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美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阴米
  毋庸置疑,母亲的蒸阴米是一道绝活儿——不软不硬,不黏不散。更妙的是,她能变着法子把阴米染一把红,再染一把蓝,点缀在阴米之中晒干。白花花的阴米中,有红衬蓝,有蓝托红,养身养眼养心,情不自禁地唾液生津了。
  在老家,蒸阴米是要请客的。但我们家蒸阴米,客人不请自来。为啥哩?因为母亲蒸阴米从不用格子,她老人家用的是比格子大N 倍的蒸子。清一色的泡桐树板子紧箍,阴米蒸熟之后会散发一种特别的原木香,沁人心脾;尝一口,余味悠长。
  不仅仅蒸阴米的工具特别,每一道工序的把握,母亲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先是泡米,把糯米淘干净,浸泡在缸里七天七夜不换水。不懂板的小嫂子说不卫生,她总是笑而不语。
  等第七天早上,闻到一股淡淡的臊水味兒,母亲赶紧把糯米舀出来装进竹篮,提到堰塘把臊水味儿漂得干干净净。然后倒入蒸子里,加火猛蒸。蒸到八成熟,揭开盖子插两圈汽眼,再用小火微蒸。蒸好的阴米可以直接揉成团,像吃包子一样一口一个;也可以优雅地用筷子挑, 一点一点细嚼慢咽。
  母亲的蒸阴米甚至可以一颗一颗地品,既不硬得碜牙,又不黏得缠绵。
  没饱口福也不打紧,过两天把阴米洒点水,名曰“发水”。发水后的阴米又松又软,加上葱、姜、盐、香油在锅里翻炒,待阴米热透心,文火焖一会儿,揭开锅盖,香气四溢。
  锅底兴许还有一块焦黄的锅巴,这个时候,我们兄妹早就按捺不住,举箸抢食, 忘了风度,忘了形象……
  蒸好的阴米要晒干保存。一般来说, 在天高云淡的日子里晒 7 个秋日,阴米就干燥燥的。若是天公不作美,碰上阴雨天,母亲就把阴米放在通风的大门口劲吹;若是艳阳天,她就扯一块细布盖在阴米上。
  她说,阴米切忌在强光下暴晒,要是阴米晒断了,就不好做炒米,当食材也不好看。
  阴米可以当主食,比如炒阴米饭,煮阴米粥。阴米粥里打几个鸡蛋,益气养血,润肺补肾。坐月子的女儿,娘家都要送阴米滋补身体哩!
  阴米也可以当菜。阴米蒸南瓜就是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阴米煨猪肚,更是秋冬暖胃第一汤;阴米鸡汤也是名不虚传——鸡汤煨好,把干阴米适量下到汤里,煮开即可。
  还有一道令人叫绝的菜——菠萝炖阴米,把菠萝一分为二,掏空菠萝芯,放入阴米,缀以红枣,放到格子里清蒸。
  闻到香后,直接把菠萝端上桌,黄菠萝的酸味儿,大红枣的甜味儿,白阴米的香味儿,真是色香味俱全。黏而不腻、软而不稀、香软可口,母亲只在喜宴上露这招儿, 每次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熏腊肉
  入冬后,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熏腊肉。母亲的熏腊肉总是与众不同,略胜一筹。
  一是时间长:挂在屋檐下过一个夏天, 也没异味,保持着淳厚的腊肉清香。二是颜色好:洗干净的腊肉呈深茶色,纹理清晰;肥肉片是明亮的淡黄色,有油不滴油; 瘦肉片是妩媚的玫红色,见肉不怕肉。三是亮度高:母亲的熏腊肉炸熟后,切成薄片端上桌,明晃晃,亮晶晶,简直照得见人影哩!
