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全佑功夫,全佑成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之内,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对方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盆骨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为何,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之本,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讲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的手指挥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则节节分开,发则节节合拢,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是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可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于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而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的种种毛病,部分人练拳会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时则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力量就会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对技击功夫颇有研究的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太极拳推手、散手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要先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重要的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做到松开胯,尾闾就会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又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要注意放松胯关节和放松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使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得到伸展,这样就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可以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的。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体悟松胯,笔者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皆为杨式115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及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动作中。
五、开胯
这里说的开胯,不是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掤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中。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合胯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中。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中。若是行步时转胯,则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的。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中。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的参与辅助完成,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上,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提胯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中。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的目的。
十一、送胯
送胯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意念命门穴把胯向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时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时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基本相同,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送胯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将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产生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抵消或使其改变方向,而错失机会和势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击打、发放的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芯、边化边发等等动作。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而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十三、扣胯
实脚的胯根内扣,俗称扣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者扣胯时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13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用文字词句来准确描述如何具体运作,其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可征得明师的同意,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会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练起。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不易把胯松开,二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的手指挥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则节节分开,发则节节合拢,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是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可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于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而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的种种毛病,部分人练拳会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时则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力量就会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对技击功夫颇有研究的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太极拳推手、散手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要先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重要的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做到松开胯,尾闾就会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又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要注意放松胯关节和放松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使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得到伸展,这样就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可以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的。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体悟松胯,笔者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皆为杨式115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及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动作中。
五、开胯
这里说的开胯,不是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掤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中。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合胯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中。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中。若是行步时转胯,则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的。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中。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的参与辅助完成,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上,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一侧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提胯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中。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的目的。
十一、送胯
送胯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意念命门穴把胯向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时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时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基本相同,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送胯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将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产生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抵消或使其改变方向,而错失机会和势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击打、发放的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芯、边化边发等等动作。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而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十三、扣胯
实脚的胯根内扣,俗称扣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者扣胯时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13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用文字词句来准确描述如何具体运作,其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可征得明师的同意,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会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练起。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不易把胯松开,二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练推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