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02
世界在不断发展,未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思维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能够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容易产生超常构想;能够短时间内产生思维跃迁并流畅地表达多种观念;常常能对事物提出不一般、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而我们的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内在动机的作用远大于外在动机;只有当内在动机强、目的明确时,人们才能积极正确地理解并改造事物。对于创造力而言也是如此。创造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最初起始点,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它在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中有着更强大、更持久的作用,并可导致进一步的创造性活动。换言之,只有依靠创造欲望的驱动,创造性的思维灵感才能源源不断地迸发,才能指引着创造行动步步向前。
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心里都潜藏着一座奇妙的创造力“荷塘”,有些孩子的“荷塘”繁盛而引人注目,而有些孩子的荷塘则相对静默,往往潜藏在心底的最深处,需要有人为他们发掘和栽培。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育绝非朝夕可得,而是要从娃娃抓起,因材施教、点滴栽培,其后更应重点贯穿于孩子们的整个成长教育之中。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为“德智体美劳”之“美”,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美术教学跟上时代变化、积极响应国家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大纲也已逐步对标新的课程标准。此时,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想象力也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界对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当前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重点关注学生的绘画能力及作业效果的达成度,而常常忽视学生在“画”和“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科学培养及发展。因此,当前亟需从基础教育入手,大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全能型人才。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建议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对美术创造的欲望是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构思与设计、充分的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欲,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发现,下面几例方法均行之有效。
1.创新教学技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创新性的教学技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水墨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喷墨的绘画技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主动“动手”的欲望。喷墨,顾名思义,即指用喷墨的方式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率先将油墨或颜料溅到纸上,通过亲身示范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吸管,采用嘴吹气的方式进行喷墨创作。这期间可以通过设问(如“如何才能吹出不同形状的线条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教会学生借助先吹墨珠再向不同方向延展的方式吹出不同造型的优美线条,让学生明白线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后可以再次设问(如“利用这些优美的线条,我们可以画出些什么?”),让小画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用新学习的喷墨画法逐一展现在纸上。对于接受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设问如“近的树木和远的树木有什么不同呢”等类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散墨构图思想的渗透。就在这个紧跟着教师的课堂设计不断尝试和收集道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活躍起来;而随着课堂参与度的提升,他们对学习内容和绘画创作的兴趣也就水涨船高。最后,每个孩子都会沉浸在创作中,用手中的吸管一点一滴地描摹出小小内心里的奇妙世界。
2.灵活运用表现手法,“翻转课堂”
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新的教学大纲多次强调课堂“留白”的重要性。“留白”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东不敢说西”,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主人公角色切换,教师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其真正的主人公,让学生充分放飞想象力进行创新性创作,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个性与创新思维。
下面以《上海石库门》为素材进行简单举例。为调动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率先通过幻灯片等方式对范画《上海石库门》(画面中只有两栋楼房)进行演示,而后请学生集思广益,猜一猜两栋房子的内部、四周和远近都有些什么,并动员学生们主动拿起笔来,把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和事物一一添绘到画中。不一会儿,形态各异的人物便相继呈现:抱着婴儿的母亲,牵着女儿的父亲,开心的爷孙;沿街叫卖的美食摊主、街边跳绳的小孩、打台球的青年、喝奶茶的女同学等等活灵活现,此外还有书摊和COS人偶。有些小朋友则用心描摹了一些精美的建筑和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少年宫、艺术广场、明珠塔、摩天大楼等。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涂鸦了几株垂柳、几丛灌木、几簇花、几只飞鸟和一两只宠物犬,整个画面生动异常。而随着教师的提问:“谁还能想起不一样的东西呢?”学生们继续踊跃思考,充分地进行头脑风暴,随着画面愈发地精彩纷呈,学生们也在争相添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此外,3D打印也不失为点燃学生创作欲望的法宝。由于绘画多是平面上的东西,对于有些孩子来讲往往会抽象而兴趣寥寥。而3D打印则能即画即干、变二维为三维,可以将学生们头脑中喜爱的东西真切地变为拿在手上的立体成果,这样的“魔法性”道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动手创作欲望,同时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如在自由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人手准备一只3D打印笔,先通过设问:“大家来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只魔法棒,你最想变出什么?”,引导大家对生活中美的东西进行分享,接着鼓励孩子们用3D打印笔动手实践,让自己“梦想成真”。最终的课堂效果令人惊喜非常。据部分家长反映,有些小朋友即便放学回到家也仍旧是创作兴趣满满,接连创作出了一系列新颖奇特的立体作品,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审美趣味与创造力。 3.结合新媒体教学,课堂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所有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可以实现图像、语音、文字、实物等多种信息的交互,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对此,教师要熟练运用好多媒体这个有效的新辅助,循循善诱,为学生营造出新颖生动的美术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上《美丽的小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群鸟欢唱的声音和画面,并适时提问:“小鸟的叫声是不是特别优美动听?大家可以把美丽的鸟儿画下来吗?”在新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由欣赏过渡到创作中,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又例如在导入《画汽车》一课的素材时,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画面进行演示播放,并把可爱的喜羊羊作为汽车顾问,适时提出有关汽车的疑问,让学生在欣赏、解答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学、有所得。这样,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每个学生都被调动到精彩的课堂中来,彻底激发其对新课学习的欲望。
