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开始,我只是想写冲浪运动。在天空和海浪之间,一位浪人迎风而上,矫健的身姿与海浪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灵性和谐。
但随着视角贴近,我发现,比冲浪运动本身更迷人的,是冲浪文化和浪人精神。
生命不息,逐浪不止。我们所理解的运动,于浪人而言,早已是生活方式,是人生。
冲浪是一种活法
“我没有把冲浪当运动,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和亼乐冲浪俱乐部创始人吴承泽聊冲浪时,他反复对我强调这一点。
冲浪运动起源于夏威夷。在夏威夷原住居民中,冲浪就是一种活法。
接触冲浪以前,吴承泽不爱运动,用他的话说“能躺着就不要坐着”。
十多年前,因为创业走捷径,赔了很多钱,遇见冲浪时,吴承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当时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还得了抑郁症。” 那段黑暗岁月里,他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生活也几近堕落。
生活浑浑噩噩,不知所向。当时他的一个好朋友就在三亚后海冲浪,也叫他去試试。
对运动毫无兴趣的他,当听到“冲浪”两个字时,觉得很舒服——蓝天白云之下,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他可以像武侠科幻片中乘箭而飞的侠者一般,在冲浪板上“飞行”。吴承泽离开成都,寻找灵魂归宿一般去寻找那片海。可以说,是冲浪救赎了他。
他是在一个漆黑夜晚到达三亚后海的。当年的后海还没有今日的热闹,穿过泥泞的土路,两边破旧的烂房子不禁让他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儿。直到穿过小巷,美丽的大海呈现眼前,“我心里才踏实了一些。”
站了7次,吴承泽才成功在一道浪上站起来。“心里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出现,好像战胜了一个挑战,跟大自然的能量融合在一起。”10年后他这样回忆自己抓住第一道浪时的感觉。
冲浪是一种什么活法?迎浪而上,无论是在大海中,还是在生活里。
接触冲浪以前,吴承泽对生活和事业最大的迷茫是“钱”。“我做事情,就是为了赚钱,我要赚很多钱。”急功近利让他惨败,生意失败让他对人生也失去乐趣。但冲浪将他从深渊里拉了回来。
“通过冲浪,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从来没有捷径。”无浪时,耐心等待。浪来时,把握浪潮。真正的浪者,大多戒骄戒躁。
吴承泽带着这样的心态,重新回到城市,投资一个项目挣到了钱。2014年,他在后海创办了最早一批冲浪民宿店,亼乐。“亼”,就像一个人站在冲浪板上,他希望更多人能像他一样,通过冲浪获得正向的人生观。
后海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故乡,10年来,他每个月都会回来冲浪一个礼拜。站在板上,就只专注当下。而每次上岸,他都对未来更加清晰。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留在海边,不能割舍的世俗和牵挂将我们拉回城市,但我们依旧可以将冲浪精神或冲浪生活方式融入生活之中。
“不是坐在海里冲浪的人才叫浪人,而是在生命海洋之中不怕困难,勇敢善良的人,才是浪人。”吴承泽说。
被误解的浪人生活
2020年后,疫情的影响、网红的到来、媒体的宣传,让静静沉淀了十几年的“中国冲浪第一村”三亚后海村,迅速蹿红。
“三亚后海村,正在成为第二个大理。” 前段时间,某媒体的一篇文章在各个冲浪小群体中转发。三亚后海,中国冲浪者的天堂,在单一镜像下化身乌托邦。
火的仿佛是后海,而不是冲浪运动和冲浪文化。
在网红经济和媒体的片面引导下,“大家变得肆无忌惮地去消费大自然,消费后海,在这个过程中,缺少文化的传播,导致现在来海边的这些人素质极低。沙滩垃圾,夜晚的烟花,这么多年来,后海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的脏。”吴承泽说。
“生意变好了,生态变坏了。”吴承泽说。生态变坏,也包括大众对浪人们生活方式的片面讲述。
在介绍浪人生活的文章中,酒精、蹦迪……避世情绪在暗涌,冲浪本身,却被弱化。
Darsea(刘丹)也曾在后海居住过,目前搬到了距离后海一小时车程的另一个著名冲浪胜地,日月湾。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4年,见证着后海和日月湾从冷清到热爱的改变,人们来来去去,她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留下。
她和闺蜜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健康餐吧——岛屿生活,那是一个承载浪人们生活方式的地方。同时她们也有自己的公司,专门做冲浪有关的活动。生活忙而充实。
“就算我选择很简单地生活,但是我没有停止成长。很多人做着好的工作,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是他的灵魂已经死去了,他根本没有在成长,他的身体也没有跟上金钱的步伐。”Darsea说。
带着智慧去生活,同时在冲浪文化中汲取更深的智慧。你以为这些浪人逃离城市,沉溺乌托邦,过着“不务正业”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能享受站在浪尖上的美妙感觉,也能回到陆地踏实生活。
清晨是Darsea每日固定运动时间,如果不做瑜伽,9点以前她便会去冲浪。浪特别好的时候,为了好好冲浪,她会在前一天将全部工作都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