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传统上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当前,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新方式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深挖作品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挖掘作品深藏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如全国第五次中小学音乐课现场比赛中,来自云南拉祜族的金燕萍教师在《我爱家乡的酒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有了这样声情并茂的情感教育还需要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这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在《我爱家乡的酒歌》的教学过程中,金老师载歌载舞,将云南澜沧县特有的拉祜族、爱尼族、傣族、佤族4个民族的酒歌一一展示给学生,没有过多的讲解,歌曲的学唱,也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唱法,把少数民族歌词教给学生。但是,在这堂课中学生都被教师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个个都很投入,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不知不觉中唱会了歌曲,跳会了舞蹈。在这堂课中,歌舞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最后,甚至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被感染了,合着音乐击掌唱歌,整个现场,霎时成了民歌的海洋。这节课还有很多精彩之处,用曹理教授的一句话“朴实当中见真情”,就是很好的评价。这也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把复杂的课堂简单化,以学生为主体,多从关注音乐入手,将非音乐的东西减少再减少,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教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地死板!
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学习音乐的人,都有通过音乐使自己愉悦,并感动别人的愿望,希望通过特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表现。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随音乐动起来,尽可能地激发与满足学生表演的兴趣与愿望。还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用载歌载舞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受到艺术的感悟和激励,激发他们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就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愉悦中维持着对音乐的积极心态。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南园路小学)
深挖作品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挖掘作品深藏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如全国第五次中小学音乐课现场比赛中,来自云南拉祜族的金燕萍教师在《我爱家乡的酒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有了这样声情并茂的情感教育还需要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师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这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在《我爱家乡的酒歌》的教学过程中,金老师载歌载舞,将云南澜沧县特有的拉祜族、爱尼族、傣族、佤族4个民族的酒歌一一展示给学生,没有过多的讲解,歌曲的学唱,也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唱法,把少数民族歌词教给学生。但是,在这堂课中学生都被教师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个个都很投入,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不知不觉中唱会了歌曲,跳会了舞蹈。在这堂课中,歌舞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最后,甚至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被感染了,合着音乐击掌唱歌,整个现场,霎时成了民歌的海洋。这节课还有很多精彩之处,用曹理教授的一句话“朴实当中见真情”,就是很好的评价。这也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把复杂的课堂简单化,以学生为主体,多从关注音乐入手,将非音乐的东西减少再减少,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教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地死板!
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学习音乐的人,都有通过音乐使自己愉悦,并感动别人的愿望,希望通过特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情感得到表现。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随音乐动起来,尽可能地激发与满足学生表演的兴趣与愿望。还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用载歌载舞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既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受到艺术的感悟和激励,激发他们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就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愉悦中维持着对音乐的积极心态。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南园路小学)