(二) 挖掘内在动机,激活学生的好奇心理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总是能够积极而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该事物的真实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上的被动验收与主动开挖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会使创造力愈发泯灭,后者则会让创造力成倍递增。加之这个阶段的学生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好奇心重,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成了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创新性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多角度挖掘可能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兴趣的知识,并将其与各学科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三) 对名画进行赏析,使学生学会观察
美术作品鉴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画包藏着画家多年来的精心打磨,凝聚着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与阐释,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用心感悟与无限热爱。因此,欣赏并理解世界各地的名师名便作成为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美的表达、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艺术课程标准”要求从多个角度学习欣赏和识别艺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知、理解和评论能力,掌握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他们在观察与思考中逐渐学会信息的鉴别、收集与整理?世界名家作品鉴赏便不失为优秀的教学素材。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经典,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
在美术鉴赏课上,可以采用将世界各地着名艺术家作品融合欣赏的教学方式。如果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应放大模型图片,确保学生能够对画面的每个细节观察清楚、看得仔细。由于布局有限,教材中的作品图样往往太过“迷你”,只有简单的“样子”而缺乏细节,很多潜藏着作者用心之处的细微之处很难精准地观察到。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些名作的清晰素材,并将其事先挂在教室中进行展览,这样就能充分打造艺术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让学生尽快地“预热”。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多观察、勤思考,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用心体味艺术的美好情趣。如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绿化和素描,多欣赏自然景观;在动物园里观看各种动物时,提醒学生可以多积累绘画素材,充分激发创作灵感。这样,当学生被要求创作艺术时,他们早已“胸有成竹”,自然也就可以用观察积累的丰富成果来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四)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活跃、认知能动性较强,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喜观察、爱动手、也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由于不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不同,个性和经历迥异,因此美术鉴赏和绘画创作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别。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努力让教学丰富多彩,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助力学生创造潜力的挖掘。
1.“每天创新一点点”
正如上文所讲,有些孩子的“创造力荷塘”繁盛而引人注目,表现在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和新点子,艺术智慧的光芒频频闪现;而有些孩子的荷塘则相对静默,往往潜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艺术教学中反应平平。对于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抓住那些灵感迸发的“光芒”,因材施教、因勢利导,鼓励他们将头脑中的“光芒”具象化,多动手、勤动脑,促进有价值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素养的形成。而对于那些相对“静默”的学生,教师不应片面地评判他们,更不能以无艺术天分为由放弃他们。相反教师要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逐渐靠近他们心底的“创造力荷塘”,用精心的灌溉引导他们逐渐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潜力,并用及时的鼓励和欣赏性、肯定性的评价,鼓励他们踊跃开动头脑、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每天创新一点点”。日久天长,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性、引导性开发会让学生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并因此建立良性循环,从而去尝试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开发更广阔的创造性思维。
2.制作形式多样的任务卡
教学任务的设计应灵活多样、丰富科学,决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大水漫灌”,这样只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积极性,最终让创造性教学难以为继。相反,应基于对不同学生的任务“量”和“类”的充分考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作丰富多样的任务卡,任务尽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动手性强,避免单调死板。鼓励学生用多种创新型方法(如多人合作、小组探究等)寻找任务解决方案,从而发现并认真感受任务卡背后的艺术美和生活情趣,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学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丽娜.学生美术创造力需要“用心”成就[J].教育科研论坛,2011,02:82.
[2]李慧红.艺术教育中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1,07:239.
[3]杜艳.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21-124.
[4]尹莉.小学生美术创造力培育刍议[J].黑河教育,2010,12:54.
[5]左立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6]靳瑞敏.如何启发和保护孩子的美术创造力[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2:66-67.
[7]陈晓茹.浅谈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2:82-83.
[8]平军,平妍.略谈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73-274.
[9]颜英强.怎样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新课程(初中版),2007,02:39-40.
[10]祁军伟.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2).
