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6日至14日,第18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球各大洲二十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学生参加。中国国家队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名学生及2名领队老师组成,并收获了一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天一中学天文社高一年级的夏烁屿同学作为本届比赛江苏省唯一一名入选国家队的学生,经过理论考试、观测考试、实测考试等重重考验,最终获得了本届大赛的铜牌。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为江苏省夺得近十年来唯一一枚国际天文奥赛IAO奖牌的14岁少年,在一年前还是一名对天文知识知之甚少的普通中学生。他是如何在短短的一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烁屿的神秘星空,了解他与星星间的那些故事吧。
科学家之梦从“小书痴”开始
和很多孩子一样,夏烁屿从小也梦想着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日渐成熟后,当大部分孩子心中的这个科学家之梦已逐渐冷却、淡化,甚至回想起来还觉得它幼稚可笑之时,而夏烁屿却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行走在追梦的路上。
上幼儿园的时候,夏烁屿最喜欢听妈妈讲《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本书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夏烁屿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学到现在,每次捧着奖状回家后,父母给他的奖励就是让他去新华书店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以至于新华书店的很多叔叔阿姨都认识了这个小常客,亲切地称他为“小书痴”。
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夏烁屿进入天一少年班后,更是开足了马力,阅读了大量有关科学、物理、天文等的书籍和杂志,《时间简史》《中国国家地理》《量子物理史话》《高能物理》《飞机指南》……这些都在他的阅读范围内。夏烁屿的阅读速度是惊人的,通常情况下,一两个星期他就能读完一本书,遇到不懂的便向父母或老师讨教,或上网查找资料,直至弄懂为止。广泛的阅读让他积累了丰厚的科学素养,为后来他日后在天文竞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早贪黑”,弥补眼力不足
与许多从小就开始钻研天文的国家集训队队员不同,夏烁屿是自进入天一中学少年部学习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天文知识的。
2012年9月,夏烁屿加入了天一中学文学社,开始了他的奇幻旅程。2013年3月,夏烁屿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预赛,通过了江苏省天文奥赛的预赛选拔,并成为江苏省5名入选决赛的学生之一;2013年 5月,天一天文社发起并组织了“江苏省联队”一行7人远赴云南参加全国决赛,夏烁屿获得了全国银牌;在决赛期间,夏烁屿还参加了国家集训队的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名入选2013年国际天文奥赛中国国家集训队的学生。
由于起步较晚,夏烁屿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天文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此次天文奥赛涉及很多数学、物理上的运算知识,而这些运算大多要高中才能接触到,为此,比赛期间还在上初中的夏烁屿特地找来高中的相关教材争分夺秒地自学了一遍。 “初赛的时候,很多天文方面的知识他掌握得并不好,但是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天文社指导员沈新荣老师这样评价夏烁屿。沈老师还笑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早就输给了学生。
尽管夏烁屿在努力地丰富自己的学识,但他也有苦恼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眼力不是特别好,而这在比赛中非常重要。“国家集训队里一共有5名队员,有一个队员在白天也能观测到星星,其他三个队员在晚上能观测到50%的星星,而我只能观测到10%左右的星星。”夏烁屿说。
“小眼睛”夏烁屿接受了自己目力不足的现实,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来弥补这项短处。早晨5点不到,他便起身“数星星”了,牢记各个星座的位置、形状、特点、观测数据以及自己的猜想与发现;凌晨12点,夜已深了,他仍在埋头演算各类观测数据,推导种种可能,等当天所学的知识都了然于胸后,才能安然入睡。尽管夏烁屿是国家集训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大家公认的基本功最扎实,知识面最广,也最为用心和努力的学员。
揭秘天文奥赛:还要恶补英文
幸运的是,夏烁屿的用心和努力没有白费,2013年9月,他凭借广博的知识、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站在了国际天文奥赛的领奖台上。
据介绍,国际天文奥赛一共由三个项目组成:理论考试、实测考试和观测考试,三项考试加起来时间长达9个小时左右。理论考试的问题涉及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和行星物理的经典问题。考试组发下来的答题纸整整有一个本子那么厚,解答一道题就要花费好几页纸。而实测环节是一系列的数据分析题,这个部分必须由选手写出全英文答案。为此,在比赛前,夏烁屿还好好地恶补了下英文。“后来发现,我写的答案里有好多语法错误,好在这并不影响成绩。”夏烁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国际天文奥赛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观测考试,涉及识别星座、估计亮星的大小和使用望远镜或其他观测设备观测目标等。这就意味着天文竞赛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在立陶宛的那几天,天气一直都不好,雾蒙蒙的,在观测地的一片小树林里,气温只有几摄氏度,我的镜头还进了水,指定的星星没能观测到,在这部分失了分。”夏烁屿颇为遗憾地说。但他也表示会继续学习天文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更多的观测经验,迎接下一届比赛的挑战。
天道酬勤,夏烁屿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以自己的勤奋踏实和执着探索在天文之路上印下了一个个深刻的脚印,相信这一连串脚印将会带他抵达最美的星空的殿堂。在那里,他会看到,梦想闪着光,是最亮的那一颗星星。
[相关链接]
国际天文奥赛简介
