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国画作品中意象单纯与朴拙天真的绘画特色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朱屺瞻野辣的颜色、豪放的笔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意象的审美追求:“朴”、“拙”。朱屺瞻用鲜艳强烈的色彩和豪放不羁的笔墨,来追求一种平淡天真、朴实单纯的意象。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的作品特点更为独特。
  关键词:朱屺瞻;国画;意象单纯;朴拙天真
  “意象”最早由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大体而言,“意”是指意念和情感,是画家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指画家把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受,融合作者自己的审美感受,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创作出的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画家用来表现自己审美理想的物象。 在创造“意象”中,画家对于客观事物并不是简单的照样摹写,而是要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观念融入其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郑板桥曾在《题画》中精彩的论述了“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的关系,也就是“意”和“象”的关系。朱屺瞻说 “画者,表物也,却不可滞于物,要在表意。意既是物,亦是我,借物表意,表我的感受,所谓画贵写意者,即此简单涵义,不须作神秘解。”
  简明扼要的说明了“物”“我”的关系。朱屺瞻提出“物我合一”的新“意象”观念,比郑板桥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论更为熨帖。 清代傅山提出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个书法中的美学观念,让很多中国画家奉为圭臬。朱屺瞻在《癖斯居画谭》中论述:“中国画最忌‘做作’,故曰巧不如拙,故曰大匠不凿。” “拙近天真,朴近自然”。“年老了,愈爱天真之美,爱其自然不伪,爱其简单朴素。”“简单朴素,
  正是大家之风,古典之美” 。朱屺瞻认为:为什么儿童画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是因为“一味率真,故能神全。” 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朱屺瞻笔下画的大部分都是寻常的花草山水,但却给人以朴拙天真的感受。他从儿童画里领悟返璞归真的真谛,他画中变形的葫芦,笨拙的金鱼,一笔勾成的牵牛花,都有着近乎儿童的丰富想象,充满童趣。比如:《松鼠葡萄》松鼠身体圆鼓鼓,尾巴松散,稚气十足。
  朱屺瞻的画对形进行了大胆取舍,他笔下的花卉蔬果,大多仅用苍劲笔触以大小圆圈一挥而就,这种“取神舍形”是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风动牵牛》牵牛花以蓝紫色,一笔勾成,形象稚拙,却形神兼备。朱屺瞻笔下的意象还敢于“破形”,明显区别于中国画大写意风格的“不似之似”。他笔下意象的“形”是不完整的,有些像篆刻里的“敲边”的破损效果,连他笔下的花和叶子也具有这种破损的效果,创造了一种烂漫天真的形象。朱屺瞻的画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用他自己的话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重毋飘。”如《昂首风前图》两支鸡冠花凌风而开,花杆粗壮,花瓣肥厚,没有常见的鸡冠花那种热闹喧嚣的气质,而是朴素、大方、稚拙,朱屺瞻赋予了寻常花草鸡冠花新的意象。鸡冠花下的巨石,并不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推崇的“皱、漏、瘦、透”怪石之美,而是平缓、刚硬、朴素,处处透露了朱屺瞻朴拙天真的审美追求。又如《秋艳图》(图 3.22),占画面一大半的巨石,
  高大、沉重、方正。左方的雁来红,圆润浑厚,拥簇成团。巨石、雁来红和右下部一簇簇肥大的野草,构成了一幅稳重、质朴,却又让人回味悠长的画面。
  如《雨中仙子图》,朱屺瞻笔下的“仙子”就是野水仙。野地里的水仙花和家培水仙娇弱而超凡脱俗的孤傲形象大为不同。野地里的水仙郁郁葱葱,枝叶肥大,花冠丰厚。朱屺瞻所用笔墨苍劲,塑造的形象朴拙,并不羸弱,也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傲形象。朱屺瞻肆意放笔、以梦为马,野水仙朴拙天真的面貌跃然眼前。 甚至朱屺瞻的山水画也贯彻了这种“朴拙天真”审美趣味。他的山水画整体给人以笔法苍茫、山树华滋、意境深远的感受。题材上,朱屺瞻很少画重峦叠嶂和奇峰危崖,他笔下的峰峦往往是圆浑雄厚,而非尖峭耸立,可见他追求的是一种让观众可居可游的寻常景色。“我最爱的是雁荡山,拔地而起的山势,山间又
  杂有农村,画起来别有情致。”
  朱屺瞻善于从寻常景物中找寻无限的生机,不喧嚣,也不神秘,充满入世的情结。比如《溪山佳麓图,画的就是矮山的山麓。山势平缓,山麓处有几户人家,处处传递出天人合一、朴拙天真的审美追求。朱屺瞻的技法虽然强烈雄健,格调却是朴拙天真的。他的作品可贵之处旨在创作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朱屺瞻画中的朴拙美不仅仅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喜好上,也体现在他别具匠心的内容题材上。他创意性的把台灯、闹钟、小摆设引入到画中。这些小物品随处可见,但画的生动却不容易。朱屺瞻善于体会生活,把这些寻常之物描绘的十分生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如《案头赏秋》仅以数笔挥就的台灯、憨态可掬的人偶摆件、简单的小闹钟、一盆枯笔写就的菊花,无不透漏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岁朝清供图》一排排的爆竹、圆滚滚的荸荠、肥硕橙红的柿子,都透着一股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情趣。最妙的是上题的一首打油诗:“爆竹一声响,观看电视已天亮,吃糖吃糕真愉快,哈哈大笑过新年”生动的体现了朱屺瞻的豁达、率真、朴实的情怀。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说 :“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朱屺瞻绘画中的朴拙美,来自于画家内心对朴素,稚拙的这种“大家之美”的追求。只有画家拥有广阔的胸襟,崇高的心境,才能达到朴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汪观清,魏松岩. 亦师亦友朱屺瞻[J]. 档案春秋,2015,(09):52-54.