世界在不断发展,未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思维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能够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容易产生超常构想;能够短时间内产生思维跃迁并流畅地表达多种观念;常常能对事物提出不一般、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而我们的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内在动机的作用远大于外在动机;只有当内在动机强、目的明确时,人们才能积极正确地理解并改造事物。对于创造力而言也是如此。创造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最初起始点,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它在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中有着更强大、更持久的作用,并可导致进一步的创造性活动。换言之,只有依靠创造欲望的驱动,创造性的思维灵感才能源源不断地迸发,才能指引着创造行动步步向前。
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心里都潜藏着一座奇妙的创造力“荷塘”,有些孩子的“荷塘”繁盛而引人注目,而有些孩子的荷塘则相对静默,往往潜藏在心底的最深处,需要有人为他们发掘和栽培。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育绝非朝夕可得,而是要从娃娃抓起,因材施教、点滴栽培,其后更应重点贯穿于孩子们的整个成长教育之中。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为“德智体美劳”之“美”,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美术教学跟上时代变化、积极响应国家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大纲也已逐步对标新的课程标准。此时,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想象力也就成为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界对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当前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重点关注学生的绘画能力及作业效果的达成度,而常常忽视学生在“画”和“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科学培养及发展。因此,当前亟需从基础教育入手,大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全能型人才。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建议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对美术创造的欲望是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构思与设计、充分的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欲,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发现,下面几例方法均行之有效。
1.创新教学技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创新性的教学技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水墨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喷墨的绘画技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主动“动手”的欲望。喷墨,顾名思义,即指用喷墨的方式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率先将油墨或颜料溅到纸上,通过亲身示范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吸管,采用嘴吹气的方式进行喷墨创作。这期间可以通过设问(如“如何才能吹出不同形状的线条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教会学生借助先吹墨珠再向不同方向延展的方式吹出不同造型的优美线条,让学生明白线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后可以再次设问(如“利用这些优美的线条,我们可以画出些什么?”),让小画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用新学习的喷墨画法逐一展现在纸上。对于接受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设问如“近的树木和远的树木有什么不同呢”等类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散墨构图思想的渗透。就在这个紧跟着教师的课堂设计不断尝试和收集道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活躍起来;而随着课堂参与度的提升,他们对学习内容和绘画创作的兴趣也就水涨船高。最后,每个孩子都会沉浸在创作中,用手中的吸管一点一滴地描摹出小小内心里的奇妙世界。
2.灵活运用表现手法,“翻转课堂”
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同,新的教学大纲多次强调课堂“留白”的重要性。“留白”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东不敢说西”,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主人公角色切换,教师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其真正的主人公,让学生充分放飞想象力进行创新性创作,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个性与创新思维。
下面以《上海石库门》为素材进行简单举例。为调动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率先通过幻灯片等方式对范画《上海石库门》(画面中只有两栋楼房)进行演示,而后请学生集思广益,猜一猜两栋房子的内部、四周和远近都有些什么,并动员学生们主动拿起笔来,把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和事物一一添绘到画中。不一会儿,形态各异的人物便相继呈现:抱着婴儿的母亲,牵着女儿的父亲,开心的爷孙;沿街叫卖的美食摊主、街边跳绳的小孩、打台球的青年、喝奶茶的女同学等等活灵活现,此外还有书摊和COS人偶。有些小朋友则用心描摹了一些精美的建筑和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少年宫、艺术广场、明珠塔、摩天大楼等。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涂鸦了几株垂柳、几丛灌木、几簇花、几只飞鸟和一两只宠物犬,整个画面生动异常。而随着教师的提问:“谁还能想起不一样的东西呢?”学生们继续踊跃思考,充分地进行头脑风暴,随着画面愈发地精彩纷呈,学生们也在争相添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此外,3D打印也不失为点燃学生创作欲望的法宝。由于绘画多是平面上的东西,对于有些孩子来讲往往会抽象而兴趣寥寥。而3D打印则能即画即干、变二维为三维,可以将学生们头脑中喜爱的东西真切地变为拿在手上的立体成果,这样的“魔法性”道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动手创作欲望,同时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如在自由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人手准备一只3D打印笔,先通过设问:“大家来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只魔法棒,你最想变出什么?”,引导大家对生活中美的东西进行分享,接着鼓励孩子们用3D打印笔动手实践,让自己“梦想成真”。最终的课堂效果令人惊喜非常。据部分家长反映,有些小朋友即便放学回到家也仍旧是创作兴趣满满,接连创作出了一系列新颖奇特的立体作品,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审美趣味与创造力。 3.结合新媒体教学,课堂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所有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可以实现图像、语音、文字、实物等多种信息的交互,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对此,教师要熟练运用好多媒体这个有效的新辅助,循循善诱,为学生营造出新颖生动的美术氛围,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上《美丽的小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群鸟欢唱的声音和画面,并适时提问:“小鸟的叫声是不是特别优美动听?大家可以把美丽的鸟儿画下来吗?”在新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由欣赏过渡到创作中,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又例如在导入《画汽车》一课的素材时,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画面进行演示播放,并把可爱的喜羊羊作为汽车顾问,适时提出有关汽车的疑问,让学生在欣赏、解答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学、有所得。这样,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每个学生都被调动到精彩的课堂中来,彻底激发其对新课学习的欲望。
