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领导力:以“道”驭“术”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降高管好比一颗螺丝钉,职业度和专业度可谓是螺丝钉的含金量,拧到企业的发动机上的目的并不需要炫耀自己多么金光灿灿,而应该先把自己熔化了,跟发动机融在一起,让这个发动机含金量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融入。
  在中国近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企也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历练,借着经济发展的大势蓬勃发展。很多有理想、有目标的企业家期望将企业做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优秀的企业。为此,他们期待着职业力量的加盟,希望职业经理人以系统化、结构化的优势与他们的自身的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互补,相得益彰。而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尤其是比较高端的,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行业与企业管理的积淀,也期待一个民营企业提供平台,大展身手、实现价值。由此看来,似乎两厢情愿,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两情相悦才对,但是根据统计的结果,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高端的、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存活率很低,存活率(超过两年的)不超过30%。正如没有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的,所有人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才走到一起,但是为什么两厢情愿之后期待的两情相悦却往往演变成变成分道扬镳呢?
  从道的层面化解术的障碍
  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流失率?我听到的基本有几种说法,一是到了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那里,变成了“我认为企业应该具备相应的业务流程怎么没有?”“我认为企业应该有职业的习惯怎么差得这么多?”“我认为我需要一个专业化的团队完成工作可是他们很不专业”“我认为我们要有战略目标有战略执行有全面预算管理有……”原本没有降落之前的相同理念就像爱情的浪漫,而运营的问题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就像生活的琐碎与平淡。所以,无论企业的问题还是生活的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人的问题。失败的婚姻有些可能不是因为志不同道不合,而是受不了日常那种琐碎的不默契、不和谐。失败的空降,有些也不是因为当初的理念一致发生了颠覆,而是对很多运营细节的设想与现实有巨大差异,当你天天被不认同的运营细节所打扰,所折磨,就会越来越痛苦,甚至觉得一走了之就会解脱。我想,这就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种失败与落地障碍来自于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所理解的企业与真实企业的区别。所谓有没有一个完备的流程、有没有一个好的决策体系、有没有一个好的沟通习惯、有没有一个好的会议机制……这些都是“术”。我一直认为,企业的理想与目标是“道”,运营细节是“术”。所谓先“明道”,再“优术”,则是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一个幸福的婚姻需要的不仅仅是感情,还需要智慧;一个成功的空降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更需要智慧。一个幸福的婚姻的本质与一个成功的空降很类似,那就是情感基础与理念一致,将成为包容、欣赏、忍让、承担的前提,而非不断质疑的理由。
  中国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有些成功因素是非常类似的。反应快、决策快、市场洞察力好、勤奋,这些都是共性。然而反应快也是告诉你,它没有完善的决策机制;速度快是告诉你,它的管理非常粗颗粒,不够精细化;决策快是说明它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决策,不是集体按照一定的流程,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核心做出的。这些既是它的成功因素,也是企业迈向职业化的障碍。从另一个角度说,若是没有这些特点,民营企业很可能也不会走到今天的成功。我们首先是尊重成功,然后再以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给企业增添职业化专业化的营养,与企业共同走向更高的阶段。
  从术的层面解脱相对于在西方成熟企业或者一些相对规范化的规模企业积累了相当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特殊背景与职业经理人要求的环境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你永远都不知道。职业经理人碰到的困难往往是太拘泥于术的层面。我一开始进来遇到的问题就是怎么开会、怎么说话、怎么交流,太简单的事了,都是术的层面,最基本的层面。但人往往因为一进来先接触到这个层面,一下子就会觉得好多的不和谐,我觉得这个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误区。
  所以你要跳出这个术的层面,从道的层面去看。很多的夭折都在于没有从术的层面解脱出来,太希望别人以你习惯的方式去工作,去沟通,去走流程。你可能习惯办公桌上笔在右边,伸手去够,却没有拿到,这时你就开始感到不舒服。这可能有两个办法,一是你在右边放一支笔。但如果你发现这个桌子的右边没有位置的时候,可能就要改一改笔的位置。职业经理人往往是以我为标准,不愿意让自己改习惯。
