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为筏,猴子渡重洋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美洲,一只猴子蹲坐在海边,一动不动,眯着眼睛眺望着大海。突然,一群海鸟骤然起飞,鸣叫声穿破云层,起风了。猴子一惊,乍然跳起,迅速窜进丛林里,没了身影。不久后,它悄悄探出个脑袋,外头风平浪静了,又窜回海边,向海的那头张望。在海的那边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它呢?大概是它的故乡——远隔2000多千米的非洲,那里住着它的亲戚。
  为什么猴子的故乡在非洲呢?原来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南美洲本没有猴,可现在在这片大陆,在密布的丛林中,生活着大概上百种猴,有吼猴、卷尾猴、狨猴等等。所以科学家感到疑惑,这些猴子是如何远渡重洋,从几千千米外的非洲到达南美洲的呢?
  大海无涯木为筏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告诉我们,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随着繁衍,种群扩大,才另寻出路,到其他区域生活。所以,当达尔文来到孤零零地卧在太平洋东部的科隆群岛时,此岛距离最近的大陆有一千多千米,他不得不对这里的生物来源做出解释。
  当然,鸟类有翅膀,飞越上千千米的距离对于它们也许不是什么难事。至于植物,除了鸟类带来的种子,达尔文认为它们还可以随着海流漂流而来。为此,他做了两个实验,一是将种子放入鱼的消化道,过一段时间再取出,二是将种子泡在海水里一个月再取出,看看这些种子是否还能够发芽。结果,这些种子不负所望,播种之后,成功地发了芽。那么动物呢?那些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泳的动物是如何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岛屿的?达尔文的观点是它们乘坐木筏而来。海流会将大陆上的树枝冲到岛屿上,有的树枝缠绕在一起,诸如蛇之类的动物乘机搭乘这些免费的小舟,乘风破浪,来到千里之外的海岛上。
  南美洲的猴子是否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到南美洲的呢?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动物靠着树枝漂洋过海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树枝上漂流,它们以什么为食?多大的树枝能承受几只猴子的重量?毕竟要达到繁衍的目的,一只猴子单独前往显然不行。为此,有人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大陆漂移。
  豪华游轮——大陆
  如果你研究世界地图,会发现南美洲和非洲就像两块相邻的拼图,边缘吻合,将它们拉近,可以拼成一大块完整的拼图。事实上,在很久很久以前,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确是连在一起的,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二者分离,渐渐到达今天的位置。科学家分别在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纳米比亚找到了生活于约3亿年前的中龙(一种大型爬行动物)的化石,并且这种化石只发现于南美洲和西非,这无疑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对南美猴子来源的最好解释。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分离的时候,猴子的部分祖先乘上了这艘豪华巨轮,直至巨轮漂至今天的位置。猴子繁衍了一代又一代,早已和远在非洲的亲戚们分化成了不同的种类。而“巨轮”在航行的过程中总有些磕磕碰碰,有的地方被海水淹没,有的地方被海水隔离开来,形成小岛,那些来不及转移到大陆上生存的动物们只好继续在小岛上世世代代繁衍。于是,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也有了自己的居民。
  这种解释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然而科技的发展却给了它一记重拳。
  DNA来揭秘
  有着共同祖先的生物分化为不同物种后会出现基因差异,共同祖先越古老,其后代分化的物种基因的差异越大。科學家通过检测两个物种的基因差异,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共同祖先在地球上存在的年代。
  首先,科学家要做的是确定基因突变的速率。科学家检测了现代猴类的基因,分别计算出基因突变的速率,最后得到一个猴类基因突变的平均速率为每过1百万年,在每1万个基因中就会出现8个基因差异。有了这个突变速率,就能够追溯两个物种的共同祖先所处的时间。
  于是,科学家检测了南美洲和非洲猴类的基因差异,发现其中每1万个基因中有350基因存在差异,按照差异基因出现的平均速率来算,它们最近的共同祖先应该生活在4千多万年前。在这之前,这些共同祖先应该都生活在非洲大陆上。
  然而,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早在1亿年前已经分离,4千多万年前,两个大陆之间已经横亘了宽约1700千米的大西洋。因此,猴子乘坐南美大陆这艘豪华游轮的猜想似乎并不成立。
  乘坐豪华游轮行不通了,反而是达尔文的木筏解释被重新纳入考虑范围。
  1995年,强烈的飓风袭击了中美洲的瓜德罗普岛,随后,有人在距瓜德罗普岛280千米之外的安圭拉岛上发现了缠绕的树木,上面有一小群美洲鬣蜥,这是安圭拉岛上原来没有的物种。2011年,科学家重登这座小岛,发现美洲鬣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种群。此外,还有人在太平洋上发现了漂浮着的大型“木筏”,有缠绕着的树木、杂草、藻类等等,上面有猴子、蛇、小鸟等动物。
  因此,大海无涯木作筏被证明是可行的。尽管从非洲到南美洲道阻且长,但猴子可能并不是一次便成功了,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某一次的猴子幸运地安全着陆,才从此在南美扎根。在旅途中,它们以植物、同行的昆虫果腹,以雨水解渴,在南赤道暖流的推动下,历经几个星期的漂流,最终到达南美大陆。到达新的生存空间后,它们还得适应新的环境,与原本生活在这儿的动物抢食、抢领地,在这片大陆上逐渐安营扎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与远在非洲的亲戚们渐渐隔离。
其他文献