(二) 挖掘内在动机,激活学生的好奇心理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总是能够积极而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该事物的真实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上的被动验收与主动开挖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会使创造力愈发泯灭,后者则会让创造力成倍递增。加之这个阶段的学生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好奇心重,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成了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创新性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多角度挖掘可能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兴趣的知识,并将其与各学科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三) 对名画进行赏析,使学生学会观察
美术作品鉴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画包藏着画家多年来的精心打磨,凝聚着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与阐释,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用心感悟与无限热爱。因此,欣赏并理解世界各地的名师名便作成为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美的表达、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艺术课程标准”要求从多个角度学习欣赏和识别艺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知、理解和评论能力,掌握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他们在观察与思考中逐渐学会信息的鉴别、收集与整理?世界名家作品鉴赏便不失为优秀的教学素材。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经典,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
在美术鉴赏课上,可以采用将世界各地着名艺术家作品融合欣赏的教学方式。如果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应放大模型图片,确保学生能够对画面的每个细节观察清楚、看得仔细。由于布局有限,教材中的作品图样往往太过“迷你”,只有简单的“样子”而缺乏细节,很多潜藏着作者用心之处的细微之处很难精准地观察到。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些名作的清晰素材,并将其事先挂在教室中进行展览,这样就能充分打造艺术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让学生尽快地“预热”。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多观察、勤思考,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用心体味艺术的美好情趣。如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绿化和素描,多欣赏自然景观;在动物园里观看各种动物时,提醒学生可以多积累绘画素材,充分激发创作灵感。这样,当学生被要求创作艺术时,他们早已“胸有成竹”,自然也就可以用观察积累的丰富成果来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四)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活跃、认知能动性较强,他们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喜观察、爱动手、也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由于不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不同,个性和经历迥异,因此美术鉴赏和绘画创作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别。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努力让教学丰富多彩,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助力学生创造潜力的挖掘。
1.“每天创新一点点”
正如上文所讲,有些孩子的“创造力荷塘”繁盛而引人注目,表现在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和新点子,艺术智慧的光芒频频闪现;而有些孩子的荷塘则相对静默,往往潜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艺术教学中反应平平。对于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抓住那些灵感迸发的“光芒”,因材施教、因勢利导,鼓励他们将头脑中的“光芒”具象化,多动手、勤动脑,促进有价值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素养的形成。而对于那些相对“静默”的学生,教师不应片面地评判他们,更不能以无艺术天分为由放弃他们。相反教师要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逐渐靠近他们心底的“创造力荷塘”,用精心的灌溉引导他们逐渐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潜力,并用及时的鼓励和欣赏性、肯定性的评价,鼓励他们踊跃开动头脑、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每天创新一点点”。日久天长,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性、引导性开发会让学生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并因此建立良性循环,从而去尝试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开发更广阔的创造性思维。
2.制作形式多样的任务卡
教学任务的设计应灵活多样、丰富科学,决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大水漫灌”,这样只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积极性,最终让创造性教学难以为继。相反,应基于对不同学生的任务“量”和“类”的充分考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作丰富多样的任务卡,任务尽量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动手性强,避免单调死板。鼓励学生用多种创新型方法(如多人合作、小组探究等)寻找任务解决方案,从而发现并认真感受任务卡背后的艺术美和生活情趣,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学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丽娜.学生美术创造力需要“用心”成就[J].教育科研论坛,2011,02:82.
[2]李慧红.艺术教育中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1,07:239.
[3]杜艳.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21-124.
[4]尹莉.小学生美术创造力培育刍议[J].黑河教育,2010,12:54.
[5]左立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6]靳瑞敏.如何启发和保护孩子的美术创造力[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2:66-67.
[7]陈晓茹.浅谈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2:82-83.
[8]平军,平妍.略谈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73-274.
[9]颜英强.怎样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新课程(初中版),2007,02:39-40.
[10]祁军伟.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