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而教育指向、教育服务意识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然而,目前这一目标似乎被功利性教育意识取代,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偏离,因此,重塑教育服务意识,应提上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立足社会,联系实际,着力引导,让教育服务意识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教育 服务 意识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15-01
教育沿循了千年文明历史,在时代浪涛的冲击之下,为历史、为社会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指向、教育服务意识更加明确。然而,今天的教育变革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尤其是教育服务意识。
教育服务有两层含义,一类是教育者本身要树立为谁服务的意识,一类是教育为谁服务的意识。当然,第一层面简单清楚,这也是我们一线工作者一直在践行的,卓有成效,可是第二层面却未必清晰,甚至走向误区。
教育学上曾将“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梁启超说教育就是叫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二是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这一目标似乎被功利性教育意识所取代,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偏离,有被第一层面取代的倾向。
相当一段时间里,教育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仅仅是在形式上拔高了,完美了些,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更多的是成为文学口号,并没有深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让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的崇高起来。
作为学生,相当部分人学习、受教育的目的宗旨就是为了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而作为教育者也仅是从狭窄的方面传授教学,其目的也仅是培养一批上好学校的学生,教育成绩一旦突出也就有了伟大的光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一届届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部分同学,工作前提不是谈服务社会,而是首先谈回报,讲舒适度,工作时间满腹牢骚,抱怨不断。同时,又有多少对口的专业岗位在等待他们发展?如此,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这一切还应源于教育服务意识的深层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重塑教育服务意识,应提上一个新的高度,立足社会,联系实际,着力引导,和谐发展,应快速提到一个新的日程上来。
首先,作为教育决策者,应率先联系社会,深入研究,从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教育,确立教育指向,制定教育政策,重新树立大的正确教育服务意识观,以指导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重新研究教育理念。摒弃闭门造车,不问社会,按自己功利意识去追求培养狭隘意义上的“人才”模式,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人才,让这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人才”再来等待社会给予的机遇,去适应社会的做法。这样会本末倒置,会在社会急迫需求的情况下,还要社会帮助“人才”、服务“人才”、救济“人才”。这种缺少主动改造社会的“人才”,也必将被社会淘汰,社会也必将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密切联系社会,严格科目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实际增、减科目开设,调整并严格控制科目招生比例。同时,中学阶段要强化同等基础学科教育,要实时引导并区分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在社会的操作比值和社会需求值,以及社会科学与应用学科不同位置所起的不同作用,这样不管哪一层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都能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都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才能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彰显才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社会需要你,英雄有武之地”的和谐发展态势。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才不会出现目前还有大规模的待业队伍,等待社会的救济,需要社会去安抚的“怪才”现象,才不会出现百分之九十的高中毕业生、相当部分大学生,不得不回炉到技术院校再学习的怪现象,才不会出现教育的重复投资与浪费等问题,才不会出现让部分人手捧文凭却失去宝贵的创业机遇的不良运行现象。
作为社会,要担负起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理解教育服务意识的责任。目前,我们的全民服务意识还很淡薄。家长的要求与期盼,亲朋的关注与问候,无不是上了什么样的学校,找了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缺少的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崇尚高尚人格等一系列的引导和鼓励。不少学生走向社会,首先是挑剔工作条件,讲究服务报酬,讲究劳动舒适度,俯不下身子,缺少一种服务于民的社会意识。因此,我们只有在思想上率先让他们有一种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只有让民众、学校追求的升学平淡化,让技能学习、服务意识深入化,这样,未来学子,才能学会自主创造生活,才会有首先谈工作奉献,谈服务社会,才会形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开创未来的良好态势。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更好的稳定社会,让教育服务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让教育督查常态化。平时教育检查不搞指标,不搞统一化。重点进行调查研究。从基层做起主动去找问题,积经验,将地方问题地解决落到实处,加强常态性管理。不搞一阵子、台面子工程。调查研究,要常抓不懈,不为总结搞典型,不为检查找材料。一个问题盯到底,不谈情面,不谈条件。让正确的教育服务观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因此,教育发展,首先教育观念要跟上,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则首先就是教育服务意识与社会要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立足社会与时俱进,重塑教育服务意识,让教育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文会.教育与服务——大学生主体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 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3 曹华清.黄炎培的教育发展观摭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贺乐凡.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继承与创新[J].科学与管理,2006(6)
