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它像一张全覆盖的网络,交织着城乡的每一个环节;它像无处不在的空气,滋润着每一次变革和创新。
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是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在齐齐哈尔市乃至黑龙江省都偏小的县城。但近年来,这个并不起眼的城市,却独辟蹊径,从耕耘群众文化入手,初步构建了以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抗洪文化、湿地文化“四种文化”为支撑,百姓文化为基础,民生文化为根本,养老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
寒气逼人的冬日,记者走进泰来县,从城市的街道、社区,到乡镇、村落,无不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惠风,正如细雨般地潜入泰来的每个角落,给这个不大的小城,注入了更多内涵与活力。
“四种文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产业
古称“朔方”的松嫩平原,流淌着一条哺育北方民族生息繁衍的母亲河——嫩江。泰来,便位于嫩江之滨。早在唐虞三代,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这里傍水而居,繁衍生息,流传至今,形成了泰来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抗洪文化、湿地文化,更是独具特色魅力。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延展,也是潜质无限的资源和财富。近年来,为将以抗战文化、湿地文化、辽金文化、抗洪文化为主体的“四种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泰来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和项目资金,深入挖掘无形文化的内在潜质,全面打造有形产业,使以“四种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初现端倪。
塔子城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东北地区军事重镇,已有千年历史,是黑龙江省现存完好的三大重要古城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仍有人居住的古城之一,其酿酒历史悠久,闻名边塞。2012年,泰来县围绕“千年古城、千年酒坊”特色品牌,以开发建设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仿古街区建设、遗址保护和以辽金特色为主体风格的酒业园区,重现千年古城、千年酒坊风貌。1931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在泰来江桥镇打响了有组织、具规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为弘扬抗战精神,2001年以来,泰来县着手挖掘和开发江桥抗战文化,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抗战纪念公园、占地1522平方米的纪念馆及江桥抗战纪念碑、马占山将军塑像等景观,投资建设了主题雕塑区纪念长廊、群雕,改建民房14处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客栈,铺设了十里观江大道,建设了观江台,将抗战文化、自然风光和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完美结合。如今,江桥抗战纪念地是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1998年夏,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袭。泰来县15个乡镇受灾,一万余群众无家可归。为安置灾民,泰来县在大兴镇西北4公里处的高岗上建临时灾民房,命名其为“洪生新村”,为弘扬抗洪精神,这里建设了中国九八抗洪纪念馆和抗洪纪念广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抗洪旅游文化产业。“泰湖美景赛西湖”,为打造湿地文化,叫响“人文湿地、幸福家园”品牌,2002年以来,泰来县先后投资完成了滨湖路、三阳开泰广场、浮雕小品、仿古牌楼、休闲林、环湖路、公园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环湖建设了奋斗园、幸福园、春华园、秋歌园、栈道、荷花池及水上乐园等基础设施。通过合理、有序开发建设,自然风光、和谐生态与宜居城镇紧密融合的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泰来小城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泰来递给世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依托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硬支撑”,泰来人的文化眼光,越来越贴近“地气”。
百姓文化:我是主角我作主
年逾六旬的老人们表演的戏曲有板有眼,腔调十足;孩子们面对摄像机镜头翩翩起舞,丝毫不怯场??室外寒气逼人,但泰来县人民文化宫的文艺演出现场却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整个室内洋溢着热乎乎的氛围。
“大家一起玩很愉快,跳完舞后,感觉一天的疲劳都消失了。”赵女士是泰来县金色年华艺术团的一员,每天饭后都会溜达到文化宫广场和队友一起跳广场舞。她告诉记者,以前的生活,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收拾屋子,十分乏味。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泰来县金色年华艺术团,从此生活便多了一抹色彩。“我们一起跳舞、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喜悦与快乐。”如今的金色年华艺术团成员已经由最开始成立的20人发展到300多人,即使隆冬,活动也不间断。泰来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岩松告诉记者,在泰来,像文化宫这样热闹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还有不少。近年来,泰来县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相继建设了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健康广场、县标广场等9个广场,建成了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文物展览、图书借阅和文体办公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
