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50年矣。50年来,中国的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都呈现出巨大的增长,但也并非所有增长都是好事,比如人口。1953年,根据马寅初的建议,中央政府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突破6亿。这个今天让我们羡慕不已的数字却使马寅初忧心忡忡,"人口问题,千万千万大意不得!现在不努力(节制生育),将来后悔莫及!"自此,马寅初开始了孤独而悲壮、"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劝谏活动,"为了国家和真理,我不怕孤立,不怕批斗,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坐牢,更不怕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要坚持我的人口理论。"
马寅初为他坚持的真理付出了代价,亦因这代价更显人格的超拔;一个民族为它失去的真理也付出了代价,并因这代价备尝苦难的重压。据说,一位中央领导曾讲,建国后我们犯的最大错误还不是发动"文革",而是错批了马寅初的人口学说。1979年夏天,胡耀邦在审阅有关马寅初冤案的材料后,含泪说到:"当年毛主席要是肯听马寅初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会突破十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了!"
胡耀邦是否找到了"毛主席为什么不肯听马寅初一句话"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毛泽东对马寅初的批评来看,有一种情绪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一听到于己意不合的不同观点,一听到对现行政策带有科学的校正性的意见,一听到别人指出现实存在的问题,就认为对方是在"添乱"而不是" 帮忙"。当时,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增长大感乐观,表示"就是增加到十亿又如何",在他看来,马寅初不过是"杞人忧天"。康生等人更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 ","没有人,还搞什么革命?还搞什么共产主义?"开始上纲上线。当马寅初仍"固执己见 "时,毛泽东又发话:"马寅初不愿自己下马,我们只好采取组织措施,请他下马了。"意思是,既然你还要继续"添乱",我们只能剥夺你的"添乱权"---不得发表文章,不得公开发表讲话,不得接受记者访问,不得会见外国人士和海外亲友等等。
其实,毛泽东在党内也多次号召要敢言,号召"六不怕":"不怕机会主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但是稍微翻看一下建国后的历史,便会发现,对于敢讲大话、敢吹牛皮、敢放卫星、敢唱高调一类的"敢言",他是很容易悦纳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周恩来当年批评的那种"会刮风、拍马、吹牛的风马牛干部"问题,杨献珍批判的那种"为了保住头上乌纱帽,说谎话,放假卫星,欺骗党和人民"的现象,遂愈演愈烈,根深蒂固,于今难绝。而对于实事求是的直言,真言,诤言,毛泽东心里却是很难接受的,而谏言者们的结局大多也就变成---"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年由毛泽东营造的"一言堂"严重到了什么地步?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个是,1962年1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痛定思痛地说:"我身为党的副主席、国家主席,想了解真实情况还这么难,可见了解真实情况不只是开个座谈会、听听汇报就能办到的,有时得经过曲折斗争,需要充足的勇气!""那两年有一种反常现象,说真话的受压制打击,说假话的反被提拔重用。"另一个例子是,"引蛇出洞再一网打尽"的"反右"斗争结束后,毛泽东听说上海有人反映"反右以来,大家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不敢说话",问道:为什么知识分子不敢讲、不敢写呢?我们人民的自由被压死了吗?这话问得好,但回答他的却是一片静默,没有哪条"蛇"肯再出洞了。
在"庐山会议"期间,张闻天对毛泽东倡导"敢言"、"六不怕"有过一番议论:"这是对的,但光是要求不怕杀头还不行。人总是怕杀头的……问题的另一面,是要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张闻天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他的政治发言权亦就此了结。
今天,时代当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多元开放代替了舆论一律和鸦雀无声,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已成为举国之共识。但温故还是可以知新的。固然,像马寅初那样大勇大智的英雄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马寅初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固然,今天中央和政府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已越来越贴近民意,越来越讲求科学,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地方,一些掌权者仍固守着昨天的思维定式,把那些坚持科学与真理、对国家民族利益真正负责任的直言者当成"添乱者"。最近,《光明日报》就披露了一则"揭露豆腐渣工程未受奖励反陷困境举报令他走投无路"的新闻,文中提到,最近,轰动全国的"豆腐渣工程"---钱塘江堤塘工程下沙段质量案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5名受贿的党政干部和4名包工头受到了依法惩处,被用泥沙代替混凝土填入沉井的江堤也已得到了重新修整。但出人意料的是,该案件的举报人沈柏虎不仅没得到奖励,却陷入了重重困境:有难无处诉,干活没人要,有家不敢回,整天隐姓埋名、东躲西藏。沈柏虎为何遭此命运?很显然,当地有关部门把他挽救江堤质量、对百姓真正帮忙的正义之举,当成了给当地添乱抹黑之举,他坏了某些人的财路,也坏了某些部门的名声。
以现实的国情来看,中国确乎需要稳定,绝不能混乱,谁都不应该添乱。但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却必须分清楚,谁是乱之根源?千万不能把那些勇于指出乱之所在、帮助解决问题者当成乱之根源,更千万不能把那些事实上是在添乱造乱而口头上却指鹿为马、一派莺歌燕舞者当成"帮忙者"。须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才是鉴别"帮忙"与"添乱"的真正尺度,而个别领导人的好恶,个别部门的利益,决不是衡量的尺度。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太平盛世(盛世不怕危言),而不是表面的太平之声;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同心同德,而不是表面上的同音同声。要做到同心同德,比强求同音同声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让信息自由流动,尤其是让意见自由流动,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的象征。莫把"帮忙"当"添乱",莫把"添乱"当"帮忙"。莫把"正常"当"反常",莫把"反常"当"正常"。□
马寅初为他坚持的真理付出了代价,亦因这代价更显人格的超拔;一个民族为它失去的真理也付出了代价,并因这代价备尝苦难的重压。据说,一位中央领导曾讲,建国后我们犯的最大错误还不是发动"文革",而是错批了马寅初的人口学说。1979年夏天,胡耀邦在审阅有关马寅初冤案的材料后,含泪说到:"当年毛主席要是肯听马寅初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会突破十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了!"