【关键词】教育 服务 意识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15-01
教育沿循了千年文明历史,在时代浪涛的冲击之下,为历史、为社会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指向、教育服务意识更加明确。然而,今天的教育变革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尤其是教育服务意识。
教育服务有两层含义,一类是教育者本身要树立为谁服务的意识,一类是教育为谁服务的意识。当然,第一层面简单清楚,这也是我们一线工作者一直在践行的,卓有成效,可是第二层面却未必清晰,甚至走向误区。
教育学上曾将“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梁启超说教育就是叫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二是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这一目标似乎被功利性教育意识所取代,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偏离,有被第一层面取代的倾向。
相当一段时间里,教育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仅仅是在形式上拔高了,完美了些,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更多的是成为文学口号,并没有深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让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的崇高起来。
作为学生,相当部分人学习、受教育的目的宗旨就是为了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而作为教育者也仅是从狭窄的方面传授教学,其目的也仅是培养一批上好学校的学生,教育成绩一旦突出也就有了伟大的光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一届届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部分同学,工作前提不是谈服务社会,而是首先谈回报,讲舒适度,工作时间满腹牢骚,抱怨不断。同时,又有多少对口的专业岗位在等待他们发展?如此,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这一切还应源于教育服务意识的深层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重塑教育服务意识,应提上一个新的高度,立足社会,联系实际,着力引导,和谐发展,应快速提到一个新的日程上来。
首先,作为教育决策者,应率先联系社会,深入研究,从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教育、研究教育,确立教育指向,制定教育政策,重新树立大的正确教育服务意识观,以指导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重新研究教育理念。摒弃闭门造车,不问社会,按自己功利意识去追求培养狭隘意义上的“人才”模式,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人才,让这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人才”再来等待社会给予的机遇,去适应社会的做法。这样会本末倒置,会在社会急迫需求的情况下,还要社会帮助“人才”、服务“人才”、救济“人才”。这种缺少主动改造社会的“人才”,也必将被社会淘汰,社会也必将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密切联系社会,严格科目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实际增、减科目开设,调整并严格控制科目招生比例。同时,中学阶段要强化同等基础学科教育,要实时引导并区分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在社会的操作比值和社会需求值,以及社会科学与应用学科不同位置所起的不同作用,这样不管哪一层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都能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都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才能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彰显才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社会需要你,英雄有武之地”的和谐发展态势。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才不会出现目前还有大规模的待业队伍,等待社会的救济,需要社会去安抚的“怪才”现象,才不会出现百分之九十的高中毕业生、相当部分大学生,不得不回炉到技术院校再学习的怪现象,才不会出现教育的重复投资与浪费等问题,才不会出现让部分人手捧文凭却失去宝贵的创业机遇的不良运行现象。
作为社会,要担负起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理解教育服务意识的责任。目前,我们的全民服务意识还很淡薄。家长的要求与期盼,亲朋的关注与问候,无不是上了什么样的学校,找了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缺少的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崇尚高尚人格等一系列的引导和鼓励。不少学生走向社会,首先是挑剔工作条件,讲究服务报酬,讲究劳动舒适度,俯不下身子,缺少一种服务于民的社会意识。因此,我们只有在思想上率先让他们有一种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只有让民众、学校追求的升学平淡化,让技能学习、服务意识深入化,这样,未来学子,才能学会自主创造生活,才会有首先谈工作奉献,谈服务社会,才会形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开创未来的良好态势。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更好的稳定社会,让教育服务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让教育督查常态化。平时教育检查不搞指标,不搞统一化。重点进行调查研究。从基层做起主动去找问题,积经验,将地方问题地解决落到实处,加强常态性管理。不搞一阵子、台面子工程。调查研究,要常抓不懈,不为总结搞典型,不为检查找材料。一个问题盯到底,不谈情面,不谈条件。让正确的教育服务观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因此,教育发展,首先教育观念要跟上,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则首先就是教育服务意识与社会要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立足社会与时俱进,重塑教育服务意识,让教育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文会.教育与服务——大学生主体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 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3 曹华清.黄炎培的教育发展观摭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贺乐凡.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继承与创新[J].科学与管理,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