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网红(网络红人,Influencer)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特殊存在,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希望自己成为网红,一些家长为孩子报“网红培训班”,社会上各类网红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当然,在一些人热烈追捧、趋之若鹜之时,也有不少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认为其毒害青少年,有人甚至建议一禁了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红教育”已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首先要确认的是,以出众的人为榜样,追慕而模仿,从来就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不过如今是通过网络来感知对象罢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偶像群体,有大众追捧的“红”“星”。只是在网络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世界的把握首先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出现网络经验先于现实经验的所谓“倒置”现象——这一改变已经不可逆转,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榜样,也要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红”,才能被年轻一代所感知和接受,网络成为其产生广泛影响的必由之路。对于作为天然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来说,通过网络去追慕、模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要看到,网红并非肤浅、低俗的代名词,希望自己成为网红也并不意味着“堕落”。能引起众多网民关注,并对网民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才算得上网红。不管是因为偶然事件,还是精心设计,能成为网红者必定有其令人瞩目的特殊性,有的靠颜值、身材,有的靠技能、才艺,有的靠知识、思想,有的靠奇葩、搞怪。在一个普遍追求感性、娱乐的时代,一些网红确实存在庸俗、低俗、媚俗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多人对网红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网红只表明其受关注、有影响,而其价值倾向则是因人而异的,不少网红甚至成了年轻一代正能量的代表、时代的先锋。
再次要认识到,青少年对网红的偏好与向往本身就有着“革命”意义。网红不同于以往人们崇敬的英雄、榜样:一来不是自上而下“认证”和宣传出来的,而是靠萬千网民、粉丝自己以注意力、流量“选”出来的,网红来自“我们”;二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红能与网民、粉丝进行即时的、接地气的互动,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实现了网络零距离;三是很多网红从寂寂无名到大红大紫,往往有着传奇般的爆红故事,在一个“佛系”心态流行的低欲望时代,点燃了很多普通人的成功梦想。这其中蕴含着积极的意义,需要我们以新眼光去看待。
复次要看到,青少年对网红的追捧和向往,即使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动机,而只是觉得网红可以迅速成名、受人追捧、轻松赚钱等,首先要进行反思的也并不应是青少年。青少年心地单纯,直抒胸臆,是感受社会的“晴雨表”。社会上出名要趁早、一夜暴富的浮躁和庸俗气氛,青少年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如果没有网红存在,青少年难道就会不倾向于追求迅速成名、受人追捧、轻松赚钱?因此,网红和想成为网红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和这种现象背后的价值观才是需要我们真正思考和着力应对之处。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红教育。
到位的价值观教育是行动的“总开关”。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待网红的问题不过是水到渠成。很多孩子盲目追捧网红的行为表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并未真正成为他们的“总开关”。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要改变超越孩子天性而过于“神性”的要求,要基于孩子的天性,关注其真正的社会处境、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体验,使正确的价值观能真正从一种知识认同变成心灵秩序和行为准则。
切实的分析探究是现实的“解毒剂”。网红之所以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向往,大多是因为青少年只看到网红受人瞩目、光鲜亮丽的一方面,觉得很美好、很神秘,并不知道这些网红形成的机制,其间涉及诸多社会复杂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当帮助孩子“祛魅”,了解网红产生的机制、本质,既看到其产生的必然性,也了解其复杂性尤其是一些炒作带来的丑陋方面;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研究的态度,结合探究性学习,进行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理性辩论,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红现象。
立得住的网红榜样是引导的“风向标”。如前文所述,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网红中确实有一批优秀的时代先锋,足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因此,全社会应该顺势而为,培养、打造一批根儿正、立得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能量网红模范,使之成为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网红独立自强的奋斗、“网上一分钟,网下十年功”的刻苦、锐意创新的闯劲,突显其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体修养的底蕴,从而达到见贤思齐的励志效果。
以“德”规范源头是应抓的关键处。人们对目前的网红有些担心是正常的,因为其中确实有诸多三观不正和负能量的存在,不仅抵消了学校和家庭教育,还把青少年拉向危险的边缘。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予以解决。网红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所谓源头规范并非取缔网红,而是要严把生产、培训环节,保障“德”不缺位。对企业和网红都要有“德”的规范,使之自觉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对网红要进行分类管理,严格资格审查和退出机制,把住关口,确保社会文明底线。
