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為加紧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务实产业教育结合,高校企业联手,完善高水平全方位类型人才培育模型,为中部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做贡献,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中原经济区企业深度合作,成立订单班,进行“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培养“零适应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中部经济区开发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打下智力型产业基础。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12-02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变的机遇,重点着手于产业创造而不仅仅强调生产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间点到了,亟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型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型的科研与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技艺上。人才讲究能力,人才追求共同发展、“多学科融合”是职业院校培育资源的主导模型,但在实践与应用的操作中存在一些疑难,比如说,企业公司的存在感不强,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1]。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公司业务升级的一种人才养成模型,它可以完全体现学校和企业的强大内在潜能和合作共享能力与兴趣,学校和企业为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给了学校企业共享合作、相互结合新的意义,是提升企业相互分析、相互成长、发展现代产业资源的共享培养模式。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在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发展的人才教学与合作方案,制定“三位一体”的符合当代发展的人才教学与合作方案培养模型,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前提条件;建立起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与岗位结合,学习与使用相适宜,把产业化和教学化有机结合到一起;提供学生一展风采的技能平台,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技能腾飞的舞台。
一、形成校企共享合作,双重重点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
建立起完全融合型校方、企业方共享合作的体系。我校自成立起,就拥有企业办学的先天基因和校企合作制度优势,在全国首次建立结合校方和矿方并实现技术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多方面的融合体系,围绕煤矿智能开采、电气自动化等区域优势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围绕“三区一群”建设、中国尼龙城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群。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层面成立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为理事长的学校发展理事会,合作企业为理事会成员,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更好地发挥校企命运共同体作用。建立集团技术人员(工匠技师)与学校教师兼职互聘机制,建成由企业专家、学校共同构成的专家资源库,共同解决学生培养、企业发展等校企重大问题。投资重金建设起人才教育的突破口,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化和技术的共同研发改革化,加强创新意识培育,让学校和企业的工作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工作合作水平更加强大,工作服务程度更加精湛,从而促进发展。
为实现校企利益共赢的一体化合作模式,在深入企业调研、专业对接产业基础上,共同实施专业标准建设,一起制造出培育优秀人才的方法,一起搭建出课程系统,实现职工相互聘请模式、资源共同享有模式,校企实现职位间的竞争,互派教师和技术职工作为讲课的教师和实习的助理教师,一起参加学生的教学训练,一起完成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的部分是实习的企业,次要的部分是学校的课程教授学习,在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方面,校企一起治理,一起统一考试,达到专业共同强化,人才共同享有,文化统一传播,服务统一进行,流程统一,利益合理化的深度合作。校企一起培养准企业型职工,真正实现与职业(行业)无距离的交互。
二、创建“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兴起与计算机的运算水平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强大,很多涉及算法革新和定位服务以及隐藏技术的新方法正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所使用和广泛提起,给当今社会科技带来革命性变化。特别是旧式的产业模式凭着新兴高科技变得不断高级起来,中国的产业不再依靠劳动力堆砌机器,开启了自己的技术改变未来的时代,同时不再致力于低端产品而将眼光放在创新产品上,实现了产品市场的极大转变。为响应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号召,致力于偏远地区的发展和改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应智能工厂、智慧车间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为核心目标、以高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为主线,通过学校发展理事会下属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创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
“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充分展现出了学校方、公司方、学员方三方的积极能动性,学校选派“双师型”教师联合企业选拔的工匠技师对学生(学徒)进行共同培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教学对象“三合一”:包括老师和实践师傅和学员;教学内容“三合一”:包括课内理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课程内容“三合一”:包括课堂学习、动手实操和职业精神养成三个方面;教学成果“三合一”:包括知识、操作和控制三方面。通过教师和技师的培养,使得学生(学徒)具备毕业可就业、上岗可操作、团队可管理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技术一流、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课岗融通,宜学宜用”的课程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实现课岗融通,构建适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分析,深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平高电气公司、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核心岗位,获取岗位画像,重组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术和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依据企业的操作实际,校企共同构建核心课程,引进和借鉴德国现有的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模式,将电工、软件设计师和硬件设计师等荣誉证明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换代,加入许多以前没有的部分,包括技术方法、参数指标、一系列标准等,严格要求指标正常化、科学化。校企合作设计出符合专业要求的重点教学科目,创新创建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目前建成国家级线上优秀课程超过一门,省级在线课程突破无的界限,校级课程一门,形成了文化课(由难到易)、实践课(不同实践场景)、职业素养课(不同训练模式)三合一的课程结构。为实现市场和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市场发展做贡献,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育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完美融合对接。
四、打造学生一展风采的技能平台