“群众文化建设,主角是百姓。”李岩松说。为了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县委、县政府先后扶持组建了书法家协会、诗词协会、舞蹈家协会、建新社区艺术团、老年秧歌队伍等文化团体25个,会员3000余人。正是这些协会社团,发挥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作用,他们以“百姓文化,百年泰来”为主题,紧紧围绕项目、民生、党建,依托“四种文化”定期编排精品节目,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编印《泰湖诗刊》,深入开展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在原有的文学社团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泰来诗词协会、泰来书画院等社会团体5个,建有诗社158个,拥有诗词爱好者两万余人,令泰来“中国诗词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文化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在街道、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之际,泰来县委、县政府班子及时发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软肋。2007年以来,全县以创建“文化农民、文化农村、文化农家”活动为契机,为全县12个文化中心户配备了文艺器材200多件,有了文艺器材,乡村的文化活动也热闹起来了。目前,全县60余支农民业余文艺队活跃于乡村,他们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走乡串村为乡亲们免费表演,活跃了乡村文艺大舞台。
“农家书屋”是促进农技下乡进村的重要手段。在泰来镇街基村“农家书屋”,记者看到20多位农民手里拿着《蔬菜高产栽培技术》等书刊,正全神贯注地阅读。“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来这里看书、充电,丰富一下头脑,开拓一下眼界,主要是想为明年春播春耕做点准备。”一位村民这样跟记者说。据了解,像街基村这样的农家书屋,泰来全县共有83家,拥有各类书籍达20多万册,每天农民们在这里查阅科技知识的达2000余人次。 蓬勃开展的百姓文化活动,在扮靓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走在泰来的街头,总能看到迎面而来的人们面带微笑,犹如山花烂漫,与他们擦肩而过,我的内心也不禁豁然开朗。
民生文化:打开幸福之门
近年来,泰来县以实施系列民生工程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己生活的这座城镇正由外到内发生着变化——道路在变、环境在变、城镇在变、生活在变??
城镇建设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标尺。为了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建设新城,全县启动建设了文体休闲区、商务办公区和“欧洲小镇”住宅小区的“两区一镇”工程,加大了棚户区改造、旧楼住宅小区和泥草房改造工作力度。近两年来,全县改造棚户区783户,配建廉租住房110套,改造泥草房和危房3715户,使4500个家庭实现了安居梦想。
“小病等,大病扛”,这是几年前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如今在泰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的“两险合一”,让老百姓再也不会因无钱看病而备受煎熬了。参加医保看病有保障,大病救助后顾无忧,2013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02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4578人、新农合参合人数198807人。
“学有所教,办满意教育”是泰来县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核心思想。近年来,全县每年都投资一定资金,改建、新建学校教学楼,更新教学配备,积极募集社会资助,为义务教育住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13年,全县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全覆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全县进一步加大了灵活就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力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创业培训、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劳务输出,提高群众的就业率。
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安居、交通路网等工程全面推进,一座座设计一流、功能完善的敬老院、学校、医院拔地而起,一处处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活动中心、广场的改建兴建,如一把把“民生钥匙”,为泰来的百姓叩开了一扇扇“幸福之门”。
文化养老:小财政撑起大民生
江桥镇,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当地著名的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走进大院,楼舍宽敞,楼内窗明几净,走廊墙上挂着老人自己创作的字画,只见老人们仨一伙、俩一对,有的下棋,有的跳舞,有的聊天。“在这儿,我们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住的是标准间、看的是液晶电视,我们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住在这里的一位赵姓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86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五保供养、荣复军人供养、失能老人供养和社会自费供养“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安置了近千人,使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
