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实行素质教育为基本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要随之进行。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是致关键重要的问题。本人以多年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总结几点经验。
1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全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起到点拨“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前教师要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生(学生)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韵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有比如(三国鼎立)这篇课文中牵涉的人物较多,情节线索较为复杂,要想每个人物每件事情方方面面都讲到是不可能的,我就从讨论三国中关键人物曹操引人课文,整节课就以曹操人物活动为线索加以展开。做到能放能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也要保证本节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们往往对具体的形象的感趣,而对于概念和历史事件的深一步的理解欠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下把握节奏恰当引导,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启发教育 方法灵活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我认为要强调启发的重要方法。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质疑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分析历史,探索未来,鼓励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景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案,具体课堂上依据三个层次展开,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能力层面上分别为:发现问题——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 联系现实,寻找当今新闻热点
联系现实热点,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新闻热点是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个好资源。主要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真人真事会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新闻源于真实,这也是其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价值。(2)新颖性。新颖的事物总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说2007“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我们讲授到长城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素教材,因为在七大奇迹中有悠久的历史,在气势上也不低于老七大奇迹中的成员,为什么当年没有人选呢?这样就可以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隔绝,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最初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如此伟大的建筑在当时竟不为其他地区的人所知。第三是它往往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很多新闻之所以能成为热点,就是因为其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引起人们的共鸣。
新闻热点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将其有效利用起来,不仅可以顺利导人新课,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学科价值来看,历史与社会课本身也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4 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做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课堂教学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言语,造就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使学生快乐的笑声中学到知识。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制定一套针对性确实可行的历史教学方法。
1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全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起到点拨“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前教师要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生(学生)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韵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丧失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有比如(三国鼎立)这篇课文中牵涉的人物较多,情节线索较为复杂,要想每个人物每件事情方方面面都讲到是不可能的,我就从讨论三国中关键人物曹操引人课文,整节课就以曹操人物活动为线索加以展开。做到能放能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也要保证本节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们往往对具体的形象的感趣,而对于概念和历史事件的深一步的理解欠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下把握节奏恰当引导,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启发教育 方法灵活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我认为要强调启发的重要方法。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质疑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分析历史,探索未来,鼓励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情景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案,具体课堂上依据三个层次展开,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能力层面上分别为:发现问题——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 联系现实,寻找当今新闻热点
联系现实热点,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新闻热点是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个好资源。主要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真人真事会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新闻源于真实,这也是其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价值。(2)新颖性。新颖的事物总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说2007“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我们讲授到长城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素教材,因为在七大奇迹中有悠久的历史,在气势上也不低于老七大奇迹中的成员,为什么当年没有人选呢?这样就可以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隔绝,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最初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如此伟大的建筑在当时竟不为其他地区的人所知。第三是它往往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有很多新闻之所以能成为热点,就是因为其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引起人们的共鸣。
新闻热点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将其有效利用起来,不仅可以顺利导人新课,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学科价值来看,历史与社会课本身也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4 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做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课堂教学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言语,造就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使学生快乐的笑声中学到知识。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制定一套针对性确实可行的历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