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AO)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的一员,由欧洲天文学会创立,被国际广泛认可并每年举行一次,比赛仅限14~18岁的高中学生参加,主要考查参赛选手的天文知识储备。第18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于2013年9月6日至14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共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学生参加。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为江苏省夺得近十年来唯一一枚国际天文奥赛IAO奖牌的14岁少年,在一年前还是一名对天文知识知之甚少的普通中学生。他是如何在短短的一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烁屿的神秘星空,了解他与星星间的那些故事吧。
科学家之梦从“小书痴”开始
和很多孩子一样,夏烁屿从小也梦想着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日渐成熟后,当大部分孩子心中的这个科学家之梦已逐渐冷却、淡化,甚至回想起来还觉得它幼稚可笑之时,而夏烁屿却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行走在追梦的路上。
上幼儿园的时候,夏烁屿最喜欢听妈妈讲《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本书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夏烁屿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学到现在,每次捧着奖状回家后,父母给他的奖励就是让他去新华书店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以至于新华书店的很多叔叔阿姨都认识了这个小常客,亲切地称他为“小书痴”。
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夏烁屿进入天一少年班后,更是开足了马力,阅读了大量有关科学、物理、天文等的书籍和杂志,《时间简史》《中国国家地理》《量子物理史话》《高能物理》《飞机指南》……这些都在他的阅读范围内。夏烁屿的阅读速度是惊人的,通常情况下,一两个星期他就能读完一本书,遇到不懂的便向父母或老师讨教,或上网查找资料,直至弄懂为止。广泛的阅读让他积累了丰厚的科学素养,为后来他日后在天文竞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早贪黑”,弥补眼力不足
与许多从小就开始钻研天文的国家集训队队员不同,夏烁屿是自进入天一中学少年部学习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天文知识的。
2012年9月,夏烁屿加入了天一中学文学社,开始了他的奇幻旅程。2013年3月,夏烁屿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预赛,通过了江苏省天文奥赛的预赛选拔,并成为江苏省5名入选决赛的学生之一;2013年 5月,天一天文社发起并组织了“江苏省联队”一行7人远赴云南参加全国决赛,夏烁屿获得了全国银牌;在决赛期间,夏烁屿还参加了国家集训队的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名入选2013年国际天文奥赛中国国家集训队的学生。
由于起步较晚,夏烁屿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天文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此次天文奥赛涉及很多数学、物理上的运算知识,而这些运算大多要高中才能接触到,为此,比赛期间还在上初中的夏烁屿特地找来高中的相关教材争分夺秒地自学了一遍。 “初赛的时候,很多天文方面的知识他掌握得并不好,但是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天文社指导员沈新荣老师这样评价夏烁屿。沈老师还笑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早就输给了学生。
尽管夏烁屿在努力地丰富自己的学识,但他也有苦恼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眼力不是特别好,而这在比赛中非常重要。“国家集训队里一共有5名队员,有一个队员在白天也能观测到星星,其他三个队员在晚上能观测到50%的星星,而我只能观测到10%左右的星星。”夏烁屿说。
“小眼睛”夏烁屿接受了自己目力不足的现实,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来弥补这项短处。早晨5点不到,他便起身“数星星”了,牢记各个星座的位置、形状、特点、观测数据以及自己的猜想与发现;凌晨12点,夜已深了,他仍在埋头演算各类观测数据,推导种种可能,等当天所学的知识都了然于胸后,才能安然入睡。尽管夏烁屿是国家集训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大家公认的基本功最扎实,知识面最广,也最为用心和努力的学员。
揭秘天文奥赛:还要恶补英文
幸运的是,夏烁屿的用心和努力没有白费,2013年9月,他凭借广博的知识、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站在了国际天文奥赛的领奖台上。
据介绍,国际天文奥赛一共由三个项目组成:理论考试、实测考试和观测考试,三项考试加起来时间长达9个小时左右。理论考试的问题涉及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和行星物理的经典问题。考试组发下来的答题纸整整有一个本子那么厚,解答一道题就要花费好几页纸。而实测环节是一系列的数据分析题,这个部分必须由选手写出全英文答案。为此,在比赛前,夏烁屿还好好地恶补了下英文。“后来发现,我写的答案里有好多语法错误,好在这并不影响成绩。”夏烁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国际天文奥赛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观测考试,涉及识别星座、估计亮星的大小和使用望远镜或其他观测设备观测目标等。这就意味着天文竞赛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在立陶宛的那几天,天气一直都不好,雾蒙蒙的,在观测地的一片小树林里,气温只有几摄氏度,我的镜头还进了水,指定的星星没能观测到,在这部分失了分。”夏烁屿颇为遗憾地说。但他也表示会继续学习天文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更多的观测经验,迎接下一届比赛的挑战。
天道酬勤,夏烁屿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以自己的勤奋踏实和执着探索在天文之路上印下了一个个深刻的脚印,相信这一连串脚印将会带他抵达最美的星空的殿堂。在那里,他会看到,梦想闪着光,是最亮的那一颗星星。
[相关链接]
国际天文奥赛简介
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AO)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的一员,由欧洲天文学会创立,被国际广泛认可并每年举行一次,比赛仅限14~18岁的高中学生参加,主要考查参赛选手的天文知识储备。第18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于2013年9月6日至14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共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学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