  [2]江中菊. 被遮蔽的華彩——浅析朱屺瞻早期油画[J]. 美与时代(下),2012,(09):64-66.
其他文献
摘要:朱屺瞻强烈个人特色的国画作品主要出现在“耋年变法”之后,这段时期的作品是本段研究的重点。朱屺瞻在绘画上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独、力、简”与“厚、朴、拙”“独”指的是在绘画上有自己的风格,不拾古人的牙慧;“力”是指浑厚的气势,但是不仅是指笔力,更指画家心中之力;“简”是指他追求的艺术样式,即简洁的画风;“厚”是指厚重;“朴”是指朴素,一种大将不凿的朴素作风;“拙”是指一种原始的、稚拙的
期刊
摘要: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深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对我们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传媒与犯罪之间虽不必然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因素,通过自身的涵化与公众的观察学习间的互动过程会作用于犯罪,不当的传媒呈现形式会影响犯罪的生成,因此我们应该督促传媒运用适当的方式去正面引导民众,以达到防控犯罪的效果。  关键词:传媒;犯罪;犯罪新闻  传媒对我们的思想、价值观、习惯和行为既可以
期刊
摘要:方济众秉承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创作主张进行艺术创作。这其中就包括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共性和个性,生活和创作绘画本体的内核,这些恰恰也是中国画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既要保持具有民族性的艺术特色,并且具有时代特征,单纯的将这些生硬的进行组合毕竟是不可取的,唯有将具有时代性的生活用传统的方法相融合,同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笔墨表达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的结果。在中国现
期刊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宋代文人画兴起时的社会背景,其中,包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人创作主体以及这个时代的画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探索,对文人画产生的必然性进行论证。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宋代文人画;必然性  艺术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距离现在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从刚开始的不是很被重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公认的不能忽视的一门独立学科。艺术社会学是以艺术为主要对象,以
期刊
摘要:《平面设计》课程作为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设计课程之一,逐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与区域经济特色的进一步细化,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需要。  关键词:平面设计 南丹白裤瑶 区域性文化  平面设计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表达将信息传递至受众,它突破常规,用非语言的形式说服受众,并使其有效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它不仅是视觉上的装饰和美化,
期刊
摘要:赖少其先生是二十世纪艺坛的一员,其艺术历程反映了国内二十世纪的艺术环境的变迁。他艺术创作的选择是当时环境下多数艺术探索者心之所向的,艺术创作的题材也是依据当时的社会语境深意筛选的结果。赖少其的学养兼容国画、书法、版画、篆刻等多种艺术领域,精通版画雕刻、热爱绘画创作、深谙艺术理论,并有着独到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赖少其;中国画;;诗意题画  赖少其绘黄山之时,常被黄山的雄魂所征服,在题《山灵
期刊
领域·對峙
期刊
摘要:赖少其的国画风格独树一帜、不落恒蹊,不同的创作时期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安徽时期,他以黄山为师,学习程邃、戴本孝、汪之瑞、梅清、龚半千、唐寅、黄宾虹等艺术大师,深入传统,化为己法;丙寅年赖少其回花城一一广州定居后,将传统的墨色与岭南画派和印象派的色彩互融,将当地自然风俗与新时代艺术语言环境结合,开创了极具个人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赖少其式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赖少其;中国画;艺术成就  
期刊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对于彻底的德国革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达到制度的革新与前进。也说明了真正的有自信的制度,必须是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够称作为真正有自信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从《<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视角出发,无异于是真正称为有自信的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 黑格
期刊
摘要: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实施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不仅为教师指明了育人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授课过程与模式,旨在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形势下,激励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在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下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继而不断增强其学科素养。对此,本文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着重分析了激励性语言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