  我曾讨教母亲的技法,她淡淡一笑: “新鲜猪肉腌10 天,然后挂出来风吹两天, 吹干水汽后开始熏。关键是火功要到位, 不能用明火熏,明火几天就把肉熏化了;也 不能用急火熏,火急了,腊肉上就有一股烟 子味……”
  我仔细观察过,别人家熏肉烧松树枝, 母亲熏肉却专门上山挑柏树毛。挂肉的高度也有分寸,挂太高烟熏不够,挂太低烟熏太浓。考量过后,母亲就在离火塘三四米高的空中,架横梁吊猪肉,再到河边砍一丛碧绿碧绿的老鼠刺,围在肉边,时不时地烧一把柏树毛,烟缭雾绕半个月,腊肉就入味啦!在烹调之前,母亲总是用布蘸米酒擦净腊肉,这样可以去除咸味哩!
  最原汁原味的吃法,就是在蒸饭的时候,切三五片洗净的腊肉,铺到饭上蒸。当饭刚焖熟,揭开锅盖就闻到腊肉的香气,肉鲜饭香,肥而不腻。熏腊肉也可调入蒜泥、陈醋凉拌装盘, 增进食欲。
  当然,把腊肉切成肉丁,炒各种时令小菜,更是相得益彰。比如腊肉炒蒜苗、腊肉炒四季豆等,用腊肉的油软化蔬菜,用蔬菜的鲜美化腊肉,相融相和,提升了菜肴的品质。
  在香菇鸡蛋汤、西红柿蛋汤中添加腊肉末,则汤更香、味更浓、汁更美,这些腊肉的绝妙组合,都是一种充满乡情的味蕾享受。
  若把腊肉当成菜的配料,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母亲的腊肉包子——在韭菜馅儿里撒腊肉沫,就那么一点点儿,包子即刻口感丰富、腊香大增……
  有时候,我也奇怪:母亲的厨艺不比大师,但什么家常菜都做得有滋有味;母亲的秘制绝活儿,也不见仔细研究,但什么技法都得心应手。
  灌香肠、打糍粑、搅橡粉、炸粑粑、晒酱豆……这些普普通通的纯手工美食,何以丰富菜谱?何以滋养身体?何以能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餐谋天下”?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食里蕴含着两个字——母爱。母亲在、美食在,一切山珍海味不如粗茶淡饭;时光在、家乡在,一切朝思暮想不如叶落归根。
  责任编辑:海 霞美术插图:杨晓阳
其他文献
我带着发丝上柳叶的幽香走出土院, 一脚跌入了田野的幽香里。我看见风,穿着透明的长得没边儿的衣裙,悠悠地荡过来,宽大的袖口藏着玄妙的色彩,它剔透、纤细的手指,刚划过一片片的油菜地,油菜花就金达达地开了;风又用雪白的指尖,碰了碰田垄上的几株梨树, 梨花就开出了雪的颜色;风没有忘记把我身边的桃树给摸了,桃花就粉艳艳地开了。风笑嘻嘻地把各种香味一股脑儿地送给了我,香得我直晃脑袋,晃得花枝儿上的桃花瓣儿飘落
期刊
与一座城的牵手之约  城际与城际之间,连接着气势汹汹的高速。  广州南沙和佛山三水,立体的沈海高速让我做一次滑翔。  绿叶、花香和清露,轮胎、尘埃和声浪,让那些缥缈的人无处遁形。  西南水韵、三桥蹈浪、文塔览胜,老木船、蛋家人、咸水歌。我的脆弱被一个个人文景观轻易击中。我要化为一棵树、一只鸟、一潭水、一尾鱼……在淼淼氤氲中,通向蔚蓝,抵达澎湃。  鸣翠的鸟,无法啼出一支相爱的歌。而三江汇聚,冲积平
期刊
小时候,我在三台山下的八坊村生活,  村子也算是个大村子,有三个生产队,近百户人家,都是耕田种地的农民。  罗倩家有三姐妹,她是老二,她的母亲叫莲姨,父亲叫罗厚德。夫妇俩好想生个男丁,可惜生了三女儿罗美后,莲姨就再也没怀孕了。三个女儿当中,罗倩长得如花似玉最动人,左邻右舍的人碰见莲姨,都赞叹她家有罗倩这个大美女,平嫂見到莲姨, 就打趣地说:“莲姨,你的罗倩长得这么美,将来注定要嫁给有钱人的。”莲姨
期刊
