成循序渐进的阅读思维,并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效完成阅读任务。在课文Notes on Venice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方法、学生的课文学习都借助于PQ4R法可以达到较好的阅读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产生了诸如预习准备不充分、阅读材料复习的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以Notes on Venice为例,探讨PQ4R法在阅读学习中的实践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摘 要: 词汇教学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与大学生的词汇水平是不平衡的,即“输入与输出”不对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集中在扩大词汇量上,忽视词汇输出能力的培养,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输入的作用在于用来扩充学习者的词汇知识,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检验并激活所学知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词汇输出能力的培养。复述和写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发挥创新性的重要平台,我国很多高校已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者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通过集体讨论和参考其他院校成功经验,初步探索了能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形式和方法,并展开了实施。实践证明,改革后的专业技能训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专业技能训练 大学生 创
摘 要: 分数与发展,孰重孰轻?高分与人才培养有没有必然联系?现行的教师、社会教育评价机制有何弊端?要做到“高分不低能”,我们需要改变哪些评价观念?作者谈谈对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教育观。  关键词: 分数 发展 教学评价 教育观  “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求末。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比如,为了升到好一点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全中国的家长
摘 要: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而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在艺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艺术作品中原型意象的存在为心灵无意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艺术作品中要表现出更加深层次的涵义需要对人类集体无意识做出说明。运用荣格“原型理论”研究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原始意象的象征内涵,研究“原型理论”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艺术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不断面临新课题,在当今电子产品风靡之时,某些学生在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时,沉迷其中迷失自我。如何让学生在高科技产品面前获得自由?本文从浅显的生活常识的角度破解如何让孩子不被电子产品迷失心智这个难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 破解难题 电子产品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语文知识千千万万,德育内容万万千千,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使学生“乐”“学
摘 要: 所谓高效率学习是指学习过程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产生学习效能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教学效率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主义精神,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健全心理尤其是情感的培养”。然而受应试
“砰砰砰、哐哐哐……”从收藏柜处传来一声声刺耳的声音。  “你们班孩子收破烂啦!哈哈哈!”保育员阿姨及时提醒我,我过去一看,原来是班上的几个小调皮在敲打为开展体育活动搜集的瓶瓶罐罐。“好吵啊!”在其他游戏区域的孩子们提出了抗议。  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对能发出响声的物品特别感兴趣,每次敲响任何一件物品,他们就会发出一阵惊奇而欢快的笑声。如果对这些瓶瓶罐罐加以利用,
摘 要: 《思品》学科理论性较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提高实效展开讨论。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体验 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思品》学科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较枯燥,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是思品老师共同的话题。思品教学应追求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在互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