此时此刻,成百上千的潜艇正在世界的各个大洋中巡逻,它们潜伏在海底的深处,隐秘地执行着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些隐蔽在海洋深处的舰艇首次广泛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以柴油机为主动力的U型潜艇(U是“水下潜艇”的德文首字母)。U型潜艇作为战争中最神秘的武器,曾摧毁了数以千计的商船和军舰,并自此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  自1620年荷兰人德雷尔发明人力驱动的潜艇以来,潜艇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期刊
雄孔雀的叫声一点都不好听,但没关系,要吸引异性,它有漂亮的尾巴呐。夜莺的叫声很好听吧?但你見了它那灰扑扑的样子,恐怕要大失所望了。现在一项分析显示,这是鸟类普遍的特点:好看的,不好听;好听的,不好看。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518种鸟类的叫声和羽毛颜色。他们特别比较了每个物种中雌雄两性羽毛的差异。他们发现,在那些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羽毛更鲜艳的鸟类中,叫声普遍不好听;而在两性羽毛颜色更接近的鸟类
期刊
世界上有不少成功者,也有不少失败者,两者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  正如美国亿万富翁约翰·保罗·德约里尔所说的那样,“成功者会做一些失败者不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习惯和决策会对能否成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心理学家建议你调整自己的习惯,尽量与成功人士保持一致。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可以看一下心理学家所做的7份图表,或許会让你感到一目了然。
期刊
我曾不小心被针扎到手指過,那一瞬间我疼到叫出了声。仅仅是无意的一次针扎已经如此疼,而对于每天要被针扎上好几次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每一次都可能无比煎熬。  患上糖尿病的人,血糖浓度是高于常人的,血糖的异常会对各种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因此时时监控并适当降低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检测时要先刺破患者手指,然后取出和分析血液,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再通过服用药物等手段降低血糖。用针扎手指的痛苦已经显而易
期刊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盯着一个个液滴看上好久呢?怕是只有人命关天的时候吧!在各种犯罪现场总是会出现大量的血迹,这些血迹都隐藏着许多的信息,替死者诉说着生前发生的一切。  我们都知道血液中的DNA可以帮助警察识别血液的主人,但其实血液痕迹本身,比如血液降落的地方,血液降落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罪案的过程。  那么血液的痕迹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飞溅的血液  当受伤者流血时,血液或者滴落、或者
期刊
纸能做成电池?可能你看到“紙电池”这个词的时候会跟我一样诧异。来自瑞典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这里的“纸”并不是传统的纸张。  纸电池中的“纸”,其实是由纳米级纤维素制成的基纸。它外表通黑,直径约为15厘米,厚度仅有零点几毫米,可谓是真正的“薄如蝉翼”。  除去通黑的外表以及极薄的厚度之外,这张“纸”还具有普通纸张的可折叠性和可堆叠性。你可以很轻松地把它折叠起来,甚至折成千纸鹤都不在话下;如果你怕它太薄
期刊
这个星球可能和我们的地球一样蓝,但却和地球不同。它的顏色来自硅酸盐颗粒在过热的大气中凝结成的玻璃。这些玻璃雨滴比红光散射更多的蓝光。
期刊
在“人体世界”的系列展览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人体展品,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示着身体的内部构造。你可能会惊讶于展品的逼真程度,观展时甚至会感到恶心或恐惧,但这并不为过,毕竟这些展品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体标本。它通过整个人体或个别器官来向参观者展示有关解剖学、生理学和健康的知识。有的展品呈运动姿势摆放,将运动状态的肌肉张力及内脏器官通过立体解剖透视的手法展现出来;有的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让人们从内到外
期刊
北美红杉也叫海岸红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有价值的树,长得也很挺拔壮观,堪称树木中的高富帅。  海岸线上的巨人  红杉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最古老的树木,在1亿年以前就存在了。那时的红杉,还是侏罗纪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分布在北半球的广大地区。但如今,红杉的生长地域已经很小了,世界上有红杉分布的地方只剩下中国和美国,其中,北美红杉仅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到南俄勒岗州西南部的狭长海岸周围。  美国西南部的海岸
期刊
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影响也比较大,我们常常比较关注它,而忽略了其他的温室气体。实际上,其他温室气体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温室气体中排名第二的甲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减少大气中其他温室气体的方法吧!  掩埋在地下的生活、工业垃圾被分解,会产生由甲烷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我们可以给掩埋地加盖,阻止这些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另外,甲烷分子筛可以捕获甲烷。甲烷分子筛是由硅、铝、氧组成的多孔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