  尽管你在接触术的层面,但要从道的层面去理解,化解它。你不能还不怎么熟悉这个水性,就要拼命游过去,那可能真的会淹死,因为你不知道哪有漩涡,哪有暗礁。你需要先搞清楚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习惯,它们会不会对你坚持的理念产生巨大挑战。我自己也有这种经历,一旦把自己放到一个特别具体的环境里面,就会浑身都不舒服,因为谁都不可能造一个跟你理想中一模一样的环境。磨合的结果不是融合就是化脓后分开。其实在这个层面,职业经理人要富有更多责任。因为你来到这家企业是为了发挥价值,如果到头来自己天天拘泥于“他们这样说话不对”,“他们那么开会不对”“什么流程都没有怎么做事情”,“这些数据怎么都不分析”这些问题中,实际上已经远离了你原来的目标。
  境界有高下
  说到底,还是境界有区分。你如果志不在此,不是为了一支笔的细节纠缠的话,可能就不会太在意这个非常细节的不自在,你就会说即使放在桌子的左边也没关系,虽然我不太习惯,但它也能用,最多再研究一下为什么他们都喜欢放在左边。而职业经理人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指责说,“你们这帮人太不职业了,都不知道笔应该放在右边。”在进入一个不是很职业团队的时候,我们往往居高临下,觉得自己肩负着教育的使命。但不要忘了,企业家没有无能的,也没有缺乏智慧的,只有跟你不志同道合的。他们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凭什么你到这个团队之后,不虚怀若谷去看他们为什么有今天的成功,再去思考自己又能做什么,怎样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西方企业不需要你想太多人性上的问题,它本身就很理性,工作就是工作的角色。但在中国,往往要顾及这个企业的文化,它有它的情感和方式。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了解,就不认同,显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职业经理人三境界我观察了一下,成功留下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还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很正面的,已经基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尽力而为让自己的职业能力帮助企业进步。还有一种就是完完全全不作为了,反正我这样做你也不舒服,那样做你也不舒服,努力干什么呀?这种更糟糕,因为你完全用一种负面的心态,“不职业”地做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可能也分几种:把职业看成事业的,我们称之为事业经理人;把职业看成职业的,我们称为职业经理人;把职业看成获取名利的工具的,我们称为功利经理人。
  所谓事业经理人,是受使命驱使的,他期望他的经验、能力能真正的为成就一份事业作出贡献。他需 要去成就自己,贡献价值。记得我在《迈过空降坎》这篇文章里提过,海德宽阔,是因为其深厚。志存高远的心胸,是不会陷入“术”的层面的困难而轻言放弃的。第二种职业经理人常常是外企背景的,因为西方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理性与科学。他们贡献专业能力,也能够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但是更多的时候,如果“术”的层面尤其是一些标准和流程企业不具备的话,他们多半会束手无策,或者抱怨。因为他习惯在一个流程和标准工具非常完备的成熟管理环境中工作,没有那些基础设施,就没法儿干活。同时他们很理性,多数会理性地判断这个职位若是要求我输入很多,给我的晋升空间不大,那不行;要求做很多基础工作,原以为当大厨的现在得洗菜刷碗,那不行;随时与猎头保持联系,了解行情,若有薪资职衔更高的,不怕跳槽。最糟糕的一些人,在企业中完全看政治风向决定自己的观点和原则,价值观就是趋利避害,寻找升官发财的捷径。我曾经说,这样不职业的“职业经理人”有时候危害更大。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企业也只能是用其所长,以“理”相待,但是要委以重任,可能所托非人。第三种职业经理人我最不能认同,他们只为功利只为钱。对于企业的前途与未来毫不关心,只要是能把自己的上司或者老板糊弄好了就心安理得的拿着高薪什么都不做。永远有一大堆借口,以往的经验和阅历变成了指责别人逃避责任的工具。有的还斤斤计较,对团队封锁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具,完全无法成为团队的榜样。若是企业不幸请到这样一位功利型的经理人,又担任了核心的高层职位,那么企业真的会因此付出代价,不仅仅是薪资,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时间,对职业化的信心也会因此倍受打击,同时在高速发展期,企业也可能因此丧失很多机会。
  不要做一颗金螺丝
  职业经理人好比是一颗螺丝钉,民营企业的发动机是铁的。你不是要去拧上以后给所有人炫耀说我是多么金光灿灿,所有人都来看我。而应该先把自己熔化了,跟这个发动机融在一起,让这个发动机含金量提高,所有人都不知道你到底在哪里,但整个发动机的感觉比以前好了,这就是所谓的融入。生拧上去的金子永远融入不上去,永远都是个花架子搁在那儿,其实也起不了作用,发动机的系统性不会提高。系统性习惯没有建成的话,你越强调自己的含金量,就越会遇到反对和抵抗,这是人之常情。
  民营企业最有活力,最有期望,也往往最难存活。它的发展过程、它的老板的状况,已经决定了这里的环境肯定不是职业经理人想象中的那样,一定有它的问题存在。经理人抱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说明自己准备不够,自我认知太高,以自己为标准,而不是以客观事实为标准。
  尝试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改变它,一旦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金螺丝的时候,就已经不职业了。把自己定位成“金螺丝”,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跟它分开了,就是为了炫耀一下是多么的职业,怎么可能去负这个责任?很多时候,那些从500强的规范企业空降到一个不够规范、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不断显示我原来的企业比你这里要好很多。这有一点像一个健康人在一个病人面前炫耀,其实于事无补。你如果是一个医生,应该很清晰地知道去怎么帮助他,而不是不断地去让他痛苦。
其他文献