以“大学生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1.通过对学习情况的调查解析,高职大学生一般的基础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再加上不断接收到各种冗余的学习信息,不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喜欢实践操作超过枯燥的学习,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将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内容融入教材,实施小组学习制,以任务为驱动,以产品为导向,引入企业实际管理机制,模拟工厂实际工作场景,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任务考核,让学生在小组团结、团队竞争的氛围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创新因素的教育,将知识转化为作品,并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求学生进行智能产品设计,积极参加各类大赛,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不论是有奖金还是公益性的大赛,都是学生提高学习经验的很好途径。通过参加多种竞赛,学生还可以提高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和大型场合的临场应变能力,不仅对学生自己有利,还对校方和竞赛举办方都有利。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加强了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学校专业型专业的提高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推进信息化水平与教育体系的结合创新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的教学运作,形成完整教育、学习、就业、管理数据,实现建设成优质、高效、良性运转的学习生态。
1.以学院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为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课前学生预习、课中教学实施、课后学生复习的教学环节,通过点出名字唯一性回答问题、争抢式回答问题答、小组讨论式回答问题,展示式表达、实践和问卷调查等教学活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智慧云课堂,监督学生是否完成当天所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是否错误等问题。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可以统计设计和分析数据,生成学生该时间段内的学習任务反馈,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学生收到的任务反馈显示形式简单易懂,是一个固定分数,该分数是静态的、片面的。同时,教师也将收到报告,也是一个固定分数,该分数是静态的、片面的。由此学生的成绩就能计算出来,是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率、课外活动、平时成绩的雷达图,能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教务处随机听课、学生评教、课堂报告等后台数据分析,对每一节课进行评估与自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2.以学院专业发展中心为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记录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过程、毕业生发展轨迹、就业岗位信息反馈,更新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方相互分享课件资源、研究合作等,搭建智能化、便捷化的网络平台,也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提供智慧化的诊断与改进平台。
六、结语
通过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多方合作效率的影响,优化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缩短学生岗位实习周期,节约企业培训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中绝大部分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有的还获得了省级以上技能能手和劳动模范称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对其他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明福.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3):56-58.
[2]刘朝华,李小花,张红强,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9-72.
编辑 常超波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12-02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变的机遇,重点着手于产业创造而不仅仅强调生产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间点到了,亟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型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型的科研与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仍然把重点放在技艺上。人才讲究能力,人才追求共同发展、“多学科融合”是职业院校培育资源的主导模型,但在实践与应用的操作中存在一些疑难,比如说,企业公司的存在感不强,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1]。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公司业务升级的一种人才养成模型,它可以完全体现学校和企业的强大内在潜能和合作共享能力与兴趣,学校和企业为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给了学校企业共享合作、相互结合新的意义,是提升企业相互分析、相互成长、发展现代产业资源的共享培养模式。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在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发展的人才教学与合作方案,制定“三位一体”的符合当代发展的人才教学与合作方案培养模型,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前提条件;建立起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与岗位结合,学习与使用相适宜,把产业化和教学化有机结合到一起;提供学生一展风采的技能平台,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技能腾飞的舞台。
一、形成校企共享合作,双重重点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
建立起完全融合型校方、企业方共享合作的体系。我校自成立起,就拥有企业办学的先天基因和校企合作制度优势,在全国首次建立结合校方和矿方并实现技术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多方面的融合体系,围绕煤矿智能开采、电气自动化等区域优势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围绕“三区一群”建设、中国尼龙城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群。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层面成立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为理事长的学校发展理事会,合作企业为理事会成员,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更好地发挥校企命运共同体作用。建立集团技术人员(工匠技师)与学校教师兼职互聘机制,建成由企业专家、学校共同构成的专家资源库,共同解决学生培养、企业发展等校企重大问题。投资重金建设起人才教育的突破口,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化和技术的共同研发改革化,加强创新意识培育,让学校和企业的工作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工作合作水平更加强大,工作服务程度更加精湛,从而促进发展。
为实现校企利益共赢的一体化合作模式,在深入企业调研、专业对接产业基础上,共同实施专业标准建设,一起制造出培育优秀人才的方法,一起搭建出课程系统,实现职工相互聘请模式、资源共同享有模式,校企实现职位间的竞争,互派教师和技术职工作为讲课的教师和实习的助理教师,一起参加学生的教学训练,一起完成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的部分是实习的企业,次要的部分是学校的课程教授学习,在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方面,校企一起治理,一起统一考试,达到专业共同强化,人才共同享有,文化统一传播,服务统一进行,流程统一,利益合理化的深度合作。校企一起培养准企业型职工,真正实现与职业(行业)无距离的交互。