然而,养老服务中心并非泰来县文化养老的独有风景。老年人要参加各种活动,必须得有活动场所,前几年,泰来县的领导在基层调研时看到,一些老年人每天在外面活动,冬天冻得缩手缩脚,夏天没有遮阳的地方,一遇到下雨刮风四处躲藏。于是,2011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大胆决定,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政策性倾斜、资源整合等手段,让县财政局、粮食局、水产总站“腾出”5165平方米办公楼,然后政府再掏“腰包”,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建成了3处高标准的“敬老之家”。加上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都在城区不同方向的好地段,能够为 2000多名老年人开展活动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此举一时在全县甚至齐齐哈尔引起强烈反响。如今的泰来“敬老之家”,已成为老年人的活动之家、温馨之家、幸福之家,成为泰来养老文化的一张名片。
采访期间,当记者来到位于金源街上的“敬老之家”,迎接我们的是悠扬的管弦乐和阵阵开朗的笑声。大厅旁的一个LED屏上写着一周内的课程和活动安排:音乐、体操、瑜珈、绘画、京剧??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说,这些课堂和活动,全是免费开放。凡是男性超过60岁、女性超过55岁,只要办理一张老年活动卡就行,几个“敬老之家”一卡通。老年大学教师和文体协会专项指导员都是老年人志愿者,三处“敬老之家”,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共选聘了65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泰来的老年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专业老年团队参加的市级、省级演出和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各个养老机构也基本实现了“六有”:党建有组织、管理有制度、服务有机构、学习有计划、比赛有阵地、经费有保障,构建了具有泰来地方特色的养老格局,让更多的城乡老年人尽享天伦之乐。
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泰来县却拿出大笔资金投放在养老事业上的初衷是什么?对此,县委书记刘海城说,泰来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5%,可以说,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民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老年人过得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反之,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有了心气儿,就会给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正能量,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的确,如今在泰来县,敬老尊老蔚然成风,随处可见。银发一代不但成为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的一股积极力量,而且他们发挥特长,释放余热,主动担当起项目建设的“宣传员”、民生工作的“监督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融入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恰如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泰来的文化养老做法,于无声处,不仅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且,完成了“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的飞跃与蜕变。
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是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在齐齐哈尔市乃至黑龙江省都偏小的县城。但近年来,这个并不起眼的城市,却独辟蹊径,从耕耘群众文化入手,初步构建了以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抗洪文化、湿地文化“四种文化”为支撑,百姓文化为基础,民生文化为根本,养老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
寒气逼人的冬日,记者走进泰来县,从城市的街道、社区,到乡镇、村落,无不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惠风,正如细雨般地潜入泰来的每个角落,给这个不大的小城,注入了更多内涵与活力。
“四种文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产业
古称“朔方”的松嫩平原,流淌着一条哺育北方民族生息繁衍的母亲河——嫩江。泰来,便位于嫩江之滨。早在唐虞三代,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这里傍水而居,繁衍生息,流传至今,形成了泰来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抗洪文化、湿地文化,更是独具特色魅力。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延展,也是潜质无限的资源和财富。近年来,为将以抗战文化、湿地文化、辽金文化、抗洪文化为主体的“四种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泰来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和项目资金,深入挖掘无形文化的内在潜质,全面打造有形产业,使以“四种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初现端倪。