胡耀邦是否找到了"毛主席为什么不肯听马寅初一句话"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毛泽东对马寅初的批评来看,有一种情绪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一听到于己意不合的不同观点,一听到对现行政策带有科学的校正性的意见,一听到别人指出现实存在的问题,就认为对方是在"添乱"而不是" 帮忙"。当时,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增长大感乐观,表示"就是增加到十亿又如何",在他看来,马寅初不过是"杞人忧天"。康生等人更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 ","没有人,还搞什么革命?还搞什么共产主义?"开始上纲上线。当马寅初仍"固执己见 "时,毛泽东又发话:"马寅初不愿自己下马,我们只好采取组织措施,请他下马了。"意思是,既然你还要继续"添乱",我们只能剥夺你的"添乱权"---不得发表文章,不得公开发表讲话,不得接受记者访问,不得会见外国人士和海外亲友等等。
其实,毛泽东在党内也多次号召要敢言,号召"六不怕":"不怕机会主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但是稍微翻看一下建国后的历史,便会发现,对于敢讲大话、敢吹牛皮、敢放卫星、敢唱高调一类的"敢言",他是很容易悦纳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周恩来当年批评的那种"会刮风、拍马、吹牛的风马牛干部"问题,杨献珍批判的那种"为了保住头上乌纱帽,说谎话,放假卫星,欺骗党和人民"的现象,遂愈演愈烈,根深蒂固,于今难绝。而对于实事求是的直言,真言,诤言,毛泽东心里却是很难接受的,而谏言者们的结局大多也就变成---"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年由毛泽东营造的"一言堂"严重到了什么地步?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个是,1962年1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痛定思痛地说:"我身为党的副主席、国家主席,想了解真实情况还这么难,可见了解真实情况不只是开个座谈会、听听汇报就能办到的,有时得经过曲折斗争,需要充足的勇气!""那两年有一种反常现象,说真话的受压制打击,说假话的反被提拔重用。"另一个例子是,"引蛇出洞再一网打尽"的"反右"斗争结束后,毛泽东听说上海有人反映"反右以来,大家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不敢说话",问道:为什么知识分子不敢讲、不敢写呢?我们人民的自由被压死了吗?这话问得好,但回答他的却是一片静默,没有哪条"蛇"肯再出洞了。
在"庐山会议"期间,张闻天对毛泽东倡导"敢言"、"六不怕"有过一番议论:"这是对的,但光是要求不怕杀头还不行。人总是怕杀头的……问题的另一面,是要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张闻天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他的政治发言权亦就此了结。
今天,时代当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多元开放代替了舆论一律和鸦雀无声,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已成为举国之共识。但温故还是可以知新的。固然,像马寅初那样大勇大智的英雄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马寅初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固然,今天中央和政府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已越来越贴近民意,越来越讲求科学,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地方,一些掌权者仍固守着昨天的思维定式,把那些坚持科学与真理、对国家民族利益真正负责任的直言者当成"添乱者"。最近,《光明日报》就披露了一则"揭露豆腐渣工程未受奖励反陷困境举报令他走投无路"的新闻,文中提到,最近,轰动全国的"豆腐渣工程"---钱塘江堤塘工程下沙段质量案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5名受贿的党政干部和4名包工头受到了依法惩处,被用泥沙代替混凝土填入沉井的江堤也已得到了重新修整。但出人意料的是,该案件的举报人沈柏虎不仅没得到奖励,却陷入了重重困境:有难无处诉,干活没人要,有家不敢回,整天隐姓埋名、东躲西藏。沈柏虎为何遭此命运?很显然,当地有关部门把他挽救江堤质量、对百姓真正帮忙的正义之举,当成了给当地添乱抹黑之举,他坏了某些人的财路,也坏了某些部门的名声。
以现实的国情来看,中国确乎需要稳定,绝不能混乱,谁都不应该添乱。但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却必须分清楚,谁是乱之根源?千万不能把那些勇于指出乱之所在、帮助解决问题者当成乱之根源,更千万不能把那些事实上是在添乱造乱而口头上却指鹿为马、一派莺歌燕舞者当成"帮忙者"。须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才是鉴别"帮忙"与"添乱"的真正尺度,而个别领导人的好恶,个别部门的利益,决不是衡量的尺度。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太平盛世(盛世不怕危言),而不是表面的太平之声;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同心同德,而不是表面上的同音同声。要做到同心同德,比强求同音同声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让信息自由流动,尤其是让意见自由流动,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的象征。莫把"帮忙"当"添乱",莫把"添乱"当"帮忙"。莫把"正常"当"反常",莫把"反常"当"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