二、创建“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兴起与计算机的运算水平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强大,很多涉及算法革新和定位服务以及隐藏技术的新方法正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所使用和广泛提起,给当今社会科技带来革命性变化。特别是旧式的产业模式凭着新兴高科技变得不断高级起来,中国的产业不再依靠劳动力堆砌机器,开启了自己的技术改变未来的时代,同时不再致力于低端产品而将眼光放在创新产品上,实现了产品市场的极大转变。为响应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号召,致力于偏远地区的发展和改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应智能工厂、智慧车间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为核心目标、以高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为主线,通过学校发展理事会下属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创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
“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型充分展现出了学校方、公司方、学员方三方的积极能动性,学校选派“双师型”教师联合企业选拔的工匠技师对学生(学徒)进行共同培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教学对象“三合一”:包括老师和实践师傅和学员;教学内容“三合一”:包括课内理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课程内容“三合一”:包括课堂学习、动手实操和职业精神养成三个方面;教学成果“三合一”:包括知识、操作和控制三方面。通过教师和技师的培养,使得学生(学徒)具备毕业可就业、上岗可操作、团队可管理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技术一流、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课岗融通,宜学宜用”的课程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实现课岗融通,构建适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分析,深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平高电气公司、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核心岗位,获取岗位画像,重组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术和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依据企业的操作实际,校企共同构建核心课程,引进和借鉴德国现有的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模式,将电工、软件设计师和硬件设计师等荣誉证明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换代,加入许多以前没有的部分,包括技术方法、参数指标、一系列标准等,严格要求指标正常化、科学化。校企合作设计出符合专业要求的重点教学科目,创新创建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目前建成国家级线上优秀课程超过一门,省级在线课程突破无的界限,校级课程一门,形成了文化课(由难到易)、实践课(不同实践场景)、职业素养课(不同训练模式)三合一的课程结构。为实现市场和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市场发展做贡献,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育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完美融合对接。
四、打造学生一展风采的技能平台
以“大学生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1.通过对学习情况的调查解析,高职大学生一般的基础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再加上不断接收到各种冗余的学习信息,不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喜欢实践操作超过枯燥的学习,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将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内容融入教材,实施小组学习制,以任务为驱动,以产品为导向,引入企业实际管理机制,模拟工厂实际工作场景,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任务考核,让学生在小组团结、团队竞争的氛围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创新因素的教育,将知识转化为作品,并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求学生进行智能产品设计,积极参加各类大赛,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不论是有奖金还是公益性的大赛,都是学生提高学习经验的很好途径。通过参加多种竞赛,学生还可以提高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和大型场合的临场应变能力,不仅对学生自己有利,还对校方和竞赛举办方都有利。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加强了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学校专业型专业的提高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推进信息化水平与教育体系的结合创新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的教学运作,形成完整教育、学习、就业、管理数据,实现建设成优质、高效、良性运转的学习生态。
1.以学院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为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课前学生预习、课中教学实施、课后学生复习的教学环节,通过点出名字唯一性回答问题、争抢式回答问题答、小组讨论式回答问题,展示式表达、实践和问卷调查等教学活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智慧云课堂,监督学生是否完成当天所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是否错误等问题。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可以统计设计和分析数据,生成学生该时间段内的学習任务反馈,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学生收到的任务反馈显示形式简单易懂,是一个固定分数,该分数是静态的、片面的。同时,教师也将收到报告,也是一个固定分数,该分数是静态的、片面的。由此学生的成绩就能计算出来,是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率、课外活动、平时成绩的雷达图,能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教务处随机听课、学生评教、课堂报告等后台数据分析,对每一节课进行评估与自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2.以学院专业发展中心为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记录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过程、毕业生发展轨迹、就业岗位信息反馈,更新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方相互分享课件资源、研究合作等,搭建智能化、便捷化的网络平台,也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提供智慧化的诊断与改进平台。
六、结语
通过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多方合作效率的影响,优化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缩短学生岗位实习周期,节约企业培训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中绝大部分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有的还获得了省级以上技能能手和劳动模范称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对其他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明福.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3):56-58.
[2]刘朝华,李小花,张红强,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9-72.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