塔子城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东北地区军事重镇,已有千年历史,是黑龙江省现存完好的三大重要古城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仍有人居住的古城之一,其酿酒历史悠久,闻名边塞。2012年,泰来县围绕“千年古城、千年酒坊”特色品牌,以开发建设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仿古街区建设、遗址保护和以辽金特色为主体风格的酒业园区,重现千年古城、千年酒坊风貌。1931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在泰来江桥镇打响了有组织、具规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为弘扬抗战精神,2001年以来,泰来县着手挖掘和开发江桥抗战文化,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抗战纪念公园、占地1522平方米的纪念馆及江桥抗战纪念碑、马占山将军塑像等景观,投资建设了主题雕塑区纪念长廊、群雕,改建民房14处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客栈,铺设了十里观江大道,建设了观江台,将抗战文化、自然风光和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完美结合。如今,江桥抗战纪念地是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1998年夏,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袭。泰来县15个乡镇受灾,一万余群众无家可归。为安置灾民,泰来县在大兴镇西北4公里处的高岗上建临时灾民房,命名其为“洪生新村”,为弘扬抗洪精神,这里建设了中国九八抗洪纪念馆和抗洪纪念广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抗洪旅游文化产业。“泰湖美景赛西湖”,为打造湿地文化,叫响“人文湿地、幸福家园”品牌,2002年以来,泰来县先后投资完成了滨湖路、三阳开泰广场、浮雕小品、仿古牌楼、休闲林、环湖路、公园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环湖建设了奋斗园、幸福园、春华园、秋歌园、栈道、荷花池及水上乐园等基础设施。通过合理、有序开发建设,自然风光、和谐生态与宜居城镇紧密融合的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泰来小城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泰来递给世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依托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硬支撑”,泰来人的文化眼光,越来越贴近“地气”。
百姓文化:我是主角我作主
年逾六旬的老人们表演的戏曲有板有眼,腔调十足;孩子们面对摄像机镜头翩翩起舞,丝毫不怯场??室外寒气逼人,但泰来县人民文化宫的文艺演出现场却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整个室内洋溢着热乎乎的氛围。
“大家一起玩很愉快,跳完舞后,感觉一天的疲劳都消失了。”赵女士是泰来县金色年华艺术团的一员,每天饭后都会溜达到文化宫广场和队友一起跳广场舞。她告诉记者,以前的生活,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收拾屋子,十分乏味。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泰来县金色年华艺术团,从此生活便多了一抹色彩。“我们一起跳舞、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喜悦与快乐。”如今的金色年华艺术团成员已经由最开始成立的20人发展到300多人,即使隆冬,活动也不间断。泰来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岩松告诉记者,在泰来,像文化宫这样热闹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还有不少。近年来,泰来县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相继建设了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健康广场、县标广场等9个广场,建成了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文物展览、图书借阅和文体办公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
“群众文化建设,主角是百姓。”李岩松说。为了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县委、县政府先后扶持组建了书法家协会、诗词协会、舞蹈家协会、建新社区艺术团、老年秧歌队伍等文化团体25个,会员3000余人。正是这些协会社团,发挥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作用,他们以“百姓文化,百年泰来”为主题,紧紧围绕项目、民生、党建,依托“四种文化”定期编排精品节目,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编印《泰湖诗刊》,深入开展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在原有的文学社团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泰来诗词协会、泰来书画院等社会团体5个,建有诗社158个,拥有诗词爱好者两万余人,令泰来“中国诗词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文化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在街道、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之际,泰来县委、县政府班子及时发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软肋。2007年以来,全县以创建“文化农民、文化农村、文化农家”活动为契机,为全县12个文化中心户配备了文艺器材200多件,有了文艺器材,乡村的文化活动也热闹起来了。目前,全县60余支农民业余文艺队活跃于乡村,他们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走乡串村为乡亲们免费表演,活跃了乡村文艺大舞台。
“农家书屋”是促进农技下乡进村的重要手段。在泰来镇街基村“农家书屋”,记者看到20多位农民手里拿着《蔬菜高产栽培技术》等书刊,正全神贯注地阅读。“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来这里看书、充电,丰富一下头脑,开拓一下眼界,主要是想为明年春播春耕做点准备。”一位村民这样跟记者说。据了解,像街基村这样的农家书屋,泰来全县共有83家,拥有各类书籍达20多万册,每天农民们在这里查阅科技知识的达2000余人次。 蓬勃开展的百姓文化活动,在扮靓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走在泰来的街头,总能看到迎面而来的人们面带微笑,犹如山花烂漫,与他们擦肩而过,我的内心也不禁豁然开朗。
民生文化:打开幸福之门
近年来,泰来县以实施系列民生工程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己生活的这座城镇正由外到内发生着变化——道路在变、环境在变、城镇在变、生活在变??