供应链的粗放式管理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公司业务发展的瓶颈,各主要电商也已进入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升级阶段,或许谁率先建立起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谁就有机会在电商混战中脱颖而出。  马云和腾讯进军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的传闻,让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再一次被提到热议的桌面。中国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现状到底如何?2011年7月-8月,AMT咨询从供应链整体管理的战略层、策略层、运作层,通过对242家企业的调研,对国
期刊
过去三十年,陈波的经历伴随着中国时代的巨变。最终,他为自己繁复多元的“跨界历险”找到了释放的最佳通道。  过去这30年我不仅是一个目睹者,更是一个亲历者。跟随时代巨变中的经历影响了我的很多观点,也包括性格、工作风格。但我一直坚信,一个人的世界观可能是他在初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我是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虽然一直跨界工作,但血液中的烙印是一直无法改变的。  希望世界是圆的  很多人都说我少年
期刊
2009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论坛主席斯瓦布问温家宝总理“中国GDP保八是不是问题”,温总理的回答是:“GDP保八不是问题,我关心的是就业问题。”  在所有的就业问题中,应届大学生就业尤其难上加难。从1999年起,国内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为108万,随后逐年增长,2011年为675万,高考录取率达到73.3%。随之而来的是,200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徘
期刊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您是否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遭遇的痛属于必须经历的阵痛,以此反逼企业、行业、国家进化?  刘军洛:这种痛是完全没必要的,这是中华民族所不能承受的永远的痛。当企业、行业、国家被逼上绝路而下定决心进化的时候,已经失去了资金、资源和民族的责任底线。多元化的思想才是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下唯一生存的力量。  CBR:为什么国内许多行业总是陷入跟风、内斗、过剩,演变成博弈
期刊
曾经很强大的互联网公司要转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成功的。而新浪借助微博的转型,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思路。培养新基因,我有很强的意识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请问你如何理解企业战略?  曹国伟:战略就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战略尤其重要,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产品的特点是发展快,替代性非常强,一不小心就会落后,所以得洞悉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机会,然后去投入,去布局。这是我们这个
期刊
主题:2018中金财富论坛  时间:2018年1月6日  地点:北京中国大饭店  演讲人: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投资这个引擎正在熄火。自2008年政府推出“4万亿”之后,增速就开始下滑,现在已是个位数的增长,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投资策略和工业化时代靠投资拉动的高增长有着根本区别。单纯以GDP拉动增長已经不
期刊
启新公司的成功模式即为“政府授权、官僚庇护、国家资金”,亦官亦商的身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如果说李鸿章那一代是商为官用,那么周学熙这一代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官为商用了。  民国初年,有两位人物号称中国实业界领袖,所谓“南张北周”。南张是张謇,北周即周学熙。周学熙,字缉之,安徽建德人,出身于清末显宦之家。其父周馥,李鸿章幕僚,清末重臣,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在李鸿章幕内,周馥与袁世凯相交深厚,周馥的女
期刊
如果说大城市只属于人类,蔚蓝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则是地球上每一个生命——人、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这里有全世界最多最全的物种,好比乌托邦,包容每一个生命的存在。然而这么一个绚丽的国度,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丰沛的资源却养不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马达加斯加所在的东非产生全球70%的可可产量,每一个顶级的巧克力品牌几乎都有以马达加斯加的可可豆为原料的产品。然而全球只有1%的巧克力出自那儿
期刊
最近读到两篇文章,因其强烈的对比而让人印象深刻。一篇是年近90的褚时健近期的一次演讲内容整理,其中谈到他从70多岁开始重新创业,哀牢山上种褚橙的心路历程,谈到了他对人生挫折的看法,对敬畏的认知。另一篇则是关于“80后天才创业者”茅侃侃自杀的消息。茅侃侃曾经和李想、戴志康、高燃一起登上主流媒体的封面,被称为“IT四少”,如今却因资金链断裂而自绝。  我并不想评价孰是孰非。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才能感同
期刊
脑机接口的研究进程正在加快,并且越来越雄心勃勃。Facebook希望能實现“思想转文字”,让大脑直接输出文字;创业公司Kernel获得了一亿美元的融资,用于研发神经技术;埃隆·马斯克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他认为人工智能出现后,人类如果还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升级。在企业家们设想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心灵感应与他人或机器交流,或是获得超人般的能力。这些能力即便真能实现,也要到几十年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