常记得小时候唱的那首童谣:“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 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孩子时光,对风满怀好奇,困惑,风似乎总是来无踪去无影,飘忽不定。  “究竟是东风的威力大,还是北风的威力大?”上学路上,伙伴间叽叽嚷嚷,常为风争吵不已。  “当然是东风,你看东风劲吹,把冬衣一件件褪去。”有人说。“不对,是北风。刺骨的
期刊
我四岁时高烧了几天,忽然就不能走路了,很快又全身瘫痪,只有嘴巴和眼睛能活动,连翻身都需要母亲帮助。当我被确诊患了小儿麻痹症并且病情很严重时,当意识到我再也不会站立起来时,被绝望压顶的父亲止不住地失声痛哭,任谁也劝不住。所幸经过到处医治,我终于能够坐着小板凳挪动了。可能是想到我这一生将会失去很多欢乐,本来就宠爱孩子的父亲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父爱。有次去太原给我治病, 父亲特意抱着我逛街,他说:“俺
期刊
晚上散步,经过一条河流。  河不宽阔,潺潺流水的那种。两岸垂柳蓬勃,树荫硕大。在“呱唧、呱唧”的蛙鸣声里,夹杂着一两声悠扬的虫鸣。  忽然,就像是演唱会的过门曲一样,一阵清脆的声音从树冠上传出来,先是一只蝉,然后是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蝉加入进来,好像是从笛声,变成了二胡、大小提琴,然后就是合奏了,任是不管不顾的, 就那样弥漫开了。  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扬,一会儿高亢激越,一会儿如“大珠小珠落
期刊
我七岁那年秋天,母亲对父亲说,她想把外婆接到家里来住,外婆一个人在家没什么事,也够孤独的,请她过来可以照看我们姐弟四个,父亲满口答应了。我听见母亲说要去接外婆来家住,可高兴了,我和姐都闹着要母亲快点儿去接外婆过来。  父亲在村里当支书,母亲当妇女主任, 他们整天在村里忙,我们姐弟四人在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脏了也没人洗,家里一团糟,家里太需要一个能照顾我们的人了。  瓜子洲离排村有 40多里路
期刊
一缕天光,悄悄劃破黎明前的寂静,让我看清了小雨滴可人的模样。  雨滴之外的静,让我想了很多,也走了很远。从前的惆怅寂寥,似狂风暴雨般躁动,让我时刻不能安宁,望不到远方的美好。眼前的平凡淡泊,如晨曦中的雨滴,缓慢而悠闲,于茫茫然中,有几分安逸和淡雅。这样的安逸,于我是好的,我享受这片刻安宁的妙处。  身体不敢翻动,但心可以自由行走。从遥远走到眼前,再从眼前回到遥远。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心的洗涤和净
期刊
母亲托快递寄来一包父亲掏的冬笋。我是知道冬笋的金贵的。冬天里,整个毛竹山都还在一片沉寂当中,只有那地底下的竹鞭,偶或有芽苞萌发。有些新鞭, 往往要等到开春或清明节前后,才萌芽破土,是为春笋。如何提前一季去发现芽苞们在泥土下的踪迹,那需要有经验的火眼金睛,根据竹林的生长情况,推测出竹鞭的走向,甚至还要熟悉往年老鞭的长苞趋势, 估计可能出现冬笋的地方,然后找寻破土前的种种细微迹象,用小锄在疑似点的四周
期刊
2019 年 7 月 20 日,我跟随大学生义务支教团队——守望者,来到了新疆伊犁奎屯的一个小学。  我们所在的奎管处小学,是守望者的公益支教点之一,现在,学生们已经放假了,我们所教授的孩子是以夏令营的方式报名来的,这期一共 56 个孩子,除了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儿,其他都是汉族。奎管处小学还保留之前建设兵团的建制,属建设兵团七师131 团。  高大气派的青砖红墙建筑楼,方方正正地围成正方形,中央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