城镇建设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标尺。为了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建设新城,全县启动建设了文体休闲区、商务办公区和“欧洲小镇”住宅小区的“两区一镇”工程,加大了棚户区改造、旧楼住宅小区和泥草房改造工作力度。近两年来,全县改造棚户区783户,配建廉租住房110套,改造泥草房和危房3715户,使4500个家庭实现了安居梦想。
“小病等,大病扛”,这是几年前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如今在泰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的“两险合一”,让老百姓再也不会因无钱看病而备受煎熬了。参加医保看病有保障,大病救助后顾无忧,2013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02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4578人、新农合参合人数198807人。
“学有所教,办满意教育”是泰来县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核心思想。近年来,全县每年都投资一定资金,改建、新建学校教学楼,更新教学配备,积极募集社会资助,为义务教育住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13年,全县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全覆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全县进一步加大了灵活就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力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创业培训、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劳务输出,提高群众的就业率。
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安居、交通路网等工程全面推进,一座座设计一流、功能完善的敬老院、学校、医院拔地而起,一处处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活动中心、广场的改建兴建,如一把把“民生钥匙”,为泰来的百姓叩开了一扇扇“幸福之门”。
文化养老:小财政撑起大民生
江桥镇,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当地著名的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走进大院,楼舍宽敞,楼内窗明几净,走廊墙上挂着老人自己创作的字画,只见老人们仨一伙、俩一对,有的下棋,有的跳舞,有的聊天。“在这儿,我们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住的是标准间、看的是液晶电视,我们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住在这里的一位赵姓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86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五保供养、荣复军人供养、失能老人供养和社会自费供养“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安置了近千人,使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
然而,养老服务中心并非泰来县文化养老的独有风景。老年人要参加各种活动,必须得有活动场所,前几年,泰来县的领导在基层调研时看到,一些老年人每天在外面活动,冬天冻得缩手缩脚,夏天没有遮阳的地方,一遇到下雨刮风四处躲藏。于是,2011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大胆决定,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政策性倾斜、资源整合等手段,让县财政局、粮食局、水产总站“腾出”5165平方米办公楼,然后政府再掏“腰包”,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建成了3处高标准的“敬老之家”。加上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都在城区不同方向的好地段,能够为 2000多名老年人开展活动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此举一时在全县甚至齐齐哈尔引起强烈反响。如今的泰来“敬老之家”,已成为老年人的活动之家、温馨之家、幸福之家,成为泰来养老文化的一张名片。
采访期间,当记者来到位于金源街上的“敬老之家”,迎接我们的是悠扬的管弦乐和阵阵开朗的笑声。大厅旁的一个LED屏上写着一周内的课程和活动安排:音乐、体操、瑜珈、绘画、京剧??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说,这些课堂和活动,全是免费开放。凡是男性超过60岁、女性超过55岁,只要办理一张老年活动卡就行,几个“敬老之家”一卡通。老年大学教师和文体协会专项指导员都是老年人志愿者,三处“敬老之家”,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共选聘了65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泰来的老年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专业老年团队参加的市级、省级演出和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各个养老机构也基本实现了“六有”:党建有组织、管理有制度、服务有机构、学习有计划、比赛有阵地、经费有保障,构建了具有泰来地方特色的养老格局,让更多的城乡老年人尽享天伦之乐。
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泰来县却拿出大笔资金投放在养老事业上的初衷是什么?对此,县委书记刘海城说,泰来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5%,可以说,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民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老年人过得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反之,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有了心气儿,就会给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正能量,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的确,如今在泰来县,敬老尊老蔚然成风,随处可见。银发一代不但成为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的一股积极力量,而且他们发挥特长,释放余热,主动担当起项目建设的“宣传员”、民生工作的“监督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融入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恰如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泰来的文化养老做法,于无声处,不仅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且,完成了“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的飞跃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