增强自身吸引力是紧要的着力点。网红能壮大,资本加持、市场运作功不可没,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虽不能说网红所体现的价值与学校教育体现的价值完全对立,但确实大不相同,而学生对网红的趋之若鹜映衬出学校教育的吸引力有所不足。学校教育应该借着对这一现象的反思,研究网红吸引学生的原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运用这种原理,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当然,在这场“竞争”中,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并不是说让学生不再喜欢网红,而是要确保学校教育在价值观培养中真正起到主导与引领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首先要确认的是,以出众的人为榜样,追慕而模仿,从来就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不过如今是通过网络来感知对象罢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偶像群体,有大众追捧的“红”“星”。只是在网络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世界的把握首先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出现网络经验先于现实经验的所谓“倒置”现象——这一改变已经不可逆转,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榜样,也要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红”,才能被年轻一代所感知和接受,网络成为其产生广泛影响的必由之路。对于作为天然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来说,通过网络去追慕、模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要看到,网红并非肤浅、低俗的代名词,希望自己成为网红也并不意味着“堕落”。能引起众多网民关注,并对网民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才算得上网红。不管是因为偶然事件,还是精心设计,能成为网红者必定有其令人瞩目的特殊性,有的靠颜值、身材,有的靠技能、才艺,有的靠知识、思想,有的靠奇葩、搞怪。在一个普遍追求感性、娱乐的时代,一些网红确实存在庸俗、低俗、媚俗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多人对网红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网红只表明其受关注、有影响,而其价值倾向则是因人而异的,不少网红甚至成了年轻一代正能量的代表、时代的先锋。
再次要认识到,青少年对网红的偏好与向往本身就有着“革命”意义。网红不同于以往人们崇敬的英雄、榜样:一来不是自上而下“认证”和宣传出来的,而是靠萬千网民、粉丝自己以注意力、流量“选”出来的,网红来自“我们”;二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红能与网民、粉丝进行即时的、接地气的互动,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实现了网络零距离;三是很多网红从寂寂无名到大红大紫,往往有着传奇般的爆红故事,在一个“佛系”心态流行的低欲望时代,点燃了很多普通人的成功梦想。这其中蕴含着积极的意义,需要我们以新眼光去看待。
复次要看到,青少年对网红的追捧和向往,即使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动机,而只是觉得网红可以迅速成名、受人追捧、轻松赚钱等,首先要进行反思的也并不应是青少年。青少年心地单纯,直抒胸臆,是感受社会的“晴雨表”。社会上出名要趁早、一夜暴富的浮躁和庸俗气氛,青少年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如果没有网红存在,青少年难道就会不倾向于追求迅速成名、受人追捧、轻松赚钱?因此,网红和想成为网红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和这种现象背后的价值观才是需要我们真正思考和着力应对之处。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红教育。
到位的价值观教育是行动的“总开关”。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待网红的问题不过是水到渠成。很多孩子盲目追捧网红的行为表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并未真正成为他们的“总开关”。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要改变超越孩子天性而过于“神性”的要求,要基于孩子的天性,关注其真正的社会处境、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体验,使正确的价值观能真正从一种知识认同变成心灵秩序和行为准则。
切实的分析探究是现实的“解毒剂”。网红之所以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向往,大多是因为青少年只看到网红受人瞩目、光鲜亮丽的一方面,觉得很美好、很神秘,并不知道这些网红形成的机制,其间涉及诸多社会复杂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当帮助孩子“祛魅”,了解网红产生的机制、本质,既看到其产生的必然性,也了解其复杂性尤其是一些炒作带来的丑陋方面;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研究的态度,结合探究性学习,进行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理性辩论,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红现象。
立得住的网红榜样是引导的“风向标”。如前文所述,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网红中确实有一批优秀的时代先锋,足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因此,全社会应该顺势而为,培养、打造一批根儿正、立得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能量网红模范,使之成为青少年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网红独立自强的奋斗、“网上一分钟,网下十年功”的刻苦、锐意创新的闯劲,突显其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体修养的底蕴,从而达到见贤思齐的励志效果。
以“德”规范源头是应抓的关键处。人们对目前的网红有些担心是正常的,因为其中确实有诸多三观不正和负能量的存在,不仅抵消了学校和家庭教育,还把青少年拉向危险的边缘。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予以解决。网红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所谓源头规范并非取缔网红,而是要严把生产、培训环节,保障“德”不缺位。对企业和网红都要有“德”的规范,使之自觉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对网红要进行分类管理,严格资格审查和退出机制,把住关口,确保社会文明底线。
增强自身吸引力是紧要的着力点。网红能壮大,资本加持、市场运作功不可没,网红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虽不能说网红所体现的价值与学校教育体现的价值完全对立,但确实大不相同,而学生对网红的趋之若鹜映衬出学校教育的吸引力有所不足。学校教育应该借着对这一现象的反思,研究网红吸引学生的原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运用这种原理,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当然,在这场“竞争”中,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并不是说让学生不再喜欢网红,而是要确保学校教育在价值观培养中真正起到主导与引领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