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中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 "专业应用型"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指导下展望其未来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专业目录,财务管理才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这些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1、对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等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理财人才,因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即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五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这几大模块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即体现基础性课程,又反映时代的特点。 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设置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体育、哲学等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分析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增强历史与社会意识等。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财务信息系统及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以此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本专业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原理、企业管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为学习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该反映高职教育与职业市场充分结合的特点,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开发,将其设置为几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证券投资、财务管理专题、项目评估、财政与金融、税收与纳税筹划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的一面,而学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没有动力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根据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问答式"、"讨论式"等,启发学生深入地思维、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又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模拟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师生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和动手能力。教学成果和专业建设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初到学校时就先去人才市场,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到校外实训基地后进一步接触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最后,在即将毕业之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要加强课堂实践和"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堂实践可以通过开设珠算技能、点钞技术训练、会计学原理实践(包括手工帐部分和软件部分)、会计电算化、经济法案例分析等课程来实现,达到掌握基本实训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操作方法。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资金成本、资本决策、风险管理决策、营运资本管理决策、收益及分配管理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财务分析及证券交易等,这些实验项目均可通过软件进行。最终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几方面的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学校可以将学生分几个批次去顶岗实习,既保证学生实习的连续性,又节约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使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真正获利,使 "校企合作"能够长久、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确保学生完成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针对一些企业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实习学生或学校可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
4、对专业师资结构的改革
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平高低和市场的适应性,与专任老师的专业方向密不可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如果单一的技能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就业面就很狭小,视野不够开阔,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他们对新事物的独特见解,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用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辉.优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才智.2008年第16期
[2]郭银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3]裴淑琴.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4月
[4]孙轶昊.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来建设构想,教育园地
[5]刘章胜.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10(1)下.
[6]董芸.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设想,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4期(下)
作者简介:胡伟(1980-),河南信阳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专业目录,财务管理才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这些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1、对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等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理财人才,因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即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五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这几大模块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即体现基础性课程,又反映时代的特点。 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设置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体育、哲学等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分析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增强历史与社会意识等。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财务信息系统及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以此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本专业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原理、企业管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为学习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该反映高职教育与职业市场充分结合的特点,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开发,将其设置为几个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证券投资、财务管理专题、项目评估、财政与金融、税收与纳税筹划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的一面,而学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没有动力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根据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问答式"、"讨论式"等,启发学生深入地思维、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又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模拟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师生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和动手能力。教学成果和专业建设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初到学校时就先去人才市场,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到校外实训基地后进一步接触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最后,在即将毕业之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要加强课堂实践和"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堂实践可以通过开设珠算技能、点钞技术训练、会计学原理实践(包括手工帐部分和软件部分)、会计电算化、经济法案例分析等课程来实现,达到掌握基本实训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操作方法。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资金成本、资本决策、风险管理决策、营运资本管理决策、收益及分配管理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财务分析及证券交易等,这些实验项目均可通过软件进行。最终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几方面的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学校可以将学生分几个批次去顶岗实习,既保证学生实习的连续性,又节约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使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真正获利,使 "校企合作"能够长久、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确保学生完成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针对一些企业担心商业秘密泄露的问题,实习学生或学校可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这样既解除了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实习的权益提供了保障。
4、对专业师资结构的改革
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平高低和市场的适应性,与专任老师的专业方向密不可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如果单一的技能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就业面就很狭小,视野不够开阔,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他们对新事物的独特见解,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实用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辉.优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才智.2008年第16期
[2]郭银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3]裴淑琴.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4月
[4]孙轶昊.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来建设构想,教育园地
[5]刘章胜.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10(1)下.
[6]董芸.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设想,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4期(下)
作者简介:胡伟(1980-),河南信阳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